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 宋太祖(北宋) 文 / 藥醫

    一、宋太祖大孝皇帝趙匡胤

    黃袍加身登帝位,南征北討定天下。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係。

    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大凡粗知中國歷史的人們都知道有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典故。這裡說的就是趙匡胤利用軍權,發動政變,建立宋王朝,強化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故事。

    一、生平:

    趙匡胤,公元927年3月21ri,生於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

    趙匡胤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紀元九六○~九七六年。趙匡胤出生在一個軍人之家。

    《宋史》太祖本紀中曾云:「宋太祖起介冑之中。」匡胤的父親趙宏殷,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後週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時的匡胤,《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從這段評語來看,匡胤是和其它同年的孩子們,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愛讀書。

    趙匡胤出生於公元927年3月21ri,地點是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相傳,伴隨著嬰兒的出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個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並摔打出—身的好武藝。

    21歲時、頗有冒險精神的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願,到公元949年,他終於遇到了機會。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招兵買馬,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後周太祖)時,趙匡胤任禁衛軍長,甚得開封府尹柴榮的賞識,因成了柴榮的部屬。柴榮即位(後周世宗),趙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並升任禁衛軍的司令,世宗死,他的兒子柴宗訓,年僅七歲便繼位,第二年,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迫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樸素,衣服、飲食都很簡單,雖然對自己的家人較約束,但絕非吝嗇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筆費用,對於投降的各國國君也給予優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嚴謹簡樸,對於該花費的地方,卻是十分慷慨,這是歷代皇帝中較少見的。

    九七六年,趙匡胤崩,關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太宗有很大的關係。

    按常理推論,似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在杜太后降下鈞旨以後,趙匡胤已命趙普擬了傳位詔書,並「藏之金匱」,趙光義是篤定要繼兄位登大寶的,根本沒有必要要搞謀殺。」

    究竟真像如何,由於史料闕如,至今還不很清楚,但有一點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飾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實錄》歷經三次而無成,雖然已篡改和掩蓋了大量的真象,太宗還是不滿意。太宗對《太祖實錄》異乎尋常的關注,足以說明太宗非正常繼位的奧妙,而「燭影斧聲」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猝死之謎的傳說: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10月,一個雪夜裡,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

    《燼餘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紀聞》裡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后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后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你了。」

    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說是杜太后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綱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裡,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

    這一切,都使人們產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趙匡胤死時的「燭影斧聲」。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裡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裡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二是王繼恩假傳聖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該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麼?

    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金匱之盟」的真偽。

    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4歲,正值壯年,他的兒子德昭14歲了。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才列舉證人、公佈出來的。為什麼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公佈出來呢?

    還有一些疑點,也使人們對趙光義有非議。

    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換年號——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可是趙光義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這就打破常規的迫不及待,只有一個解釋:搶先為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裡有鬼?

    逼殺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趙德芳(僅26歲)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趙匡胤的遺孀死後,趙光義不按皇后禮儀發喪。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這裡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傳位的事。

    據說趙構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議論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的「燭光劍影」的全部驚景,並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於是趙構終於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並且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時離那個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經有187年了。

    這恰恰說明了:趙構承認了祖先的罪孽,也給了趙匡胤之死一個基本的答案。

    二、內政:

    (一)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寶座,但他卻不敢高枕無憂。通過這次兵變,他深刻地認識到,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將的身份和實力去推翻國君,其它將領不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推翻他嗎?想到這裡,他不寒而慄。尤其使他感到威脅的,是一些聲望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將,為了防患於未然,趙匡胤決計拿他們開刀。

    首先,太祖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一職,接著就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喜劇。一ri,禁軍太將石守信等奉召來到後花園,太祖設宴相待。酒過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不然!」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眾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太祖指示一條「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砍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齊下拜說道:「陛下關心臣等,真可謂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稱病職。太祖大喜,安排他們到地方做節度使。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二)強幹弱枝:

    從唐朝中葉以來,形成了地方藩鎮權勢過大的局面,他們常常割據一方,乃至進行武裝叛亂,給朝廷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宋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提出的「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針,分別從政權、財權、軍隊這三個方面來削弱藩鎮,以達到強本弱枝、居重馭輕的目的。

    在「削奪其權」方面,趙匡胤陸續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擔任長官,以取代跋扈難制的軍人;並在知州之外設立通判,兩者共掌政權,互相牽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長官的權力。在「制其錢谷」方面,趙匡胤設置轉運使來管理地方財政,並規定,各州的賦稅收入除留開其正常的經費開支外,其餘的一律送交京師,不得擅留。這樣,既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又使地方無法擁有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在「收其精兵」方面,趙匡胤將廂軍、鄉兵等地軍中的精銳將士,統統抽調到中央禁軍,使禁軍人數擴充到幾十萬,而地方部隊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員,只能充當雜役,缺乏作戰能力,根本無法和中央禁軍抗衡,這就摧毀了地方反抗中央的軍事基礎。

    太祖通過對藩鎮權力的剝奪,對武臣的壓抑,改變了五代時期方鎮雄?、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無權的狀況,提高了中央的威權。在中央內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權力,軍權歸於樞密院,財權歸於三司使,樞密院與相府合稱「二府」,三司使號稱「計相」,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屬於皇帝。此外,太祖還在宰相之下增設副相參知政事,來分散和牽掣宰相權力。通過對相權的分割,防止了大臣專權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諱地當面對宰相趙普說:「國家大事可不是你們書生說了算的。」說明宋代君主ducai體制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加強。但這些措施也使得官員增多,開支增大,權力互相鉗制、地方實力削弱,埋下日後積積弱的種子。

    三、外交

    (一)雪夜定策: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後蜀,南面有荊南、南唐、南漢、吳越等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duli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在一個大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

    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麼還出來?」

    趙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於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後,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麼?」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後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後再專力北方。

    和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親征北漢:

    開寶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繼勳率兵攻北漢,因契丹軍來援,無功而返。十月太祖親征北漢。宋軍築長連城圍攻太原,北漢大將楊繼業出城犯宋東西砦,敗還,遼軍分兩路援救北漢,一路自石嶺關入,為宋軍敗於陽曲。後來,太原城水災,城中驚恐,大臣郭無yu謀降宋,被殺,契丹再派兵馳援北漢,太原得以保住。宋軍則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損兵折將,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師。北漢盡得未所棄軍儲,共計粟三萬石,茶、絹各數萬,總計太祖共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漢,均因遼軍來援,頓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還。

    二:南朝宋太祖文皇帝帝劉義隆

    劉義隆(407-453年)是南朝宋的第3個皇帝,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第3子,少帝劉義符弟,初封宜都王,兼領荊州剌史。少帝被殺時,他正駐守江陵,被大臣徐羨之、傅亮等迎入建康即位,改年號為元嘉。

    劉義隆即位後,深知必須先穩住形勢,立穩腳跟,才能有所作為。他不允許大臣擅權,肆行廢立。元嘉三年(426年),他清除了專權大臣徐羨之、傅亮等人,得以一展宏圖,迎來了歷史上著名的『元嘉之治『。他勵精圖治,躬勤政事,堅持武帝的集權政策,壓抑豪強兼併,使階級矛盾得到了緩和。他重視發展秤,積極勸課農難能可貴,清理戶籍,減免賦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社會財富有了顯著的增加。他獎掖儒學,注重文化興國,又提倡節儉,執行禁酒政策,這一切使劉宋社會出現了穩定、發展、小康的局面。

    劉義隆對江南地區的開發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當時在北方,是強大的北魏王朝。他曾兩度北伐,均失於審時度勢未能做到知己知彼,加之缺乏良將,用人失當,最終導致了失敗。由於大量消耗了民力財力,國勢漸漸衰落,元嘉之治也在失敗中終結了。

    元嘉十三年(453年),劉義隆因太子劉劭品行惡劣,與尚書僕she徐湛之密商準備廢黜太子,但消息被洩漏。劉劭召集私養勇士2000多人,發動政變,衝入皇宮,劉義隆被殺身亡。不久,他的第三個劉駿興兵入京,殺掉了叛亂的哥哥劉劭,做了皇帝。這以後的幾代皇帝多是殘忍淫亂的君主,劉宋政權很快就走向了滅亡。劉義隆在位30年,科年47歲,葬於長寧陵。他死後的廟號為中宗,謚號為文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