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二百零六章 明代宗 文 / 藥醫

    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

    明宣宗皇帝的次子。談起景泰帝,大家不免想起任用于謙běijing保衛戰,奪門之變英宗復辟等一些傳奇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來大致瞭解一下明代宗的一生。

    朱祁鈺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御駕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並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於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後,由於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於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終於,吳氏珠胎暗接,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

    宣德八年,宣德皇帝病重,派人將朱祁鈺母子召進宮,並托付自己的母后張太后善待朱祁鈺母子,托孤之後,一代帝王朱瞻基架鶴西去,由於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就這樣被大家接受了。孫皇后也並沒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鈺為成王,並為他們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本來成王母子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先是成王奉命在御駕親征期間擔任監國,後來由於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浚(即後來的朱見深)才兩歲,國無長君,成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孫太后的受意下成王繼承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浚為太子。

    早在朱祁鈺擔任監國的時候,就爆發了關於「南遷」的爭論,翰林院侍講徐呈(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了南遷,並得到一些膽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於祖宗的宗廟,陵寢都在běijing,于謙當即否決了他的提議,並得到了朱祁鈺的支持。朱祁鈺非常欣賞于謙的能力與魄力,于謙也很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當機立斷,兩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產生了對對方的傾慕。緊接著發生的午門血案,更加深了兩人的這種感情。

    明英宗皇帝寵信宦官王振,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群臣的心中早已醞釀著一股洪流,終於,英宗被俘,王振被殺,群臣的怨氣得以傾吐,眾大臣跪在午門哭諫,要求成王懲治王振的黨羽,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

    成王見狀唯恐發生嘩變,準備逃走,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對成王解釋大臣門並不是衝著成王來的,只要成王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願意輔佐成王供圖大業。於是,朱祁鈺下令將宮內的兩個王振的死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場打死,由此可見王振積怨之深。

    景泰帝即位之後,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志之士得以重歸廟堂,吏治為之一新,同時在于謙的指揮之下,開始了京城保衛戰的準備工作,通州的糧食被搶運進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圍的防禦工事都被加固,于謙還親自遍練了新軍,並放出了石亨參加戰鬥。

    同時景泰帝下明詔,各邊守將不得私自與也先接觸,這樣,也先妄圖利用英宗騙取明朝財物,城池的計劃失敗,於是氣急敗壞也先率領大批瓦剌騎兵鋪天蓋地向京城湧來。由于于謙戰前準備非常充分,běijing軍民的空前團結,領兵將帥作戰勇猛,終於在běijing城外給瓦剌騎兵以沉重打擊,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風雨飄搖的明政權終於在這一戰之後穩定了下來。

    景泰朝的政治與正統朝相比應該說是比較清明的,但是景泰帝在處理英宗與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重大的錯誤,這也導致了他後來悲劇性的結局。景泰帝在座穩帝位之後,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願迎接上皇回京,生怕會影響自己的地位,並因此與朝臣發生了一些齷齪之事。這時又是于謙站了出來,他保證上皇歸來不會影響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終於被說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並沒有提出迎接。

    誰知派去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禮儀上,景泰帝也減了又減,將英宗迎回了běijing,並軟禁在南內。在處理英宗回歸的問題上,景泰帝表現的心胸過於狹窄,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

    英宗回歸之後,景泰帝派人嚴加看管,果然如于謙所說英宗的回歸沒有影響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見浚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

    景泰帝授意太監去賄賂當時的重要大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朝臣門不願公開反對景泰帝,只好對此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太子朱見浚被廢為沂王,景泰帝的親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

    誰知,天背人願,朱見濟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過好在景泰帝還在壯年,子嗣的問題對他來講還不用非常發愁。轉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成了熱點問題被擺上了朝堂,可眾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一,有的主張復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宮傳來景泰帝病體好轉的消息,於是眾大臣準備第二天上朝與景泰帝商議,但是景泰帝由於大病初癒,第二天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這一覺即改變了景泰帝的一生,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歷史車輪的走向。

    群臣沒有等到景泰帝,於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裡,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景泰帝也於不久後去世,按親王禮葬在běijing西山。于謙、王文被殺,明朝歷史上景泰帝的統治時期就這樣宣告結束。

    景泰帝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běijing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於即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但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他顯得過於小氣,同時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得寸進尺,最後景泰帝的一生以悲劇告終,他的功過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

    最後,還需要講講景帝去世後在明代官方歷史中的地位問題。景帝死後,英宗廢其帝號,賜謚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謚,表示景帝終身為惡,死不悔改。成化年間,一些臣僚開使未景帝鳴不平,他們認為景帝危難之時受命,削平惑亂,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功勞很大,卻謚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責問,當時若不是景帝即位,外地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憲宗雖然曾被景帝廢去太子地位,但對這位叔叔的功績還是相當理解。幾經周折,憲宗下旨恢復景帝帝號,定謚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景帝的功績。但憲宗不太可能給景帝全面平反,所定謚號僅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謚號都是17字,景帝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而且景帝還沒有廟號。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才給景帝加上廟號「代宗」,並增加謚號到17字。至此,景帝在禮儀規格上算是與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歷史功績也稍稍為後人所知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