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二百二十零三章 清太宗 文 / 藥醫

    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滿族﹐愛新覺羅氏。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在位十七年。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在瀋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他對內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並對明朝頻頻用兵﹐步步進逼﹐將西部邊界擴張至錦州、寧遠一線。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

    皇太極在盛京立五宮——「一後四妃」,均為蒙古族的博爾濟吉特氏,這是籠絡蒙古族的政治婚姻。他二十二歲結婚,並生有11子、14女。

    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外部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處境孤立。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他雖繼承了汗位﹐但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進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極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分權勢力﹐提高汗權。天聰四年﹐皇太極以阿敏棄守灤州、永平(今河北盧龍)、遷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將其終身幽禁。五年﹐莽古爾泰同皇太極發生口角時﹐竟拔刀相向。皇太極遂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爾泰大貝勒銜。至此﹐四大貝勒﹐僅剩他和代善兩人。六年﹐皇太極終於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務的舊制﹐改成自己南面獨坐﹐取得了汗的獨尊地位。另外﹐皇太極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統治機構﹐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力。三年﹐建立了由滿漢知識分子組成的「文館」﹐職掌「翻譯漢字書籍」﹐「記注本朝政事」﹐為皇太極推行漢化運籌帷幄。五年﹐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國家行政事務。十年﹐又將「文館」擴充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統稱「內三院」﹐負責撰擬詔令、編纂史書、掌管和起草對外文書與敕諭、講經注史、頒布制度等。稍後﹐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皇太極通過這套政權機構﹐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在經濟上﹐由於努爾哈赤晚年在遼東實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政策﹐漢人紛紛逃亡和暴動﹐生產凋敝﹐社會動盪不安。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皇太極執政伊始﹐便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針﹐把原先努爾哈赤所推行的漢人每十三壯丁編為一莊﹐按滿官品級分給為奴的政策改為每備御止給壯丁八人、牛二頭、以備使令﹐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用漢官管理﹐使大量漢族奴隸取得了」「民戶」地位﹐成為後金政權下的個體農民。天聰五年﹐皇太極頒布《離主條例》﹐其中規定「凡奴隸主犯有私行拓獵、擅殺人命、隱匿戰利品、姦污屬下婦女、冒功濫薦、壓制申訴等罪﹐許奴僕告發﹐准其離主」。這一條例﹐限制了滿洲貴族的某些特權﹐有利於奴僕爭取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皇太極注意體恤民力﹐凡有妨農務的工程﹐一律不復興築﹐使百姓能「專勤南畝﹐以重本務」。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時﹐並沒有放棄努爾哈赤對外進行擴張的政策。他認為要戰勝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鮮﹐這既可以解除後顧之懮﹐又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共同對付明朝。天聰元年一月﹐皇太極不宣而戰﹐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三萬大軍進入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又以朝鮮「屢敗盟誓」﹐「助明害我」為由﹐親率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包圍南漢山城。國王李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瀋陽為人質。對蒙古﹐皇太極則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首先爭取受察哈爾林丹汗欺凌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天聰二年﹐達成共同征討林丹汗的協議。經過幾次征戰﹐林丹汗勢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灘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jing騎一萬人渡黃河西進﹐至托裡圖﹐俘獲了林丹汗子額哲及其部眾一千餘戶﹐統一了漠南蒙古。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xizang僧俗頭領建立聯繫等手段﹐贏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持和效忠。

    皇太極深知滿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取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採取招降收買政策。天聰三年﹐首次考試儒生﹐網羅了兩百名漢族知識分子。此後又多次舉行考試﹐分別優劣﹐量才錄用。五年﹐大凌河戰役後﹐對大批降將賜以莊田、奴僕、馬匹﹐並委以官職。天聰七、八年間﹐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明朝將領紛紛自願來投﹐皇太極對他們封王封侯﹐寵榮備至。隨著蒙古的臣服﹐明朝將領的降順﹐皇太極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

    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從此全力以赴地對明朝發動進攻。是年秋﹐他命阿濟格統兵入關﹐掠奪人畜十八萬。崇德三年﹐又命多爾兗、岳托率軍入關。攻破城池五十多處﹐虜獲人口四十六萬﹐金銀百餘萬兩。為了從正面打開山海關﹐自五年三月起﹐發動了錦州戰役。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大敗明軍。七年二月﹐松山城陷﹐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關外僅剩寧遠一孤城。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宮中猝然病死﹐葬瀋陽昭陵(瀋陽北陵)。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