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手上路 文 / 瘋老六
新手上路(基本寫作教程)寫給對小說有興趣的朋友與朋友聊天,把煙灰彈入酒裡。夕陽在一塊澄黃色的天幕上熊熊燃燒,明暗不定的光線在屋子裡來回曲折,猶豫不定,忽然轉身投入酒杯裡,綻出小朵的暗色花瓣。我拿起杯子,把酒一飲而盡。有人從門前走過。腳步聲沙沙地響。細小的石粒在腳底下滾動,發出呻吟,一些枯萎已死去多時的葉子不停地碎裂。我與朋友的對話是從「節奏」開始的。「節奏」,一種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一篇小說的節奏是否好,簡單說,看它是否具備音樂感,是否和諧,而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小橋流水人家,大漠、黃沙、戈壁、落日等等,無論其輕盈、枯澀、乾燥或豐潤,皆為天籟之聲。節奏好壞,常能意會,難以言傳。對於一個初習寫作者來說,有一個較為「愚蠢」的法子,可以一用。即:將文章隨意挑出幾段,抹去標點符號,分行,變成詩歌的樣子,然後朗讀,用心感受其中旋律。小說的「節奏」首先來源於語感。語感是對漢字的一種直覺,它超乎理性之上,能最大限度地拭去日常世俗生活飄落下的灰塵,恢復漢字的光澤度,並重新挖掘其內涵,拓展其外延,賦予它們一個芳香撲鼻的新生命。譬如,提起「快樂」,大家想到的或許是詞典上講的「感到幸福或滿意」,但一個優秀的小說家可能會作出如下闡述——「快」,形容速度很快,如白駒過隙:「樂」,形容高興的樣子,「快」與「樂」加在一起的「快樂」,是指,高興的樣子像白駒過隙很快就沒有了。又譬如「完美」,通常意義上,它是一個褒義詞,但在小說家眼裡可能並不太美妙,因為「完」這個字比較危險,水滿則溢,月盈即虧。語感好壞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通感。星星是流血的彈孔;一行白鷺從泛黃的書頁上飛起;鳥放了一個屁;石頭汗如雨下地唱著歌……萬物盎然,流轉不定。花鳥蟲魚、草石樹木皆為生命,它們與人一起匯成海洋——在小說的世界裡,一切都有可能,這是一個臆想的國度,其邏輯並不需要服從現實世界,能自圓其說即可。語感的好壞還在於如何將這些已有了生命力的漢字搭配使用,構成詞與句。詞與詞須參差不一,句與句需凹凸不平。虛與實,動與靜,陰陽能互濟相生,不必拘泥於教科書上的語法,當勇於突破一些常見的表達方式,以正迎敵,以奇制勝。小說家玩的是創作,不是重複,要敢為風氣先。語感所製造出來的字、詞、句還僅僅只是建築材料。再好的建築材料也搭建不起一座摩天大廈,還得有一份有創意的設計藍圖,而這份創意就是充溢大廈全身的氣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藍圖得爛熟於心,方可施工。字、詞、句構建的段落要若率然之蛇,遙遙相應,環環相扣,首尾相連。段落構建成的章節應如姑射仙人,丹唇外朗,皓齒內鮮,儀靜體閒。這些結構便是「節奏」有無、好壞的關鍵所在了。結構不是意義。不是高大、莊嚴、華美、壯麗等等。它是鋼筋水泥搭起來的框架,也是一堵堵嘔心瀝血砌起來的牆壁。朋友說到這裡笑了。我也笑了。他對「節奏」比較感興趣。我能明白,而事實上,「節奏」充溢著生存的每一寸空間,走路,吃飯,喝水,甚至於呼吸,無不要求我們收放自如,張馳有度。我得承認他提出的「節奏」的確是評價小說的某一平台,但它顯然不是惟一一個。果然,他沒有讓我失望,又繼續提到兩個概念——「衝突」與「人物」。他說,其實小說的創作可以吸取戲劇、電影的創造手法,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與時間內,把各種衝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衝突包括三方面:人物內心的衝突,人物與他人之間的衝突,人物與自然環境的衝突。而小說的結構、語言、故事等等,所有的一切皆由人物來承載,即,一篇的最重要的是看它有無塑造起一個或一群典型人物,無聊瑣碎小氣吝嗇慷慨豪邁聰明……將人物推至「極至」,愛,愛得死去活來三百回;恨,恨得蕩氣迴腸一千年。如斯,人物才能如刀鑿斧削般鮮明,讓讀者震撼,從而給小說一個新生命。因為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可以不斷copy的現實裡。小說中存在的「極致」誘惑是對心靈的拯救。酒一杯杯灌下肚。朋友的臉已呈酡紅,手指輕輕敲擊桌子。他的手很乾淨,指甲縫裡沒有一絲污垢。他忽然想到什麼,瞇起眼,打量了一會身邊站著的服務員。服務員的臉頓時飛紅,勾下頭侷促地走開。他笑起來,問我會如何描寫這個服務員?我說,我會寫她的眼神。裡面有慌亂與好奇,她走了十二步,在彎腰為另一桌客人倒茶水時,仍回頭往這裡瞥了一眼。她多半在揣測我們是什麼人。她的臉粉紅,而且嫩,讓人流口水,想在上面啃一口。年輕真好啊。他點點頭,說他討厭形容詞與副詞。他認為一篇只應該,也只能是由動詞與名詞構成——準確、迅速、輕逸,一劍封喉,未待血花濺起,劍已不在,斯人已渺。我喜歡他。看得出來,他很悲傷,因為壯志凌雲、但壯志未酬。他說他的小說寫得很好。我相信。他用詞極準確,沒說最好,可惜的是,這個「很」字也是一個副詞。小說的寫作並不需要拘泥於詞性,其實他所說的應該屬於反諷。我讀過他許多小說,形容詞與副詞並不少。他之所以這麼說,可能因為現在的文壇上太流行這種寫法了,隨便翻開某本文學期刊,隨便找出其中一篇小說來讀,多半都是名詞加動作,活像一群叉手並腳、骨骼粗大的「莊稼漢」。當然,「莊稼漢」並不是不好,可放眼全是,就不是很有意思了。而事實上,這些小說裡的「莊稼漢」十個就有八個喜歡塗脂抹粉,這愈發古怪得緊了。朋友又喝了一杯酒,朝我眨眨眼,又把「劍已不在,斯人已渺」輕聲念了一遍,忽然露出孩子般燦爛的笑容。他可真是淘氣,哎,中國的文字確實博大精深,我也笑起來,這八個字可真不是什麼好兆頭。說句實話,這位朋友的許多觀點都很不錯,只是稍嫌混亂,缺乏一個明確體系,他問我,什麼是小說?它還是不是文人自娛自樂的小聲說話?我說,小說已經過去了那個只能小聲說話的時代。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它意味著無限的可能,任何一種表現手法,只要出現了,它就是合理的。雖然羽毛浮在水面,石頭沉入水底,由於時代的局限,一些真正好的小說無法與公眾見面,但它畢竟寫出來了,不管它是否在未來的日子裡有無機會獲得出版,也就夠了。小說,歸根到底是一種智力上的自娛自樂。他又問,小說現在還是為了體現國家意志的一種宣傳武器又或是服務於廣大群眾的一種文藝形式嗎?我說,只要存在著專業作家,國家出錢養活他們,他們就必須體現國家意志。這與做生意一樣,一個買,一個賣,公平得很。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他們有他們的難處,不必苛求太多。至於「群眾」,這是一個很大的筐,什麼東西似乎都可以往裡面裝,但裡面往往只有一堆垃圾。這很奇怪,不過,這就是事實。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否屬於「群眾」中的一員,「群眾」畢竟是一個政治色彩濃厚的名詞。從另一方面看,現代社會要求人必須成為「陀螺」,能被「物」鞭打,方可踮起腳尖。於是,在標準、衛生、迅速等口號下,肯德基式的文化快餐長驅直入,佔領了人們的喉嚨與胃。食固然飽,然則只是一個飽而已。大家都在迫不及待地講故事、聽故事,鬧哄哄一片,情形很有點像《鏡花緣》中無腸國裡的諸君。這個比喻有一點刻薄。很慚愧,但小說的的確確不是故事,否則天底下有一本《故事會》也就行了。他繼續問,它與散文、詩歌、雜文、戲劇有何區別?我說,小說的最大特徵是在虛幻中打造真實。由故事來承載,讓人物來凸現,靠情節的引人入勝與巧妙構思來推動。詩歌最大的特徵是語言的精煉,所謂歌以詠志,幸甚樂哉。文體斷句分行。真正的詩歌無論古體還是現代,都是語言的舞蹈,都有其內在旋律,也都能譜上曲子把它們唱出來。戲劇最大的特徵就是場景下人物的極端化,舞台、劇本、演員等都是戲劇的有機部分。散文是什麼?準確說,它是心情。這個世上惟一有可能獲得真正自由的便是我們的心靈。由一花一草一物一事誘發,從心靈深處淌下來的真實記錄,便是散文,或喜或悲或怒或恨,或小橋流水風月雪月,或大漠風沙擲袂而去。真正的散文是不羈的,信筆所至,神思萬里,此刻倫敦,彼刻北京,呼吸間已是千年時光流去。它不矯情,不塗脂抹粉,只是洒然。一柄劍扛在肩頭,一個「我」走在南北東西,清風明月,長歌當嘯。散文最大的特徵是美。它分兩大類,一是以「小我」的心情來溶入天地之間。以小我見大我,天道生生不息。最後終臻天人合一之境。它呈觀音慈悲像。雜文是散文的另支。它由力量彰顯,充滿陽剛之美,它如匕首如長刃,破空劃去,聲撼千里。它呈金剛怒目像。散文不怕偏見。人的思想與觀念就是種種偏見。他再問,那什麼才是呢?這個問題比較麻煩了。小說的確有好壞之分,好壞誰說了算?理論上,每一個人都有權發出自己的聲音。但老天爺知道——他們並不能在每一個時候都清楚知道自己說了一些什麼。他們以為自己發出的聲音,很多時候,只是別人塞進他們喉嚨裡的東西。人是渴望上帝的,權威的陰影能換取一定時間內心靈的歸屬感。所以希特勒乾脆一把火燒了國會,議會裡各種拳打腳踢的聲音迅速消失,納粹美學的旗幟從此高高飄揚。坦率說,只有當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無法佔據絕對的支配地位時,在各意識形態相互犬牙交錯,相互妥協的空間裡,文學才有可能回歸本原,才能形成一種較為客觀、公允的標準,從而作出評價。寫作應該是衝動的、偏執的,個體的智慧因為它的激情,因為不可替可的惟一,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盎然生機。評價應該是理性的,不必強調主題先行,只需解釋文章的主題並在技術層面上一一作出剖析。宇宙混沌而不可知,大象無形,所能觸摸到的皆是片爪只鱗。冷與熱,動與靜,飄飄雪下的聲音,它們有什麼意義?霧在身邊升起,我們都是摸象的盲人。像是什麼一個樣?象鼻、象身、象尾、象腿……我們所各自感受到的,就是象對於個體的意義。有人站得遠,有人走得近,角度不同,經驗不同,結果不同。其實所給出的答案並無多大差別。只不過說話的聲音有大有小,有的是不能發出聲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部文學作品存在的方式是有限性。但其內涵及外延卻是無限的。我們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讀它,理解它。不要怕別人說你誤讀。誤讀其實更意味你對此作品的全新演繹,你給了它另外一個生命。你的感受是彌足珍貴不可替代的。作者與作品的關係就像母親與孩子。孩子在母親體內汲取著養分孕育生長,母親生下他,喜愛他,也疼他。孩子是母親的延續,血液中有著印記。但孩子畢竟不是母親的複製,他在一天天長大,總有一天他要離開母親,去外面的世界。母親創造了孩子,但孩子不屬於母親。母親對孩子有著種種美好的願望,但孩子是否能實現,那也只能是天知道。天底下母親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這無可非議。但不能因此而抱怨別人對孩子的指責。母親常會犯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我的孩子在我面前這般善解人意,又怎麼可能會如此差勁?這有幾方面的原因:別人不是你孩子的母親,不會用心去看,就算用了心,看的角度也不一樣。比如,孩子有些白,你認為好看,但別人或會認為是不健康;孩子要在社會上獲得承認,往往取決於機遇等等,而社會總是心浮氣躁常以出身成敗論英雄。一個江湖藝人可能比一個大師更為高明,但他並沒有機會站在社會面前演奏他的聲音,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瞎子阿炳那般運氣;你的孩子比起別人的孩子在為公眾認同的某些標準上確實要差些。每個孩子生下來,容貌也有丑妍之分。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應該有個寬容的心態。要正確面對別人對作品的批評與誤讀。孩子的成長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不完美意味著殘缺、空白。想像與再創造便有了用武之地,它能在人們的各自大腦裡得出與自身審美經驗相吻合的完美概念。紅樓夢是一尊斷臂的維納斯。可以這麼說,若沒有後四十回的湮沒,也就沒有了現在的推崇備至。以水滸為例,前七十回精采絕倫,後五十回索然無味。完整的並不就是最好的,內容上的完整有時反而會傷害藝術上的魅力。若施耐庵能把後五十回大刀砍去,留下一個謎,養活無數人,只怕也會有一門」水學」出來。再好的作品也要懂得經營,一張大師的畫,哪怕是信手塗鴉,我們也會沉思好久。「大師」兩字有足夠的含金量。經營有兩個方向。閱讀的「大眾」與評判的「圈子」。對於大眾,可以把作品當成商品來經營,廣告宣傳促銷包裝發行渠道等等一整套營銷方案,可如商品競爭般,依次從產品質量、包裝、服務、品牌遞升到注意力與美譽度。對於「圈子」,很簡單,學會用他們的話語說話,獲得通行證,然後設法獲是某位權威的認可。古時有人賣馬,出十金請伯樂於馬旁邊兜上幾圈,馬價頓時暴漲。對大師的頂禮膜拜,卻是人的天性。只不過,真正的寫作者常有一些臭脾氣,知其可為而不屑為之,所以多半餓死,不會在生前獲得承認,只配享用那些被香火熏得面目全非的冷豬肉。想想也是悲哀。朋友笑了,咳嗽著,真囉嗦啊,說到哪裡去了?我想聽的是什麼是,而不是如何去獲得承認。我們或許無法獲得公眾與圈子的承認,但我們心知肚明,內心承認自己也就夠了。寫作,說到底,是服從內心的寫作。我也笑,抿了一口酒,繼續說,好的小說應該具務如下特徵——深刻、新鮮、悲憫、有趣,以及技術層面上的立意、結構、語言、情節、人物。對了,還要在這所有的特徵上面,再烙一個印記——智慧。關於「深刻、新鮮、悲憫、有趣,以及技術層面上的立意、結構、語言、情節、人物」——我在《談談寫作及其他》以及《白癡莊槍》後記裡,已經說得太多了,你可以去找找看。我現在要說的是智慧。小說在虛構中營造真實,以小說的邏輯構建起與每一個人心靈息息相默的宇宙。無數碎片於此碰撞融合,如鏡,窺得世間萬象。虛與實不斷重疊、置換。空間與時間明滅不定。小說的結構、語言、故事等等就像是一副牌的花色與大小。它們可以在手指上跳著舞。但不管這隻手如何輕逸、迅速、確切,或說性格鮮明、花樣繁複,牌總是得被不斷重洗。結果並不確定。攤開在桌上的牌面每一時刻都有著無窮的變化。天地悲憫,人心茫茫。無限的宇宙中,個體微不足道。突破個體肉身之局限,以「小我」契入宇宙的「大我」,以臻天人合一,無疑,小說提供了一種可能。這種可能亦有無限,並沒有絕對。「道」如雲蒸霧蔚,水流泉湧,於彈指間生出,於呼吸間消亡,並無定法可循。人有五種需要,生理上的衣食往行;安全上的免於恐懼;社交上的和諧與愛;名譽、地位,即自我尊重與他人的承認;自我實現。五種需要犬牙交錯,呈由下及上之勢,但在逢遇挫折時,亦會後退,其中一些需要,譬如愛、信仰等,更可橫貫其中。小說是對此五種需要的折射與反光。目前小說流派林林總總,不過,還多限於對前四種需要的描述,而事實上,當人們達到一定境界後,對名聲、金錢、愛情的渴望並不會非常強烈。如電如夢如泡似幻影。人們孜孜不倦繼續努力,純粹是為了獲得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愉悅。這是一種深刻的審美體驗,**蝕骨,令人如醉如癡,欣喜若狂。它只會由智慧帶來,而不是其他別的什麼。阿基米德爬出水缸,裸身跑向大街,邊跑邊喊——我發現了!這首天簌之音,充溢全身,令身體上的每一個毛孔都鼓漲起來,然後,我們便真的開始了飛。一切遊戲若沒有了智慧,便乏然無味。最美妙的娛樂便是智慧的沉思。當謎底被揭開,人面獅身的神哄然倒塌,因為它已沒有了智慧。小說的極處,也是智慧的棲居之所。無數小徑在草叢中潛匿,葡伏,每個問題後面都隱藏著一個莫大的驚喜。浩翰的宇宙並不在意人的生老病死或者說是苦難。誰會在意熱帶雨林中某棵樹下一群螞蟻遇到一場滅頂之災?洪水氾濫大地,惟有智慧才能搭起那艘挪亞方舟,讓我們超脫這幾十年的肉身,跨入虛空之處,與宇宙同呼吸。智慧的基石是知識。沒有知識,一切無從談起,火焰並不能在虛空中存在。但知識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東西,說到底,知識只是對經驗的累積、總結、歸納、推理。事實上,許多專家學者往往比一個農夫更無知,他們只是掌握著一種話語權利罷了。大自然裡有著無窮無盡的知識,不過,並不是知識越多就越好,無數個「所以然」陳列在面前,只會讓人頭暈腦脹,得從中找出其規律所在。智慧便是尋找的方法。我們會發現自己平常所忽略的,原來有著這麼多驚心動魄的美,而這些美並不需要青燈古廟緣木求魚,它們隨處可得,唾手可取。智慧不能給我們飯吃,給我們衣穿,但它讓我們安靜、喜悅、從容。這世上的確沒有兩片葉子,每一個人的確都是惟一,但這並不能說明更多,這只是一種客觀上的庸俗存在,而智慧讓我們從這些無數個渾渾噩噩沒有意義的惟一中徹底清醒過來。「朝聞道,夕死可矣」。很多東西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知的種種規律就能解釋得了。要學會把知識忘掉,不再囿於知識之限。比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認知的方法。這也是智慧。坦露自己,不必設防,莫疑慮驚恐。陌生與熟悉,花草與蟲魚,都是一些微小原子的排列組合。沒有什麼可以失去。我越來越喜歡一些單純的詞彙。它們本身所蘊含的東西遠遠大於我們現在所賦予它們的。我想拭去它們身上的灰塵。它們是有智慧的生命體。對了,小說是一種技術活,也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活。智慧能讓它的份量沉甸,富有質感。智慧不是用簡簡單單按一下照相機,還原現實的真實,還得瞭解周圍的光線、遠與近的距離等等,找出事物最本質的內在,加以凸現雕刻。這種內在只愉悅個體的心靈,與社會無關,也與其長寬高等「物」的存在無關。一張桌子擺在面前,你所關注的是什麼——價格?款式?抑或是味道,譬如上面的灰塵?桌子是有生命的,一切存在著的事物都有著自己的語言與靈魂,只要肯去觸摸它,肯用心去聽,我們就能夠聽見那些聲音。真正的如同文物一般,不可複製。它穿透紙背,風雨燕歸來,落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