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二、南宋簡介 文 / 烈陽化海
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張邦昌以護國有功,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高宗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雲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南宋的國都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臨安」,便是南宋統治者求「臨時安寧」的苟且罪證。
南宋帝王世襲:
宋高宗趙構
宋孝宗趙
宋光宗趙
宋寧宗趙擴
宋理宗趙昀
宋度宗趙
宋恭帝趙顯
宋端宗趙
衛王趙
(自1127年康王趙構稱帝起,到1279年末代丞相陸秀夫背負衛王趙投海止,共計九帝,歷經153年)、
南宋皇帝簡介
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1162年在位。年號先後為建炎、紹興。字德基,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封為康王。欽宗靖康元年(1126)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時,他曾以親王身份在金營中短期為人質。當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屬河北)被守臣宗澤勸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時,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宋廷令其率河北宋兵救援京師,但他移屯大名府(今屬河北),繼又轉移到東平府(今屬山東),以避敵鋒。宋徽宗和欽宗為金兵俘虜北去,他於次年(1127)五月初一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代皇帝。
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領。南宋政權初建,他曾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即趕走李綱,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人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一意享樂。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迫於輿論壓力,他不得不罷免汪伯彥、黃潛善等人。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政變,殺宋高宗信用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逼迫宋高宗退位。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復辟」。他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己逃到南方後,「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對於抗金戰爭卻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鎮海),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後,他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將臨安定為南宋的都城。
金兵暫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調精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他雖然在防禦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防務,但只把軍事部署作為乞降的籌碼,始終沒有收復失地的打算。他把金朝派到南宋進行誘降活動的秦檜引為親信,任為宰相,夥同秦檜加緊進行投降活動,竭力壓制岳飛等將領的抗金要求。當紹興十年(1140)各路宋軍在對金戰爭中節節取勝時,宋高宗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欽宗後自己必需退位,於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斷送了抗金鬥爭的大好形勢。十一年,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朝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不久,他與秦檜製造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遂同金朝簽定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以換取金承認自己在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的統治權。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和議簽定後,按金朝規定,秦檜事實上成了終身宰相,宋高宗雖對他日益猜忌,卻仍縱容他專權跋扈,對主張抗戰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擊。即使在秦檜死後,宋高宗仍委任投降派萬俟、湯思退等人掌政,堅守對金和議條款,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賀正旦、生辰等的禮物也「以巨萬計」,只要金朝統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訪送去。對其統治區的人民,卻巧立名目增加搜括,使南宋的賦稅名目比北宋時更多,剝削更加殘酷。
紹興三十一年秋,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宋高宗又想再次逃離臨安府。金海陵王渡江失敗,被部下所殺(見採石之戰)。宋高宗遣使賀金世宗完顏雍即位,準備再次對金議和。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於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見宋孝宗趙)。他自稱太上皇,死於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宋孝宗趙
宋孝宗趙(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紹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孫,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養子,原來是太祖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由於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其他宗族中選擇後繼者。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是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長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遜位,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終年68歲。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
孝宗登基後,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謚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剝奪秦檜的官爵,並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宋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幹道」,並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幹道年間,由於沒有戰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於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干淳之治」(干:幹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禪位於太子,太子即位後,是為宋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閒居重華殿,繼續為高宗服喪。光宗與孝宗不和,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6月,孝宗逝於臨安重華殿。
宋光宗趙
公元1189年登基,公元1194年去位。光宗(趙),出生:公元1147年去世:公元1194年(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時已40多歲。不僅政治昏聵,而且懼內,其皇后李氏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時年54歲。
宋寧宗趙擴
宋寧宗趙擴,南宋第四代皇帝,年號慶元。
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胄。趙、韓兩派鬥爭激烈。宰相趙汝愚倡導理學,引薦朱熹,企圖阻止韓胄參政。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這就是「慶元黨禁」。1202年,才宣佈弛禁。寧宗還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大快人心,打擊了投降派。1206年,韓胄冒然北進而大敗,被楊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1224年,死於宮中。在位三十年,終年五十七歲,葬用茂陵。
宋理宗趙昀
宋理宗(1205年出生,1264年逝世於臨安),原名趙與莒,1222年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時間是從1224年到1264年。
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朝皇家的一個親戚,他是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他的前任宋寧宗死後,宰相史彌遠矯詔廢太子趙弘,立貴誠,即為宋理宗。
宋理宗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一直到1233年史死後宋理宗才開始親政,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了罷黜史黨、親擢台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執政後期,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相之手,國勢急衰。1234年南宋聯蒙古國滅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賈似道以宋理宗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
理宗死後的謚號是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廟號定為理宗,原因就在於他對程朱理學的推崇,他是理學官學化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位君主,其廟號可謂實至名歸。
理宗病重時,曾下詔,徵求全國名醫為自己治病,但無人應徵。理宗病逝,死後葬於會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後不過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幾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一個叫楊璉真珈的妖僧盜發,理宗的屍體因為入殮時被水銀浸泡,所以還未腐爛,盜墓者便將其屍體從陵墓中脫出,倒懸於陵前樹林中以瀝取水銀。隨後將理宗頭顱割下,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統治者,其軀幹則被焚燬。這是宋理宗生前萬萬沒有料到的。理宗的頭顱直到朱元璋攻佔大都後,才在元大都的皇宮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將理宗顱骨重新安葬於宋陵遺址,並對被毀壞的陵墓進行了修復。
宋理宗無子,立他的侄子趙為太子,是為宋度宗。
宋度宗趙
度宗(1240-1274)
1264年即位,在位11年
度宗趙,理宗侄,父趙與芮。即位後沉迷酒色,權臣賈似道###,朝政日敗,南宋危在旦夕。死於1274年,時年35歲。
宋恭帝趙顯
恭帝(1271-1323)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趙顯,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
宋恭帝趙顯(音顯)(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的弟弟,宋末帝趙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謚號恭皇帝,無廟號(一說廟號恭宗)。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四歲的趙?在###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為宋恭帝,年號德佑。由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在賈似道之手。
當時蒙古的元朝大軍己得中國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權之後,渡過長江向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進發。謝太后一面在全國通令「勤王」,一面向元軍乞和。勢如破竹的元軍在擊破各地的防線,相繼降服了長江中游諸州。1275年,賈似道率領的3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對戰大敗,不久,謝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國人民的壓迫下不得不殺死賈似道,不過為時晚矣,宋朝已壽終臨寢,滅亡的形勢已經不可避免了。
同年年中,元軍已經佔領了江東(今日的江蘇省)大半的領土。
1276年1月18日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軍投降。同年,謝太皇太后抱著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趙顯出城向元軍投降。後來南宋殘餘勢力在福建、廣東抗元,最後在1279年,南宋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趙被元軍逼的走投無路,只好跳海而死,南宋終於還是滅亡了。
宋端宗趙
宋端宗趙(1269年-1278年,1276年-1278年在位;:音同「是」),南宋第八位皇帝,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哥哥,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小皇帝被俘。趙和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由國舅楊亮節等護衛,出逃福建,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為平山閣(當時時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佔領福州時,當地人民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祭祀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將:文天樣、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當地泰山宮便塑這些神像,實是迴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宮作掩護,泰山宮現存完好)。
宋衛王趙
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趙(公元1271年~公元1279年)在位僅僅一年。「祥興」的年號並未給他帶來吉祥與復興的機會。
1278年即位時,忽必烈統率的元軍已佔據中國大部分地區。趙繼續以宋之旗號抵抗元軍,是年,南宋小朝廷遷到大海上的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翌年,元軍打到了此地,宋軍大敗。面對如此絕望情勢,丞相陸秀夫背著這位年僅八歲的末代宋帝投海自盡。楊淑妃見此慘狀,嚎啕大哭,旋即跳海自盡。根據記載,當時有十餘萬人投海殉宋。數日之後,張世傑等人在海上自盡。於是,不僅南宋,而且整個宋朝宣告滅亡。趙的遺體被僧人和百姓們悄悄的安葬在了現在的深圳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