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遠東帝國

正文 第五百零四章 南洋見聞錄 文 / 東人

    第五百零四章南洋見聞錄

    其實,有軌電車在1881年的時候,德國工程師維爾納.馮.西門子年在柏林近郊鋪設的第一條電車軌道,靠一條鐵軌通電,另一條鐵軌作回路。1884年,美國人c.j.范德波爾在多倫多農業展覽會上試用電車運載乘客。

    而到了1888年,美國人斯波拉格對車輛的集電裝置,控制系統、電動機的懸掛方法及驅動方式作了改進,於是出現了現代有軌電車。

    1890~1920年是有軌電車在世界範圍大發展的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大城市都有有軌電車。

    而中國,也是在1908年3月從上海英租界靜安寺外灘,開出了第一輛有軌電車。

    當然了,雖然現在只是1886年,但是得益於中美戰爭,曾經改進出了現代化有軌電車的美國人斯波拉格,在兩年前就霍家軍給劫掠到了南洋,憑藉著霍家軍科學院在電力研發和使用上的先進性,很快成熟的電力機車便被製造出來,而且憑藉著特斯拉研發出來的動力更強的電動機,有軌電車比起前世要更加成熟。

    現在,在霍山的干預之下,坤甸和馬辰都已經建成了有軌電車的路網。等到運用成熟,並積累足夠的經驗之後,就將會大規模的在整個霍家軍領地進行建設。

    而有軌電車的建設,也是政務院交通部第二個五年建設規劃的重點。

    驚愣了半響,直到有軌電車的身影消失在坤甸鱗次櫛比的重重建築之後,王文斌和盧家成才回過神來。

    相互看了一眼後,不由相顧搖頭,自從來到這南洋之後,他們兩個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什麼都不懂,看什麼都新鮮。

    「兩位。行李都放好了,我們走吧!」

    雖然這兩個從清朝來的人,論見識還比不上自己這邊的普通農民,但這樣的人他也見得多了。幾乎每個第一次從清朝過來的人都是如此。再加上人家是自己的僱主,所以中年車主也沒有嘲笑的意思。

    「嗯,走吧!」聞言之後,王盧二人點了點頭後,便從車廂中間的門戶當中走了進去。

    至於跟兩人同來的家僕又找了另一輛馬車。

    「兩位準備去哪?」

    馬車車廂靠近車伕一側的箱體上有一個方形的小窗戶,便於車伕跟車內乘客的交流。

    「我們去婆羅大學!」

    原本他們是打算先找個地方住下,然後再去婆羅大學找自家那兩個一年前翹家出走,來到南洋求學的王瑋和盧棟。但是對於南洋的陌生,卻讓兩人不約而同的改變了想法,決定還是先找到兩人。最起碼他們在這裡生活了一年多,對南洋,對南洋的中國人民軍的瞭解,要比自己兩人多了多了。

    倒是,倒也生了二人像個蒙頭蒼蠅一樣在這裡亂撞。省的觸犯了什麼忌諱。畢竟這裡也算是異國他鄉了,兩家的勢力雖然在大清屬於頂尖,但是在這裡卻一點影響力都沒有。

    這也讓兩個閱歷豐富的人謹慎了很多。

    「婆羅大學?」車主愣了一下,「兩位有家人或者朋友在婆羅大學讀書?」

    「你怎麼知道?」王文斌詫異道。

    「呵呵,我在這碼頭上趕馬車,趕了四年了,像你們這樣的人我見多了!」車伕笑道。

    「哦。這麼說,這婆羅大學還不錯,居然能夠吸引這麼多人來這裡求學!」盧家成愣了一下後說道。

    「呵,還不錯?何止不錯啊,我們坤甸的婆羅大學那是整個中國人民軍內部所有大學當中排名第三的學校,雖然論綜合實力還比不上台北的台灣大學。以及建立在馬辰的東方大學,但是單論物理系和機械工程系那在整個中國人民軍所有大學當中都是排名第一的,甚至很多洋人都在那裡上學!」

    其實,婆羅大學的物理系和機械工程系之所以這麼有名,甚至拍在霍家軍現在已經建立起來的六十多所大學中排名第一。關鍵還是得益於德國的哥根廷大學。

    當初。霍家軍把機槍和新式步槍的技術交給德國的時候,沒有要其他任何條件,唯一的就是讓德國派遣大學教師,支援霍家軍的教育發展。

    而婆羅大學就承接了來自德國哥根廷大學的一批教授學者。因此繼承了哥根廷在物理系和機械工程系上的優勢,也傳承了德國人在學術上的嚴謹。

    中美戰爭開始後,又有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些教授加入,讓婆羅大學的物理系和機械工程系變得更加突出。

    從1882年成立到現在,近五年的時間裡,在每年的大學評比當中牢牢的佔據了物理系和機械工程系的第一名。而綜合實力也排在第三名,從未掉下來過。

    聽完車伕的話,王盧二人不禁驚異的對視了一眼,相比對婆羅大學教育實力的驚訝,反而是一個最普通的車伕居然就有這樣的見識,更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

    「這些消息,你是從那裡知道的?」王文斌最後忍不住問了起來。

    「當然是報紙上了,幾乎每一期的《南洋青年報

    》上都有對各大學校的介紹,而且政務院教育部的一些教育政策,以及南洋教育的發展情況,每年政務院教育部對教育資金的使用和撥付的情況都會在上面刊登出來!」

    《南洋青年報》是政務院教育部官辦報紙,旨在宣傳南洋教育發展的一些情況。

    「就像前段時間,教育部就剛剛公佈了以後在我們這裡孩子上完中小學之前將不用再繳納任何學雜費,而且早飯和午飯一律免費由學校提供!」說打這裡,車主臉上忍不住流露出了感激之色。

    他家裡有一妻兩妾,孩子現在已經有九個了,基本上都在上中小學的年紀,現在這學費一免,外加兩餐補助,直接免除了他大半的生活壓力。

    車伕並不知道自己這一番話,對王文斌和盧康成造成了多麼巨大的影響。此刻兩人的心中就像燒開了的沸水一樣,無論如何都平靜不下來。

    先不說南洋政務院教育部公開自己教育政策和教育發展,以及讓群眾監督教育撥款使用情況的魄力。

    單說後面減免中小學學生學費和早中飯補助,就不知道花上多少錢。按照現在南洋的人口規模,怕是幾千萬兩白銀都擋不住。

    相比南洋中國人民軍對教育的重視,大清朝的教育發展實在是滯後的太多了。而且相比愚民政策下麻木不仁的清朝人,南洋的民眾們才更像一個有思想的國民。

    想到這裡,王盧二人相顧一眼後,不約而同的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他們都是世家之人,自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說王盧兩家之所以能夠從南北朝歷經千年而不倒,關鍵的一點就是明白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

    「這次回去之後,一定要稟明家主,把家族的中心轉移到南洋來。」兩人心中幾乎有了同樣的想法。

    馬車在平坦而又寬闊的柏油路上行駛,不時可以看到旁邊疾馳而過的電車,兩側的綠化帶奼紫嫣紅,交相輝映,讓寬闊的街道綻放著美麗,而街道兩側的櫥窗裡,擺放著各式各樣精美的商品,人行橫道上多得是衣著各異的逛街人群,而且其中藍眼睛白皮膚的洋人更是為數不少,不過他們在這裡卻沒有了清朝租界區洋人們趾高氣揚的樣子,反而跟普通民眾一樣,遵守著這裡的秩序。

    這一切都讓第一次見識的王盧二人感覺到驚詫。南洋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陌生了。

    「這裡怎麼沒有黃包車?」王文斌小聲對自己的同伴問道。

    黃包車創製於1870年,因為多為從日本進口到中國,所以也叫『東洋車』。

    1873年法國人引入法租界,並創立『手拉小車服務機構』之後,黃包車便在清朝內部流行起來。到了現在京城之內已經出現了不少黃包車,對於不少清朝內部的達官顯貴們來說黃包車還是一個新鮮玩意。

    但是今天在南洋卻是一個也沒見到。多少讓王文斌心中感覺到驚詫。

    不過人,讓他沒想到的是,原本只想說給盧家成的話,倒是被前面正趕車的車主給聽了去。

    「你說黃包車啊?那玩意自從這電車有了之後,早就沒人願意幹了!」車主回頭說了一句。

    「為什麼?」王文斌詫異道。

    「當然是不掙錢了!做電車既便宜,而且速度還快,誰還坐黃包車啊!而有錢又不願意擠電車的,也有馬車坐。再說了,在我們這裡,一個人只要申請就可以分到五畝上好的田地,一年就可以賺上十幾塊銀元,誰還願意去苦哈哈的拉黃包車啊!」

    「一個人五畝地?」王盧二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要知道在清朝內部,沒有什麼比土地更值錢了。他們兩家都在河北和山西,掌握著大量的好田,而這也是支撐王家和盧家繁榮昌盛的基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