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重生三國之君臨天下

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五章 府兵制 文 / 燕天

    第五十五章

    李肅沒想到胡才會說到漢帝,這漢帝的死活更白波軍有什麼關係?難道因為他要死了,白波軍就駐足不前?此時的李肅恨不得砸開胡才的腦袋,想看看胡才在想什麼。

    其實這也不怪他,大漢帝國統治近四百年,在人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就算是李肅投降了胡才,投降了白波軍,成為了朝廷的叛軍,但他並不知道,在不久以後朝廷會大亂,董卓會進入雒陽。

    胡才也不知道怎麼和李肅說,難道告訴李肅,他來自一千八百年後,那樣的話,李肅還不把他當成一個瘋子?

    「李肅,劉宏的兩個兒子年幼,大將軍何進是皇長子劉辯的舅舅,但劉宏卻喜歡幼子劉協,所以劉宏一死,朝廷必定經歷一番皇位爭鬥戰,而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胡才頓了頓,繼續說道:「強打出頭鳥,現在我們已經佔領河東,沒有必要進一步刺激朝廷,無任是關中還是雒陽,短時間內不是我們白波軍能去的。以豪門世家對我白波軍的敵視,打個安邑這麼艱難,更何況關中和雒陽。」

    「不過朝廷想大軍押進恐怕也不可能,董卓野心勃勃,掌控十幾萬西涼軍,朝廷能對他防備?現在朝廷應該想的是,如果董卓這個邊關大將會怎麼樣,如果董卓殺戮十幾萬大軍進入關中,進入雒陽,朝廷誰能抵擋?」

    李肅聞言色變,作為董卓的手下,李肅自然知道董卓野心勃勃,況且現在掌控了大漢帝國第一軍西涼軍,幾萬西涼鐵騎驍勇善戰,從西涼到雒陽,恐怕只有雒陽的幾萬大軍能抵擋,如果董卓真的有反心的話,恐怕天下會大亂。

    這些年整個大漢帝國到處是叛亂,董卓有反意也說的過去,如果白波軍進入關中,進入雒陽,等於是擋在董卓的十幾萬大軍面前,董卓不除之後快才怪。如果真是這樣,白波軍還真不能西進和南下。

    想通了原因,李肅自然不想讓白波軍西進南下,他知道如果董卓進入雒陽,朝廷就會大連,董卓不是豪門世家出身的。那些豪門世家一定見不得他飛揚跋扈,所以很可能天下大亂,到時候白波軍就有機可乘了。

    「胡帥,如果這樣,我們就想方設法讓董卓進入雒陽,董卓野心勃勃,想這一天不知道想多久了。」李肅對胡才說道。

    胡才點點頭,雖然歷史上董卓是進了雒陽,但是現在歷史已經變他改變,所以他需要加一把火。

    接下來幾天,胡才就一直陷入軍政事務的包圍,他還要一邊注意河東周邊情勢的變動,一邊時刻關注帝國大勢的變化。

    帝國的形勢在這一年,也未有根本的改觀,似乎仍然在向著傾頹的危險境地一點點地滑過去。

    各股流民軍在冀州、青州間風馳電掣,似乎已經取得一定優勢,前往圍剿的官軍雖然人多,戰鬥力可實在不怎麼樣,老是被流民軍牽著鼻子玩個半死,再打個落花流水,敗退而逃;

    至於主要在兗州活動的流民軍雖則被擋在了京畿以東,但仍然在兗州、豫州一帶的大地上縱橫馳騁,攻城佔地。那帝國的各地太守倒是老成持重,只是閉營不戰,竟ri的操練軍馬,以至於不少台諫官的劾章如雪片般飛往雒陽行在,難能可貴的是皇帝這時對諫官們的劾章一律留中不發,倒讓有識之士讚頌起皇上的「英明」來。只有胡才知道其中只怕並非劉宏英明之故。

    冀州的黑山軍倒是吃了幾個敗仗,冀州刺史韓馥統領的幾萬jing卒把黑山軍打回了太行山。不過這韓馥好像有些養寇自重的意思。不過,在綜合了秘兵的諜報之後,胡才確信冀州是多事之秋,韓馥手中不過幾萬精兵,想對付黑山軍和青州的黃巾軍,有些力不從心。

    對數千里之外的帝國中原形勢胡才雖然非常關注,卻不能參與其中,起到什麼直接作用,也只能袖手旁觀。

    所以他還是主要專注於河東的軍政事務,現在與朝廷方面的緊張情勢又稍見緩和,終於可以把一些繁瑣的事務甩給軍幕府的一干幕僚,騰出時間巡視一番河東了。

    與胡才一起巡視河東的隨同人員計有軍幕府參謀司的李肅等,秘兵韓文,軍幕府則是相關的幾個幕僚、參贊、參事,當然少不了親衛營和驍騎營。

    而這一次巡視的重點,除了巡視各地的委派官吏和本地官吏治民理政的情況之外,實際上主要的重點之一就是巡視掌握在胡才手中的灌溉農莊、屬於白波軍軍幕府的灌溉農莊、河東牧場,察看這些逐步推行雇工經營的農莊,其成效到底如何。

    無任是灌溉農莊還是河東牧場,這些都屬於胡才的新政。在郭太率領白波軍南下後,大量的殺戮豪門世家,以至於河東的許多土地都空了下來,胡才把這些土地分給沒地的百姓後,還剩下不少,所以胡才就把它們全部收入軍幕府,軍幕府的財政收入本來就差,為了正常運轉,需要龐大的資金,所以這些農莊的收入可以緩減壓力。

    而河東牧場是胡才建立的一個軍馬場。河東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是建立牧場的好地方,否則南匈奴的一部分人也不會在河東立足。

    騎兵是陸戰之王,南舟北馬,胡才想在北方立足,必須建立龐大的騎兵隊,而戰馬是建立騎兵隊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想要足夠的戰馬,就必須建立牧場。現在胡才的驍騎營只有兩千人,但戰馬除了驍騎營外還剩下三千匹,這三千匹戰馬胡才本來想擴充騎兵的,但是後來想一想,還不如建立一個牧場,畢竟這三千匹戰馬大部分是豪門世家的,這裡面的戰馬以母馬居多。

    至於擴充驍騎營,只能等董卓的那一萬匹戰馬,雖然董卓的部下大部分是西涼人,但家人在河東安邑的也不少,所以胡才就不相信董卓會捨不得那一萬匹戰馬。

    至於重點巡視農莊、牧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軍幕府「府兵制」在河東的強制實施,意義非同尋常,但是胡才敏銳的察覺,「府兵制」其實最終取決於另外一項不大被河東民眾所關注的大事——即「雇工農莊(牧場)」的逐步推行。推行「雇工農莊」能夠取得多大的成效,就將決定僉兵令最終能夠取得多大的成效。

    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

    府兵制創立以後,規定三年一揀點以補充缺額,其服役期限為二十一歲至五十九歲。服役期間,府兵本身免除課役。

    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所有的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糧食、均由軍幕府供應。

    軍府所在有地團,兵士不能隨便遷徙出界;平時務農,農閒練武,主要負責補充到虎賁軍等主力軍團。

    當然,軍府調遣時必須持軍幕府所下魚符,經折衝府將領勘合後,才得發兵。這樣,將帥就不能擁兵自重

    除了虎賁軍等正規軍外,府兵制就是白波軍以後的後備兵,現在白波軍佔領的平陽、襄陵、楊縣、臨汾、聞喜、解縣、東恆、安邑十城,建折衝府十座,

    這十座折衝府以各縣人口而定,人數不一,不過這十座折衝府加起來有兩萬多了,一旦爆發大戰,這兩萬多人可以變成正規軍,白波軍的兵馬可以達到六萬人。

    四萬正規軍,兩萬折衝府兵卒,雖然兵馬不多,但也可以應付朝廷的麻煩。

    折衝府其在軍事上最大的好處,就是將來補充給主力軍團的兵卒,都經過了相當程度的軍事訓練,容易迅速形成整體戰鬥力,即使整補人數稍多一些,對主力軍團戰鬥力的影響也比較小,同時折衝府還可以作為守備部隊,duli進行防禦作戰,又可以配合主力軍團作戰,比如作為運輸輜重部隊,作為襲擾偏師等,這樣一個制度自然堪稱「完美」。

    但是胡才還是看到了它的缺陷——

    現在白波軍名下的各主力軍團,其士兵雖然大部分是流民,來源各異,但軍幕府對這些主力軍團士兵都是全額足數發放糧餉,衣甲兵器亦由幕府承擔,待遇遠超過大漢帝國京軍和邊軍中的募兵。

    而軍幕府所謂的折衝府,其實是相對有償的一種強制徭役,雖不同於大漢帝國傳統的無償強制徭役,而且相對於軍幕府主力軍團來說,要節省許多軍費。但折衝府除了沒有餉銀外,在費用上明顯和大漢帝國的「募兵」相差不遠。

    折衝府服役三年,衣食兵器都要由軍幕府承擔,軍幕府僅不需要支付折衝府兵卒的餉銀,衣甲兵器則次於主力軍團而已。軍幕府雖然能夠在折衝府這一塊,省掉了巨額餉銀;在折衝府的衣甲兵器上也可以少花許多銀子。但是仍然可以想像得到,軍幕府在軍費糧秣上的負擔是如何的龐大而沉重。

    讓胡才擔心的是,雖然現在不缺人口,但河東仍然會有許多男丁將被陸續應發入伍,那麼河東還能不能夠只依賴其他未被應發的人戶丁口,就種植出足夠多的糧食米面,織造出足夠多的絲葛麻棉,放牧出足夠多的牛羊騾馬,生產出足夠多的商貨器物,或者通過遠行的長途商隊,能從其它地方販運回足夠多的糧食、布匹、茶、鹽、油、銅鐵、馬匹、兵器、甲仗、牲畜等民生必須之物呢?

    連五穀不分的儒家孔孟,都說要足食足兵,如果府兵制嚴重影響到農牧工商諸等生民之業,這府兵制還有長期推行的必要麼?

    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能很好解決,這府兵制也只能收一時之效,斷然不可能為將來征伐四方提供源源不斷的兵源。軍幕府的財稅一旦枯竭或者入不敷出,養著這麼大的一支軍隊,除了象黃巾軍那樣以戰養戰,掠於四野之外,還能有其它解決之道麼?

    所以,不親眼巡視一番,不對從今chun以來一力推行的「定額地租」和「雇工農莊」的成效有一個深入細緻的瞭解,胡才是無法放心的。尤其那「雇工農莊」最為胡才所看重,他反而對在佃農中推行「定額租」的做法,以為不過是不得已的一種過渡。

    從韓文的秘兵所搜集到的諜報來看,在減少耕作者的情況下,能夠在相同的田畝中生產出相對較多的糧食和其它農作物,以獲取厚利。

    糧秣就是軍隊的命脈,只有糧食充足,幕府的「府兵制」才能長期實行下去,而不只是一種權宜之計。

    胡才所看重的恰恰就是「大農莊」能夠減人不減產,甚至能生產出相對更多的糧食和其它農產品。

    那麼「大田莊」,能夠在河東生根發芽麼?

    帶著這個疑問,胡才的巡視首先從解縣開始,北到楊縣、襄陵、平陽、臨汾、聞喜,東恆凡是超過千畝以上的大農莊,都要去看看。

    這些大農莊總共才十五座,在軍幕府的商務司下,就像國有企業一樣為軍幕府提供糧草。

    除了新佔領的安邑等地外,平陽、襄陵、楊縣的這些大農莊今年的年成也還算不錯,冬小麥、chun小麥、大麥、青稞、喬麥、糜谷、高粱、水稻、黃豆等糧食,還有大麻、芝麻、甜菜、茶葉、亞麻、油菜、蠶豆等農產品,牧場的馬、驢、騾、牛、羊、駱駝都呈現一種欣欣向榮的豐收景象。

    按照胡才的打算,牧場以後每年能有至少一千匹戰馬的輸出也才可保證騎兵的供應,當然,如果想擴充騎兵。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胡才希望李肅能和南匈奴購買大量的戰馬,不說別的,如果能擴充幾萬騎兵,白波軍的戰鬥力將直線上升。

    不過胡才這也只是想想,想建立那麼多騎兵,白波軍就是有這麼多戰馬,也沒有那麼多的軍費。幾萬兵馬的開銷,各地官員的培訓。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沒有龐大的資金,軍幕府很難運作。

    大漢帝國為什麼現在日落西山?就是因為土地兼併導致人口流失,胡才入主河東後,雖然分配大量土地,但還有大量土地空著。這也是胡才建立大農莊的原因。

    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這些大農莊接慢慢地減少。

    河東很多灌溉土地對雨水要求本來也不太高,今年雨水好,人又肯幹,於是一派豐收景象便出現在巡視各地的胡才面前。

    這一幅豐收的景象,讓胡才對軍幕府的部屬幕僚所做的艱苦而細緻的努力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感歎幕僚部屬們確實不容易,尤其是白波軍剛剛佔領河東,文官資源缺乏的情況下。

    同時,胡才允許豪門世家的大農莊的存在,豪門世家田地多,而這些大農莊既要讓豪強大族作為軍幕府與底層民眾之間的緩衝,發揮其建設性的治理作用,又要限制其不利治理的一面,顯然是需要軍幕府具有很高的理政技巧和治民手腕,以及足夠的政治耐心,否則軍幕府不是趨向極權橫暴,濫施殺戮,就是一味故息養奸,受制於人。

    而為政過猛或過寬,向來皆非生民之福,所以軍幕府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不過現在軍幕府的人包括王旭、霍邱、李肅在內,這裡人的能力還有些不足。

    胡才有心招募人才,但是白波軍在大漢帝國名聲狼藉,很少有人來投靠他。

    對農耕稼穡之道,胡才從一些農書上瞭解多,實際的親身體會少,畜牧鹽鐵工商之道胡才反而比較熟悉,其他一起外出巡視的部屬幕僚也多半對農事不熟悉。因此,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那些深耕通曬、施足基肥、培育壯秧、合理密植的門道還比較有興趣,等去的農莊多了,新鮮勁一過,都未免心裡有點厭煩。

    只有胡才,他雖然心裡也有點嫌煩,但作為眾人之首,軍幕府之長,是絕對不能太過表現出自己個人的喜惡,如果說一定要喜好什麼的話,關心農耕稼穡之道倒是可以適當當眾表演一下,以作為表率。

    所以,每到一農莊,他都表現出對農莊各方面的規定和做法有濃厚興趣,也正因為他強迫自己去深入瞭解,胡才才真正瞭解這些大農莊各方面的情況,為他進一步瞭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土地是豪門世家的根本,所以想在豪門世家手中掌控土地,這顯然不怎麼可能,這豪門世家不僅僅有土地,還代表著知識階層,想要取得天下,就必須有這些豪門世家的支持,如果對這些豪門世家展開激烈的手段,這天下誰來管理?靠那些連字不認識的百姓?

    不要說這不可能,就是可能,這些參加管理的人就是新的豪門世家,這豈不是重蹈覆轍?哪怕一千八百年後,豪門世家還數不勝數。

    所以胡才只能削弱豪門世家的影響,才能鞏固他的地位。他可不想以後自己建立的勢力成為豪門世家的傀儡。

    這天,胡才帶人來到了聞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