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一刀斬落紅塵

正文 第105章 禮部尚書 文 / 滋飯團

    陽春三月,京城,晴空萬里。

    又是一年春天,歷經了去年的大豐收,百姓幾乎家家殷實的很。大街上熙熙攘攘,人聲鼎沸,一副繁榮的景象。剛過了個好年,年頭的喜慶氣氛顯然仍然沒有終止。

    自從二十餘年前,永樂皇帝力排眾議決定移都北京後,殫精竭慮勵精圖治。

    對內,定調「家給人足」、「斯民小康」為天下治平的根本,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了史上的最高峰。

    對外,三次親自北伐蒙古,使得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從此使得京城高枕無憂,老百姓們也得以安居樂業,這些都歸功於朱棣的勵精圖治。

    這一條街只是京城眾多繁華大街中的一條,其實大街並不特別寬敞,至多只能稱之為一條稍微大點的胡同。但是人氣卻尤其的足,從路兩邊擺滿的各式各樣的店攤便可見一斑。吆喝聲,砍價聲,聊天聲,聲聲不絕。

    可是再往西邊走一個街區後,就會意外的發現,這裡一下子冷清了不少。熱鬧的市場,一下子卻變成了沉寂莊嚴的府邸區域,連飛鳥都很少從上空飛過。在中間的十字路口上,彷彿有面無形的聲牆一般,隔斷了所有的嘈雜聲。

    過了街角不遠處就有一幢不起眼的府邸,原本是空著的。大門前也沒有人站崗,如果不是門匾上刻的新字,所有人都還以為,屋子仍舊是空的。就這樣一間府邸,卻是新任的禮部尚書的宅邸。

    宅子的主人甚是低調,堂堂朝廷三品大員,卻看不到任何的排場,甚至宅子內都鮮有人煙。沿著條小路彎彎曲曲,終於繞到了後院,和別人家一樣,這裡是一處後花園。正中的九曲橋下,一個私家小湖顯得格外的清閒。唯一的動靜來自於湖裡零星可見的幾尾鯉魚,它們悠閒的在水中穿梭著,偶爾劃出水面的的瞬間,帶出的水線也順勢添加著一股耐人尋味的情調。

    九曲橋的盡頭是一座八角亭子,亭子一邊的木欄上卻坐著兩個人,手中拿著魚竿正全神貫注的釣著魚。

    亭子正中的八仙桌上的兩杯熱茶,早已經不見了熱氣。看來兩個人已經垂釣了很多時間了。

    終於,右首一名老者的鉤子輕微的晃動了幾下,老者頓時面露喜色。只見他熟練的擺動著手中的魚竿,果然不一會兒,一條紅色的鯉魚便順著釣線被拉了上來。

    左首的那名中年人見了展顏一笑,說道:「還是瀅叔你贏了,最近的五年裡,我竟是全敗。」

    那老者似乎沒有聽到一樣,把那鯉魚拉到了手邊,解下了魚鉤後,順勢一甩,竟又把那鯉魚拋回了水中。然後才哈哈一笑,說道:「你是侯爺,我只是三品,論官品還是你為上首,往後再也不要叫我瀅叔了,你我相知幾十年,我待你一向如兄弟,一聲瀅叔,竟是拉遠了距離。」

    鄧朝曦聽了也微微一笑,轉身才發覺桌上的兩碗茶早已經兩頭了,不禁又重新倒滿了兩杯,舉起其中的一杯遞給了胡瀅才說道:「沒有瀅叔的扶持,我鄧朝曦一介武夫,焉能在朝廷落腳……」

    鄧朝曦還沒說完呢,就被胡瀅打斷了,「罷了罷了,稱呼只是個代號,隨便你們以後怎麼叫我了。」說完兩人相視會意一笑,各自舉杯品了一口茶。

    放下茶杯,鄧朝曦才說道:「瀅叔今日邀我前來,不是為了釣魚這麼簡單的吧?」

    胡瀅微微一笑,說道:「上次你我聊天,是什麼時候?」

    鄧朝曦側頭想了一想後,才回答道:「您不說我還真想不起來了,竟是一年前在蜀中的皈依寺的事情了。」

    「都一年多了,我邀你來聊聊天,有何奇怪的呢?」胡瀅笑道。

    鄧朝曦臉色一紅,歎了口氣,回答道:「時間過的可真快啊,自從皈依寺一別後,我就一直為您擔心著,但是後來從宮裡聽說聖上御封您為禮部尚書,我就知道您安全了,這才放心下來。皇上看來也算是通情達理了。」

    胡瀅的手連忙一揮,搶聲道:「殺頭的話,少說為妙,皇上可不是你我可以評論的。」

    鄧朝曦微微一笑,點了點說道:「世叔府中,家人本來就少,而現在,方圓十丈內根本就沒有人在,何患有人告密。不過小心點總是好的。」說著口風一轉,問道:「皇上這次難道一點都沒有動容嗎?畢竟您瞞了他二十年了。中間過程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胡瀅聽了微微一笑,眼光卻拉長了很多,好像穿越了時空,回想起了當時的場景。久久才說道:「我是一個人先進去面聖的,聖上一聽完我的話後,頓時大怒,還掀翻了桌子。我跪在地上一聲也不敢出。然後自然是被他罵的狗血噴頭。」

    鄧朝曦聽了大吃了一驚,忙問道:「那不是壞事了嗎?」

    胡瀅卻笑道:「你錯了,聖上這一罵,我就知道事情已經安全了。我就是擔心他不罵啊。」

    鄧朝曦想了想點頭道:「不錯,皇上真的要殺你,是不會浪費精力罵你的。」

    胡瀅也點了點頭,接著說道:「所以當我後來引薦了建文帝后,我就出來了,但是我從之前和皇上的話語中,已經感受到了皇上心中已經沒有殺意了。」

    「都二十年了,皇上應該也厭了。」鄧朝曦附和道。

    「非也,有關身家信譽的事情,皇上焉能厭倦。」胡瀅搖了搖頭。

    「那是因為什麼?」鄧朝曦連忙問道。

    胡瀅沉聲回答道:「其一,我覺得鑒於事實,如今皇上已經治理的僅僅有條,建文帝也沒有能力再與之爭分了。其二,皇上花大力氣修編的永樂大典早已經深入人心,二十年來,民眾之口也早已經被填飽,建文帝也已經無力左右了。其三,建文帝自己已經解脫了自己,早已經不是之前的建文帝了,對於聖上也沒有任何危險。其四……」

    胡瀅說到這裡微微一個停頓,鄧朝曦知道後面才是真正的重點,更加仔細的聽著。果然胡瀅舔了舔嘴唇才說道:「其四,聖上的身體已經大不如昔了。」

    鄧朝曦的眼睛瞪了老大,剛想問,卻被胡瀅示意阻止了。胡瀅接著說道:「我知道你想問什麼,皇上戎馬生涯,目前的精力卻明顯大不如前了。」

    「那您的意思,皇上現在最關心的應該就是……」鄧朝曦終於問了出來。

    話還沒說完,胡瀅已經點了點頭,說道:「不錯,就是立儲的事情。」

    鄧朝曦瞇著眼問道:「可是如今太子不是早就定了嘛,為何還有立儲之說呢?」

    胡瀅正色道:「你以為立了太子就結束了嗎?」

    鄧朝曦揚眉反問道:「據我所知,漢王二殿下已經徙封樂安州了,難道還能有作為?」

    胡瀅說道:「漢王被扁往何處這不重要,關鍵在於皇上內心是怎麼想的。」

    鄧朝曦點了點頭說道:「這倒也是,古曰立長不立幼,太子繼承大位乃實至名歸,但是偏偏太子是個殘廢,不能行走,不如漢王健全,且漢王還有赫赫戰功,二十年前不是漢王發兵來救,聖上是否能成大統還真難說。」

    胡瀅卻問道:「你可知道平安是怎麼死的?」

    「哪個平安?」鄧朝曦反問道。

    「還有哪個平安?」胡瀅微笑道。

    「就是那個大將軍平安?聽邸報說他是在家病故的。」鄧朝曦回答道。

    胡瀅搖了搖頭,說道:「永樂七年三月,帝巡北京。突然謂左右曰:『平保兒尚在耶?』然後平安在家聽聞後就自殺了。你知道他為什麼自殺嗎?」

    鄧朝曦眼中冒出了一樣的光芒,說道:「聽說他擁立的是漢王。」

    胡瀅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鄧朝曦接著問道:「那不正明說了皇上立儲意志非常堅定嗎?」

    胡瀅又搖了搖頭,問道:「你又知道解縉是怎麼死的?」

    鄧朝曦聽罷悚然到:「解縉乃永樂大典主編,內閣大員,不想卻突然被發落,並最終死於流放路中,真是可惜啊。」

    胡瀅微微頷首道:「不錯,雞皮蒜苗的事情,就從內閣首輔落到了流犯,你似乎還漏了他一個抬頭。」

    鄧朝曦吸了口冷氣說道:「不錯,他還是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師。為太子黨的最關鍵人物。難道他是被漢王所殺?」

    胡瀅只是悶哼了一聲,然後倒背著雙手,卻沒有回答。

    良久,鄧朝曦才說道:「還有之前工部尚書宋禮一死,最終得益的還是吳季伯啊,他如今已是新任的刑部尚書了,而金純如願做了工部尚書,瀅叔您看,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什麼算是好事,什麼算是壞事?」胡瀅深遠的目光看了鄧朝曦一眼後,卻回答的不置可否。

    鄧朝曦想了想,小心的說道:「我懂了,朝廷紛爭遠遠沒有結束,如今朝廷中已經分成了兩大派了,瀅叔,我想知道,您支持的是誰?」

    胡瀅面向了亭外,細細的欣賞著這小橋流水似得,彷彿根本沒有聽到,連頭也沒有回。半響才說道:「哎,不服老不行啊,看著聖上的樣子,想起了自己,何必認真,還是看看那些小伙子們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