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粉墨

正文 罪惡的「亞洲第一長廊」 文 / 孫勇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轉折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挽救其行將滅亡的命運,在大連市金州區城北龍王廟一帶搶修一座旨在進行細菌武器試驗的所謂「陸軍醫院」。舊址坐落在金州區龍山路1號,即原大連陸軍學院院內。其主體工程是一處長約500米、帶地下室的多層整體建築。因為它特別長,當時有「亞洲第一長廊」之稱。

    負責這項工程的是日本關東軍滿洲693部隊土建事務所。為了完成此工程,日本帝國主義先後從河北、江蘇、山東一帶及金州、普蘭店等地,騙抓了3萬多名勞工。在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3年時間裡,勞工們被沉重的勞動、野蠻的毒打、飢餓等折磨致死的有近萬名,全部被拋屍於龍王廟周家溝附近。抗戰勝利後,後人在挖掘中發現此處屍骨堆積如山。為了紀念這些慘死的勞工們,1971年,當地政府在周家溝建立了一座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紀念館———金縣龍王廟萬人坑階級教育館。

    日寇細菌戰實驗場

    近日,「踏訪東北抗日紀念地」採訪團的記者們來到這裡,一棟三層結構的樓房掩映在茂盛的樹木中。一樓是由方方正正的青石砌成,二三樓的牆面是水泥灰。在整個院的建築群裡,這棟樓是最不起眼、最破落的,但這棟樓並不似外表那麼平凡,因為它就是罪惡的「亞洲第一長廊」———日本帝國主義妄圖發動細菌戰的實驗場。2002年1月,大連市政府將該建築列為大連市第一批重點保護建築物。

    陪同採訪團的嚮導說,現在這棟樓只有西面幾間還住人,剩下的房間早就不住人了,而地下室因為年久失修怕發生意外已被堵死。據曾在這裡上學現為大連日報記者的呂文正介紹,當時他就住在這棟樓裡。地下室他去過多次,印象最深的就是走廊特別長,特別寬,房間很多,牆壁很厚,窗子很小,走在裡面總有一種陰森的感覺。

    感受勞工們的血淚生活

    我們和嚮導設法尋找進入地下室的通道,但沒有成功。無奈,只好在地上一層邊聽嚮導的講解邊感受曾經的「亞洲第一長廊」的長度。踩著滿地雜草,指尖劃過一塊塊已被風霜侵蝕了60多年的青石,當年上萬名勞工們的血淚屈辱生活一幕幕的進入記者們的腦海:

    ———「叫你偷懶

    ;^看

    ———走進勞工住的窩棚裡,只見在地中間挖一條溝,將土翻到兩側鋪一些苞米秸子就成了床,睡在上面又涼又潮,蒼蠅、蚊子、臭蟲、跳蚤滿地都是,來回走一趟,腿上就沾上了黑乎乎的一層跳蚤……

    勞工一天死亡100多人

    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和居住條件極為惡劣,大多數勞工都患了浮腫病。對於患病的勞工來說,最可怕的是被送進「病號房」,因為這裡沒水、沒飯、沒藥,只有等死。倖存勞工宋茂喜回憶,1943年六七月間死的人最多,每天都有三四十人,6月有一天,竟從裡面抬出了103具屍體。

    據金州區史志辦的畢克東介紹,勞工們幾乎都是被工頭以「東北活輕快,吃的又好,一天三頓大米白面隨便吃,一年工資幾百塊,秋天可以剩下錢寄回家」等謊言騙到龍王廟村的。卻沒想到,到了這裡就沒了回頭路,惡劣的生活條件讓他們只做了幾個月的工就斷送了生命。可憐的勞工被虐待致死後又被隨便地扔到周家溝一帶。由於死亡人數太多,屍體來不及掩埋,大多數被野狼和野狗掏空,連個全屍都無法留下。在這裡,處處是纍纍白骨,平均10平方米的範圍內就埋葬著20多個冤魂。他們大多數為青壯年,有的頭骨下陷,有的口裡仍塞著東西,有的脖子和身上纏著膠皮帶,有的張嘴舉臂作呼喊掙扎狀……他們是被折磨致死或被活埋的。60年前的周家溝是一處死亡地帶,見證著日本帝國主義的凶殘。

    今年77歲的龍王廟村民張成喜說,當年,他因為年幼只能給日本侵略者做些燒水和打掃衛生的工作。他告訴記者,儘管日本帝國主義很殘忍,但一些勞工並沒有屈服,偷偷地進行反抗。木工偷工減料,瓦工就往水泥裡摻泥土……1971年,當地政府在周家溝建立了「金縣龍王廟萬人坑階級教育館」,在開館的8年時間裡接待了數十萬名參觀者,成為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記者感言

    收藏是為了和平

    從罪惡的「亞洲第一長廊」步行到「萬人坑」約需40多分鐘的路程。當年運送勞工屍體的泥濘小路已變成寬闊的柏油馬路,兩旁高樓林立,商舖如雲,來來往往的車輛和不時與記者擦肩而過的龍王村民,讓人感覺這裡是一個處處呈現現代氣息的村莊。當年埋葬勞工的「萬人坑」處北側已被修成沈大高速公路的分支,南側山坡則已有人安家於此。

    是的,那些讓人想起來就脊背發涼、心臟痙攣的事情也許再也不會發生了,但曾經發生過的這慘絕人寰的歷史事件並沒有遠離我們。為了人類永遠和平,我們絕不要失落這段歷史,要把這些罪證收藏起來,警戒後人。

    東北地區的「萬人坑」

    東北淪陷期間,日本侵略者掠走的是難以累計的資源,留在東北大地上的則是纍纍白骨,座座「萬人坑」。據不完全統計,東北地區現有勞工「萬人坑」60餘處。日本侵略者壓迫奴役致死的勞工掩埋地主要有:遼源煤礦萬人坑、吉林市豐滿萬人坑、延吉老頭溝煤礦萬人坑、通化石人血淚山、通化七道溝萬人坑、大栗子鐵礦萬人坑等。

    吉林市「豐滿萬人坑」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和殘害中國勞工罪行的歷史鐵證,亦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國防教育基地。黑龍江省鶴崗東山「萬人坑」位於鶴崗礦務局新一礦,是日本侵華期間拋棄死難礦工屍體的場所,目前已發現4000具礦工的遺骸。

    遼寧境內的34處「萬人坑」大多分佈在撫順、本溪、阜新、北票、大石橋等地礦山,也有少數是當年日寇修建大型軍事設施或水電站時留下來的。位於大石橋市聖水村的虎石溝「萬人坑」遺址,是日寇瘋狂掠奪我鎂礦資源的鐵證,當年有1.7萬名中國勞工被奴役致死。在阜新地區,有證可考的「萬人坑」至少有4處,裡面埋葬的中國礦工達7萬餘人。阜新市孫家灣「萬人坑」遺址是目前國內日本殘害我礦工規模最大的一處「萬人坑」。

    《大連日報》記者沙巖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