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的天空下

正文 第52章 國社黨的清剿鬥爭 文 / 碧巖

    對於1927年的勞動黨的起義,一開始蔣中正並沒有看在眼裡,而是加緊象著身處北京的大明共和國政府進攻。但在朱啟睿的指揮下,新成立的大明國防軍在江蘇、河南、安徽、湖北的北部牢牢的抵住了革命軍的進攻,甚而還殲滅了蔣中正的第5軍和第1軍大部,使得北伐軍不得不停下來在佔領地區進行休整。

    便在這一段時間,勞動黨領導的紅軍,經過了三年的艱苦曲折的游擊戰爭,粉碎了國社黨反動派的多次「進剿」與「會剿」,至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已發展到約10萬人,在十餘個省先後開闢了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的迅速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日益擴大,特別是李立三(李隆郅)「左」傾冒險主義的軍事行動,震動了國社黨的統治。

    隨著蔣中正北伐的結束,蔣中正終於騰出手來,調集軍隊,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圍剿」行動,妄圖消滅紅軍,建立獨裁統治。中央根據地是敵人「圍剿」的重點。

    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先後調集十一個師另三個旅,共10萬人的兵力,分佈於樟樹、撫州、南昌、靖安、高安、上高及閩贛邊地區,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向中央根據地的紅一方面軍發動第一次「圍剿」。

    這時,紅一方面軍有第一、第三兩個軍團,共約4萬人,部署於靖江至分宜的袁水兩岸地區,以戰備姿態進行群眾工作和籌款。在面臨敵人大規模「圍剿」的情況下,方面軍總前委和江西省行委於10月上旬在新喻縣羅坊舉行聯席會議,確定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紅一方面軍總部於11月1日下達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隨即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反「圍剿」的準備。根據方面軍總部的決定,11月上旬,紅軍主力從袁水兩岸地區轉移到贛江以東的新淦、吉水、永豐、安樂、宜黃、崇仁等地,以戰備姿態開展工作。與此同時,向部隊、地方幹部和人民群眾進行深入的政治動員,講清敵人進攻的必然性、嚴重性和紅軍實行戰略退卻、誘敵深入的必要性,說明我們一定能取得勝利的道理以及對付敵人「圍剿」的方法,統一思想,消除顧慮,增強勝利信心。另外,還在根據地內進一步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按照「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方針,分配調整土地,加強赤衛隊、少先隊等群眾武裝的訓練,實行堅壁清野,肅清反革命分子,籌措給養物資,充分發揮根據地黨政軍民的整體力量,造成取得反「圍剿」勝利的良好條件。

    12月25日,紅一方面軍總部在小布召開了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毛子任主持大會,並親自撰寫了一副對聯掛在主席台兩邊台柱上,右邊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裡操勝算」;左邊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他在反「圍剿」的動員報告中,還指出了殲敵致勝的六個條件:

    (1)軍民一致,人民積極援助紅軍;

    (2)可以主動選擇有利的作

    看書/*網排行榜」47師一個旅的大部。接著向東橫掃,於5月19日在白沙殲敵第43師大部和第47師一個旅的殘部,余敵逃向永豐;5月22日在中村殲滅前來西援的敵第27師近一個旅;5月27日攻克廣昌,殲敵第5師一部,第5師師長胡祖玉受重傷斃命;5月31日突襲建寧,殲敵第56師三個多團。從5月16日至31日,紅一方面橫掃700餘里,連打五個勝仗,殲敵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紅軍粉碎「圍剿」後,乘勝轉入進攻,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解放了贛東、閩西的黎川、南豐、建寧、泰寧、寧化、長汀等廣大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蔣中正在第二次「圍剿」失敗後,於1931年6月21日,親自帶著德、日、英等**事顧問到南昌,就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調集二十三個師另三個旅,約三十萬人的兵力,準備發動第三次「圍剿」。

    毛子任、朱建德為調動和疲憊國社黨軍,於9月初率紅一方面軍主力繼續西移,轉到興國、萬安、泰和之間的均村、茶園岡地區隱蔽待機。

    此時,國社黨軍在中央蘇區來回奔波已達兩月,除其3個師遭到殲滅性的打擊外,其餘各部也受盡了蘇區人民群眾、地方武裝堅壁清野和不斷襲擾的困苦,士氣急劇下降。與國社黨軍情況相反,紅軍三戰三捷之後,又經過半個多月的休整,士氣更加旺盛。戰場上國社黨軍被動、紅軍主動的形勢更為明顯。此間,廣東、廣西兩省軍閥利用蔣軍主力深陷江西之機,正向湖南衡陽進兵,對蔣介石造成了很大威脅,迫使蔣介石不得不下令結束"圍剿",實行總退卻,紅軍乘勝追擊。9月6日晚,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興國地區國民黨軍正沿高興圩大道向北撤退毛子任、朱建德當即決定首先抓住興國地區北撤之敵一部殲滅之,爾後視機擴張戰果。遂令紅3軍、獨立第5師迅速搶佔老營盤,斷敵退路;紅3軍團、紅4軍、紅35軍進攻高興圩及其南北之敵;紅7軍牽制興國之敵。7日拂曉,國民黨軍第4軍團由興國地區向北撤退,其先頭獨立旅撤到老營盤附近時,紅3軍一部切斷了該旅與第4軍團後續部隊的聯繫,隨後,紅3軍、獨立第5師向獨立旅發起迅猛攻擊,戰至14時許,將其全殲。7日,紅7軍向興國進逼,牽制第52師;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第35師)、紅35軍向高興圩地區之國社黨軍第60、第61師發起攻擊,激戰至8日,斃傷敵2000餘人,戰鬥形成對峙。紅軍為保持主動,即撤出戰鬥。13日,國社黨軍第4軍團主力和第52師分別由長逕口、興國等地向吉安撤退,紅一方面軍主力對該部實施追擊。15日拂曉,在第4軍團主力通過方石嶺隘口後,紅一方面軍主力趕到,一部搶佔了方石嶺,截住第52師及第4軍團的1個炮兵團和1個步兵營,並將其包圍於方石嶺以南地區,隨即發起猛攻,戰至9時,將其全殲。其他各路國社黨軍紛紛撤至吉安、永豐、宜黃、南城、南豐、廣昌、寧都、贛州等地。至此,紅一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國社黨軍在對中央蘇區的三次"圍剿"失敗後,被迫在較長時期內處於守勢。

    早在1932年5月,國社黨反動派就開始準備對各根據地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這次「圍剿」,敵人採取的戰略是逐次轉移重點,實行各個擊破,即首先集中兵力進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得手以後,再轉移兵力完成對中央根據地的包圍,轉入「圍剿」的第二階段,對中央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達到圍殲中央紅軍的狂妄目的。為此,蔣中正於1932年5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在準備對我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發動「圍剿」的同時,又組成以何應欽為首的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至湖南的國社黨軍隊,牽制削弱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配合北線作戰,並為大舉進攻中央蘇區作準備。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