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超神棄少

正文 第二九九章 以身填金堤 文 / 塞北三叔

    沉船下有一條珵明瓦亮的大鐵鏈子將船拴住,鐵鏈子有嬰兒手臂粗細。

    沉船裡面裝滿了金銀財寶還有巨石,不過,一條神秘的生靈卻盤踞在上面,至於這神物是個啥沒人敢說。

    村民們馬上燒了香,拜了河神,然後把井填埋了,可是當天夜裡,狂風大作,驟雨傾盆,整整作了一夜的妖。

    第二天早上,村民們發現,昨天被填埋的那口井已經變成了一個天坑,裡面的沉船不見了,天坑裡向外冒著冷氣,而幾名挖井的農民都不明不白地淹死在了天坑裡……

    後來村民們托人從安陽請來一位風水師,這名老風水師在下八門裡也算是有個名頭的。

    可是他來鼓搗了一天一夜,最後他告訴村民,這是黃河眼,本來村子的風水不錯,但現在風水破了,而且還闖了大禍。

    最後這位風水先生留下話,讓村民們把村子遷了,不要住在這裡,然後他就直接跳到天坑裡不見了。

    村民們下去打澇又折了幾條命進去,第二天村民們發現,天坑一下子就消失了,還是原來平整的樣子。

    這下村民們怕了,到黃花寺拜祭了河神,村子從此解散,全都搬了家。

    而這黃花寺裡的河神可是靈驗得很,可它至今聽起來仍讓人不寒而慄,說起黃花寺,還要從四女台說起。

    四女台原名天台山。

    所謂的山其實不過是當年在黃河大堤上人工修築的高台,是用來觀河的瞭望台。

    由於高台上面有座古老的黃花寺,當地百姓還習慣稱黎陽津為黃花寺渡口。這黃花寺與四女台大有來歷。

    黃花寺是漢朝時為紀念獻身黃河的四名黃河娘娘所建。

    黃河娘娘其實就是類似於給河伯娶媳婦,活人祭,選貌美的美女,會喝小曲,善良,年輕,還要是處子。

    在漢成帝二年,黃河發生了一次大決口,浚縣和滑縣成了一片汪洋,當時的東郡太守面對氾濫的洪水卻想不出任何治理的辦法。

    於是他就帶著百姓到天神廟禱告許願,祈求上天保佑黎民百姓不再受洪水之苦。

    這時有巫師指點說,河神要娶美女為妻,只要選四個美女把她們埋在天台山,決口就能堵住,洪水就會退去。

    ,:看書網女生!。可是,鄉民們曉得為河神娶的妻子要被活埋,誰都不肯說自己家的女兒是屬龍和屬虎的。

    幾天過去了,浚滑兩縣為河神一個妻子也沒有選到,讓兩縣縣官愁得吃不下睡不著。

    浚縣縣官突然想到自己的兩個黃花閨女正好一個屬龍一個屬虎,無奈之下只得把自己的兩個女兒獻給河神。

    而滑縣縣官由於一時找不到符合條件的人選,一愁莫展,後來黃河折騰得人們受不了了,有一名屬龍一名屬虎的少女主動站了出來。

    四名黃河娘娘找到了,被埋於天台山四角,巫師把天台山改為四女台,也稱龍虎台,又給四女台修建了寺廟,名曰黃花寺,這才震住了黃河。

    古代有古代鎮河的法兒,今人有今人鎮河的方兒。

    大河從西北流來,穿繞市區,轉折東南,鋪向原野。沿用舊稱,人們還叫它「黃河」。

    河流幾經變遷,黃河確曾在此流過。宋代以前,在徐州交匯的兩條河流是汴水和泗水。

    從1194年,南宋紹熙五年、金明昌五年,黃河於武陽決口改道,侵汴奪泗流經徐州入淮河。

    到1855年清咸豐五年,從儀封銅瓦廂決口,再次改道離開徐州,轉向東北奪道大清河。它由蘇北濱海縣注入黃海,改至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

    這期間,黃河之水在徐州流淌過661年。此後,在豫、魯、皖、蘇四省遺棄一條黃河故道,長達600餘公里。

    現在從徐州穿城而過的大河,是黃河故道的一段,至今已經153年。沿古黃河風光帶,溯流而上,東岸為首的景觀是水經石柱。

    五根高大的漢白玉石柱臨水矗立,巍然壯觀,似為大河的千古史詩作序。可人們不知道的是,這五根石柱的說道大了去了,可是今人震河的不二法器。

    群柱前的一方大理石刻,是市政府所立的碑記:

    「徐方河患,始漢瓠子,橫潰宋元,禍及明清,三覆州城,百姓飄零,屢廢屢興,輩出英雄,朝暾東昇,心繫民生,黃河安瀾,克紹禹功,俟河之清,古城何幸,撫今追昔,立柱以銘」。

    有史記載以來,兩千年間黃河決口氾濫1500多次,改道26次,其中132次波及徐州。

    五根鎮河石柱上的銘文雕刻,只是從中選取重要的五次:

    第一柱銘文:「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決濮陽瓠子,東南注鉅野,奪泗入淮。元封二年,瓠子河塞,河經徐州凡二十年。」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察看災情,目睹洪水漫流,竟也不禁賦詩悲歎:「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氾濫不止兮愁吾人。」這次黃河「奪泗」,是有史書記載的第一次。

    第二柱銘文:「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河大決於澶州曹村,南徙水及徐州城下。知州蘇軾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城賴以保全。」

    史書記載,大水圍城,水深二丈八尺。蘇軾身先士卒,搶築大堤,抗洪保城。他夜宿城上巡查險情,屢過家門不入。

    他臨危時刻,以詩言志「坐觀入市卷閭井,吏民走盡余王尊。」

    一旦堤防潰崩,他甘願像漢代東郡太守王尊那樣,以官身填堤,祭祀河神,力挽狂瀾,確保百姓和屬下脫險。石柱銘文的上端,刻有抗洪保城的圖像。

    第三柱銘文:「有明以來,河水橫潰,無歲不災,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大溢徐州,水積城中逾年,河督潘季馴浚魁山支河以通之,積水乃消。」

    明代水災頻繁,治河專家潘季馴,四任總理河道,達27年之久。他走險探測水情,浪打舟翻,險些喪生。

    除治理徐州水災,其功績在於,「築堤防洪,束水攻沙」,營造千里黃河的堤壩體系,可黃河真防得住?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