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朝好女婿

正文卷 第二百一十九章 遇到一個文化名人 文 / 虎臣

    夕陽染紅了天邊,這一天的壽寧侯府車馬雲集,熱鬧非常。

    侯府位於京城西面,靠近中海。

    這一片因為有北海、中海、南海,風光尤美,又是皇家園林西苑的所在。所以,這裡又是京城公卿世家的聚集之地。

    京城格局,正中心自然是皇宮和中央政府機關的所在,乃是中樞之地。

    城中百姓則按照等級不同份居不同的區域,比如城南是商業區,住的都是商賈;城北的居民多是匠戶、兵丁;城東則多是破落戶。

    因此,京城有句玩笑話是這麼說的:兵丁匠戶住北門,達官貴人在西門,有錢人在南門,地痞流氓在東門。

    壽寧府佔地頗光,地勢也高,站在府中的樓台之上,極目望去,就能看到南海那一汪粼粼波光。碰到天氣好的時候,竟然能看到西苑裡的太監和宮女門。

    與皇家為鄰,侯府有雕樑畫棟氣勢恢弘,自然而然地帶著一絲貴氣。

    實際上,張家如今在京城貴人當中也算是排名第一了。

    說起張家在以往不過是中上富戶,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張侯的父親早年是做過一任四品知府,後來客死在宦途上。而張鶴齡也紈褲胡鬧不喜歡讀書,沒有功名在身,沒辦法做官,無論怎麼看,這張家算是衰落下去了。

    明朝官場有個嚴格的規定,非進士不得為官,非翰林不得為相。

    即便是不在編製非朝廷命官的從七品縣丞,也得有舉人功名。

    所以說,要想進入官場,唯有科舉這一條路可走。

    否則,就算是你的當朝首輔的兒子,沒有功名,也是平民一個。

    如此,就最大限度地保證向上通道不被阻塞,保證統治階級能夠源源不絕地吸收新鮮血液。

    所以,不管怎麼看,張侯讀書不成,即便他父親生前做過再大的官,張家也要從士紳階層中除名了。

    可如今的張鶴齡不但被封為壽寧侯,還搖身一變成為京城貴族的首領,就其原因那是因為張家出了一個優秀的女人——當今弘治皇帝的皇后張皇后。、

    拜張家良好的家庭教育所賜,張皇后聰慧寬厚,六宮敬服。

    特別是在她生下當今太子朱厚照之後,地位越發穩固。

    如今的弘治天子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坊間甚至有傳言,今上的壽元也就三五年的光景。等到天子大行,新君登基,張侯就是貨真價實的國舅。

    張家當為海內第一豪門。

    如今的壽寧侯府已經到了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光景。

    即便張侯實在不堪,甚至為了私人恩怨將大名鼎鼎的李夢陽陷害入獄,然後無數正直君子扼腕歎息,深為憤恨。

    可京城中有士千萬,自然少不了無行人廁身幫閒,投機取巧。至於官僚集團中,也有不少鬱鬱不得志的中下級官曲意結好,要抱這條粗大腿。

    現在的張侯爺春風得意,只覺得這世界上天老大,第老二,皇上老三,他張鶴齡怎麼這也是老四,餘者皆不被他放在眼裡。

    不過,這人即便混帳,可為人卻是至孝,對母親的話言聽計從。

    這次張母病體痊癒,張鶴令就設下盛宴慶賀,京城中有心攀附之人都備下厚禮,欲討張母歡心。

    只要討好了張母,就是討好了張侯,就是討好了張皇后和儲君。

    因此,這個時候的侯府各院子都擺了酒席,人聲鼎沸,熱鬧非常。

    同京城其他公侯府邸的秩序井然莊嚴肅穆不同,張家本就是不是什麼世家望族,沒那麼多講究,也沒有所謂的貴族的底蘊。

    到處都是勸酒的人,就連張家人也加入其中,不住大聲吆喝:「吃酒,吃酒,若你瞧得起咱們侯府就乾了這杯!」

    「宮檢校,乾杯!」

    「大傢伙都高興點,咱們侯爺最喜歡熱鬧啦!」

    氣氛顯得無比的熱烈。

    蘇木看得好笑,這個張鶴齡果然是個沒化的,眼前這情形還真有點像後世爆發戶的宴會。再看看這席間,也沒有什麼大人物,多是秀才和從七品的官員。

    蘇木的請貼上寫的是《萬花樓》的字號,張府也沒怎麼盤查。實際上,張府求的就是一個熱鬧,來的人越多越好。

    京城各大樓子出名的清館人都來了,這些演出團體專業度都高,自然要帶著樂工、服裝、道具之類的跟班,蘇木就是以這種身份進來的。

    很自然地走到了最裡面一進大得驚人的院子裡。

    這地方看得出來原本是一間大花園,後來院子裡的花草樹木都被拔掉,平整成一塊大平地,上面鋪著光滑的青石板。正北面是一座一人高的大戲台。除了這座高台,西面還有一座,卻小了許多,只半人高。

    兩個戲台之後的兩排房屋則是各樓清館人的休歇場所,估計都已經到齊了,裡面有絲竹之聲隱約傳來。

    戲台前的空地上已經擺了十幾張桌子,已經坐了不少人。

    看這些人的穿戴,多是有官職在身的。就算是便裝的,也是氣度雍容,顯然身份不凡。

    其間還有不少女眷,不過,都用輕薄的紗帳圍成小間。紗帳上還休著不少蝴蝶蜜蜂和花兒什麼的,微風吹來,那些小昆蟲們都好像是活過來似的。

    看來,這進院子裡的都是侯府宴會中最尊貴的客人,卻不是普通人能夠進來的。

    蘇木正要找個小廝問《萬花樓》的人在哪個房間,就聽到那邊的紗幔圍成的酒席裡有人笑道:「明卿,你前幾日替《羅衣館》燕娘所作的詞曲,我已經聽過了,當真是優美雋永,本官自問是作不出來的。如今你那一首《採桑子》已然名動京,直如以前的江南,有井水處於皆唱龍詞。不過,我也不過在其他地方聽過這曲,卻不知道今日由燕娘唱來又是什麼光景。我是非常期待的,各位大人,今日,見到原詞作者,再加上燕娘這個原唱,當浮一大白。來來來,滿上此杯,敬龍明卿!」

    這話一出,那邊眾人都同聲大笑:「好,李大人說得在理,久聞龍明卿大名。今日一見,果然是風流人物,來來來,咱們敬明卿一杯。」

    聽人提起龍在的名字,蘇木倒是留了一意,就朝前走了幾步,來到席前,隔著紗幔看過去。

    就看到席上坐了不少人,為首是一個身著大紅正六品官袍的中年人,此人應該就是眾人口中所說的李大人了。

    至於其他人,也都有官職在身,身上官服或青或綠或紅。

    唯一白身的則是龍在,不過,這傢伙一臉的驕傲,倒顯得卓而不群,又或者是故意如此。彷彿不這樣,就不能顯出自己乃是青年一代的壇宗師一樣。

    龍在舉起杯子同眾人飲了,然後回頭朝那李大人淡淡道:「李大人謬讚了,小子乃是壇後進,怎比得上若虛先生的詩書雙絕。今日黃昏秋夜,已有星斗依稀。卻叫小子想起若虛先生的詩句,尤其那句『名月憐團扇,西風怯綺羅。低垂雲母帳,不忍見銀河。』,卻是非常應景。以龍在看來,若虛先生的詩詞,當不在七子之下。且先生的書法險峻特,便稱當世第一也不為過。」

    龍在以「若虛先生」稱之,而不稱其官名,顯然是將自己同他擺在同一個層次。

    換成其他人,早就心中惱怒。

    可他提起那李大人的詩句,卻正好搔到癢處。

    李大人也是得意,哈哈一笑:「當不起,當不起。」

    聽到這首詩,又聽龍在叫那人的名好,並談起李大人的書法。蘇木心中一動,突然想起一人:原來是他,這都是巧了。此人在弘治、正德年間也算是個小有名氣的歷史人物,且在明朝書法世上站有一定地位。雖然現在的官職不高,可在士林中也是一個宗匠級的人物。

    這人就是李士實,字若虛,南昌人,成化二年進士,如今乃是太常寺寺丞。

    後來,又到江西做過一任知府,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同寧王勾結在一起,替寧王出謀劃策。

    其後,又調回中央,出任監察院右都御使。

    寰壕亂時,寧王謀反,他又做了內應。

    正德皇帝平定叛亂之後,李士實伏誅。

    看眼前的情形,這個李大人還沒有同寧王勾結在一起。而且,這一時期的寧王雖然有反心,可剛繼承王位沒兩年,力量薄弱,反跡未露,雖有野心,卻未付諸現實。

    說起李士實,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間的化界也算是一個一流人物。

    他的詩詞也就罷了,不過是准一流,落在蘇木這個現代人眼中,也是個庸手。不過他的書法卻是非常了得,瘦、險、丑、怪開一代新風。

    蘇木本就是一個書法愛好者,以前也看過他真跡的影印本。說句實在話,真是不錯,間架結構扁大,又獨特有娶,有點龐中華硬筆書法的味道。

    估計龐中華在創硬筆書法的時候,也受了他的影響。

    當今的詩詞准一流,書法大家來參加這場宴會,只怕並不是僅僅來湊個熱鬧的緣故。

    最大可能是來做這場京城清館人之間的歌舞表演的評判,屬於後世特約嘉賓的角色。

    太常寺掌管禮樂,這個卻是他的本行。

    今天居然能夠在這裡遇到一個化名人,倒是巧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