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七章 氣憤 文 / 排雲掌

    襄陽知府衙門花廳。

    「糊塗啊!」

    吳可看著手頭的公簡報,一臉的痛心疾首。

    「怎麼了夢臣,什麼消息把你弄得這麼生氣?」

    坐在旁邊的江忠源放下手頭資料,一臉詫異望了過來。

    「哼哼臬台大人你自己看,這不是引狼入室嗎?」

    吳可臉色難看,將手頭穩健遞了出去。

    「我看看啊……」

    江忠源不以為意,接過件掃眼望去,上面記載著上海道台吳健彰奏請上海租界之英法洋夷組建『義勇隊』,幫助清軍抵抗長毛攻擊。

    公上還有介紹上海租界英美法勢力答應了吳健彰的請求,組建『上海義勇隊』,嚴密佈置租界防務……

    眉頭輕輕一皺,但他還是沒發現什麼問題,只得開口問道:「這沒什麼啊?」

    「是啊,上海此等繁華之地,絕不能落在長毛逆匪之手!」

    江忠源說話的當口,坐在上首位置的安襄鄖荊道羅遵殿拿起件迅速掃了眼,有些不解的問道。

    花廳中就坐著他們三人,不懂就問也沒啥不好意思的,他也不明白吳可突然的憤怒為何而來。

    「……」

    吳可以手撫額好一陣無語,滿臉無奈納悶道:「難道兩位就不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麼?」

    說話的同時他在心中歎了口氣,眼前兩位在他看都是難得的俊傑,可他們的眼光依舊只盯著眼前這一畝三分地上,根本不知道世界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總而言之一句話:這兩位嚴重缺乏全球戰略眼光!

    當然,在這個時代整個滿清官場都是如此,就算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狠狠教訓了一通,整個滿清依舊固執的以天朝上國自居,看不起那些金髮碧眼的洋夷。

    就算號稱『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擇徐,估計對於此時西方世界的瞭解依舊匱乏得很,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最讓吳可無奈的是,滿清朝廷對待洋人的態度上,一面高傲不屑一顧,但凡官方交流一切拒絕,一面又有些卑躬屈膝,有事就要厚著臉皮找洋大人出手幫忙,這次的上海道台就是典型。

    當然,他並不清楚上海道台吳健彰是個什麼角色,如果他知道這傢伙就是個黑心買辦的話,自然就會明白這廝的舉動讓他如此看不順眼。

    「請神容易送神難?」

    江忠源先是一愣,而後反應過來哈哈笑道:「哈哈,夢臣別說笑了。區區『上海義勇隊』,算得上『神』麼?」

    「是啊,夢臣是不是太過小心了?」

    旁邊的羅遵殿也跟著附和道:「眼下朝廷的頭號大敵乃是長毛,借用一下洋夷的力量也沒什麼,只要能盡快平息長毛匪亂,就算付出點代價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不待吳可開口,他揚起手頭件甩了甩,語氣突然變得自信滿滿:「再說,就算那幫洋人有其它企圖,就那麼點點人手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對,就是這個理!」

    江忠源就像說相聲一般接口道:「咱大清擁兵百萬,難道還怕區區數百洋夷不成?」

    吳可好一陣無語,沒心情再跟這兩傢伙胡說八道,拿起桌子上的其它書認真閱讀。

    那幫西方列強野心有多大,沒誰會被他這個穿越者更加清楚。

    眼下清廷雖然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但是脊樑骨還沒被打斷,財政狀況也沒因為各種巨額賠款壓得喘不過氣來,實力還是有些的。

    可是就因為對洋人野心的不夠重視,不斷的讓洋人們軟刀子割肉,讓他們的野心有足夠的時間跟土壤培育,再加上與太平軍連綿十來年的戰爭消耗,接著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連皇帝都跑了路,這才造成了之後洋人勢大的局面。

    按說此時洋人在國內的勢力確實一般,正如江忠源跟羅遵殿說的那般,人數太少面對大清近百萬兵卒根本不算什麼。

    關鍵是必須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更不能給洋人任何可趁之機。特別是這次的租界駐兵權那是萬萬也不能輕易鬆口的,後患實在太大得不償失。

    手頭沒兵洋人行事可能還會顧忌一二,可一旦有了兵力在手助漲了野心不說,還讓他們有了穩定的前進基地,以後無論擴大在中國的勢力範圍,還是拚命的向國內傾銷物資還有軍火都要方便不少。

    這尼瑪完完全全就是引狼入室啊……

    至於太平軍的威脅,那完全就是內部矛盾,按總體實力而言清廷依舊佔據絕對優勢,只等先期的適應期一過,面對源源不斷的清軍人馬太平軍只有招架之功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眼下太平軍佔據了江寧又如何,連整個江蘇都沒完全控制下來,更別說周圍的兩江兩省了,以後仗還有得打。

    這就是標準的內部矛盾,沒必要讓洋人參合進來。這些實力強大的外人一旦將實力延伸近內陸地區,再想驅除可就不是那般容易了。

    要不是清廷的一步步退讓,也不會搞到後來內憂外困那種尷尬局面。

    除了引狼入室

    之外,最讓吳可不爽的是,清廷幾乎拒絕了洋人們所有的正式官面交涉,也不知說他們高傲呢還是害怕那幫洋人呢?

    公元1853年1月31日,美公使馬沙利到廣州,要求葉名琛接見,面交國書,被拒。

    這事發生在去年年底太平軍剛剛拿下武昌之時,要不是查看襄陽府的公存檔他還真不知道。

    他就不明白了,如此正式的會面請求,尼瑪那幫滿清大臣就只知道一味的拒絕呢?

    雖然他歷史知識一般般,但也聽說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諸國列強駐華代表的官方會面請求,清廷就沒答應過一次。

    尼瑪這不是逼得那幫洋鬼子找麻煩麼,清廷一味的避而不見,人家逮著機會自然要好好的教訓一通。後來京師不也搞出了條使館街麼,真是犯賤!

    話說清廷不是有個衙門叫做理蕃院麼,擁有豐富的處理外蕃屬國事務經驗,怎麼在對待洋鬼子方面就那麼拙劣呢?

    心頭一邊想著這些有的沒的,一邊跟江忠源還有羅遵殿討論公中所述事情,這就是最近幾天時間吳可經常幹的事兒。

    捻匪被趕跑了,軍務也處理得差不多了,一些後續事宜自然有小弟代勞,他只需掌總就可。

    從武昌出發到現在也過了一個來月,除了這幾天輕鬆些之外,其它時間不是著急趕路就是跟捻匪周旋,一直沒功夫和心思瞭解外頭變化。

    這不,好不容易清閒下來,加上羅遵殿還有襄陽知府的熱情挽留,手下人馬也確實需要一段時間休養生息,鄉勇隊跟楚勇都沒急著離開在襄陽待了下來。

    沒了軍務纏身,吳可自然想要多多瞭解一下外界事務,而是便找上襄陽知府,要求借閱附近一段時間朝廷往來公資訊。

    他一直都有這個習慣,無論是在通城之時,還是在武昌的時候都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外界信息。

    作為穿越人士,別的可能差強人意但對歷史大勢的瞭解絕對不差。只有對時事有清晰深刻的瞭解,才能在某些機會來臨之時牢牢把握住。

    沒想到他的這番舉動確實引起江忠源跟羅遵殿的好奇之心,於是也跟著來了一會他們也要瞭解外界情況不是?

    結果那次三人就國內局勢進行深入討論,那兩位被吳可雖覺荒唐但細思卻很有道理的言論吸引,覺得吳可是個有自己想法的武夫值得一交,結果便來得勤了些論著論著也就形成習慣了。

    有時候就他們三有時候襄陽知府也會加入進來,對某些公上的事兒共同談論發表不同意見,就像剛才的『上海組建洋人義勇隊』的事兒一般。

    不得不說,襄陽不愧為鄂北重鎮湖北門戶,這裡存檔的來往公著實不少,其中還不乏那種機密要聞,吳可在咸寧之時完全接觸不到的消息。

    就是在武昌之時,由於官位相差有些大,他也不好因為想要瞭解外界信息,就時常跑去打擾署理湖廣總督張亮基,很多機密事情更是兩眼一摸黑,直到此時才能瞭解個大概。

    也正是有這些當時最真實的信息,再加上江忠源還有羅遵殿在辯論時的補充,他對整個清廷局勢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

    宗旨一句話,眼下的清廷情況很糟糕,而且隨著太平軍轉戰南北,很多內部矛盾突兀爆發,加上處理外交事務上的生澀,怎麼看都給吳可一種內外交困風雨飄搖的感覺。

    尼瑪看著這些信息不覺心頭窩火,感覺很是憋屈,很多事情在吳可看來完全沒有發生的必要,可事實上這樣的事兒不僅發生了,而且還向最惡劣的方向發展。

    洋人的事兒,太平天國的事兒,還有捻匪的事兒,都是清廷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稍一不慎都有可能鬧出天大麻煩。至於官場還有民間那點齷齪事兒,他都懶得琢磨實在太耗心神了。

    眼下他最需關注的,就是鄉勇隊能在這一系列事兒中能得到什麼好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