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五百四十一章 猜測 文 / 排雲掌

    不管吳可心中如何不甘,事已至此多說無益……

    送走了一干前來拜年,卻被他臨時拖了一天時間,眼下又各懷心思的兩江五品以上武官員,吳可立即閉門謝客召開緊急內部會議商討對策。(].

    可是商量來商量去,大家都沒個頭緒不知哪裡出了問題。

    吳可很有些尷尬將這段時間的事情一一梳理,也沒覺得哪出了問題更加迷糊。

    他可以確定,救援京師這段時間年沒出什麼漏子,行事低掉不起眼得很,除了必要的溝通與交際,他與京中各方勢力的聯繫真的不多。

    別以為他是傻子,身為堂堂的兩江總督,手握雄兵近二十萬,財力雄厚對朝廷的依賴極小,說是天下九督排名第二,實則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諸侯。

    都這麼砸眼了,他哪還會傻乎乎的與京中大佬結交,深怕朝廷不知道他有異心不成?

    他此時真要有異心的話,就不會跟太平軍把關係搞得這麼僵,也不會這麼賣力的限制太平軍的手腳和活動範圍。

    有太平軍幫忙牽制,南方唯二讓他看得上眼的軍事力量湘軍和楚軍,根本就別想騰出手來做什麼。

    而且他更可以不跟列強聯軍相抗衡,由著列強聯軍將滿清朝廷的底,褲都掀掉豈不更好?

    之後以他手中兵力和實力,不說席捲天下割據一方沒有任何問題。

    可他並沒有這麼做,不是他甘願充當滿清爪牙,也不是他骨子裡奴性發作啥啥的。只是覺得沒必要依靠外部力量狠捅滿清朝廷腰眼子,他也不願意華夏的腰桿徹底被列強打折,以後想要恢復起來可不那麼容易。

    不管田朝上國是個口號還是面子工程,可不得不承認有這個名義掛在嘴邊,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之時,就算華夏軍隊手裡還是落後的大刀長矛,也不會像清末時期和民國時期面對洋人時那般沒甚底氣。

    此時歐洲的科技發展雖然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但能夠改變戰爭格局的大威力火藥還沒有發明,後膛槍才剛剛開始出現並受到重視,機槍這等戰場凶器還是沒影的是,華夏軍隊與列強軍隊的差距還沒大到無法追趕的地步。

    總之一句話,列強在遠東的實力加起來,其實都不如清軍整體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實力強。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事實,吳可身居高位也這麼些年,通過官方和民間各種渠道收集了大量列強相關情報,自己總結出來的結果。

    眼下列強的交通工具很不給力,遙遙萬里從本土或者殖民地趕到遠東可不是簡單的事情,說不定單是花費在路上的時間便足有半年之多。

    什麼軍隊經過半年時間的長途跋涉,不說其後勤供應能不能及時跟上,單單軍隊戰鬥力還剩多少就是個問題。

    就是距離大清最近的沙皇俄國,想要趕到大清邊境都得跨越整個西伯利亞大平原,那種艱難困苦可不是開玩笑的。

    更不要說距離更遠的英法等國列強,英國佬最為便利有印度這個殖民地,可他們也不可能將印度殖民地的兵力全部抽調轉向大清,這些年印度方面也不是很太平,各地起義不斷英國殖民軍可在四處撲火呢。

    也就個香港是個麻煩,可香港才多大點地方,又不是後世的亞洲金融中心,各種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如內地府城,作為一個物資中轉基地不出,要想作為囤駐重兵之地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列強的海軍讓人頭疼,眼下整個大清的水師戰船全部集合,都不一定幹得過列強派駐到遠東地區的海軍力量。

    有了強大的海軍,列強便幾乎立於不敗之地,通過四通八達的海上航線,列強遠東海軍可以肆無忌憚從從任意沿海地區登陸作戰,可以說得上防不勝防。

    要不是道光和咸豐兩任皇帝實在太過窩囊,何致於被洋人一再逼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生生的從大清身上挖下一塊塊大肥肉?

    沒錯,太平軍的突然出現,確實給清廷造成不小損失,朝廷一時忙著撲火滅火,對於洋人的戰爭訛詐便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

    可是實際上,洋人真的有實力對大清造成巨大傷害麼?

    要真是有這底氣,以洋人的一貫行事做法,只怕早就迫不及待殺奔京城,直接將清廷覆滅扶持自家代,理人了。

    真以為洋人是開善堂的不成,要不是沒有實力一口氣吞下整個大清,他們為什麼一步步蠶食?

    正因為看清了這一點,吳可心中明白別看洋人叫囂得厲害,其實他們能給滿清帶去的損害有限。就算他這次沒北上救援京師,導致京師失陷朝廷顏面大失,可歷史上後來不就出了個所謂的『同治中興』麼?

    要不是朝廷底子雄厚,經過太平軍和洋人連番折騰,哪還重型得起來?

    印度就是個最好的例子,有些東西真經不得仔細琢磨的。

    只能說當今那位跑路皇帝咸豐,不僅手段不行膽魄更是幾乎沒有,這才驚不得洋人的恐嚇一再退讓,結果沒討到好反而還進一步助漲了洋人的氣焰。

    正是因為明瞭這些情況,所以吳可才一次又一次的賣力出兵,努力表現自己能力刷高軍中威望的同時,也是默默積累手頭潛在實力。

    因為在北方幾乎沒啥根基,當初在河南之時可是把當地士紳得罪得夠戧,也別指望河南地方會支持他什麼的,這些都太過不切實際。

    再說了他此時地位已快達到人臣頂峰,再進一步便是號稱滿清宰相的中堂大人,以他不

    不足三十歲的年紀基本沒這個可能。

    既然沒有再進一步的可能,他又何必主動參合到朝堂上的明爭暗鬥之中?

    在京城的那段日子過得確實比較簡單單調,就算有跑路皇帝咸豐的探子一直監視,也不會發現什麼讓這位皇帝警惕戒備的事兒。

    再有就是在承德行宮待的大半月時間,那段日子真的很沒意思,不是跟一干隨駕官員胡扯打屁,就是跟跑路皇帝咸豐扯些有的沒的。

    還是那句話,他此時的地位已經足夠,只要他不主動惹禍基本上咸豐帝也不能拿他怎麼樣。因為不願意主動參合進朝堂裡的糊糊事裡,所以他很快便找了個由頭從承德行宮抽身離開,他自問這段時間沒出什麼漏子。

    真要說得罪人的話,其實就是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而已。

    沒辦法,誰叫這廝在八里橋輸得太慘,幾乎將京畿清軍敗個精光。要不是吳可帶兵即使救援的話,只怕京畿幾萬清軍都得倒霉。

    正是有了老僧這個反面典型,才襯托出吳可的光輝偉正,誰都不會樂意自己成為別人風光的踏腳石,更何況還是跑路皇帝咸豐的心腹,堂堂的蒙古親王大人?

    之後在與列強聯軍的談判過程中,因為意見不和還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吳可跟僧王的關係一度弄得很僵,直到他帶兵返回兩江都沒半分緩和跡象。

    以吳可眼下的地位和實力,自然不會在乎一個蒙古親王的不爽和敵意。

    不是他自傲,以他此時在清軍中的聲望,還有連番大戰帶來的光環,真不是僧王想如何就如何,也得吳可在朝堂上的那幫大佬『戰友』們答應不是?

    再說了,涉及到天下九督的官位更換,也不是區區一位蒙古親王可以插手左右的,非得跑路皇帝咸豐首肯才成,更何況還是如此不聲不響的突然調動?

    既然從京城方向猜不到原因,那吳可就只能從兩江和自身兩個方面尋找答案了。

    不是他吹大氣,就任兩江總督兩年多時間以來,吳可自認還是做得非常稱職的。

    無論是在軍事,民生還是外交事務上,他都做出了不少的成績,這是有目共睹的,不是誰想抹殺就能抹殺得了的。

    當然了,在執政的時候自然免不了得罪固有的利益階層,這是誰都難以避免的麻煩。

    但凡想在官場上有點作為,不得罪人怎麼可能?

    在軍事上他雖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因著鄉勇隊的一貫行事風格和對軍紀的餓嚴格整肅,自然不可避免的觸犯到了兩江清軍將官們的利益。

    別的不說,自從他上任以來,不說完全杜絕軍中各種積弊,但在根本上還是做出了一些成功努力的,起碼喝兵血和吃空餉的事情便得到極大改善。

    要不是兩江清軍在之後與太平軍的交鋒中一直處於優勢地位,也打幾好些個勝仗這才壓下了軍中的不滿聲音,但不代表兩江清軍真的就是鐵板一塊了。

    吳可手裡也有情報機構的好不好,對於那些兩江清軍將官們的埋怨和不滿他其實知道得很清楚,要不是他做事賞罰分明沒出什麼大漏子的話,只怕兩江清軍內部早鬧翻了天。

    不僅軍中有不滿聲音和情緒,地方官員中也少不了各種不滿的聲音。

    吳可實行的以工代賑計,還有海州港口修建計劃,以及調高煙土稅收計劃,都不同程度的觸動了各地方官府的利益,要不是他們行事公正又眼得嚴的話,只怕下面早就因為利益糾紛出了亂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