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五百七十六章 廣東十三行 文 / 排雲掌

    廣東布政使帶著一臉鬱悶出了總督衙門……

    「我說你不至於這樣吧?」

    廣東巡撫見不得布政使這般衰樣,一邊向轎子走去一邊好笑道:「都出了總督衙門了,用不著再扮一臉苦瓜吧?」

    「撫台大人,下官這真是心急啊!」

    廣東布政使一臉苦逼相,雙手一攤無奈道:「廣西前夕催得那麼急,叫下官短時間內哪弄到那麼一筆銀錢?」

    「督台大人不是給你指明了前路麼,找十三行的土財主啊!」

    廣東巡撫卻是一臉不以為意,輕飄飄說道。

    「哪那麼容易?」

    廣東布政使一臉鬱悶,搖了搖頭苦笑連連:「十三行今年的份例已繳,這要是再找他們可不得鬧翻天?」

    廣東巡撫一時默然,也不知該說什麼是好。

    十三行在廣東可是個了不得的存在,一般官員就算廣東巡撫底氣不足的話,都沒膽子輕易招惹這樣的龐然大物。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朝廷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

    明清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全屬官營,而以牙行經紀這些事情,所以開設牙行的多半都能獲厚利,賺大錢。

    清初的詩人屈大均在《廣州竹枝詞》中有云:「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段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足見當年十三行的興隆旺景。

    而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粵海關設立。它名義上專管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事宜,實際上稅收營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攬的項目,其中包括代,辦報關納稅,商品同購銷買賣等業務。

    粵海關設立通商的當年,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開放海禁之處,並沒有設置專營外貿商行。次年四月間,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共同商議,將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分為住稅和行稅兩類。

    住稅徵收對象是本省內陸交易一切落地貨物,由稅課司徵收;行稅徵收對象是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由粵海關徵收。為此,建立相應的兩類商行,以分別經理貿易稅餉。前者稱金絲行,後者稱洋貨行即十三行。名義上雖稱「十三」,其實並無定數。

    也就是說,廣東十三行由康熙年間初始到現在已經近兩百年時間。

    什麼東西經過兩百年發酵都不會簡單得了,況且還是有錢有勢在廣東扎跟這麼多年的廣東十三行,其潛勢力之大當真可怖可畏。

    別的不說,單單財勢這一方面,廣東十三行的優勢便大到無以復加,就是廣東巡撫跟布政使都不敢小覷分毫。

    『錢能通神』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可能是至理名言,可是對於堂堂的一省巡撫和布政使這樣的高級官來說卻是屁話。

    可是當錢財多到一定地步,又一身官皮保護的時候,就像廣東十三行這樣,情況就很難說得清楚了。

    鴉,片戰爭以前的廣東十三行真可謂權勢滔天,不過在鴉,片戰爭之後由於種種原因的限制,廣東十三行逐漸失去對外貿易壟斷特權逐漸走向衰落。

    由於朝廷嚴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規定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口,十三行業務十分發達。

    為了壟斷對外貿易,廣州16家洋行於1720年12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國商人反對,次年被兩廣總督廢止。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粵海關請求成立公行,該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職能,1770年公行裁撤,眾商皆分行各辦,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後確立下來。

    公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代遞外商公,、管理外洋商船人員等義務,在朝廷與外商交涉中起中間人作用。

    另一方面,它享有對外貿易特權,所有進出口商貨都要經它買賣。十三行初為牙行性質,後也自營買賣。

    自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鴉,片及各項商貨走私貿易興起之後,多數行家營業虧損,資金欠缺,負債很多,常有倒歇。

    待到《南京條約》規定開放五口通商,廢止十三行獨攬大清對外貿易的特權。從此十三行遂日趨沒落。

    可就是如此,十三行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起碼在沒犯大錯之前,就是廣東巡撫和布政使也不好拿他們怎麼樣。

    當然忌憚是相互的,廣東巡撫和布政使既垂涎於十三行的財富又忌憚他們的能量,不願輕易涉險鬧個魚死網破。

    而廣東十三行的大老闆也十分忌憚廣東官府大佬,每年都要出一筆數目驚人的錢財打通官府各種關節,為了就是保證自家財產的安全和特殊的官商地位。

    十三行的潘、伍、盧、葉四大行商,其家產總和比當時的朝廷國庫收入還要多,是貨真價實的「富可敵國」。

    廣州不僅對海外商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對國內商人也有巨大的吸引力,彷彿這片土地特別適合經商。十三行的行商,不少就是從福建移居來的。他們在家鄉不過是碌碌庸流而已,但一到廣東便如飛龍在天、魚躍大海,成就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廣州,永遠是天下英雄創業的最好平台。

    不過,當時卻誰也不認為這是「英雄創業」,反倒覺得臉上無光,既怕朝廷追究,也怕累及後人,所以和洋商打交道的十三行商人,都不願意別人知道自己的真實名字,不是改名換姓,就是沿用父親的名字,或者兄弟幾人共用一個名字,像梁綸樞改名梁承禧,伍秉鑒也有好幾個名字。

    葉上林祖籍福建漳州詔安,經營義成行,與潘有度、盧觀恆、伍秉鑒號稱「廣州四大富豪」。

    伍秉鑒祖籍福建泉州,自從經營怡和行後,憑著長袖善舞的經商天才,第二年怡和行便位居行商第三,五年後躍居第二,再過兩年雄踞總商地位,真是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創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金錢神話。

    伍秉鑒擁資超過2600萬銀元,不但在國內擁有數量驚人的地產、房產、茶山、店舖和千萬家財,還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同時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

    幾十年前有一位美國商人欠了他7.2萬元銀票,滯留廣州無法回國。伍秉鑒聽說後,滿不在乎地把欠條撕碎,說賬已結清了,你高興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

    廣東十三行依托大清,壟斷對外貿易在百多年時間中,成就了數名世界首富,可謂財勢滔天讓人驚心。

    當然了,在官本位時代任爾財富再盛,也抵不住朝廷的一紙公,和官員們的貪婪無度。兩次鴉,片戰爭中廣東十三行都倒了血霉,被朝廷勒令承擔了極為沉重的外債負擔,稱之為朝廷的提款機也不為過。

    廣東巡撫和布政使此時正缺錢得很,自然也想從十三行好好撈上一筆。可惜十三行今年的『年費』已交,他們可沒其它好名義上門勒索求財。

    「你也用不著氣餒,既然督台大人提到了十三行,估計大人是有什麼想法吧?」見手下布政使一臉苦悶,顯然被銀錢的事兒急得不輕,廣東巡撫見火候差不多了直接開口提點道。

    廣東布政使眼睛一亮,急忙拍掌笑道:「確實如此,吳督台之前一直吊著十三行那幫老奸巨滑的商人不聞不問,眼下既然開了口顯然是又什麼想法,估計也是想從十三行手裡搞銀子吧?」

    廣東巡撫微微一笑,不置可否道:「吳督台什麼想法難以猜測,不過十三行那些商人們的想法本官卻是知曉,他們正急著想跟總督衙門聯繫上呢!」

    「那咱們要不要私下給十三行的行商們提個醒,總不能讓吳督台主動找上門去吧?」廣東布政使眼睛一轉便想到了主意,滿臉帶笑輕聲提議道。

    「這主意不錯!」廣東巡撫拍掌輕笑。

    ……

    果然,在接到布政使衙門的暗中傳信之後,廣東十三行的行商們精神一振,以伍紹榮為行首的十三行行商們立即召開了內部商討會議,討論拜見新任兩廣總督吳可的大事。

    正如廣東巡撫所言那般,十三行的行商們這段日子過得很不安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任兩廣總督對十三行的不管不問。

    要知道之前的兩廣總督,不管誰新近上任都要跟十三行的行商們打好招呼,以備有需要的時候十三行出銀子幫忙解決問題。

    可是這位新任兩廣總督吳可上任之後卻不是如此,不僅帶上三萬一看就是精銳將士的官軍隨行,而且手腕強硬手段狠辣,就算官府明擺著很缺錢都沒找十三行籌銀,這就讓十三行的行商們很有些忐忑不安,深怕這位吳大總督對十三行懷有成見,或者在私下裡憋著壞準備拿十三行開刀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