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六十一章 文明之根本 文 / 魯東道夫

    「此事必須盡快解決!聖賢章乃是根本,豈可輕忽?此事,徐教諭務必提挈縣學,竭力配合!本縣定當親自關切!」

    呂知縣一臉的嚴肅,語氣也加重幾分。徐教諭連連應承,態度十分恭謹。

    這事兒可很不是開玩笑的。呂知縣也好,在場的舉人秀才們也罷,說到底都是士人階層,他們從啟蒙開始,就被灌輸了「讀書人高人一等」和「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大道理。從化層面掌握天下,乃是他們的職責本份,不管能不能當官,這個關係到整個階層權利地位乃至飯碗的大事,絕不容有任何的閃失。

    他們也都看出來、聽出來了,楊家引入的西洋教學模式,是要讓所有的工匠都變成讀書人;而西洋各國的讀書人,卻又是為商人服務。這等大變革的思想,隨著洋務運動和國門洞開,根本都擋不住,也壓不下,為今之計,只好盡可能得掌握在自己手中。

    楊浩慨然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是我們楊氏想要貫穿整個教學和公司上下的核心理念。西洋人的學術,過於片面,把天地人都割裂開來,視自然萬物為草芥,而不知天人合一、和諧才能共存的至理。體現在學術上,便是把一切都想當然的數字化,把人當死物機器一般的研究,已經走入偏門,流於無窮瑣碎。而不知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唯有掌握形而上之宏觀總則,統御其下,方能三才和合,萬變定基,從大一統之高度囊括全局,以點帶面,不治偏頗。」

    他說的是真心話,雖然還沒有悟道其中的真意,卻肯定是不贊同本世界那種走火入魔的「唯科學論」、「科學萬能論」,尤其是家裡有個中西醫皆通的老媽,耳提面命潛移默化下,始終保持一種客觀警醒的態度。

    呂知縣卻被這番話給驚了。在他想來,楊家一門都久處外洋蠻夷之地,早不習儒家經典,一味的追求格物工匠之道,斷斷不會懂什麼大道理。

    不料想,楊浩開頭一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令他如醍醐灌頂,霍然洞開!不由撫掌大讚:「妙!妙哉!楊公子此話可算道盡了個中妙諦!我大清既要革新治理,振興實業,這根本是萬萬丟不得滴!想不到,楊氏竟有如此高妙認知,卻是讓本縣欣喜萬分吶!」

    此前他還一直擔心,楊家渾不吝的凶狠作風,跟那些一味宣揚武力的洋夷並無兩樣,如今看來,人家還是有內外分別,主次之重。有這種認識,那就不能完全當作是外人,可以當成自家人來對待,稍加引導,未必不能認識到國朝正統,重歸正途啊!

    蔡渠、徐教諭等人都是舉人出身,啃書本幾十年,腦子不是一般的好使。略微思忖一下,就知道這八個字其中的威力。朝廷袞袞諸公,都沒人說得出如此妙語,楊氏果然不凡!

    同時他們也想到,跟楊氏合作的事情,可以更加的放心了。一個不忘本的力量,再怎麼折騰,總還是照著大家熟悉的套路來演進,那就不會出現跑偏失控的危險。

    呂知縣高瞻遠矚,明確指出,楊氏之「技工培訓學校」的建設,務必要圍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根本來進行。缺少的教員力量,自有縣學負責召集引入,反正楊家有的是錢,多養一些也是無礙。

    對於學校教導簡體字的事,呂知縣也沒有多餘的評判。事實上,簡化字一直貫穿在中國歷史數千年間,小篆就是從大篆簡化出來,隸書則又進一步簡化。到了南北朝時,使用簡化字已成尋常,草書的出現,更是大量簡化字比劃。

    清末以來,受西方化衝擊,雖然沒有提出全面簡化或者西化,類似的思考卻已經有了萌芽。

    對於呂知縣和士紳們來說,他們都從學正體字開始,並不認為朝廷會改用簡體。而普通民眾認識再多簡體,也無法威脅到他們的正統地位。甚至還真的就認為,這不過是方便於讓平民快速掃盲,可以通曉教材規章之用。

    他們卻不知道,從簡體到繁體的學習,其實非常簡單。而楊家有意避免讓學生遭受這年頭通行的字荼毒,乾脆讓他們使用從本世界帶來的正解典籍章,從根子上就走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至於本世界近年來興起的,對簡體字造成的化損害的反思,其實遠沒有宣傳的那麼大作用。研究化的人,稍微認真點就能學會繁體字,有本字典、說解字輔佐,基本不會出偏差。

    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一輩子用來用去的不過八百個最常見、兩千個常見字而已,又不是用來吟詩作賦,寫錦繡章,簡體還是繁體,根本不那麼重要。

    特別在乙位面,楊家要的是盡快獲得最大數量的班底,當然怎麼方便怎麼來了。

    用了將近一個時辰視察完整座學校,呂知縣最終比較滿意。就他眼前看到的,農學醫學還是工學,對於提高治下的民眾收入,振興經濟維護秩序,減少閒散人員亂晃,增加稅收,都大有裨益。

    尤其能為他帶來滾滾不覺得收入,原來盤算一年能有個幾千兩,現在敢往幾萬兩上想,無論發家致富,還是買通向上的道路,都有直接影響。故而,對楊浩提出的諸多請求,答應的挺痛快不說,還主動提出可以幫忙向其他州縣協調,比如讓周圍的醫館大夫前來學習之類的。

    半個月來,宋愛蘭主持的醫館已經治好了數以百計的病號。她看得準,判的明,不虛頭瓜腦的講廢話亂忽悠,打針下藥迅速有效,甚至能夠開刀動手術,處理大量的外傷,讓在這裡工作的千把號人驚為醫仙下凡!如今,名聲已經傳遍全縣。

    只不過,同行是冤家,這年頭的醫生許多是半路出家不說,又都是跟著一個師傅學一種流派,或者乾脆自學成才,嚴重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和豐富臨床經驗。又因為近幾百年來的化割裂,許多民間醫生不但連《黃帝內經》都不見得理解正確,更乾脆不懂易經,兼且市儈日

    趨嚴重,名聲越來越糟。

    本世界那百多年的時光裡,發生過的一次次反中醫、滅絕中醫、改良中醫運動,讓21世紀前後的人看到的,已經是面目全非的中華醫學。就連中醫學院的學生自己都不看經典,甚至嗤笑他人尊從經典,也不信前人數千年摸索出的理論精髓,盲目跟著一幫大忽悠往西醫上生搬硬套,搞得不倫不類,沒有信譽度。

    只有一幫子七老八十的老傳承中醫還在苦撐,甚至發出「外國人學中醫也好,總之能傳下去」的無奈之語。

    整個衛生系統幾乎全部被西方各大藥廠、醫療設備廠從學生時**始洗腦,早都失去了做一名醫生,首先要尊從「大醫精誠」的道德基準。竟然將此事業,當作與一般工人無二的職業來看待,把大活人當機器來對待,面對十幾億人民苦痛麻木不仁,漠不關心。

    本世界的醫學氛圍,已經難以挽回,有識之士說破大天兒來,也不如一幫西方基金會支持的二鬼子公知精英的巧舌如簧。失去了話語權的掌控,倒霉的只有老百姓。

    而在這乙位面,無論如何,大多數的中國醫者仍舊遵循生命至上的準則,而不是西方各大醫療集團那般,一切為多賺錢。若是從一開始就團結一批力量,早早把本世界百多年間,中國醫學無數人辛苦總結出的精髓傳承下去,就能避免這一與整個明直接相關的部分,被西方力量擊潰。

    (舉個例子,中國人用糞便灌腸治療食物中毒、腹瀉,用人中黃治療各種瘟、毒有上千年歷史,被斥之為偽科學,下毒害人。西方人往病人肚子裡灌屎,就是科學大發現,吃糞便膠囊,就是高科技,還能上頭條。)

    中華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有古人千百年總結出的適應自然變化,及時調節自身保養健康,乃至不生病的智慧結晶,如《黃帝內經》。古人與自然再難抗爭,在搏殺中圖存,遂形成多種強壯自己、殺敵建功的手段,迄今則為功夫。

    有長養之道而得生命繁衍,有強大之武力而保證生存,生命智慧與尚武精神,正是貫穿始終不可須臾或離的民族存在之本。

    蠻夷試圖將其打破,繼而摧毀整個民族的根基,我們,就一定要將其保住。

    此種用意,楊家人或許想的沒有那麼透徹,也沒有崇高,但他們絕不希望再弄出一個洋奴遍地,買辦橫行,主流社會同聲要滅絕中國字、廢棄一切中國化的烏煙瘴氣國度。

    醫術,是最快速度積累名聲,得到人望的手段之一,提高整體的醫療水平,也是維持根據地民間支持度的重要力量。

    眼下已經有不少民間醫生知道了宋愛蘭的高超醫術,但將信將疑者居多,也拉不下臉面來向一名婦人學習。不過有了縣太爺的官方命令,卻可以有個台階下,對於籌建醫學院,更有莫大的幫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