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二五七章 怎麼收場? 文 / 魯東道夫

    光緒帝也知道這群大臣是對自己忠心耿耿,若非為了大清江山,斷不會如此冒險。如今可不是以往朝代,天下被他們士林中人把控的密不透風,史書上怎麼寫全憑他們個人喜好。

    現在是世界共通,發生在大清國的事兒一樣會被傳揚到外國去,你想玩焚書封禁,都不可能擋的嚴嚴實實。就算鉗制天下眾人之口,卻又因為洋人已經在心腹之地,滿都瞞不住了。

    在楊浩率軍出征的節骨眼上下黑手,這種生兒子沒屁眼的事兒一旦傳聞的天下皆知,多少牽扯在其中的人都會被罵死。讀書人,可不都好個名聲麼?名聲臭了,比殺了他們都難受。

    李鴻藻這類清流也是在賭博,奈何他們那套手段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選擇了錯誤的對象。其結果,注定是悲劇性的。

    光緒雙手把老師攙扶起來,幽然歎道:「老師是為朕好,這朕心裡都明白的很。可如今諸事未濟,坊間如此傳聞洶洶,卻又該如何處斷?」

    皇帝不怪罪,李鴻藻心神大定,捋著鬍子沉吟道:「園子那邊兒,可有什麼旨意?」

    光緒搖頭:「正是一句話都沒有,朕心裡才不踏實。」

    李鴻藻知道問題在哪兒了。他們發動的時間不對!

    11月7日,農曆十月初十,正好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那一天。因為日軍挑起戰爭。導致她籌備兩年之久的普天大慶,化為泡影。不但花費數百萬兩銀子搭建的戲樓、彩台、牌坊都沒了用處,原計劃的鑾駕從紫禁城穿過全城。到頤和園看戲觀賞園子,讓天下萬民都看到一幅「國泰民安」的太平盛景,全部化為泡影。

    這一天,她孤獨淒涼的在寧壽宮黯然渡過,光緒帝去請安問好,也只是走走過場。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老太太要一蹶不振,徹底讓出帝國的掌控權。

    可李鴻藻等人卻很清楚。他們離著那一步還早得很。西太后若是有旨意過來,說明她有看法。不論支持還是反對,至少是個明確的態度。

    但一言不發,這就讓人猜測不出底細來。是不是已經在醞釀風雷?很難說啊!

    之前坊間有說法,日本人故意讓西太后下不來台。專門不讓她過好了生日。原定十月初十這天,要攻下金州兵臨大連,威脅旅順的。李鴻章為此都不得不做兩手準備,秘密派德璀琳乘坐英國船隻往日本求和。消息也被英國人轉而透露給了清流這邊——畢竟,英國人還是傾向於支持開明進步的光緒帝。

    而關鍵時刻,楊浩和李經方卻帶人硬生生頂住了三萬日軍的強攻,還殺傷數千,令敵人寸步難進。這看上去,很像是給老佛爺出氣長臉吶。

    別管慈溪怎麼英明睿智。她骨子裡是個要面子的老太太。只要楊浩沒舉旗造反,她心裡總是看著讓她舒坦的人順眼,這是改不了的。明證就是。生日當天捷報傳來,西太后特別賞賜了李經方一柄玉如意。

    這也更加堅定了李鴻藻等清流們下狠手的決心。一旦楊浩把李經方給推起來,順利接掌了李鴻章的淮系和北洋,那麼清流們廢了好大力氣才形成的倒李計劃,就將破產!接管李鴻章的龐大遺產,將變成不可能。這等結果。他們怎麼能容忍?

    前腳西太后獎賞,後腳他們就下手剿殺楊浩。一旦被人歪曲成故意跟老佛爺過不去,李鴻藻他們也得掂量掂量輕重。事情都過了一天,還沒個說法出來,這是不是在孕育雷霆震怒呢?

    光緒皇帝心裡頭怕呀!

    李鴻藻老謀深算,眼珠子一轉就有了主意,擺出一副從容的姿態道:「皇上不必憂慮。天下正理還在朝廷掌握中,區區一些坊間傳聞,不日自然也就散了。縱然一時拿不下租界裡的人,也可以讓天下看清楚朝廷的決心,相信那些聰明人會受到震懾,作出選擇的。」

    光緒卻不是那麼好糊弄的,敏銳的指出關鍵問題:「倘若那楊浩戰勝日軍,高歌凱旋了呢?」

    李鴻藻從容道:「那皇上不妨破格獎賞,屆時他若受了,就不能再生異心。他若不受,正好可藉機處斷,總之大勢在我。」

    光緒帝默默思忖片刻,忽而道:「老師,你說若朝廷也辦一份報紙,代表官方宣傳大清種種明言正理,以教化人心引導氣氛,如何?」

    李鴻藻大喜,躬身拜服:「聖明無過皇上,此事極好!朝廷正要有自己的聲音,不可任由在野之人肆意評說指摘。」

    光緒心中大是興奮,這是他早已萌生許久的念頭。說心裡話,也對日本那位睦仁倭皇還是不服氣的,憑什麼他能做到的事情,朕就做不到呢?不過是革新政治,刷新吏治,引入新學之類的事情嘛!以大清之國力,做起來還不勝他十倍?辦官方報紙,引導民間輿論,正是關鍵的一步。

    不過光緒忘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很多事民間可以做,其他人可以做,唯獨他要做,卻會有許多的麻煩。滿清統治可不是真正的一言九鼎,他代表的,是一大堆的部落聯盟而已。話語權是滿人集體授給他的,一旦他露出要在漢人官員的支持下一家獨大,那別人就要有話說。

    另外還一個要命的問題,如今天下間有才能的人,幾乎都是漢人。無論你搞政治改革還是弄報紙這種小事,最終幹活的還不都是漢人?那都是影響天下的勾當,滿人豈能放心放權?

    所以,什麼事到頭來,都逃不過一個「從長計議」。

    他們君臣還在那兒異想天開,渾然不知天下間的輿論動盪,已經悄然開始升溫!

    《國聞報》這一期的發行量超過十五萬份,堪稱十分驚人!一方面是猶豫關心中日戰爭結果的人越來越多,畢竟誰也不想等朝廷打輸

    了,需要賠錢的時候從自己兜裡往外掏——這個道理,楊浩也都說明白了。

    另一方面,卻是因為奇峰突起的急驟變化。朝廷如此做法,到底楊浩會如何反應?會不會又是一個引著敵人入關的吳三桂,放任日軍佔領大連旅順,順帶著撅了滿清的老家?

    這等猜測很有市場,無數人都等著看熱鬧呢,自然不會放過消息最靈通的《國聞報》。

    還有一些人,卻在關心事態的進展和變化,根據一些蛛絲馬跡,判斷是不是戰隊的時機。

    滿清的江山不大穩當了,這是許多人都能看清楚的。只不過沒有人站出來當陳勝吳廣,大家也就如此糊弄著罷了。但楊浩卻有了舉旗的資格,一旦他動手,以其強大的陸軍和海軍力量,無窮的財力,從京津腹地驟然發難,佔了京城也不是不可能。

    到時候,天下督撫起兵勤王的有多少?趁機擁兵自立的有多少?楊氏會不會自立為王?還是換成哪一個老奸巨猾的趁火打劫,竊取了江山?

    種種變故之中,蘊含著絕大的利益。任何時代都不缺乏冒險家,他們就等著風向一變,第一個下手!

    一時間,全國各地趕往天津的人驟然增多,各地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人數不勝數。遠離京城的各省督撫大員,紛紛緊張起來,數不清的算計,讓大清電報局的生意陡然暴增了十倍!

    金州戰場,楊浩忙裡偷閒,不忘了關注來自各處的情報。

    許衍灼坐鎮美租界,收集匯總之後以密電發出簡述,再以快船送過去詳細內容,一點也不耽誤。

    丁惟汾看過分析結果,興奮的手舞足蹈:「先生,您看到了吧?清廷統治已是風雨飄搖,若是您戰勝日軍後,挾空前威信振臂一揮,必然有無數人望風景從啊!」

    楊浩卻不樂觀的搖頭:「那必然會導致群雄逐鹿,山河破碎,列強趁虛而入支持瓜分,到時候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倒霉的還是億萬民眾,等我們收拾完了爛攤子,只怕已經把整個國家打成殘垣斷壁了。」

    丁惟汾的腦袋頓時冷靜下來。是了,真要搞成那樣,他們個太平天國和歷代起義軍還有什麼分別?不但難以達成最終的目標,還會導致革命之路曲折艱難十倍百倍。這可不是他們想要的結果啊。

    見他有點失望的樣子,楊浩馬上有指出其中的利害:「不過,清廷此刻應該已經明白我們對國家和民眾的影響力。此番他們沒法用武力除掉我們,就只能設法主動爭奪民心,唯一的出路,就是變法。」

    丁惟汾登時醒悟:「一旦光緒皇帝主持變法,必然會觸動滿清保守派的利益。慈禧太后那邊也會因為他們的奪權,而做出激烈的反擊。歸根到底,滿清朝廷只會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和利益,所謂的變法極可能會進一步損害天下各族人民的利益。如此多方牴觸之下,變法必然失敗!他們的虛弱和狹隘,卻會暴露無遺!」

    楊浩悠然道:「我們只需要趁機把對他們失望的力量爭取過來,用事實證明我們的理念和道路才是正確的,那時將獲得絕大多數力量的支持。再發動革命,就必然能一舉成功!」

    滿清,不折騰必然死,折騰,就死得更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