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穿越之傾城丑後

正文 302. 人物介紹.及分析3 文 / 爾朱曉曉

    人物介紹及分析——謝安、桓伊、王羲之、顧愷之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漢族,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評價:「前無古人」的江左第一人物。《晉書》記載:安年四歲時,譙郡桓彝見而歎曰:「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及總角,神識沈敏,風宇條暢,善行書。弱冠,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為來逼人。」王導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並以疾辭。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無處世意。揚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縣敦逼,不得已赴召,月餘告歸。」謝安少有盛名,成年後風神秀徹,時人稱為江左風流第一。不但善於清談,還寫得一手好字。初次做官僅月餘便辭職,之後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的別墅裡(今紹興)。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遊山玩水,並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四十餘歲謝氏家族朝中人物盡數逝去,乃東山再起。後官至宰相,在司馬昱病危之際,成功挫敗桓溫篡位,並且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面對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謝安四歲便有「風神秀徹」的美譽,十三歲名傳天下,讓當時只有七歲的慕容垂特地送來一對白狼眊作為禮物,此後更被譽為「江左風流第一」。在謝安入桓溫帳下為司馬時,這位叱吒半生梟雄甚至說道:「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淝水之戰,他毫無懼色,一邊手談作賭,一邊指點江山,有時候我覺得蘇東坡那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更適合於形容謝安而不是周郎。至於勝利的喜訊傳來,謝安那句「小兒輩遂已破賊。」,更是給人一種神乎其神的形象——如此的灑脫,如此的淡然。而隨後「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的行為,更讓人覺得近乎神的謝安也有可愛衝動的一面。

    謝安值得稱道的地方有以下幾點:一、善於調和士族間的矛盾,為政時期較為安定。二、武雙全。看謝安在淝水之戰中的表現,想必作為總指揮應當不弱。三、頗有手腕的政治家。隱居東山期間,其實一直在積累聲望。為後來的東山再起打基礎。後來成功地阻止桓溫篡位,安定朝廷矛盾。

    正是因為謝安的地位及聲望、戰後功名太盛,引起了後繼皇帝司馬曜的恐慌和嫉妒,君臣不和埋下了隱患。之後,謝安被皇帝猜忌,往廣陵避禍,後病死。

    謝安與桓溫之間的鬥爭,在於是否保留司馬氏這個原則性問題上。桓溫要篡位自己當皇帝,桓家一家獨大;而謝安代表了其他士族的利益,不可能讓桓家踩在自己頭上。所以就有了謝安的「東山再起」。

    《世說新語》中有載,謝安考校子侄,問他們最愛《毛詩》(即詩經)中哪一句。謝玄回答:「楊柳依依」,謝道韞回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謝安稱讚謝道韞為「人深致」。而他的答案是「訏謨定命,遠猷辰告」。這句詩的意思是「要用宏大長遠的謀劃來制定政令,然後迅速將其傳達到天下的所有角落」。對於謝安來說,他極早得看清中央和地方在政策上的矛盾衝突是施政首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過去上千年後依然存在,不得不讓人佩服謝安的眼光獨到。

    幾則趣聞:

    一、謝安很注重孩子們的自尊心。謝玄小時候好虛榮,佩戴了紫羅香囊,謝安沒有直接指責,而是打賭贏了香囊以後當面燒燬,以此來教育謝玄不適宜佩戴這樣浮華的東西。謝朗不知道「熏老鼠」的笑話是自己父親謝據的,也跟著世人一起嘲笑,謝安知道以後,故意把自己也說成做這件傻事,啟發謝朗去懂得不應該隨意嘲笑別人。

    二、謝安的表字與宋朝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後來王安石退居金陵,買的宅院正好在謝安的府邸舊址,宅內有以謝安命名的「謝公墩」。王安石於是戲作詩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時人評曰:「與死人爭地。」謝安與王導皆居秦淮河畔,乃三國時代孫權舊部烏衣部隊之駐地,世稱烏衣巷。謝安的鑒賞力不同一般,他曾評「劉牢之不能獨任」,「王味之不宜專城」,均先後應驗;他評顧愷之的畫為「有蒼生來所無」;他還曾贊同王羲之的書法勝於王獻之的觀點。謝安欣賞真性情的女子,他的嫂嫂王夫人曾經不顧禮節親自出面從席上帶走其子,謝安不以為忤,反而讚歎王夫人情辭慷慨,可惜不能讓朝中大臣們一見。他所欣賞的妻子劉夫人和侄女謝道蘊,也都是這樣的真性情女子,前者曾屢屢戲弄謝安,後者曾當全家人的面鄙薄自己的丈夫,這些不合「禮法」的行為在謝安看來卻是出自真性情,非常值得欣賞。謝安為吏部尚書的時候,王導的嫡孫王珣娶謝萬的女兒為妻,王敏娶謝安的女兒為妻,均夫妻不和。謝安鄙薄王珣為人,不惜與琅琊王氏嫡系一支交惡,逕自讓侄女和女兒離婚改嫁。雙方因此不通往來許多年。謝安死後,王珣雖政治上一直打壓謝氏以求報復,但仍然從會稽專程趕到建康去哭喪,禮畢,連手也不和謝琰握就逕自離去。

    三、當晉軍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的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憋不住問他,謝安淡淡地說:「沒甚麼,孩子們已經打敗敵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辭以後,謝安才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舞躍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碰斷了。淝水之戰的勝利,使謝安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四、安少有盛名,時多愛慕。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安本能為洛下書生詠,有鼻疾,故其音濁,名流愛其詠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髛之。及至新城,築埭於城北,後人追思之,名為召伯埭。

    五、孟浪聲色的謝安過著「出則游弋山水,入則言詠屬」的隱居生活,他有著凡脫俗的傲然,屢次拒絕朝廷的徵召,一再表示「東山之志

    未渝」。有人認為謝安超凡脫俗是作秀,他蔑視朝廷,建議下禁錮令限制他的自由。不管是呼籲他出山的呼聲,還是要求朝廷封殺他的罵聲,謝安似乎都不在意,他生活在美女堆裡依然滿懷擁著各式美女悠遊山林,談笑風生,吟詩喝酒,捏著鼻子說笑話,不知謝安是不是有鼻炎,他鼻音重濁,捏著鼻子說話就可以使聲音輕細以示鄙夷不屑。一晃到四十歲,他老婆曾經勸他,但不好使,倒是一個姓李的歌女讓他真正震撼了一次。那位姓李的歌女是個憂國憂民,講政治,識大體,顧大局的女子,有一天突然問謝安:「謝公,要想救國安民,必先做到什麼?」謝安說:「必先積蓄其德義。」李姑娘說:「德義不厚卻想救國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說完就抹脖子自殺了。這事讓謝安著實震驚了,從那天起不再聽音樂看歌伎表演節目了,也不喝大酒吃大肉了,開始讀書習武,為他的出山做好了準備。這段傳說就是中若姝請謝安出山的原型。

    我很喜歡謝安,因為他真正做到了古代名士所推崇嚮往的一種境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既能做到道家一般出世,和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好友忘憂於山林之間,堅決不肯做官。又能像儒家一般出世,泰然阻止桓溫稱帝的野望,談笑間讓前秦百萬大軍煙消雲散。謝安沒有走普通世家子弟應當走的道路,是以當他的兄弟們以朝廷上的一席之地為家族增添榮耀時,謝安在東山教導著謝玄,謝朗,謝道韞等謝家後輩。即使在朝廷一再徵召被拒,百官爭相彈劾之下,他依然瀟灑著快活著。「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歷史證明謝安能擔負此話之重,也證明他那從容淡定的一生是真正的牛逼,而不是裝逼。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是我印象中對謝安最完美的寫照。還有那些歌頌謝安的詩詞,「安石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復瀟灑。」、「安石泛溟渤,獨嘯長風還。逸韻動海上,高情出人間。」、「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靖胡沙。」、「謝公東山三十春,傲然攜ji出風塵。」,在他病逝後,皇室給他的葬禮與王導,霍光,桓溫同規格,而他卻是不結私黨,功成不居的非權臣者,這是尊重乎?還是忌憚?不過都不重要,他從來不在乎這些,也不在乎什麼「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他生為世家子,但天生不欠任何人。在世道崩壞的年代,他沒有說什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話,卻是把本該他做和本不該他做的事情完成,這正是東晉風流人物真是可愛的一面。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小名野王,東晉音樂家、名士。為人謙素。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據他的笛譜改編的。有中國有史以來最狂的名士之城的王徽之在南京邀笛步渡口(毀於民國今不存)在不認識他的情況下讓他吹奏笛曲,桓伊奏畢,賓主不交一言而去。晉袁山松之《行路難》辭、羊曇唱樂、桓伊輓歌並稱「三絕」。著名的肥水之戰桓伊作為東晉方的將領打了打勝仗。同時他在謝安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的時候演唱一曲曹植的《怨歌行》進諫皇帝,謝安也為之傾倒,同時他在江州刺史任上,對廬山的佛學、化起了極大的貢獻,東林寺的組建他居功至偉。梅花三弄、音樂進諫、一往情深都是桓伊的典故。

    據《世說新語》記載,王徽之進京時,泊舟於清溪側,正值桓伊從岸上經過,二人素不相識,恰好船中有人認出他就是野王,王徽之即請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此時桓伊已是有地位的顯貴人物,但仍然十分豁達大度,即刻下車,蹲在胡床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而兩人卻沒有交談過一句話。後來,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記有「桓伊下馬踞胡床取笛三弄」之事,人們由此引申理解為桓伊演奏、創作了《三弄》笛曲。明代朱權《神奇秘譜》中輯有《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淝水戰後謝安功名日盛,奸佞之徒嫉之,常常於晉孝武帝前詆毀謝安,君臣之間遂生嫌隙。一日孝武帝於宮中設宴,桓伊侍坐。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神色自若,拿出隨身攜帶的柯亭笛吹奏起來,樂曲抑揚頓挫,令人心醉,真可謂「妙聲發玉指,龍音響鳳凰」。一曲奏罷,滿座翕然稱善。這時桓伊放下笛子云:「微臣彈箏雖不及吹笛的技巧,然而亦足以韻合歌管。請陛下准我拂箏吟歌自彈自唱一曲,同時希望有一個吹笛人為臣伴奏。」孝武帝許之。桓伊鳴絃歌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事有見疑患。周王佐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唱的正是陳思王曹植的《怨歌行》(一題《怨詩》)。曹子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絕代佳公子,卻在胞兄魏帝曹丕的猜疑迫害中了卻殘生。桓伊撫箏而歌,「聲節慷慨,俯仰可觀」,箏聲清揚,笛聲宛轉。謝安,那個年青時縱情歌酒高臥東山堅不出仕,淝水之戰百萬秦軍壓境尚且面不改色優遊自若,得到前方破敵捷報後猶能若無其事從容續弈的謝安,此刻也為之動容,「泣下沾衿」,快步走出自己的席位,來到桓伊身側對他說:「使君於此不凡!」孝武帝聞之則「甚有愧色」。與蘇軾並稱的宋代另一位大詞人辛棄疾在《念奴嬌·我來弔古》下片中「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數句,寫的正是這個故事。桓、謝兩傢俱為東晉高門望族,於朝政所見不一,素不相能,桓伊豈有不知?然謝安任相以來老成持重,公忠體國,行德政,安黎元,甚得民心。是以桓伊不囿於門戶之見,以管弦絲竹巧諫孝武帝,為賢相辯誣。謝安雖終不免見疑於朝廷,難逃輿止西州路之悲情結局,然能得桓伊為己直言懇諫,縱君子之交不過如此,亦足慰平生。

    桓伊在馳騁疆場以外,還十分喜愛音樂,會作曲,善吹笛。除了吹笛子,桓伊也非常愛聽別人唱歌,每當聽到優美的歌聲,他就會情不自禁地擊節讚歎。當時的宰相謝安也十分喜愛音樂,兩人見面時也經常談論音樂。謝安見桓伊對音樂造詣很深,對音樂有如此癡心,便說:「桓子野對音樂真是一往情深呀!」

    桓伊武全才,忠肝義膽,好音律,一時無匹,才藝伎倆,無人匹及。御宴高歌,清越慷慨,肝膽照人,青溪畔吹笛,風流俊爽,千古傳頌;玄心、洞

    見、妙賞、深情四美具,奇才、高節二難並。

    《晉書》上說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桓伊最擅長的是吹笛,據說他使用的竹笛,就是東漢著名作家兼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柯亭笛」。其吹笛出神入化,曾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談起王羲之,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書聖之稱。這位東晉名士的書法被譽為「冠絕古今」,其代表作《蘭亭序》堪稱「天下第一行書」。歷代歷朝,幾乎所有的書法大家無不對其推崇備至,心悅臣服。公元2010年,王羲之的高古摹本《平安帖》在北京以三億元的總成交價被拍mai,由此我們可以推想,若是王羲之的真跡該當價值幾何。

    王羲之是王導的侄子,幼時不善言辭,泯然於眾人之間。及年十三,他去拜訪名士周顗,周顗對其頗為看重。當時宴席上炙烤牛心,周顗不理在座諸人,先割給王羲之品嚐,一時傳遍江左。長大後,王羲之辯才出眾,以耿直聞名,尤其一手隸書,可謂古今之冠,時人讚其筆勢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敦、王導甚是器重這個侄子,皆認為他是王氏諸子中出類拔萃之人。《世說新語》載:太尉郗鑒欲聯姻琅琊王氏,遣門生向王導求婿,王導對門生說道:「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看罷,回稟郗鑒道:「王氏諸少皆琳琅美玉,不過他們得知我的來意,都故作矜持。惟有一人在東床坦腹飲食,獨作不聞。」郗鑒撫掌笑道:「正此佳婿邪!」這就是「東床快婿」的典故。

    王羲之初涉官場,先為秘書郎,後擔任征西將軍庾亮的參軍、長史。庾亮臨終前,上疏稱王羲之「清貴有鑒裁」,遂遷為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由於他聲名益盛,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王羲之都辭謝不就。揚州刺史殷浩素來重王羲之,特意寫信相勸,王羲之便「恭以待命」,擔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人方稱之為「王右軍」。

    在多數人眼中,王羲之僅是一位大書法家,或清談名士,但實際上,他在朝政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公元348年,朝廷恐桓溫勢大,以名士殷浩為掣肘。時王羲之擔任殷浩的護軍將軍,他認為內外協和,然後國家可安,勸說殷浩不宜與桓溫結怨,殷浩沒有聽從。及中原大亂,殷浩決意北伐,王羲之斷言必敗,並寫信勸阻,殷浩不聽,終為姚襄所敗。之後殷浩欲舉兵再戰,王羲之苦勸不止,結果不出其所料,殷浩屢戰屢敗,糧械喪盡,桓溫趁機發難,朝廷只好將其貶為庶人。

    公元358年,豫州刺史謝奕(謝安之兄)病逝,朝廷委任其弟謝萬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王羲之認為謝萬好清談,應處於廟堂之上,並不能統率軍馬,故寫信給桓溫道:「謝萬才流經通,使之處廊廟,固是後來之秀。今以之俯順荒餘,近是違才易務矣。」桓溫有心打壓謝氏,自然不作理睬。王羲之只能寫信提醒謝萬道:「願君每與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則盡善矣。」謝萬不以為然,仍矜豪傲物,不去撫恤士卒。次年出征,謝萬召集諸軍將士,半響憋不出話來,直接用手中如意指向四座道:「諸將皆勁卒。」諸將無不慍怒。及交戰,晉軍大敗,謝萬狼狽單歸,朝廷貶其為庶人。

    王羲之不光是識人清鑒,還為政清廉,體察民生。當時朝廷賦役繁重,王羲之經常上疏勸諫,並自行開倉賑貸,時人稱道。儘管王羲之有自己的施政理念,但由於出身士族,且不奈官場之爭,終究他還是選擇辭官隱退的道路。從此以後,王羲之縱情於山水,常與道士許邁服食五石散(此物無需介紹),又與謝安、孫綽、支遁等好友飲宴於會稽山陰的蘭亭,揮就名垂青史的《蘭亭序》;每日弋釣為娛,窮名山,泛滄海,曾歎道:「我卒當以樂死。」及病逝,時年五十九歲。

    附《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

    顧愷之(348年—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今江蘇焦溪)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顧愷之的生平經歷,我們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長江上流的將軍

    軍桓溫和殷仲堪的幕下任過官職,他和桓溫的兒子桓玄頗有來往。很受桓溫和謝安的賞識。晚年任散騎常侍,六十二歲去世。關於他的生平,保留下來一些小故事。他對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單純、樂觀、充滿真性情的生活態度,就曾經在若干傳說故事中被形容為「癡」。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聰明的,所以曾有人說他身上「癡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繪畫藝術方面表現了卓絕的才能,也是一個擅長學的人。他遺留下來的殘章斷句中,保存著形容浙東會稽山川之美的「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雲興霞蔚」的名句。

    相傳,有一年春天,他要出遠門,於是就把自己滿意的畫作集中起來,放在一個櫃子裡,又用紙封好,題上字,交給大司馬桓玄代為保管。桓玄收到櫃子後,竟偷偷地把櫃子打開,一看裡邊都是精彩的畫作,就把畫全部取出,又把空櫃子封好。兩個月後,愷之回來了,桓玄把櫃子還給愷之,並說,櫃子還給你,我可未動。等把櫃子拿回家,打開一看,一張畫也沒有了。愷之驚歎道:妙畫有靈,變化而去,猶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晉書·列傳第六十二·苑·顧愷之》

    又有一次,還是他的那位「好」朋友桓玄,非常鄭重地對他說:你看,我手中拿的這片樹葉,是一片神葉,是蟬用來藏身的,人拿了它,貼在自己的額上,別人就立刻看不見你了。愷之聽了特別高興,而且特別相信。隨即把那片葉拿過來,貼在自己額頭上。略過了一會兒,桓玄竟然在他面前撒起尿來,愷之不以為怪,反而相信桓玄看不見他了,所以才有如此動作。

    義熙三年(407),愷之做了散騎常侍,心裡很高興。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裡,看著明月當空,詩興大發,於是便高聲吟起詩來,他的鄰居謝瞻,與他同朝為官,聽到他的吟詠,就隔著牆稱讚了他幾句。好,這一稱讚不要緊,愷之一時興奮,忘了疲倦,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沒完沒了地吟起來。謝瞻隔著牆陪著折騰了一會兒感到累了,就想回屋睡覺,於是就找了一個下人代替他和隔牆的那一位繼續折騰。人換了,調變了,愷之不知有變,就這樣,一直吟詠到天亮才罷休。

    一

    晉顧愷之,字長康,小名叫虎頭,晉陵人。顧愷之很有才氣,尤其擅長作畫。他的畫構圖勾線,塗抹寫意,沒有不絕妙的。謝安對顧愷之說:」你的書法,自從有人類存在以來沒有過你這樣的。」又說,」你的畫鬱鬱蒼蒼,也是從古以來所未有的。」

    二

    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說:」桓玄大司馬,每請顧愷之與羊欣講論畫書時,竟然一談就是一個通宵,連疲勞都忘記了。」

    三

    顧愷之曾經愛過鄰居的一位姑娘,將這位姑娘的畫像畫在牆上,用釘子釘在心上。這位姑娘馬上心疼,將這事告訴了顧愷之。顧愷之馬上拔走畫像上的釘子,這位鄰家姑娘心馬上不疼了。

    四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歎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五

    顧愷之曾經將一櫥櫃的畫暫時寄放在桓玄家裡,都是他最上品的畫從未面世過的,並貼上封條。後來桓玄聽說櫥櫃裡盛的都是顧愷之自己的上品畫作,便打開櫃將畫取走,並欺騙顧說他並沒有打開櫃子。顧愷之不懷疑他櫃子裡的畫是讓人給偷走了。而是自我解釋說:」好畫能通神,幻化成仙飛走了。就像人修煉成仙一樣。(「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

    六

    他曾為南京瓦棺寺繪壁畫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見他的繪畫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時他認捐了百萬錢,就在廟裡用一個月的時間閉戶畫了一幅維摩詰,畫完之後,要點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捨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施捨五萬,第三天的隨意。據說開門的一刻,那維摩詰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

    七

    還有一次,顧愷之想為殷仲堪畫一幅像。殷仲堪有眼疾,堅決辭謝。顧愷之說:」畫像上的你眼睛沒有病,我畫人物從來不點眼睛。若明點眼瞳,塗上一筆,便如同輕雲蔽日一樣,那不好。」顧愷之畫人物,多年不畫眼睛。有人問他不畫眼睛的原因,他回答說:」畫人物畫身體四肢畫得好與不好,沒有多大關係,傳神之筆,就在這不畫眼睛中呢!」

    顧愷之給裴楷畫像,臉頰上加上三根毛,說:」裴楷長相俊,有鑒識,就畫在此處。看畫的人一定感覺這個人很不尋常。」嵇康贈給顧愷之四言詩一首,顧愷之將詩意繪成畫,常常指著這幅畫說:」畫上的這個人物,畫他揮手彈琴很容易,畫他目送歸飛的鴻雁就難了。」顧愷之又作一幅畫,畫的是謝幼輿站在山谷中。有人問他怎麼這樣畫?回答說:」一山一谷,這個人適合將他放在山谷中。」顧愷之曾經為瓦棺寺北殿的牆壁上畫維摩居士像,畫好後維摩頭頂華光四射,月餘不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