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霸皇李恪

正文 第八十五章 清君側 文 / 連老黑

    本書在首發,不管是看盜版的還是正版的書迷,請加連老黑書友群:296315080

    不管你看什麼版都說明你喜歡大唐這本書。老黑在這裡先謝謝大家了,老黑這個月上架的,如果大家可以的話,老黑在這裡希望各位看官能來這個網站給老黑來點訂閱。

    一張不過就只有一毛錢,看一個月也就只有三塊錢,大家只是需要少抽幾根煙的事情而已。所以老黑在這裡希望大家能來給我訂閱!

    明天要比賽了,但是不是什麼大規模,老黑絕對將任何比賽都會看重的,先提前通知一下,有可能會請假兩天,希望可以諒解。

    興奮的李恪和李強回到了秦王府,如今他少的就是等待,除非歷史改變了,哪麼李世民永遠都不會走掉的,因為玄武門事件很快就要開始了。

    「父王,孩兒回來了」李恪剛回來,剛準備將自己拜師李靖恩經過說給他聽,可是一進來卻是見到長孫無忌那雙肥嘟嘟的臉充滿了焦慮,而此時李世民卻是背對著他,但李恪可以保證此時的李世民也是一定在憂慮著什麼吧。

    李恪向李承乾使了眼色。

    「剛剛東宮的內探打發人偷偷的給父王送了一封信,說太子叔叔他們正密謀陷害殿下,讓父王小心一點,看來真的要如三弟所說的那樣,父王有可能洛陽是真的去不了咯」說完李承乾拿了桌子上的那份信給李恪看。

    李恪接過信,立刻打開。

    李恪也好奇太子為李世民準備了什麼樣的陷阱,於是顛顛的繞到李世民的背後,小腦袋從李世民肩膀探了出去,不管用什麼計策。他彷彿看的出來這洛陽是真的去不了咯,但是自己剛剛的事情有可能會給李世民帶來欣喜,因為這件事對於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之變的話可是會給他帶來無窮的收益的。

    先不說李恪拜師李靖,這層關係就不會使得真的想歷史那樣,李靖和李績做中立派,而那個李績更別說,憑藉著李敬業的關係,李績已經逐漸的成為了李世民在朝堂上的得力助手了。

    李世民也沒在意李恪的舉動,倒是長孫無忌臉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信的字數不多,卻是把太子李建成及其下屬,在東宮針對李世民定計的全部過程一絲不漏的全都描述一遍。

    就連魏征臨走的輕歎都記錄在案。對於這個內探當奸細能當的如此專業,李恪心中不禁暗自佩服,相傳李世民就有一個專門的組織就是密探,現在看來這水平什麼的都是槓槓的,果然相傳不假。

    良久之後,李世民對長孫無忌說道:「無忌兄,太子的動作連恪兒都預料到了,只不過沒想到他們發動的這樣快,看來太子等不及了,我們得先發制人才行了啊。」此刻的李世民臉上露出奸詐的目光。

    「哼哼,三公子可能是碰巧猜對了而已。」要是換做李承乾有這份見解,長孫無忌定會讚揚一番,可是李恪,他卻不行。

    李恪聽見長孫無忌這樣說也沒當回事,本來長孫無忌就是自己的對頭,李恪又仔細的看一遍信,說到:「多虧太子糊塗,沒聽魏征的。好毒的魏征啊。

    李恪近乎童言的感歎讓殿內的眾人不覺莞爾,殿內凝重的氣氛也輕鬆不少。心性向來堅韌慎密的長孫凝神思考後說道:「殿下,大哥,你們別著急,太子做事向來喜歡從後宮入手,我這就去後宮找各位娘娘,看能不能在中間周旋一二。」

    聽到長孫氏要到後宮為李世民辯解,李恪連忙抱住長孫氏,說到:「嬸嬸,你不能去,天知道我那個性格懦弱,耳根子軟的皇爺爺聽太子他們說了些什麼,你去後宮不是給自己找委屈受嗎?萬一那個人把心一橫,軟禁了你。那不是讓父王投鼠忌器嗎?所以,嬸嬸,你那裡也不能去,就在這秦王府呆著。」

    然後李恪故作豪邁的說到:「嬸嬸,男人的事就讓我們男人去辦,我們辦砸了,你這個巾幗英雄再出頭幫我們料理。」

    長孫氏聽著李恪小大人的話語,眼圈有些紅潤了,蹲下身來上下打量著裡咯,戲謔中帶著點哽咽說道:「一時沒注意,我們的恪兒成大男人了。知道心疼嬸嬸了,妹妹你可真是有福啊,我們家的乾兒何時才長得大啊。」長孫氏說著對如意公主相視的望了望。又看了看旁邊的兒子李承乾。

    李恪和長孫氏二人的對話讓李世民有些羞愧,一直以來,涉及到李淵後宮的事都是長孫氏在處理,習慣成自然的李世民差點就答應了長孫氏的請求,經由李恪插科打諢般的提醒,才發覺此時長孫氏去後宮會面臨很大的危險,李民不免在心中產生了羞愧。

    很快,李世民的羞愧就轉化成了怒火,暗自思量太子欺人太甚,自己都準備退出長安,李建成還抓住不放,難道非得要逼自己反了不成?

    一次次,一回回的,誣陷自己,造謠生事,逼迫的自己忍無可忍,退無可退。連帶著親人,朋友,屬下都不得安寧。越想越怒,氣憤的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喊道:「立刻召侯君集,尉遲敬德,高士廉,房玄齡……,來府上,立刻就去。」感受到了李世民的怒火,長孫無忌「諾」了一聲,轉身就走。

    與李恪擦身而過,卻是一臉嘲笑。

    時間不長,李世民的怒火還沒完全消退,就見長孫無忌帶著侯君集,尉遲敬德,高士廉走進殿來。

    長孫無忌湊近李世民身邊,低聲稟報:「殿下,時間緊迫,我沒來得及召集所有人。

    房玄齡,杜如晦,程知節他們說一切聽從殿下安排。由於皇上之前下過旨意,禁止他們和秦王聯繫,其餘的人要等天色晚些才能過來,我們還是先議一下,等他們晚上來了再詳細安排。」

    &nbsp

    「也好。」李世民痛快的說道:「我們先大體商量一下,晚點時間等他們來了再將細節完善。」

    長孫無忌將事情前後仔細的說了一遍,眾人互相看著卻沒人開腔。

    皇家內部的事,作為臣屬是不好說話的。若不是和自己性命攸關,眾人避都來不及,怎麼會到秦王府來……

    在李世民沒有定下語前,是沒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隨意說話。

    李世民看著眾人之間你望著我,我望著你的,都不說話,也明白大家的顧慮,和顏悅色的對大家說道:「你們都是和我征戰沙場數年的,說是下屬,我更把你們當做朋友。今天事情緊急,不僅僅是我秦王府一家一府的事情,和大家都有干係牽連。

    大家不用在意我的想法,誰想到什麼辦法就說出來,大家商議一下。

    作者-l老黑2014-9-2822:17:15看著大家依然是不敢說話,李世民只好又說道:「你們也是知道我李世民的,一言九鼎,決不食言。今天,無論大家說出什麼計策,無論計策高明與否,哪怕是大逆不道,禍及九族的言談,也沒人會計較,更不會在事後論罪。

    如果大家還相信我李世民,就都說說吧。」李世民的話是說透徹了,眾人之間依然是互相觀望,大家都清楚此刻和朝堂之上互相推諉的情形不同。

    說出來的話,要有根有據,要切實可行的。

    在現在的局面下,能奏效的計策,都是險中求存,在沒有明確秦王想法的情況下,一時之間大家還都真不好開口。

    一時之間,眾人的目光先是緊盯著長孫無忌,看到長孫無忌只是低頭把玩著玉環,根本不抬頭,只好又把目光投向了撫養長孫氏多年,身為李世民親舅丈,雍州治中高士廉身上。

    感受到眾人的目光,高士廉心中發恨,雖然和李世民是親屬關係,但這渾水也不願意趟,可眾人現在都看著他,若不表態,不用說別人,就是李世民在心裡也會埋怨的,於是緊了緊衣襟,咬著牙說道:「殿下,我認為現在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馬上走,現在就召集眾人,輕裝出城,直奔洛陽,現在洛陽有李大亮在打理,去洛陽安全還是沒問題的;二就是……」高士廉說到這裡停了下來,仔細觀察李世民,試圖在李世民臉上找到能支持自己將第二條說下去的神情。

    不料,李世民仍然是那副洗耳恭聽,等待他繼續說下去的樣子。「清君側!」無奈的高士廉只好把這讓人忌諱的詞從牙關裡擠了出來。

    「清君側」三個字落地有聲,好似炸雷一般驚醒了滿屋沉默的眾人。

    終於有人開了這個頭,終於有人敢於把這個話題擺在桌面上研究。

    心裡明白和拿出來研究是兩個概念,必須要有人敢於捅開著層窗戶紙。

    表面上眾人之間低聲細語不停,其實眾人心中都鬆了一口氣,包括李世民和長孫氏以及旁觀的李恪和李承乾在內。

    這兩條路是明擺著的,任何人心裡都明鏡一般,可就是沒辦法說出口。

    說穿了,不想坐以待斃就只有第二條路可走,第一條離開長安也不過是飲鴆止渴的權宜之計。

    高士廉先提出來,也不過是打個埋伏,根本沒指望大家能同意離開。

    能被李世民看上眼的那個不是人中精英,心裡都清楚著呢,不過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私心,不肯捅開這層窗戶紙罷了。

    在座的眾人之中可以擺明了說出這三個字的只有兩個半人。

    最好的人選是長孫無忌,可是長孫無忌只是低頭擺弄著玉環,讓眾人無計可施。

    高士廉作為撫養長孫氏的多年的親舅舅,可以說和秦王是一榮俱榮,一俱損,說出來也無可厚非。

    最終被眾人目光逼視的高士廉也只有硬著頭皮說出了大家想聽的話。

    最後的半個人就是在座中年齡最小的李恪了,作為秦王三子,李氏子孫在李世民面前說什麼過格的話也無大礙。

    可是李恪卻不願意做這個出頭鳥,這雖然是功勞,李恪可不願意把自己和李建成聯繫到一起。

    萬一哪天李世民想起哥哥來,再想到是李恪出的主意。給自己找不自在的事李恪才不會做呢。

    利特早想好了,在玄武門事變中,別人定下來大框,自己出點小主意,還有重要的兩大將軍自己恐怕都已經差不多收買了。

    所謂的「拾遺補缺」還可以,要讓自己當出頭的椽子那是堅決不幹的。

    在眾人小聲的議論中一直沉默的李世民忽然問道:「各位合計的如何,這兩條路走那條比較妥當啊?」

    眾人又再次沉默了良久之後,尉遲敬德先開口說道:「殿下,屬下認為還是第二條『清君側』吧。太子這些年來不斷的逼迫我們,不停的污蔑殿下,拉攏天策府官員,各種手段不停的運用。前些天還利用匈奴來襲的理由調走殿下麾下兵馬。殿下一步步的退讓,他就一次次的緊逼,這樣什麼時候才能到頭啊。與其讓他用陰謀詭計先逼死秦王,再害死屬下,還不如真刀真槍的拚個你死我活。真拿起刀槍來,他太子可不是我們的對手。」

    「這個君側怎麼個清法?」侯君集面色嚴肅的娓娓而談:「逃跑不是辦法,這個『君側』是必須清的,大家想想怎麼清吧。我們是在長安發動,還是先回洛陽,點齊兵馬在動手。」

    「我認為還是先回洛陽比較妥當。」長孫無忌此時也不再擺弄玉環了,慢條斯理的說道:「長安附近秦王的兵馬都已經被齊王調走了,我們所能掌控的軍士,加上

    府中的衛士全算起來也不足五百人。何況還要留下人手護衛秦王府。防止太子手下狗急跳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萬一事敗也好留有餘手護送秦王以及家眷離開長安。這樣算來我們所能調動的也就是三百人左右,人手太少做不了這樣的大事。所以,我認為還是先到洛陽,點齊兵馬再殺回長安比較穩妥。」

    聽及長孫無忌條理分明的話語,眾人再次爭論了起來,長孫無忌以一對多,不急不緩的逐一反駁,一時間廳內人聲喧嘩,沸沸揚揚起來。

    「我不這麼認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