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草原特種兵

正文 第三十三章 基地歲月 文 / 雪山神獒

    巴根台全身心的投入到訓練和教學之中,他編製了全套的特種兵條令條例,基地日常管理條例,所有軍事科目和化課程教材,裝備研發的若干重點。他白天在訓練場摸爬滾打,晚上案頭工作,幾乎沒有睡覺時間。他太需要助手了,太需要人才了,可是他沒有,除了那日松的沉著穩重在日常管理上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之外,幾乎無人可用。

    在教學上,他很想從現代軍隊新兵訓練科目開始,但是後來他還是否定了這個念頭。因為現代新兵訓練科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一個普通人養成紀律意識,服從意識,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雖然很有效,但是在這些蒙古老兵中,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們天生的忠勇無畏,服從長官,基本軍事素養個個出類拔萃,所以這些訓練科目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在將來的特種行動中,單兵作戰,2-3人的小組作戰,5-10人的分隊作戰居多。這就需要發揮每個特種兵的積極性,主動性,靈活性,每個人都是行動指揮官。過於嚴厲的團隊訓練,會束縛他們的創造性,積極性。

    相反,巴根台鼓勵學員們的自主意識,在複雜環境下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和主動動作。這些學員在蒙軍的狼群戰術體系下,其實都是人精,他們的思維方式有時候甚至出乎巴根台的意料。在這種情況下,照搬解放軍的訓練體系是愚蠢的,他的訓練教材結合了蒙軍和解放軍所長。

    訓練有條不紊的展開,學員們在世界上最嚴酷的環境中飛速成長。體能,心理,觀察,反應,判斷,技戰術水平,化知識水平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在巴根台看來,這些蒙古漢子們在化課程上最容易出問題,但是在他的嚴令下,所有的學員都拚命的學習。很多人熄燈以後還在背誦乘法表,一直到天亮,第二天照常訓練。學員們不僅僅在軍事能力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化素養上也超越了這個時代。

    蒙古學員們太能吃苦了,巴根台為他們的頑強堅韌而欣慰,所有的人都在極限中奮勇堅持。儘管如此,還是有大批學員完不成訓練科目和化課程被淘汰,很多被淘汰的漢子痛哭失聲。為了得到鷹徽,他們付出了太多的血汗,終於倒在半路上,能不傷心。

    但是巴根台心硬如鐵,無論學員怎樣哀求,無論什麼來頭,無論什麼原因,完不成的一律停訓,3日內離開基地,被遣送回原部隊。

    學員們痛恨他,崇敬他,害怕他,最終折服於他。

    特種兵,執行的都是艱難隱秘的驚天行動,無論多麼強的裝備都不會嫌多餘。巴根台在裝備研發方面不遺餘力,相對於他的教學力量,他的研發力量可就好的多了。他把金銀匠張老三,回鶻鐵匠阿塔等一大批手藝精湛的匠人調到基地,就是為了研發強大的武器裝備。

    第一樣是遠距離的狙殺武器,在巴爾虎草原孟和打造的鋼弩已經是威力巨大了,但是巴根台認為還不夠,他要在300步以為破重甲的強悍武器。孟和的鋼弩是炒鋼製作,熱處理以後強度很大,有一定韌性,所以能夠承受比組合式弓更強大的拉力,當然威力大。但這種脫胎於宋弩的武器無論是材料還是結構都有缺陷。

    現代鋼弩是通過滑輪,偏心輪等配件,達到使用很少的力就有強大拉力的效果。他手下有張老三,只要他畫出圖來,即使沒有車床設備,全靠鉗工技術也完全可以摳出來,畢竟這種武器不可能大規模裝備,這個問題他不擔心。

    問題是材料,炒製出來的鋼材淬火以後沒有經過回火處理,很難達到強屈服度,這樣弓弩初速肯定不行。要製造現代軍用弩,需要強力彈簧鋼,才能達到500m/s的強大初速,這才是弓弩威力和射程的保證。但這也是這個時代不可能擁有的技術。

    巴根台就是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800年的知識積累,就是為了超越這個時空。

    他深知中國古代冶金的缺陷之處,中國太重視鑄造,輕視鍛造,所以難出好鋼。要做出接近現代彈簧鋼水平的鋼材,除了熱處理技術之外,就是鍛造技術。如果鍛打過少,那麼鋼鐵內部的碳不均勻,強度韌性等機械性能都差。但是鍛打過於多也不行,因為這會造成表面脫碳嚴重,鋼材內硬外軟,不能軍用。

    分寸的掌握,全靠鍛工的精湛技藝。漢人的優秀鍛工太少,在這方面,他更信任回鶻鐵匠阿塔。

    在古代熱處理觀念裡,只有退火和淬火概念,沒有回火概念,這是難以製造高強度彈簧鋼的原因。但是回火溫度的掌握,又是大學問。達到彈簧級別的鋼材,淬火之後的回火溫度應該控制在300度左右,過低和過高都會影響鋼材機械性能。

    在巴根台的悉心指點下,阿塔出了第一批鋼材,基本達到了使用要求。第一批五把鋼弩順利製造成功,達到設計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遠距離射擊的精度,巴根台把3倍望遠鏡裝在鋼弩上作為瞄準具,以基地學員的訓練水平,300步胸靶成績10發都在90環以上,400步也達到了70環以上。

    這意味著即使是400年後的燧發槍手,也無法與這樣強大的弩兵部隊對抗,特種部隊有了遠遠超越這個時代的第一種裝備。

    除了遠距離狙殺,特種兵還必須有中距離威力巨大的殺傷武器。巴根台的腦筋動到了他在撫州得到的火*藥上,實驗幾次之後,他放棄了這種想法,威力太小,做炮*仗可以,殺*人就太小兒科了。

    一度他動了配製苦*味*酸的心思,黃*火*藥才是威力巨大的戰爭夢魘。但是在沒有三酸兩鹼的時代,配製硫酸和硝酸就是天大難題,更不要說從煤焦油中提煉苯酚,根本不可能。

    退而求其次,只能在黑*火*藥上想辦法。在配製黑*火*藥方面,他主要的助手是一個道士叫李樵松。他指點這個裝神弄鬼的傢伙提高硝石的配比,達到75%左右的水平,這就接近現代黑*火*藥的配比了。

    然後就是火*

    藥的顆粒化,使火*藥間空隙更大,燃燒更充分迅猛,從而提高威力。其實工藝也簡單,就是濕浸法。把硝石溶於水,形成**溶液,然後按比例把炭和硫磺粉浸入其中,等溶液自然結晶,就會包裹在炭和硫磺粉末上,形成顆粒。比粉末狀的黑*火*藥威力不可同日而語。

    李樵松告訴了巴根台一個秘密,用柳木做炭粉,也會提高火*藥威力。巴根台經過實驗,果然如此,他對古人的認識又深刻了一分。他們的本事可不是書本上學來的,是無數次實踐中得來的,往往更有效,不能輕視老祖宗的智慧。

    他現在配製的黑*火*藥,已經非常接近現代黑*火*藥了,在這個時空是絕無僅有的。麻煩的是發火,在靠火石,火鐮和艾絨這類東西取火的時代,點燃導*火*索,引爆炸*藥不是個簡單的事情。遇到冬天大風,或者陰雨天氣,爆*破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便是沒有天氣問題,在弓矢擂石亂飛的戰場上,一下一下的砸火鐮引燃爆*破也是一個非常考驗人類神經的事情。

    在沒有雷汞,沒有紅磷和白磷的時代,拉發裝置實在是一個天大大難題。但是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否則就沒有靠譜兒的爆*破手段。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裡,巴根台想到了早期轉輪燧發槍,是靠橫紋鋼輪和燧石強力摩擦,火星引燃火*藥池內的火*藥,達到擊發目的。如果把鋼輪轉動方式改為拉發,引燃導*火*索,不就能夠達到起*爆目的麼?

    他跳起來狂奔到裝備區,把張三,李樵松,阿塔等人從睡夢中拉起來,當時畫圖,命令他們立即組織人手研製。

    順手,根據同樣原理,他設計了一款原始打火機。打火機油他設想用高純度的酒精。火,不僅僅是生活必備,還是特種作戰的有力裝備,縱*火,爆*破,野外生存,這東西都是必要裝備。沒有磷不能做火柴,老子就做火機!

    提煉高純度的酒精也順便提上了日程。酒精是消炎良藥,是野戰醫療必備的東西。在那個時代,沒有強大的抗生素,一旦感染,又沒有截肢能力,傷者只能眼睜睜死掉。這些人很多都是百戰老兵,戰場經驗豐富的基層指揮官,是部隊的根基。這樣毫無意義大量死掉,對戰鬥力影響太大了。

    如果能用酒精處理傷口,那麼感染的幾率就降低很多,不知道多少人會撿回性命。尤其是特種兵,培養一個特種兵不知道要耗費多少錢糧心血,如果輕傷既死,那損失可太大了。

    在沒有煤油和汽油的時代,用酒精作為打火機油可行麼?巴根台不知道,這得試。但是高純度酒精是必須的,無論能不能做打火機油。

    其實酒精提純的工藝很簡單,一個蒸餾塔而已,這個時代完全可以做到。把酒倒進蒸餾塔,酒精在78度左右就會蒸發,而水要到100度。只有把爐溫控制在80度以下,酒精就會蒸發,通過管道收集酒精蒸汽,冷卻以後就是純酒精。

    好消息總是伴隨壞消息,酒精提純很成功,做打火機油也差強人意。當然不能和現代航空煤油做的打火機油相比,但是比火鐮火石啥的發火效率強百倍了。

    但是爆*破拉發裝置卻做的太大了,巴根台大發雷霆。他要的不僅僅是起*爆大量炸*藥的裝置,他更要單兵手榴彈!黑*火*藥本來威力就小,需要大量裝藥才能保證一定威力,這麼大的拉發機構,這得多沉啊,咋投擲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