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草原特種兵

正文 第八章 問題重重 文 / 雪山神獒

    「王七,你怎麼搞成這個樣子,這樣下去不行,大家都會得煙塵肺的。」

    看著從一片煙霧中走出來的王七,巴根台不由得喊道。水泥廠大量的工作是原料手工研磨,造成粉塵瀰漫,工作環境極其糟糕,這也是水泥廠耗費大量人力,但是產量遲遲上不去的原因。沒有人能在那種環境裡呆1個時辰以上,工人干一個時辰就得換班。

    王七苦笑著說道:「咱們益都人口越來越多,到處都在蓋房子,天天伸手向我要水泥,都快把我逼瘋了。我也明白,不蓋起房子來,這冬天就過不去,除了加班加點的干還能有什麼辦法。」

    巴根台埋怨的說道:「那也不能不要性命啊。我剛從過船嶺的煤礦過來,那裡也是天天出事故,礦工死傷甚多,這樣下去還了得啊。你們這裡也是這樣,這要是得了煙塵肺,這人也就完了,沒救。」

    工作環境惡劣,工具簡陋,安全意識差,缺乏必要的機械設備,造成大量的工傷事故。巴根台頭疼不已,照這樣下去,工業生產的士氣會越來越低,這可不行。他轉過頭,對身邊的衡水人劉真槐說道:「你立即回老營,找楊四娘要一批棉布,安排被服廠生產一批口罩,用最快的速度送到杏山水泥廠裡來。」說著,他畫了一個簡單的圖樣交給劉真槐。

    衣食住行,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巴根台和楊妙真等,在鳳凰山老營已經建立起了一批作坊,滿足益都起碼的生活要求。瓷器坊,木器坊,被服場,鞋襪坊,織染坊,磚窯場,鐵器作坊,造紙坊,篾匠坊等等,整個鳳凰山老營,成了物資集散,和生產的基地。

    王七看著巴根台畫的口罩,說道:「這就口罩,幹什麼用的?」

    巴根台簡單的比劃了一下口罩的用法,然後說道:「這批口罩來了,每個人先發10副,工作的時候必須戴口罩,不然不允許上崗。口罩要一刻鐘一換,換下來的髒口罩要集中清洗,再統一發放。」接著,他轉過身對劉真槐說道:「真槐,昨天讓老營為礦山做的一批籐編安全帽,還有勞保手套也送一批到杏山來,這裡也需要。」

    劉真槐過去是賬房先生出身,戰亂使他家破人亡,隨著流民大軍流落到益都。楊妙真發現了他識字,會記賬,就讓他統一負責鳳凰山老營的賬目。為了讓劉真槐轉變傳統觀念,認識複雜的生產流程,巴根台經常帶著他走遍各個礦山工場,讓他熟悉各種工業作業。逐漸的,他成了巴根台在管理方面的得力助手。

    王七笑著說道:「這可是個好東西,有了這個小玩意兒,工人幹活兒就省心了。」

    巴根台說道:「我今天找你,不單是為了口罩的事情,主要還是水泥產量的問題。環境太差是一個問題,另外煤炭材料更是大問題。現在每天過船嶺煤礦送過來的煤炭有多少?」

    王七苦著臉說道:「也就1500斤上下,趕上颳風下雨還總是斷頓,根本就送不上來,這是造成水泥產量上不去的根本原因。現在水泥廠一點存料都沒有,三天兩頭的停產,老營天天催逼水泥,愁的我頭髮都白了。」

    巴根台說道:「你也不要抱怨,從過船嶺煤礦到咱們杏山水泥廠,50多里的山路,全靠肩挑背扛,就這點煤還是幾百號人拼著性命送來的。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了,我已經安排老營成立了一個車輛作坊,咱們現在缺少大牲口,我們專門製作獨輪車。一輛獨輪車就能拉500斤煤,運力可以提高10倍。另外煤炭的挑揀和破碎工作,我也交給礦山那邊給你們做好,送過來的煤就能用,這樣就省了你們的大力氣。

    但是光有車輛還不夠,這麼難走的山路很多地方獨輪車都無法通行,一到颳風下雨就沒法走了。我打算修路,第一條路就是從過船嶺到你們杏山水泥廠的道路。現在給你們送煤的運輸隊要走兩天,第一天出發,第二天才能到,這不行。這條路路基是夯土,路面是水泥硬化路面,要能夠保證車輛方便快捷的行駛。所以,就需要大量的水泥,我要你每天的產量至少一半要供應築路隊。這條路修的越快,你們的產量提高的也就越快。

    現在老營大力的支持你們,就是為了迅速的提高你們的產量。目前益都人口每個月都要增加2萬多人,還會越來越快,我估計到冬天的時候,我們益都的人口有可能到40萬人。我們必須在冬天到來之前,修建10萬套住房,否則這個冬天就要凍死人的。所以,你現在擔子非常重,你必須要保證水泥供應,你有把握幹好麼?」

    王七驚的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他驚道:「10萬套房子?!那得多少水泥啊!」

    巴根台不耐煩的轉過身,對身邊的治安隊長棘七說道:「馬上從老營調徐德興過來接替王七,把王七押到礦山去開礦。」

    王七急的雙手亂搖,大喊起來:「我保證幹好!只要老營大力支持我,我保證水泥供應!」

    巴根台臉色這才和緩下來,他說得:「不是我不講情理,實在是形勢嚴峻,我們每個人都得拚命的幹。你我身上肩負著幾十萬人的生死存亡,誰都不能拿困難當借口,你不能幹,我就安排別人干。益都有的是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王七低頭說道:「王將軍指教的是。」因為巴根台是楊安兒親封的大司馬,撫國將軍,更因為他在益都建設中形成的巨大威望,益都百姓都尊稱他為將軍。他是山東東路之主楊安的心腹朋友,是益都除楊妙真之外,實實在在的第二號人物。

    巴根台沒有在水泥廠吃飯,就帶著10幾個從人趕回老營,傍晚時分趕到老營的鐵器作坊。眾人都是在路上就著涼水啃的乾糧,巴根台時間太緊了,他根本就沒法坐著吃飯。一進鐵作坊他就找到鐵匠組長陳松,現在鐵器作坊連學徒共有70多人,由陳松和他的兩個兒子陳大安和陳四強負責。

    鐵器坊有一個大食堂,就是在作坊旁邊搭建的大棚子,老遠巴根台就聞到了肉香,巴根台的從人

    人都興奮起來。儘管來自宋國的海船送來不少糧食,但是益都人口增長太快了,還是只能保證兩頓粥飯。萬般無奈,楊妙真大力發展家畜養殖,一般一個月能保證益都百姓有2-3次的肉食供應。每到開葷的日子,都是益都的節日。

    陳松是個滿臉褶皺的中年人,頭髮半百,滿臉的滄桑看不出真實年齡,你說他40歲也行,要說60歲也有人信,其實他還不到40歲。見到巴根台等人到了,他高興的迎上來,說道:「將軍來的好日子啊,正好是開葷的日子,來,先吃肉再說。」

    他對這個冷冷的少年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為巴根台給他打開了一扇大門,見到了做夢也想不到的東西。過去他打一把鐵鍬要3天,一把鐵鎬也要2天,而巴根台給他帶來牛拉的鍛錘,打一把鐵鍬就是1個時辰的事情。巴根台設計的畜力沖床,做好模具,加工小五金件就是一次拉伸成型,一盞茶的功夫都不要。還省時省力,質量極好。巴根台對鋼鐵的知識,可以說是深不可測,他一輩子都趕不上。學到他一丁點的手藝,就足以終生受用,他從心裡尊敬、喜愛這個少年人。

    他家老二陳四強在旁邊卻顯得鬱悶,一個月才吃兩次肉,每次也沒有多少。再來這10幾個,那到這些鐵匠嘴裡還能剩下肉渣麼。

    巴根台哪有閒心琢磨他們父子的心思,坐下就擺手說道:「先不忙,你們先吃,我和陳老師傅說兩句。」鐵匠們心裡樂了,暗道:等你們動手的時候,就剩下肉湯了。隨後就是一片辟里啪啦的咀嚼聲。

    巴根台對陳松說道:「陳老師傅,我們的作坊產量實在是太低了。我們的開礦隊,我們的建築隊,修河隊工具太缺乏了,我們馬上就要組建築路隊,這生產工具就更不夠用了。很多人拿石頭掘土伐樹,用雙手刨石,這怎麼行啊。我看那些犁、鋤頭等等耕作工具是不是放一放,先緊著生產工具啊,這才是當務之急啊。」

    陳松不高興的說道:「王將軍,咱這70多人的鐵場,老師傅就10幾個。可是每月出產各種工具2千多件,就這還少啊。就算是南京汴梁大師傅的鐵場,也沒有咱們一半強吧。咱們人手就這麼多,你是打鐵的大行家,你怎麼會不懂,這都是一錘一錘打出來的,不可能像種莊稼一樣,撒下種子就出東西啊。」

    巴根台歎了口氣,這個時代的機械加工效率實在是太低了,純手工加工確實是太困難了。鐵匠是個手藝活,一個熟練鐵匠需要很多年,不是靠增加人手就能解決的。要是運河修建起來該多好啊,圍繞著3個運河大壩,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他就能讓益都進入一個水力機械加工時代,效率成幾十倍的增加。

    可是現在怎麼辦?鋼鐵加工能力已經到了極限,工具缺口依然巨大,那麼多人赤手空拳改造荒山。如果運河修建進展緩慢,就趕不上明年的春耕,南宋的糧食支持畢竟有限,他拿什麼養活這數十萬人口啊。難道鐵器加工能力,真的成了益都建設的瓶頸?

    終於,巴根台抬起頭,堅定的說道:「陳師傅,我打算把鐵器作坊搬離鳳凰山,搬到淄河岸邊。」

    陳松吃驚的看著巴根台,說道:「王將軍,你是嫌我們做的不好麼?要趕我們走麼?」

    巴根台一擺手,說道:「你想到哪兒去了。搬到淄河的目的,一個是離轉子山鐵礦,廟山煤礦近的多,運輸和冶煉鐵礦方便。另一個原因,就是我要在淄河上修建碼頭,築造大壩,利用淄河的水利資源,建造水力機械加工設備,水利車床,水力磨床,水力銑床,水力鍛錘,水利沖床和鏜床、鑽床等等,讓我們的機械加工能力十倍百倍的提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