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生之重鑄天朝

正文 第478章 俄國革命 文 / 七匹孤狼

    「既然如此,就讓趙斌拉開架勢很美英聯軍好好的在伊拉克打上一場,朕倒是想看看這美國人的戰鬥力究竟如何。」任超微笑著說道。

    「微臣領旨!」楊繼昌恭敬的應道。

    「印度的戰事如何?」任超接著問道。

    「啟奏陛下,自從11月28日,我軍成功攻佔印度首都德裡之後,印度大部分地區不是被我軍佔領便是先後宣佈**,目前英印軍隊只剩下不足二十萬,全部龜縮到了印度西南沿海一帶。孟巖將軍上報稱,兩個月內便可以徹底解決印度問題。」楊繼昌恭敬的應道。

    「嗯!如果能夠成功解決印度問題,那麼我們便可以抽調出五十萬大軍支援西征軍。」任超點了點頭說道。

    「啟奏陛下,在南洋方面我軍已經在澳洲大陸登陸成功,澳洲地廣人稀,英國人現在在澳洲只剩下十幾萬兵力,而且只能通過南太平洋這條海上補給線進行有限的補給,可謂是後繼無援。王靖將軍表示用不了多久,我軍便可以全部佔領澳洲和新西蘭。」楊繼昌接著說道。

    「嗯!只要我軍能夠成功解決南洋戰事,便可以抽調上百萬大軍,在廣闊的太平洋上和美國一決雌雄,迫使美國兩線開戰。整體來說形勢還是向著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希望諸卿能夠再接再厲,共創我華夏帝國千秋盛世。」任超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

    「臣等領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臣齊聲說道。

    一戰爆發之後。俄國便最早的投入到了戰爭中,在戰爭中沙俄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基礎,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1913年,全國鋼的產量只有420萬噸。機器製造業、化學工業薄弱。沒有汽車製造業。許多機器、武器仰賴外國。戰前,俄國進口的機器占37%。重要的設備、車床的自給率不到1/3。戰爭削弱了俄國同國外的商業聯繫,機器的進口大幅度下降。1914∼1916年,俄國機器工業雖有所增長,但其產品絕大部分都被戰爭消耗掉。據統計,這期間123個大機器製造業的產品從20030萬盧布增加到95460萬盧布。平均軍工生產每年增長13倍多,而民用生產只增長長40%。

    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織機不能開工。在前線,武器、彈藥嚴重不足。每月需要6萬支步槍,而1914年8∼12月只造出13萬4千支步槍。每月需要機槍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總共才製造機槍860支。交通、運輸嚴重阻塞。鐵路承擔不了急劇增長的運輸任務。1916年最後5個月,鐵路為軍隊運送的糧食只能滿足需要量的50%左右。而且仍然在持續下降著。有的傷兵幾天領不到食物和紗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業城市糧食匱缺。尤其是西伯利亞地區和烏拉爾地區被華夏帝國攻佔之後,更加加重了這一現象,使得此時俄國的情況比之歷史上要嚴重的多。

    在統治階級內部,政權危機趨於表面化。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阿歷山德拉在政治上、軍事上走投無路,在精神上便寄托於迷信。格?葉?拉斯普廷(1872∼1916年)曾冒充「仙長」、「先知」,被引進宮廷。他以迷信填補沙皇和皇后心靈上的空虛,取得他們的信任,在宮廷日漸得勢。終於操縱了皇室部分的權力。1914∼1916年,在拉斯普廷的策劃下,更換了4個內閣總理、6個內務大臣、4個陸軍大臣、3個外交大臣、4個農業大臣、4個司法大臣。1916年。統治集團又分裂為以大臣會議主席(內閣總理)斯提尤爾美爾為首的親德派和以外交大臣薩松諾夫為代表的親英派,互相攻訐。資產階級對沙俄政府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和防止革命的發生表示憤懣。

    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下降,前線戰事接連失利,政局的動盪不安,為俄國革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15年5月,發生了伊凡諾沃-沃慈涅先斯克工人罷工。要求降低物價、提高工資。接著,科斯特羅馬工人罷工。1916年初。為紀念「流血星期日」,彼得格勒10萬工人罷工。廣大農民的不滿情緒也在增長。抗捐、反對徵調糧食和馬匹的運動遍及各地。士兵也受到革命的影響。1915年。爆發了波羅的海「漢古特」號主力艦水兵的起義。俄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也進行了維護民族利益、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這一切都表明,羅曼諾夫王朝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1916年底,醞釀已久的俄國革命終於爆發了,彼得堡各大工廠舉行了有30萬人參加的聯合總罷工。革命風暴嚇壞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下令不惜採取任何措施,迅速恢復首都秩序。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的各領導人和其他一百多名革命積極分子被逮捕,這激起了群眾的極大憤怒。他們上街遊行,抗議政府暴行,但遭到更野蠻的鎮壓。於是領導罷工的維堡區黨委決定將總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推翻沙俄政府。工人們立即行動起來,攻佔軍火庫,奪取槍支彈藥,築起街壘,與反動軍警展開戰鬥。同時工人們還積極開展爭取軍隊的工作,在工人們的宣傳、感召下,有數萬名士兵公開站到革命的一邊。他們同起義工人一起,佔領了沙皇的巢穴冬宮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將軍。首都起義獲得完全勝利。尼古拉二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立即從前線調軍隊企圖奪回首都,但沙皇軍隊在革命影響下也發生了兵變。尼古拉二世見大勢已去,被迫退位,讓位給他的弟弟哈依爾。第二天,米哈依爾也宣佈退位。這樣統治俄國長達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在革命的風暴下徹底垮台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