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城管大隊

正文 大唐城管征服東西突厥帝國,吐蕃帝國 文 / 天道一念

    古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邊患,永遠來自北方的草原帝國。突厥是唐朝最嚴重的邊患。尤其是**的頡利可汗,野心勃勃,擴張性超過了他的前任。正是他讓唐太宗和他的父親承受了中國皇帝少有的羞辱感。因此,唐太宗的矛頭首先指向了這個塞北大患。

    草原帝國,一方面受益於它所處自然環境的惡劣和生產力落後,使得當地人經過自然選擇活下來的人普遍英勇善戰,忍耐力強於其他地方的人。另一方面,也由於環境惡劣和生產力落後,難以抵禦重大自然災害。貞觀元年(627)開始,突厥就好運氣就到頭了,也許是因為頡利可汗人品太差,所以突厥接下去可謂禍不單行。貞觀元年,突厥遭遇一場罕見的大雪災(《狼圖騰》中叫「大白災」,類似的大雪災曾經在漢朝時幾乎毀滅了盛極一時的匈奴帝國),羊、馬、人凍死、餓死了一大批。同年,可能是對頡利可汗不滿,突厥北方的鐵勒諸部(鐵勒是個很有前途的民族,它的兩個部落後來都名垂青史,分別叫薛延陀和回紇)進行了反抗突厥的鬥爭。有意思的是回紇部的首領名叫「菩薩」,有他在果然鐵勒如有神助。傳說幾千人打敗了幾萬突厥兵。領兵的突利可汗回來遭到了頡利可汗的鞭打,直接導致了另一件對突厥極為不利的事件:貞觀二年,突利可汗投降唐朝。

    內憂、外患、天災,使突厥這個曾經讓周邊所有國家顫抖的草原帝國陷入空前的危機中。而最大的危機,則是南面唐朝的皇帝是唐太宗:一個充滿主動進攻精神的中國皇帝。在今後的朝代中,這種類型的皇帝可不多。貞觀三年,唐軍第一次大規模出塞進軍,將領有李靖、李勣、蘇定方等等,沒一個是省油的燈,結果可想而知。唐軍首戰告捷。頡利可汗被擊敗後北退,同時派人向唐朝謝罪求和。李勣和李靖兩個人一商量說,別看頡利可汗請求「舉國內附」,口氣軟得要死,其實要是放他走,下次誰知道還會弄出什麼麻煩?一合計就打算偷襲,有人說使不得啊,我們的使臣還在頡利那裡呢。李靖說滾,那幾個使者算什麼,死掉就死掉好了,抓頡利可汗要緊。於是蘇定方乘霧帶唐軍連夜出擊,配合李靖大破突厥兵,斬首萬餘(注意,古史所說「斬首」數量不一定就是敵軍的陣亡數量,有的敵人死掉但是首級沒有取得,比如趕入河中淹死的時候。而且斬首的數量肯定還沒有包括敵軍戰傷的數量。所以敵軍實際損失要遠遠超過「斬首」數目)。頡利可汗想逃跑,卻被李勣堵住了退路,結果……可憐的人。頡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中**隊活捉的草原帝國最高統治者。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歷史上拓邊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當時還活著作為太上皇的李淵欣慰至極,說老子當年給他稱臣,今天親眼看到他成了老子兒子的階下囚,太爽了!晚上,皇帝、太上皇、諸王、妃同上凌煙閣。李淵親自彈琵琶,李世民起舞(唐朝果然大有胡氣……),熱烈慶祝,通宵達旦。

    **經過此次打擊後,其部眾被唐朝南遷,並由投降的被俘突厥將領阿史那思摩統率。**的故鄉便被鐵勒諸部之一的薛延陀佔領。牆倒眾人推,**是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薛延陀多次襲擊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告狀。唐朝問起來,薛延陀解釋說想當初突厥禍害你們唐朝多厲害啊,我現在是幫你們出氣呢。問題是:現在突厥已經歸順唐朝了,你打狗也得看主人吧?唐太宗對薛延陀很不滿,為日後滅亡薛延陀埋下了伏筆。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作為同時存在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遭到毀滅,建立單級世界就變得容易多了。但是唐朝的事情往往是這樣,就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剛剛平定突厥,貞觀八年,一個注定要讓唐朝的下半輩子不得安寧的國家開始走向崛起。那就是吐蕃。松贊干布成為了吐蕃的贊普之後,精於擴張,很快就狠狠打擊了位於今天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擊敗吐谷渾後的松贊干布志得意滿,乘著國勢向唐朝請求和親。(漢朝的和親是中國的屈辱,而在唐朝和親卻往往作為一種對周圍屬國的賞賜和榮耀,唐朝政府常常用拒絕和親來對屬國表示不滿和懲罰。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唐朝的和親有點類似今天向外國贈送大熊貓。)唐太宗和吐蕃來往不多,顯然還沒親密到能攀親的程度,於是非常順理成章地拒絕了。這下松贊干布不幹了。老子是什麼人?吐蕃有史以來最猛的贊普哇!向你求婚是給你面子,你還給臉不要臉?吐蕃立刻發兵,擊敗唐軍邊防軍,進圍松州,放話說不許和親就打。吐蕃的聲勢不能說不嚇人,可是……誰讓他碰到的是唐太宗呢?唐太宗不是那種在邊境上放幾門大炮就能讓你霸佔一個女人的軟弱統治者。於是唐朝的另一個著名將領候君集奉命帶兵修理驕橫的吐蕃人。候君集通過夜襲擊敗了吐蕃軍,斬首千餘。吐蕃軍退兵後,松贊干布做了頡利可汗也做過的事:派使者謝罪求和。但是他沒有放棄和親的請求。可能是被他的執著感動,7年後他的要求終於得到了滿足。貞觀十五年,成公主入藏。

    擊敗吐蕃的第二年,一些附唐的黨項人叛唐歸吐谷渾。唐軍迅速做出反應,帶隊的都是些一聽名字就能士氣大震的主兒——李靖、薛萬徹、候君集。吐谷渾可汗伏允初戰敗於李道宗之手之後做出了遊牧民族視為洪水猛獸的一招:焚燒草原(《狼圖騰》上還說只有漢人才放火燒草原呢……)。伏允以此堅壁清野來嘗試打消唐軍絕漠遠征的念頭。李靖採用了候君集的意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犯盛唐者,雖遠必誅,出其不意,長途奔襲。唐軍分南北兩路進攻,南路由候君集、李道宗帶隊,深入無人之境二千餘里,走過盛夏都能降霜的險境,人吃冰馬啖雪地走過缺水地區,終於追上了並沉重打擊了伏允。伏允逃跑功夫了得,準備逃往于闐。唐軍再次遠征,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於襲破伏允的牙帳,伏允丟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吐谷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勢力範圍。

    貞觀十五年,是貞觀年間唐朝平定西部邊疆的重要一年。這年發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成公主進入吐蕃。第二是唐軍擊敗西突厥。西突厥的咄陸可汗和弩失畢諸姓失和。突厥這個民族,真是太會窩裡鬥了。整部突厥史差不多就是一部內訌史。咄陸可汗擊敗了他的競爭對手,一時得意得昏了頭,竟然開始入侵唐

    朝。這次又是郭孝恪,率兵擊退突厥兵,並隨即發起反擊,斬首千餘。突厥再次起了內亂,「眾多亡逸,其國大亂」。第三件事是唐軍沉重打擊了薛延陀,為日後滅亡它做好了準備。這次又是薛延陀攻擊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求救。唐朝忍無可忍,派李勣、薛萬徹帶兵出援。薛延陀的軍隊作戰方式很奇怪,五人一隊,其中一人牽馬,其餘四人步戰,打贏了上馬追擊,打輸了再上馬逃跑(我死活想不通薛延陀怎麼會有這麼愚蠢的戰法,難道他們一騎上馬就不會打仗了嗎?非得下馬打仗?)。李勣正面抵擋薛延陀軍,薛萬徹則率領騎兵先衝垮了薛延陀陣後牽馬的人。一看馬匹被搶,薛延陀軍「其眾失馬,莫知所從」,被唐軍殺得「伏屍被野」。這一戰,唐軍斬首三千餘不算,還俘獲馬匹一萬五千匹。薛延陀首領夷男按照規矩,派使者請罪、求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