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警之大國崛起

正文 第172章 點燃加賀 文 / 龍騎士

    嚴格意義上來講,皇家海軍與日本聯合艦隊的黃海海戰在戰術層面上沒有什麼值得點贊和借鑒的。無論是東海還是黃海,這倆個中華的邊緣海對於作戰半徑可以達到將近一千公里,也就是五百多海裡的艦載機來說,實在是太小了。

    更不用提遍佈東海和黃海的狂風級潛艇和偵察飛機,山本五十六本來相當高明的瞞天過海之計,在皇家海軍的嚴密監控下,根本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但戰爭哪有什麼公平可言,日軍倚仗裝備先進狂虐中華軍隊時,不也照樣是囂張至極嗎?

    聯合艦隊的前導分隊第8戰隊利根號與姊妹艦築摩號重型巡洋艦率先穿過大黑山群島,出現在中華海域,準備放飛水上偵察機,尋找漢國海軍的位置。可沒等想吊機將飛機放入水中,號稱日本最優秀的兩艘重巡洋艦就發現,一群戰鷹已經遠遠飛來。

    利根號艦長以最快的速度向後方的進攻艦隊司令官近籐利竹報告了敵機出現的方向,同時利根號與築摩號提高了航速,防空火力全開。

    但空中的機群並沒有開始覓食,只是有兩艘重巡而己,北部艦隊第一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群並沒有將其放在眼裡,他們的目標是瑞鶴、是翔鶴、是赤城……是日本那幾艘所謂的大型航母。

    機群在重巡的上方呼嘯而過,北部艦隊海航指揮官高劍只是在通訊器中哼哼了一句,「有沒有對他們感興趣的?」

    無人應答。高劍嘿嘿一聲,「你們這幫小子,口味都高了哈,當初老子在菲利浦灣……」

    「在菲利浦灣用轟-五打下五架戰鬥機,還有見了英國老式戰列艦都跟狼見了鮮肉似的。隊長,這事你都說過二十多遍了。」一個飛行員搶過了話頭。

    頻道中一陣哄堂大笑,高劍也有點老臉泛紅,「這幫小子一點不知道尊重前輩!」不過,自從新式戰機取代老式的殲-五和轟-五以後,皇家空軍和海航部隊中王牌飛行員成出不窮,高劍的擊落敵機最佳戰績早已經被打破,最新的記錄保持者是空軍天龍戰機部隊的年輕飛行員郜雙木,戰績是58架!海軍航空兵部隊的最高記錄是36架,僅比高劍多3架,高上校這次的目標就是拿回海軍第一,向全軍記錄發起衝擊。

    「等老子拿回第一的,看這幫小子還怎麼說!」

    「隊長,發現目標,前方五十公里海面上,有大群艦隻……應該還有一些飛機起飛了!」一架拆掉機炮的毒龍上裝載了大功率雷達,可以有五十公里左右的搜索範圍。這恐怕是全世界第一架投入實戰的「預警機」了吧?

    五十公里對於高速飛行的戰機,只是幾分鐘的路程,高劍在公用頻道中大聲呼喊:「準備戰鬥!翼龍爬升,海龍加速,毒龍隨後!」

    這是皇家海軍航空部隊的常規戰術,但每一次執行任務,高劍總是忍不住要呼喊一次,提醒編隊,也是為戰友們打氣!

    很快,突前的海龍戰機們就已經能夠在視線中看到日軍的艦載機了,「是零式!」公用頻道中不知道是哪位飛行員喊了出來。日軍居然偷偷的發展出來了零式的艦載機型號,而且,難道日本海軍也掌握了彈射技術嗎?

    沒有時間去多想這些問題,這是戰鬥結束後情報部門該操心的事。九架零式自陽光的方向飛了出來,直撲翼龍機群。

    不需要高劍再下命令了,海龍飛行員們都將頻道切換回雙機編隊頻道,長機呼叫自己的僚機,盯住自己的獵物發動攻擊。

    或許是日軍的海軍飛行員對於零式還不是很熟悉,高劍覺得他們比那些岸基的零式容易對付許多,在自己僚機的配合下,兩架敵機的收穫算是馬馬虎虎吧,海軍記錄還差一架。海龍中隊以多打少,零式全滅,但三架翼龍、一架毒龍被擊落,還有一架毒龍負傷返回,讓大家實在是高興不起來。

    好在鬼子艦隊就在前方不遠,翼龍和毒龍為戰友報仇的機會大把,高劍對著嘴邊的通訊器吹了個口哨,「老韓,別鬱悶,到你們表現的時候了!我們拉起來警戒!」

    「收到,你們休息,看我們的!」老韓是第一航母戰鬥群轟炸機部隊的長官。45架hh6-a翼龍艦載轟炸機與46架jh37-b毒龍殲轟機,編隊開始準備攻擊。

    被發現的這支艦隊是所謂的攻擊艦隊,其指揮官是重型巡洋艦愛宕號上的近籐利竹海軍中將。攻擊船隊包括兩艘戰列艦,四艘重型巡洋艦和十艘驅逐艦,另外還有一艘航空母艦加賀號,零式艦載機正是在加賀號上起飛的。老韓指揮的翼龍轟炸機群首先盯上了加賀號,優先攻擊航母,這也是海軍航空兵的作戰條例之一。

    毒龍機群則負責分散防空火力,與那十幾艘重巡和驅逐艦較上了勁,至於那兩艘老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沒有太多人注意它們,任它們如老牛喘氣般向天空噴灑著遠談不上密集的火力。

    在左岸空襲之後,日本海軍對防空重視了許多,多艘在建的驅逐艦上都加強了防空火力的配置,幾艘重巡洋艦也經過改裝,加裝了四聯的高射重機槍和37毫米高射炮。而加賀號航空母艦的原始設計是戰列艦,一戰結束後,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日本將在建的主力艦天城號和赤城號改裝為航空母艦,後因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龍骨被扭曲而報廢,原定停建銷毀的艦體稍小的戰列艦加賀號接替天城號,改裝為航空母艦。因其戰列艦的底子,加賀號上特有的127毫米雙聯高射炮更加兇猛。

    飛機被高射機槍打中受創後還有返航的機會,一旦被127雙聯高射炮打中那就一定是凌空爆炸。翼龍們採取的是1500米高空精確瞄準水平轟炸的方式進攻,這種方式攻擊地面固定目標十分有效,但對於海上移動著的艦船命中率則降低許多。雖然第二代笑翠鳥電子瞄準器足夠強悍,但六架翼龍的投

    彈,依然沒有對加賀號造成致命傷害,最好的一枚的炸彈也是落到了前甲板上,將上層甲板炸出了一個大洞。

    攻擊未果,老韓皺著眉命令第二組繼續攻擊,五架翼龍嘗試著降到1000米才開始投彈,但第一架就被雙聯高炮打中,滿載彈藥的轟炸機在半空中連續殉爆,落下的部件掉到了加賀號甲板上,居然引起了大火,雖很快被撲滅,但這架翼龍的飛行員並沒有白白犧牲,利用加賀號短暫的混亂時間,另外四架翼龍快速降低高度,在不同角度接近,將龐大的航空母艦套入瞄準器中,十幾枚五百公斤半穿甲航彈劃著優美的孤線砸向加賀號。

    迅速拉起翼龍轟炸機的飛行員們,聽到了後艙投彈員的歡呼聲,三枚炸彈命中加賀號飛行甲板的中部位置,連續的爆炸甚至削平了它所有的上層建築,火苗伴隨著滾滾濃煙穿過三層甲板,在大洞中冒了出來。

    公用頻道中傳出來一陣喝彩聲,老韓也不禁用力揮了一下左拳,「漂亮!」

    中彈後,加賀號的速度明顯降了下來,這艘滿載排水量三萬八千多噸的航空母艦,失去它在戰場所應承擔的任務,無論是起飛或是收回飛機,甲板中部的大洞不是在戰鬥中可以補救的。

    毒龍殲轟機們也用他們攜帶的中小型航彈搞定了兩艘驅逐艦,一些膽大的飛行員利用毒龍優異的俯衝能力,玩起了垂直轟炸,雖然只是一百公斤的穿甲彈,但依然給鈴谷號重巡洋艦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鍋爐爆炸失去動力的鈴谷號重巡立即遭到了圍攻,而三架翼龍的重型炸彈則為其敲響了最後的喪鐘,一萬兩千噸的鈴谷號重型巡洋艦成為了戰役中第一艘被擊沉的主力艦。

    大火使得加賀號上的防空火力密度大大降低,東雲號和照月號驅逐艦的沉沒,更是使得日本艦隊的防空網出現了漏洞。

    老韓在扶了下嘴角邊的話筒,「金槍魚行動!」

    皇家海軍的魚雷都是以金槍魚命名,最為著名的是藍鰭金槍魚、長鰭金槍魚、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等。12架翼龍上每一架都攜帶了四枚長鰭金槍魚空投型魚雷。日軍的防空網出現漏洞,就意味著空投魚雷的時機到了。

    老韓指揮著其他的轟炸機繼續圍攻,而攜帶魚雷的翼龍們則是在日軍艦隊的外圍悄悄降低高度投放了第一輪魚雷攻擊,重點當然是航速遲緩的加賀號。

    有六枚長鰭金槍魚命中了正在對加賀號進行滅火救援的三艘驅逐艦,還有四枚落空,只有兩枚魚雷命中了加賀號,而其中一枚擊中加賀號側部,撕開了一個大口子,更致命的是這次爆炸點燃了航空燃油倉,火苗捲起,濃煙沖天!

    愛宕號上的近籐利竹中將右拳狠狠的砸在指揮台上,「加賀號……完了!」

    棄船命令下達,但航母周圍的三艘驅逐艦都被長鰭金槍魚擊沉,忠實的履行了他們守衛航母的職責。妙高號重巡慢慢靠近火勢越來越大的加賀號,準備救援棄船的艦員們。但老韓並沒有準備給他們這樣的機會,「打蛇不死三分罪,縱虎歸山害自家。」加賀號與赤城號航號都是侵華的海軍主力,淞瀘抗戰,數這兩艘航母上的艦載機最囂張,放過他們,老韓自己都不會原諒自己!

    「金槍魚再來一輪,第三組水平攻擊!」

    為了追求單艦的威力優勢,日本採取隱瞞手段建造的萬噸級巡洋艦,也只是在侵華戰爭初期,用強大的火力欺負了一下海軍力量弱小的中華,面對皇家海軍的航空兵攻擊,妙高號的十門雙聯裝203毫米主炮沒了脾氣,一枚炸彈擊中它的前炮塔引起大火,慌亂中又被三枚金槍魚命中!救人不成,反搭上了自己,在劇烈的爆炸聲斷成三截的妙高號很快就沉入了黃海的海底。而不遠處,加賀號上濃濃的煙柱衝上了幾百米的高空,似乎在告訴妙高號的艦員們,「別著急,黃泉路等我一步,也好搭個伴!」

    兩艘重巡和五艘驅逐艦的被擊沉,日軍艦隊的防空火力已經形不成體系,翼龍們放心的降低高度進行更精確的投彈,老式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因為較低的航速和龐大的身軀,由無人問津一下子成了翼龍們的最愛。

    一向嚴肅的老韓也難得的放任飛行員們自由攻擊,並在微笑中看著日向號首先被命中塔台,又接連在後主炮和側翼船弦被重型航彈擊中,船體發出了難聽的「咯吱吱」聲,應該是龍骨不堪爆炸帶來的衝力,日向號居然要解體了!

    老韓的的臉上也露出了微笑,曾聽說過日本的這一級戰列艦設計不合理,過於強調火力,現在看來,這事是真的,三枚炸彈就讓其……「老韓,母艦遭到攻擊,我們和毒龍先返航,你們注意安全。」

    耳機裡突然傳出來的聲音讓正得意著的轟炸機大隊長臉上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