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警之大國崛起

正文 第453章 聯邦美國 文 / 龍騎士

    軍事上的失敗,導致戰略性的大潰敗。

    在接替猝死的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之後,美軍在戰爭中的地位急轉直下。先是非洲戰場因英國的內亂,艾森豪威爾指揮的多國部隊災難性的失控,雖然卡薩布蘭卡奇跡挽救了垂敗的多國部隊,讓美利堅合眾國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得以延喘。

    可是,杜魯門和白宮智庫們過高的估計了美國的工業潛能對於戰爭的影響力,或者說是他們過於低估了以大漢帝國為首的大聯盟的戰爭潛能。

    這並非是美利堅精英的錯。在另一個世界,他們完全的操縱了戰爭的進程,使得美國成為了戰爭的最終受益者。

    但在這一世,沒有人能想到紅警基地的存在。那本來就是超出人類思維範疇的東西。

    卡薩布蘭卡大撤退之後,美國因此而錯過了退出戰爭的最好機會。等到邱吉爾身死,英、蘇分家,帝國騰出手來執行「侯喜」計劃,再然後,在美國人發現美軍根本無抵禦盟軍的進攻,曼哈頓工程亦因為鍾義的先知先覺而被徹底破壞,還捎帶著被兩次核爆之後,美國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戰略主動。

    與中華的抗戰不同,即使沒有大漢帝國的崛起,在前一世,中華國/民政府最終也堅持到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

    可美國呢?歐、美同盟的建立,根本無法阻止強勢的盟軍攻入北美大陸。德國沒有與其陸軍一樣強大的海軍,而戈林的空軍,欺負下落後的蘇聯空軍還可以,一旦遇到強勢的大漢皇家空軍,那麼德國雄鷹們不會有任何的底氣。

    博斯普魯克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兩次真刀實槍的試探,都證明了如果漢、德空軍全面對撞,那麼結果不會有太大的懸念。

    否則,以德國元首驕傲至極的性格,又怎會在倫敦會議上毫無作為?除了古德裡安與肖國興大眼瞪小眼的又差點發生兩國上將決鬥事件之外,倫敦會議德國真的可以說一無所獲。甚至於,古德裡安連一份德語版的《北美停戰協定》都沒能夠帶回柏林。

    這對於已經自詡為歐洲霸主的德國人來說,絕對是最大的羞辱。但元首並沒有與大聯盟一戰的決心和勇氣,美國人的妥協等於是給了德國人一個遮羞的借口。

    實際上就算是白宮不主動提出停戰談判,德國人對於遠在大洋彼岸的戰爭也沒有任何的辦法。除非小鬍子下定與大聯盟全面開戰的決心,在陸上進攻歐洲的意、西、土三國。

    元首很驕傲,甚至堪稱狂妄,但小鬍子絕缺乏戰略眼光,否則也不會在開戰之初,德軍的裝甲狂潮就席捲整個歐洲。

    白宮亦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自覺抵抗無望,才委屈求全,甘願三分劃治的屈辱《協定》。在這一點上,杜魯門非但無過,反而有攻。

    正如帝國元帥蔣雲志所說,「盟軍在北美達成了『侯喜』計劃的全部目標,但是在戰略上卻是一鍋夾生飯。」

    美軍的實力得以大部保存,尤其是海、空軍,東海岸和五大湖那些經濟發達地區重要的造船廠、飛機製造廠以及其他方面的工業基礎,保證了美利堅合眾國在經濟軍事方面,仍然不失為世界強國。

    當然,漢人講究勝者王候敗者寇,美國人亦不例外,合眾國被三分而治,領土從千萬平方公里,縮小到三百多萬,社會主義制度的民主美國佔據了南方富饒的土地,牲畜一般的印第安人也開始建國立都,這樣的失敗,使得社會的各個階層沒有人理會杜魯門「不投降,就被炸回原始社會的」苦心。民主黨政府下台,以承擔戰爭失敗的責任,成了必然之勢。

    加之共和黨議員在國會中提出了合眾國已不復存在,美利堅應當更改國名,以示與中部民主美國的區別。這一年似不甚科學的提議居然提到了大多數議員的贊成。最嚴重的是,有一半以上的民主黨議員投了贊成票,這意味著,民主黨內部已經發生嚴重的分岐,即將面對分裂。

    黨內元老緊急召開民主黨大會,一致同意杜魯門總統解散政府,提前舉行大選。這被認為是民主黨喚回民心,重塑團結的唯一途徑。

    戰爭失敗,國家分裂,必須有人承擔責任。這個承擔者必須也只能是杜魯門,但絕不可以是民主黨。

    可一心進行內部整頓,拋離負債資產民主黨黨員們,根本沒有想到,共和黨所提出「美利堅聯盟共和國」的國名,居然在國會中,依然以多數票贊成而通過。

    在經濟危機前,由胡佛失去總統位置的共和黨,竟然已經在民眾甚至是國會議員當中,有了如此強大的號召力,而當軍方守住了鹽湖城的克拉克上將表示退役,並出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之後,在民意調查中,立刻出了一邊倒的局勢。

    民主黨根本找不出一位可以在這個特殊時期與唯一沒有打敗仗克拉上將角逐總統寶座的人——馬歇爾拒絕了民主黨的邀請,正式退休。

    於是,民主黨最後選擇了退出大選,聯邦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總統也在只有一位競選者的情況下產生。

    都說法國人浪漫,可是在克拉克當選聯邦美國總統之後,聯邦美國人表現同樣不亞於法國人的浪漫。他們把克拉克的當選,與合眾國首任總統華盛頓相比……

    對於這件事,印第安王國總理大臣攸興安曾說出了一句的回復:華盛頓貌似是我們印第安王國的人哈——華盛頓州的確是在協定之後,劃歸給了印第安王國。

    當然,在這一點上,聯邦美國人表現出了大度的一面,就像前世棒子喜歡說屈原和孔子都是大韓民/國人,而中華則幽默的回答,「好吧,是你們的,都是你們的,連秦始皇都是你們韓國人祖宗的祖宗。」

    克拉克上台之後,迅速改變了杜魯門時期的敵對外交策略,不僅維繫了與德國的密切聯繫,還加強與大聯盟國家之間的溝通和合作。

    直接與漢國建交?這多少有點拉不下臉來,南邊和民主美國的紅軍、西邊和印第安王國的山地部隊,都

    還在荷槍實彈的對峙,這立馬就找上門來攀親戚也不是那個事。

    但美國人也攻得曲線救國,「沒有辦法與漢皇直接攀上親戚,咱可以先與漢皇的親戚套上關係呀!」其他國家不好弄,猶太總不存在著什麼問題吧?

    何況克拉克政府中的國務卿托馬斯·麥凱就是一位猶太裔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