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奪隋

正文 淺析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文 / 倚樓觀雨

    李世民曾譏嘲隋煬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為了立開疆擴土之功,博後世美名,不惜勞民傷財,三次親征高句麗。但由於其指揮無方,最終無功而還,終致身死國滅……這也是如今為大部分人所相信的主流說法,其實事實卻並非如此。

    高句麗傳說為商末箕子的後人所建,利用中國南北朝四百年混亂時期發展坐大,到隋朝建立時,已經成為北塞僅次於突厥的第二軍事強國,西邊的邊境已經過了遼河,「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治下有「戶六十九萬七千」,「強兵三十餘萬」,半牧半耕,高度集權,是隋朝東面最強大的鄰國,有足夠的能力臣服周邊小國與諸部,直接對中原構成了強大的威脅。而且正處於上升期的高句麗具有強烈的擴張性,對中原政權向來不放在眼中,大隋立國之初兵精甲銳,高句麗照樣敢冒犯襲擾大隋,在大隋討伐南陳時頻頻挑起邊釁,侵入隋境燒殺掠奪。開皇十八年時,楊堅就忍無可忍,遣高穎率三十萬大軍東征,無奈軍糧不濟,敗於堅城之下,三十萬將士埋骨荒野,歸來者尚不到三千。此後高句麗更為驕狂,時常在邊境鬧事,成為隋朝一個很大的隱患,迫切需要一勞永逸地解決。

    而且在隋唐年間,突厥人力量強大,時常興起邊患,而為了能夠有效對抗突厥,必須對勾結突厥從側翼侵擾中原的高句麗進行有效打擊。可以說,對於隋唐年間任何一位有為的君主,大舉征遼,徹底釐清遼東邊患,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所以隋煬帝征遼根本不是什麼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而是勢在必行。在一些野史讕言中,說隋煬帝東征是因為高句麗態度不恭,所以才為了自己的個人顏面勞民傷財,這完全是一種對歷史的可恥歪曲。到了李世民自己登基後,他也照樣要去征討高句麗,卻無人指責他窮兵黷武。事實上,「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雖然當代歷史學家們找了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想要證明隋、唐對遼東半島的進攻有著各種各樣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但唐太宗說的那句「不貽後世之患!」其實已經從本質上說明了他和楊廣不惜勞民傷財也要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就是要將強大的潛在競爭對手打壓甚至消滅於羽翼未豐之前,防患於未然,好為本民族謀求利益。

    因此,雖然三征高句麗失敗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並不能因此就認為征遼這個決策錯誤。其實當年勝負也不過一線之間,如果隋軍取勝,楊廣將被譽為秦皇漢武這樣的雄主,隋朝的統治也將穩固如山。在李唐王朝有心人的刻意推動下,歷代的人們多把隋煬帝征遼慘敗亡國,歸結為楊廣個人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導致的罪有應得,這無疑是一種不公正的歷史認知。當然,楊廣徵遼也未必完全不存私心。由於是非長子即位,天下不免有人議論,所以楊廣才急於開疆擴土,建立功業,以塞天下人之口。如果能掃平高句麗,完成先皇未竟之業,那必定天下歸心,江山永固。

    隋朝泱泱大國,以百萬雄兵征伐高句麗彈丸之地,三次傾國出師卻都無功而返,最後沒徵得了高麗,反倒把自己徵得亡了國,這戲劇性的失敗實在令人空留歎惋。首次征遼失敗是因為隋煬帝要行仁義之師,輕敵致敗。二次征遼一路凱歌,還創造了一千騎兵擊潰數萬高句麗軍的輝煌戰例,本來能夠完勝高句麗,卻因楊玄感在關鍵時刻叛亂而功虧一簣。在第三次征遼時,雖然隋軍野戰仍然壓著高句麗打,但其實大隋的國力已經出現嚴重問題了,那時的大隋和高句麗一樣疲憊虛弱,同樣都經不起長期的僵持戰和消耗戰。換言之,第三次征遼時大隋已經無力支撐足夠久的戰爭,從而徹底消滅高句麗了。

    其實高句麗貧弱小國,野戰根本不是隋軍的對手,完全是憑借死守城池才能夠苦苦支撐。如果隋朝不斷派出精銳的快速部隊,避開高句麗軍主力和大城池,只是在其境內燒殺襲擾,那估計用不了三年,高句麗的糧食就會嚴重匱乏,經濟也會隨之徹底崩潰,此時再派出十萬大軍,就能夠掃穴犁庭。唐朝征高句麗就是用得這個辦法,效果顯著,成功將高句麗滅了國。可惜隋朝君臣見不及此,只知道以優勢兵力正面征討,動輒征發百萬之眾,自己的負擔比對方還重,終於將大隋先於高句麗拖垮。

    高句麗是當時遼東大地上的強國,民眾抗擊侵略者的愛國意志也十分堅決,在眾志成城之下,並不容易攻取。加上天氣嚴寒,路途遙遠,征伐耗費極大,國內叛軍又多加掣肘,隋煬帝三征拿不下來也不能說極度無能,主要還是總體戰略上沒有採用消耗戰法。大隋三次遠征,導致民間耕稼失時,官府趁機侵逼壓搾百姓,過度的兵役和徭役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隋末遍地的農民起義。而高句麗抗拒大隋數年,國力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是後來被唐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隋三征高句麗雖然僅有三年時間,也沒有大規模的野戰交鋒,但這場消耗戰實際上卻相當慘烈,最終令雙方兩敗俱傷,最後相繼亡國。

    而唐朝號稱兵甲犀利,而那時的高句麗已在隋煬帝多年征伐下疲憊不堪,實力大減,但李世民也同樣受阻於安市無法寸進,在堅城之前一籌莫展,空耗巨額糧餉後灰溜溜地乖乖撤軍。李治即位後,繼續攻伐高句麗,唐帝國先後用了23年不間斷的進攻,才藉著高句麗內亂將其攻破。唐軍用屠刀將高句麗滅國,但不久後卻被趁勢而起的新羅趕出朝鮮半島,一無所獲而回,遼東半島為渤海國和新羅所控制,唐朝數十年幸苦征伐,折耗國力民力無算,最終全都為人作嫁。

    ,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