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奪隋

正文 第五十三章 欽差人選 文 / 倚樓觀雨

    「這麼晚召見,莫非前線出事了?」李玄心中冷不丁冒出這個念頭。

    他隨手取了件白色貂皮大裘披上,貓腰走出營帳,跨上士兵早就備好的千里一盞燈,跟在傳令的內侍身後,往城主府方向疾馳而去。

    本來,楊廣給李玄在城中安排了一棟豪宅,但李玄以戰爭情況下不宜與將士們分開為由推辭掉了。現在他和冠軍營的一眾將士被楊廣安頓在城西大營中,離城主府有一段距離。

    城主府大廳,楊廣端坐在高位上,表情嚴肅。李世民昂首挺胸侍立在皇帝身側,一眾武大臣皆已在大廳中就位,個個斂神屏息,大氣都不敢出。

    大約一刻鐘後,李玄從外健步走入,正要下拜行禮,楊廣一擺手道:「事態緊急,所有禮節暫免,冠軍候請入列!」

    李玄應了聲是,走到楊倫身後站好。

    有意思的是,李淵正好也在場,和李玄相對而立,李家父子三人可謂同列一殿。

    「駙馬都尉,宇大將軍要你傳什麼話,你說給諸卿聽聽。」楊廣右手輕叩著身前案台,沉聲說道。

    宇士及出列,朝著楊廣拱手一禮,朗聲道:「不久前,我軍攻下泊勺城和泊勺水寨,正要渡過馬訾水,進逼高句麗都城平壤。高元突然派人請降,說願意向我大隋稱臣,並割讓馬訾水以北所有城池給我大隋。幾位大將軍認為高句麗人陰險狡詐,高句麗使者的話並不可信,他們的意見是直接渡過馬訾水,兵臨平壤,先擒住了高元再說。但裴大人不同意,取出密旨,說身負陛下重托,若高句麗投降當欣然接受,雙方簽訂城下之盟,而不是繼續東進,以免大軍陷入戰爭泥濘,抽不開身。」

    楊廣點點頭,道:「沒錯,是朕讓裴世矩如此行事!」

    宇士及道:「陛下的旨意臣等自然不敢違背,因此幾位大將軍皆按兵不動,著手準備與高句麗簽訂盟約的事宜。但高元派來議和的大臣卻提出條件,要求陛下派出使者攜帶傳國玉璽前往泊勺城,要我大隋使者先在盟約書上蓋章,他們才肯簽字蓋章。」

    楊廣沉吟了片刻,說道:「高句麗蠻夷小國,此舉純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過我天朝上國理應有大國風度,不與蠻夷小國一般見識,答應他便是。」

    「陛下所言極是!」宇士及不聲不響拍了個馬屁,接著一臉擔心地奏道:「但我東征大軍一共有將近三十五萬兵馬,除了在各個攻佔下來的城池留下部分駐兵外,泊勺城中仍有將近三十萬大軍,每日消耗的糧草巨大,軍中存糧只怕撐不過一個月。」

    「對於高句麗此舉,諸位愛卿怎麼看?」楊廣居高臨下看著一眾大臣,問道。

    民部侍郎裴蘊率先出列,稟道:「陛下,高句麗願意投降是好事。如今我們只需選出一個信得過的大臣攜傳國玉璽前往泊勺城,在盟約書上蓋章便可。而高元小丑一旦在盟約上蓋了章,他便不敢毀約,一旦毀約便是失信於天下,他堂堂一國之主必不敢如此行事。如此,東征大軍便可早日撤回,我大隋百萬雄師也可盡早班師回朝,接受萬民慶賀!」

    「裴大人想法雖好,但這未必不是高句麗人的緩兵之計。若他們假意投降,目的是拖到我遠征大軍糧草告罄,等我軍軍心不穩時,再發動突襲。如此,我數十萬府軍精銳危矣!」黃門侍郎虞世基出列說道。

    外人若聽了虞世基這番話,皆會認為此人敢在皇上面前報喪,定是個大大的忠臣,是國之棟樑。

    但知悉內幕的人卻不會這麼認為。

    眾所周知,裴世矩和裴蘊皆出自河東裴家,是北方世家門閥的代表,而虞世基則出自江南門閥。兩家雖皆為世家望族,卻一直存在暗中爭鬥。

    大隋一旦真的與高句麗達成盟約,那麼前線的裴世矩便等於立下了大功,而裴家的勢力必將更加壯大,這是虞世基無論如何也不願看到的,所以才說出這麼一番看似深謀遠慮,實則是誅心的話。

    李玄本來也以為這個看似尖嘴猴腮的大臣能說出這樣一番話,應該是個忠臣。但楊倫受過他的恩惠,不忍心看他被表象所迷惑,附在他耳邊解釋了一番。李玄這才知道,自己僅憑他人一言一行就判斷這個人是好是壞的的做法有多幼稚。

    果然,楊廣和一眾大臣聽了虞世基這一番話後,皆面色大變。若真的不幸被虞世基言中了,那麼大隋便將一下子損失三十多萬精銳府兵,這個沉重的代價大隋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

    「虞大人嚴重了吧,高元小丑接連丟了十幾座城池,早已被我大隋的強盛兵鋒嚇壞了,怎敢在此亡國關頭戲耍我大隋,他就不怕滅國嗎?」裴蘊冷哼一聲,逼望著虞世基大聲道。

    「高句麗行詐降這一舉動早就不是一次兩次了,若他真有此打算,我大隋三十幾萬府軍精銳便有覆滅之危。請問,裴大人承擔得起這個責任嗎?」虞世基回瞪了他一眼,與其爭鋒相對。

    聞言,裴蘊冷汗直冒,辯論並非他的強項,但他卻不願就此服輸,拂袖怒氣沖沖道:「虞大人此話可謂誅心!下官只是希望早日簽訂盟約,好讓東征大軍安全撤回,又何罪之有?」

    「裴大人或許無罪,不過遠在泊勺城的那一位是否如裴大人一樣明事理就不得而知了。就怕他貪功心切,不將我大隋數十萬府軍將士的安危放在眼裡!」虞世基陰聲陽氣地說道。

    「你……」裴蘊怒急指著虞世基大叫。

    「夠了!」楊廣聽得窩火,抬腳把案台踢飛了出去。桌上,筆墨、紙硯、奏折、書,亂紛紛齊飛,灑得到處都是。

    眾大臣見到這一幕,已經知道皇上給氣壞了,紛紛噤若寒蟬。裴蘊和虞世

    基兩人平素雖然得寵,此時也不敢放肆,趕緊站好,同時躬身賠罪:「微臣一時情急,御前失禮,請陛下責罰!」

    「呵呵,責罰?朕怎敢責罰你們!你們眼裡還有朕這個皇帝麼?」楊廣冷冷一笑,手指著他們,氣得渾身上下直哆嗦。

    看到堂堂一代帝王氣急敗壞的模樣,李玄才知道皇帝也不好當。你看這武百官濟濟一堂,有幾個想著為國事而謀。不是謀自身的權位,就是謀其家族利益。再不就是臣結黨,武將抱團。總之,沒一個好東西。

    這些大臣在後方多爭吵一分鐘,就代表著前線數十萬將士將多一分危險,李玄想了想,實在不忍心置前線數十萬將士安危於不顧,出列奏道:「陛下,臣以為不管高句麗是真降或是詐降,當務之急乃是派出一個欽差前往泊勺城。若高句麗真的投降,那麼便可簽訂盟約,也好讓我東征的將士早日歸來。若是高句麗詐降,也能盡早識破其小人面目,或進攻或撤軍便能早做決斷。」

    楊廣今天召集群臣議事,本就是想議出個合適的人選,代表他前往泊勺城簽訂盟約。被大伙如此一鬧,最初的想法早就忘了,李玄這麼一說,他先前的念頭又重新冒出。

    他目光掃了眼李玄,滿意的點點頭。還是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年輕人靠譜,從不會想著結黨謀私、互相打壓之類的,只有這樣的年輕人才會真正替國家著想,自己果然沒看錯人。

    「愛卿所言極是,諸卿說說朕該派出哪個大臣前往泊勺城代表朕簽訂盟約?」楊廣目光掃過眾人,徐徐問道。

    一眾大臣紛紛低下頭去,眼觀鼻鼻觀心,每個人都盡力不與皇上的目光接觸,以免做了這個出頭的椽子。偌大個廳堂內,只剩下了眾人的呼吸聲。

    每個人都意識到出使高句麗,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高句麗人的陰險狡詐他們再清楚不過,若是高句麗詐降,這趟泊勺城之行便是九死一生;即便高句麗真的投降,願意與大隋簽訂盟約,這份大功也將由前線的幾位大將軍平分,落到這個欽差頭上的功勞也不是說沒有,但少得可憐。沒人願意為了這一絲的可能性以及那一丁點的功勞把命賠上。

    所以,楊廣問了半天,沒一個人開口。

    看到大臣們這副模樣,楊廣心頭怒火再起,正在他即將爆發之際,司農少卿李淵出列,奏道:「陛下,臣願意擔任欽差,出使高句麗!」

    楊廣大喜,道:「唐公真乃朕的肱骨之臣,單此一言,外邊那些謠言便不攻自破。朕便命你為此行欽差,負責與……」

    話未說完,左侯衛大將軍楊倫急急出列,稟道:「陛下,唐公負責三軍糧草、軍械等事宜,這些關係著數十萬將士的生死存亡。一旦派唐公出使,這些事情便沒了著落,而若要交接這些事宜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前線將士等不及啊!」

    「請陛下三思!」這次,滿朝武突然齊了心的開口請奏。倒不是他們和李淵有什麼過命交情,不捨得他去冒險,只是這糧草事宜可不僅關係著將士們的生死,也關係著這些大臣能否吃飽穿暖,他們自然不敢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諸卿所慮甚是,那麼該派何人為好?」楊廣皺了皺眉,沒讓他這個表兄擔任此行欽差,他心中多少有些不甘,但卻不得不承認衛王楊倫說得有道理。

    李淵低下頭,悄悄擦了把冷汗。

    「陛下,臣推薦冠軍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