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奪隋

正文 第八十三章 佔據新城 文 / 倚樓觀雨

    因為軍中的糧草已經告罄,所以,在接下來的五天時間裡,李玄每天都盡全力生產食物。一共生產出五萬斤大米、蔬菜、肉類等糧食,存在軍中。

    這些糧食夠兩千將士食用一段時間了,軍中缺糧的問題算是解決了。

    這次,蘇烈他們都沒有再問食物是怎麼來的,他們相信李玄,也相信只要有李玄在,軍中將永遠不會缺糧,這是他們對李玄的一種無條件信任。

    接下來擺在眾人面前的是如何脫困的問題。

    雖然有李玄在,軍中不會缺糧,但一直被困在山上終究不是個事,而且天氣越來越冷,將士們的衣物明顯不夠用了,必須想辦法盡快脫圍,然後在這遼東大地上奪取一座城池,作為冠軍營的安身立命之處。

    躺在床上修養的這五天,李玄腦海中也轉過千般念頭。有殺下山去,與高句麗人決一死戰;有裝作全軍體力不支,引高句麗人上山然後突然殺出;有派人潛入敵營,暗殺掉敵軍主將,待敵軍大亂再殺下山去等等。

    但這些想法最後都被李玄一一否定了。

    因為,雖然這些想法都可行,但對他和一眾將士達成的那個佔據一座城作為根據地的目標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容易打草驚蛇。若讓高句麗的每座城池都有了戒備,他們想要憑這點人馬攻下一座城將會困難許多。

    攻城可不比野戰,若是被敵人察覺到了你的意圖,閉緊了城門,面對那冰冷的城牆和鐵門,即便你擁有再無堅不摧的騎兵,也只能是束手無策。

    要想在遼東大地上輕易地攻取一座城,最大限度減少麾下將士的傷亡,便需瞞過山下的高句麗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出擊,奪取一座毫無戒備、城門大開的城池。

    就在李玄苦思無轍之際,安藍公主無意中說的一句話卻提醒了他。

    「這峭壁間要是有一條路就好了,咱們就可以偷偷溜下山,讓這些可惡的高句麗人守一座空山,氣死他們!」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玄腦子終於開了竅,決定在這山背面修建一條棧道,直通山腳。

    而安藍公主從此也被李玄在心裡打上了幸運星的稱號,只要有什麼難題解決不了,李玄都會找她聊天,從她的話中聯想一些可能的辦法,多有奏效。

    因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安藍公主都會莫名其妙地被李玄拉到一角聊天,然後說了一會,後者就又莫名其妙地跑掉,搞的她很是費解。

    在山的背面修建一條棧道是可行的,因為,這座山三面都是峭壁,山雖險峻卻不高,只在東面位置有條下山的路。

    高句麗人只在山的東面紮下了營,只要他們能成功在山的背面修建出一條棧道,便能瞞過這些高句麗人偷偷下山。

    他將這個想法和麾下將領一說,獲得了他們的一致同意。

    而且,更令人驚喜的是,李青雲就曾領導過他的族人在山間修建棧道,對建棧道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正好可以指導一眾將士。

    最後擺在眾人面前的問題是,他們能不能拿出足夠的材料來修建一條通向山腳的棧道。

    一般的材料,像錘子,鑿子,繩索,鎖鏈,軍中都有一些,這些都是行軍常備的工具。因為行軍打仗任何情況都會遇上,所以,這些東西每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兩樣,湊在一起,足有一座小山大小。

    這座山雖然險峻,卻並不怎麼高,只有數百米,所以所需的繩索和鎖鏈不會太多。李青雲點頭表示夠了。

    剩下的材料便是木板,而山上有大量的榆樹,木板問題也迎刃而解。

    萬事俱備後,在李青雲的指導下,修建棧道的工程秘密開工了。

    眾將士腰間綁著繩索,攀在角度為四十五度的陡峭山壁中鑿孔,口徑拳頭粗,深達一尺半,一排雙孔,間距在兩米,在石孔中插入粗木樑,並下加斜撐,用繩索或鏈條加固。樑上再鋪厚木板,又於路之旁側加構鐵鏈或木欄。

    最後,經過十天的努力,一條數百米長,傾斜角度在三十度左右,道寬約一丈有餘的棧道告成,人馬皆可通過。

    當然,為了掩蓋修建棧道的動靜,李玄讓空閒的士兵輪流在半山腰朝高句麗發出挑釁的喝罵,同時每天都會派出一隊士兵,裝作有氣無力的樣子在營地外巡邏,而且每天都虛弱上那麼一分。

    高句麗人看到這,都認為山上這支魔鬼軍隊堅持不了多久,這才想要通過喝罵來激怒他們殺上山,他們都覺得隋軍可笑,都沒有上當。

    這天,天剛濛濛亮,山上的冠軍營將士便悄悄的行動了起來,他們在山崖邊迅速聚集。

    因為有過經驗,都知道這時候山下的高句麗士兵睡得最死,再加上山間會有一層濃濃的霧遮擋視線,所以他們並不擔心被發現。

    將士們牽著四蹄和馬嘴都裹著布條的戰馬,小心翼翼地走上棧道。

    因為是第一次走,所以都顯得格外小心,生怕腳下這條棧道斷裂,一旦從這峭壁上跌下去,不死也得脫層皮,而他們的戰馬則是必死無疑。

    但腳下這條棧道遠比他們想像的要牢固,走了一半後,將士們終於不再小心翼翼了,放開了步子向前走,隊伍行進的速度頓時快了許多。

    就這樣,李玄領著兩千多位冠軍營將士神不知故不覺,通過暗修的棧道,悄悄遁下山,走扶余道,往新城方向飛馳而去。

    新城是一座山城,三面環山,城牆高三丈,用三合土夯築而成,極為堅

    固,是高句麗西北部的一座重城,其戰略地位幾乎與遼東城相當。

    因此,新城原先駐守的軍隊高達五萬,是高句麗除了遼東城外兵力最多的城池。但泉木貴帶走了大部分兵馬,現在的新城駐軍僅有五千。

    這天傍晚,李玄率領著一千輕騎悄悄從山林逼近了新城城牆,他們胯下的戰馬都是馬蹄裹布,發出的聲音極為輕細,但在距離城牆數百米遠時仍然被城樓上負責警戒的士兵發現了。

    「敵襲!」城樓上響起一聲疾呼。

    四名在城門前巡視的士兵急急入城,就要閉闔城門,但這時耳邊呼嘯聲響起。

    「嗖,嗖!」

    兩支雕翎箭穿門而過,兩名正在拉閘門的士兵還未反應過來,便被射中喉嚨,應聲而倒。

    「衝!」李玄射完連珠箭,策馬前衝,身後兩千多騎兵迅如奔雷,往城門撲去。

    數百米遠的距離,千里一盞燈邁開四條健美長腿,如離弦之箭向前飛射,短短數個呼吸便到,城牆上有人射箭,還有人拋下巨石,想要阻擋李玄入城。

    李玄大喝一聲,一雙金錘當空揮舞起來,叮叮噹噹聲響起,金光四射中,無數箭矢被掃落在地,最後他右臂一挺,一錘砸向那塊迎面飛來的巨石。

    「轟!」

    那塊成人大小的巨石四分五裂,不能傷李玄分毫,他馬不停蹄地衝入城門,一錘掃開四名正在合力拉閘門的士兵。

    高句麗守軍見敵人只有李玄一人,立刻湧出數十名精壯士兵,揮舞著大刀向他撲去。

    一騎風馳般殺到近前,攔住了他們的去路,他猶如一尊魔神,傲立在城門前,一支金鏜耍得如游龍鬧海,漫天光芒閃爍,場上鏗鏘聲不斷。半晌後,宇成收鏜傲立,在他面前躺著一地的屍體,個個死相淒慘。

    看到這一幕,高句麗士兵皆膽寒,再無人敢上前。

    冠軍營的其他將士趕了上來,個個神勇無敵,吶喊前衝,劈翻無數攔路的敵人,向城門中殺去。

    這時,守城的將軍帶著三千士卒趕來支援,和李玄殺在了一處。

    李玄一馬當先,往前衝殺,他神威凜凜,一錘挑飛了守城將領,紅白之物流了一地,當那滾燙的鮮血飛濺在身後高句麗騎兵臉上、身上,嚇得他們雙腿發顫,不敢上前。

    冠軍營將士士氣大振,衝入城門,殺得高句麗人丟盔棄甲,哭爹喊娘。

    有精明的高句麗士兵見情況不妙,立馬放下了兵器,跪地投降,其他士兵見狀,紛紛效仿。一時間,投降者無數。

    李玄接受了他們的投降,並用對待安市城守軍同樣的方法,坑殺了這兩千高句麗降卒。

    對高句麗士兵,冠軍營每一個將士都懷著滔天的仇恨,他們不容許自己的手中有高句麗降卒!這些人竟然選擇了成為高句麗士兵,就該做好死的覺悟!

    李玄領著兩千多騎兵,以極為少數的傷亡代價,迅速佔領了新城各要處。

    雖然冠軍營將士仇視高句麗人,但在李玄的嚴令下,將士們對城裡的普通百姓秋毫無犯。

    新城百姓聽著街道上的廝殺聲,一家人戰戰兢兢地抱在一團,眼睛卻死死盯著那緊閉的家門,生怕這群攻佔了城池的隋軍會突然破門而入。

    雖然他們家徒四壁,糧食粗糙,衣物單薄,但這卻是他們一家人活下去的希望,不願意被搶走。

    但他們的擔心明顯是多餘的,外面的廝殺聲很快便沉寂了下去,也沒有破門而入的劫匪。新城百姓這才安心,逐漸進入了夢鄉,他們都期待自己能做個好夢。

    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使得他們只是卑微的希望夢裡能過得好些,起碼在夢裡,他們不用挨餓,不用受凍,也不用提心吊膽。

    次日,新城百姓打開了家門,湧上街道。

    此時,大街小巷上都貼滿了用漢字和高句麗字書寫的兩種告示。

    大意是說,隋軍接管了這座本就屬於中華的城池,但隋軍對百姓將做到秋毫無犯,讓他們安心過自己的日子。同時,鑒於今年新城百姓收成不好,隋軍決定開倉放糧,新城百姓憑舊的戶籍前往官衙換取新戶籍的同時,每家每戶都可以領到一斗大米。

    當新城百姓知道了告示上的內容後,紛紛歡呼雀躍起來。

    一斗大米啊,若是省著點吃,足夠一家三口吃上大半個月。而有了這些大米做過度,他們的日子將越來越好!

    多少年了,官府都是變著法子剝削百姓,哪會管他們的收成好壞,哪會顧他們的死活?

    亂世中,人命如草芥。

    而這些普通百姓明顯比草芥還不如,是官兵們任意欺壓的對象,從來都是官兵管他們要錢要糧,哪有見過這些剝削者開口吐糧的。

    上蒼聽到了他們的心聲,在這個寒冷徹骨的冬季給他們送來了一個青天大老爺。

    他們感謝上蒼給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青天啊!」

    新城街頭上出現了極為壯觀的一幕,無數百姓紛紛跪在了街上,對著官衙的方向磕起頭來,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激動和喜悅。

    ,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