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旗

正文 第四十一章 跟咱家走 文 / 楚禹

    卯時,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一望無垠的大地上無數個黑影正艱難的往前挪動著。

    不時有人累倒在地,但很快就被同伴從地上扶起,然後架著他繼續往前方走去。

    在起初的逃命過程中,明軍如驚弓之鳥般聽到後方有什麼響動,便炸窩似的往前跑,很多人在此過程中掉隊或失去方向。

    不過這樣的情形並沒有持續多久,在發現韃子沒有追上來後,開始有人聚攏這些散佈在各處的逃命隊伍,將他們集中在一起,又抽出數十名精壯的明軍墊在隊伍最後,如果有人因為體力不支掉隊,墊後的明軍便負責將他們架起,保證這些好不容易逃出來的同袍能夠走到終點。

    又往前走了裡把地後,前面的人突然大聲叫喊起來:「前面有河,前面有河!」

    很快,已經精疲力盡的明軍們便看到了前方從氈帽山一路流趟下來的清水河,他們歡呼著向前奔去,然後一頭衝進河水之中,大口大口的喝水,一遍又一遍的將身子泡在水中。

    最後,這些實在走不動的明軍蹣跚的走到對面的草灘,有人仰頭躺倒在地,再也不肯動彈一下。其餘的人見狀,也都跟著趟倒在地,任憑那些仍想走的明軍如何呼喊,他們也都不肯起來。

    實在是太累了,腳板起了泡子,兩腿也開始打起板子,再不歇上一歇,恐怕那狂跳厲害的心就能從胸口蹦出來。

    說什麼也要歇一歇,不能再走了!

    隊伍的組織者見狀,也放棄了催促這些明軍繼續趕路的打算,畢竟他們並不比這些倒在地上的同袍輕鬆多少,況都一夜了韃子也沒有追過來,眼下天已經快亮了,怕韃子更不會過來,歇上一會當誤不了事。

    北方,並不算高的氈帽山依舊籠罩在黑影之中,只那山頂的上空泛著一片白色。

    此地距離君子堡還有四五里地,如果天再亮些,在這一望無垠的平原之上,明軍便能看到遠方的連綿的邊牆。

    那邊牆是萬里長城。(注1)

    陸清也走不動了,但他沒有和那些倒在地上的明軍一樣歇息,身為這支逃跑隊伍的組織者之一,他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在目睹最後一個明軍過河之後,他和周雲義等人向另外幾個負責維持秩序的明軍走去。

    這幾個明軍中有一個軍官,姓宋,名邦德,開平衛貓兒峪堡的總旗官,阿剌寇邊後,奉命帶領手下六十多名軍士增援獨石堡,堡陷後也隨著眾人一起逃了出來。

    路上,發現陸清一行在聚攏隊伍後,宋邦德出於人多自保的目的也率人加入了這支隊伍,因他是這些人中唯一的軍官,眾人便自覺的也奉他為首。

    不過宋邦德倒並沒有仗著自己的總旗身份在隊伍裡發號施令,獨斷專行,而是能和陸清、周雲義等人一起商量,這讓陸清等人很是好感。

    另外那幾個人中也有兩個小旗官,其餘的都只是普通軍士,各自身邊都帶著些人,也算是小圈子中的領頭者。

    看到陸清他們過來,宋邦德他們便也走了過來,眾人走到河邊的一棵樹下盤腿坐了下來,正在洗臉的郭太監見了,也厚著臉皮搖搖晃晃的走了過來,不過沒敢坐在中間,而是一個人坐在了旁邊。

    眾人只陸清和周雲義他們知道郭太監的身份,別人並不知道,因此對郭太監的出現都有些奇怪,但見其兵不是兵,民不是民,又老得不成樣子,不禁都奇怪陸清他們為何帶著這個老傢伙逃命。有的心下猜測許這老頭是陸清的什麼親人。

    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不是敵人就行,眾人奇怪歸奇怪,卻也沒有人攆郭太監走。

    陸清開口問道:「一共逃出來多少人?」

    周雲義接話道:「剛才過河時幾位弟兄點了下,一共七百多人。」

    「咱們夜不收的兄弟有二十多人,開平衛的兄弟有四百多人,餘下的是萬全左衛營的。」

    說話的是周雲義手下那個頭上有白髮的夜不收漢子,此人叫樊若,年紀並不大,不到三十歲,那白髮卻是十幾歲便有了,民間稱之為「少白頭」

    說完之後,樊若又看了眼宋邦德和那兩個小旗,遲疑一下道:「除了宋總旗和這兩位小旗,另外還有三個小旗官,不過他們不願出頭。」

    兩個小旗官中姓林的插嘴道:「他們不願多事就隨他們去了,左右大伙到了君子堡後也要各奔東西的。」

    餘人聽了都是點頭,便是周雲義他們也都認為林小旗說得不錯,到了君子堡後他們是要各奔東西的。

    陸清岔開這個話題,轉而又問樊若:「那大家還有多少刀槍?」

    「跑出來的光顧著逃命了,很多人嫌刀槍累贅,半路上都給扔了,現在只有一百二十把刀,十三把劍,八十多支長槍,另外還有八具弩箭,十三張弓,箭沒多少,不到一百枝。」這個數字是樊若和蔣通他們一起去點的,大致不會錯。

    宋邦德突然開口道:「我手下的兄弟還帶有七把火銃,不過沒多少藥子。」

    「嗯。」

    陸清點了點頭,逃出來的明軍還帶有多少武器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逃出來,反正他又不可能領著這些人去和韃子作戰。

    想了想後,陸清對眾人說道:「韃子眼下雖說沒追殺咱們,但君子堡畢竟只是個百戶所,太小,韃子真要來,咱們守不住,得把人領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坐在林小旗身邊的吉小旗聞言忙道:「那就去馬

    馬營好了。」

    聽了這話,他身邊的林小旗馬上搖頭道:「陸兄弟早說過馬營不能去,韃子破了獨石堡肯定要南下,去馬營不是找死嗎?」

    「韃子若是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馬營、半壁店和鎮安兩堡,若是這些地方失陷,那韃子下一步肯定是攻打赤城和龍門,咱們不如去鎮城吧?」宋邦德也不同意去馬營送死,但卻提出了個讓眾人沒想到的地方。

    鎮城就是宣化,也是宣府鎮防衛最強的地方,堅城一座,去那裡肯定是最安全的,不過眾人聽後都沉默下來,沒有人附和宋邦德。

    半響,林小旗方道:「我們這些人都是從獨石逃出來的,按軍制我們應到就近的鎮堡待命,若是私自撤往鎮城,怕要惹人懷疑啊。」

    「便是沒人懷疑咱們,可要將咱們當成逃兵砍了可也冤枉。」吉小旗也道。

    大明軍制,敗兵潰退下來後必須第一時間往就近的鎮堡軍營集結待命,若有人膽敢越過前線往後方跑,那都是要被當做逃兵處斬的。眼下韃子破了獨石,無論是馬營還是君子堡,理論上說都已經處於前線,因此這一眾明軍逃到君子堡不犯軍法,可要是直接跑到鎮城去,那可真是嫌命長了。

    宋邦德的這個提議看似安全,卻無疑是將大伙往斷頭台上送,眾人好不容易撿回條命,如何肯去送死。

    宋邦德卻是仍堅持往鎮城去,他對眾人說道:「獨石堡上萬兵馬都潰了,馬營那不過是個千戶所,趙指揮和楊都司逃走的時候又沒帶多少人馬,這馬營肯定守不住。陸兄弟也說了韃子破堡之後肯定要南下,我不說你們心中也清楚,邊牆一失,咱宣府境內可是最適合韃子騎兵行動的,沒了邊牆擋著,韃子在咱宣府境內可以說是來去自如,沒人守得住,唯一能擋住韃子的地方就是鎮城,其他地方都不行。咱們要不就呆在這君子堡等死,要不就拼一把去鎮城,說不定等咱們到了鎮城,韃子早已經破了龍門,那會咱們可就不是逃兵了,沒人能殺咱們,說不得還要依仗咱們守城呢。」

    宋邦德這一番話聽起來倒也有道理,眾人心下都猶豫起來,馬營肯定是不能去的,那地方首當其衝,無險可守,韃子一衝就能破,去了肯定是送死。呆在君子堡也是個死字,這巴掌大的堡子連馬營都不如,韃子不來則已,來了肯定守不住,到時還是個死。若是韃子進展神速,說不得真能逼近鎮城,屆時他們這些人肯定要被城中接納用來守城,如此一來,可就不犯軍法,也能保住命了。鎮城可不比這些邊牆鎮堡,那可是大明花了幾十年時間重金打造的堅城,憑韃子那點攻城手段,只要鎮城內部不亂,讓他們攻上一年也休想打下來。

    想到這,不但周雲義和林、吉兩個小旗動心了,就是陸清也動了心,他本來就是想護送郭太監去找御駕,南下自然合他心意。

    宋邦德見眾人動心,心下一喜,便要把這事拍定下來,不想郭太監卻突然站了起來走到他們中間,對他們道:「想死,你們就去宣化,不想死,你們就跟咱家走!」

    作者註:明長城直到萬曆年間才全部完成,那時也才有萬里長城一說,書中提前些使用萬里長城稱呼,讀者不必深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