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旗

正文 第五十五章 我要殺韃子 文 / 楚禹

    自己的推斷不被郭太監接受,陸清遺憾之餘卻也無力就此事再做些什麼,因為他的推斷本身便有很大的不合理,且不說阿剌東進是不是真的想斷正統皇帝大軍的歸路,就算是真的,宣化城的楊洪和居庸關的明軍也不可能讓他就這麼大搖大擺的呆在懷來。

    懷來不比宣府和大同,離著居庸關這道北京城的最後一道防線可是太近了,只有不到三十里地,就算正統皇帝遠在大同來不及做出部署,留守北京城的監國郕王和一干武大臣也不會坐視御駕歸京的路被阿剌截斷。

    根據現有的情報,阿剌此次寇邊的兵力當在兩三萬人左右,這兩三萬騎兵破了邊牆後在宣府境內是可以任其馳騁,但要是阿剌將所部釘在懷來,那他便失去了騎兵機動的優勢,在宣府、懷來、居庸關乃至北京城留守明軍的合力進擊下,他能成功賴在懷來從而掐斷正統皇帝所率大軍東歸之路的可能性近乎於零。

    更何況就算一切如陸清所推斷的那樣,阿剌在沒有任何明軍阻截的情況下成功進入懷來,並且在幾部明軍的眼皮底下大搖大擺的賴在懷來不走,專門等候大明皇帝親率大軍的到來,然後和後面尾隨而至的也先部合力圍殲皇帝大軍,他們能夠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畢竟兩方人馬的實力差距太大。

    後世對此次正統皇帝御駕親征所帶軍隊的人數有很大爭議,但在陸清看來十五萬以上卻是肯定有的,這十五萬人馬裡京營精銳又佔了一大半,敵我雙方的兵力相差三四倍,又是在宣府、居庸關、懷來諸衛明軍的眼皮底下,因此任誰也不可能相信大明皇帝親率的大軍會在歸京途中,在距離居庸關只有不到三十里的懷來衛遭到慘敗。

    最合理的情節應該是瓦剌人遭到大明皇帝親率大軍加宣府、懷來、居庸關三部明軍內外夾擊,從而大敗才是!

    可惜,最合理的地方反而最不合理,「土木堡之變」的整個發生過程完全是超乎正常人判斷範圍的,對的是不對,不對的反而是對的。

    陸清的推斷是基於他已知的「土木堡之變」,卻不是基於明軍和瓦剌軍現實力量的對比,故而正如他初見郭太監時郭太監同樣也不相信也先有膽量去襲擊御營大軍一樣,沒有人會相信他這荒謬的推斷,因為他們認為的合理是陸清認為的不合理。

    如果陸清的推斷成立,那麼一系列的問題就來了,宣化城楊洪所轄的幾萬宣府精兵哪去了?懷來衛的明軍又哪去了?居庸關的守軍又在幹什麼?北京城監國的郕王殿下和一幫武大臣又在幹什麼?皇帝身邊的隨軍武大臣又幹什麼去了?

    難道他們心中都沒有了天子,都在那坐視皇帝和他所率領的十幾萬大明精銳葬送於瓦剌人之手不成?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一切,在目前看來,只是陸清的瘋話胡話,就算郭太監他們相信了陸清的推斷,他們又能做什麼?

    眼下他們最要緊的事情可不是去阻止阿剌幹什麼,而是得從可能已經淪陷的金家莊堡千戶所闖關南下。

    不能衝過金家莊堡南下,固然再沒有改變「土木堡之變」的機會,等著陸清的恐怕也只能是一條死路

    陸清找到牛慶時,他正領著王大德和葛明在爭吵,爭吵的原因自然是圍繞是出邊繞行到大同去還是退回君子堡堅守待援。

    前者,九死一生;後者,十死無生。

    爭吵雙方,牛慶認為應當退回君子堡堅守待援,葛明卻認為絕不能回頭,既然南下的路已經斷了,索性出邊繞太子城奔大同,這條路雖然凶險些,但也不能說是條絕路,沿邊的韃子部落大多都隨瓦剌大軍寇邊了,留守的多是婦孺,能出動的青壯有限,未必沒有搏一把的機會。若是就此退回去,松石堡的慘劇可就隨時會發生在君子堡。

    王大德其實是不想回去,也不想繞行出邊,他是想跟著郭太監他們南下闖一闖,要是能有命活下來,那親軍的錦繡前程可就砸在自個頭上了。可惜郭太監已經拋棄了他們君子堡一行人,連牛慶這個百戶都給扔出來了,他這小旗官又哪裡能賴得下來。

    說句良心話,王大德也認為君子堡這四百多老弱婦孺是累贅,不帶著他們南下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帶著他們走,那可就把所有人都給活生生的拖死了。

    如果還有可以重新選擇的機會,王大德寧可自己是隨郭太監從獨石堡逃出來的敗兵一員,也不希望自己是君子堡的小旗官。

    書辦李和只會做帳書寫典冊,平日不大有什麼主意,在這場爭執中自然說不出個好與壞來,他又不是官身,也輪不到他發表什麼意見,便只能站在那裡保持沉默。唯一讓他感到慶幸的是,他不是君子堡土生土長的人,他的家在萬全左衛,故而不必擔心老娘和妹妹的死活。

    爭執不下,火暴脾氣的葛明突然叫起來,說是郭太監既然不管他們,那他就帶人綁了郭太監,左右是個死,憑什麼他君子堡供應了那幫敗兵吃的喝的,轉過頭來就被人賣了!

    葛明這小旗頗有幾分勇武,不比牛慶這百戶武藝差多少,為人又豪爽,故而雖只是小旗官,但在堡內也是頗得人心,他這一叫嚷,頓時便有幾十個君子堡的軍士也跟著吵嚷起來,場面一下緊張起來,隱有內訌的跡象。陸清一驚,慌忙吩咐隨他一起來的小旗官們馬上帶人上前將他們圍了起來,若是情況不對,先下手為強。

    發現被陸清帶來的敗兵包圍後,葛明等人都是大怒,人人心中有種被拋棄和被出賣的憤怒感,牛慶和王大德喝止不住,已經有人抄著傢伙和敗兵們對峙起來,喝罵聲不絕於耳,驚得營地中那幫老弱婦孺們害怕不已。

    聞訊趕到的敗兵也越來越多,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陸清再如何心軟,這會也得硬著心腸準備火拚了,不把君子堡這幫人解決掉,他們天亮之後怎麼南下?

    關鍵時候,還是李和勸說雙方莫要衝動,都是大明將士,何必自相殘殺。既然郭公公認為不好帶君子堡的人南下,那大家就分道揚鑣好了,犯不著打打殺殺。

    又勸牛慶不可退回君子堡,韃子眼下已經破了邊牆,這會雖是忙著南下洗劫,沒有顧得上攻佔君子堡,但他們遲早要退兵,到時君子堡可就要大難臨頭了。出邊雖然凶險,但葛明的話未必就沒有道理,反正左右都是凶險,不妨出邊碰碰運氣,若是老天開眼,這路上撞不見韃子大隊人馬,又或是只是韃子小股兵馬,有這一百多軍士護著,未必就不能保著大伙入邊。

    在他的勸說下,牛慶猶豫之後便也棄了回堡的念頭,王大德自然是唯牛慶馬首是瞻,當下也同意出邊碰碰運氣。

    牛慶、王大德不再反對出邊,葛明自然也無話可說,真要和敗兵火拚起來,死得還不是自己人,況且這幫子敗兵多是戰兵,又是從獨石逃出來的亡命徒,為了活命,他們連自己的同袍也下得了手,人數又比君子堡多得多,真要火拚起來,吃虧的肯定還是君子堡的人。

    於其為了出口氣和敗兵們拚個你死我活,不如出邊碰碰運氣了,再說這幫子敗兵拋棄了他們獨自南下也未必就能活。

    當下,君子堡眾人達成一致,天亮之後便出邊繞行。

    事情就這麼解決,倒是有點出乎陸清的意料,他還以為一定要死上一批人才能震住君子堡一眾人呢。

    不死人最好,能不能活下來看各人造化吧,畢竟南下不比出邊安全,最後哪路能存活更多的人還不知道呢。

    陸清心中有事,便也不與牛慶他們多說什麼,帶著手下這隊臨時編組的百戶退了下去,其後又去找樊若,想看看田寅那孩子有沒有埋了他弟弟的屍體,順便讓他跟牛慶他們出邊。

    那孩子見到陸清就說了四個字「我要報仇」,除此之外什麼話也不說,弟弟的屍體仍被他抱在懷中,讓人看著心酸。

    陸清看了眼樊若和鄭宇,兩人都是搖頭,顯是勸說無效。

    陸清又苦口婆心勸了幾句,小田寅卻怎麼也不肯答應埋了他弟弟,最後,陸清火大,罵道:「你口口聲聲說要報仇,那我就成全你,天亮之後我們就要南下殺韃子,你若想報仇,就把你弟弟埋了,然後跟我一起去殺韃子!若不想報仇,你就抱著你弟弟永遠呆在這裡!」

    半響,小田寅方低聲說了句:「我跟你去殺韃子。」

    聞言,陸清鬆了口氣,他哪裡是真要這十一歲的孩子去殺韃子,只不過是想哄他埋了弟弟,殺韃子報仇的事還是等他大了再說吧。不過怎麼帶著這孩子南下,他卻是大為頭疼了。他不想對一小孩子說話不算數,但真要帶這孩子上路,怕不比郭太監這累贅麻煩。

    樊若拿刀在營地不遠處尋了個乾淨的地方挖了個坑,小田寅哭喊著將弟弟的屍首放入坑中,樊若要蓋土,他卻不讓,在懷中又摸出一個長命金鎖放在了弟弟的身上,然後一把一把的將泥土掩上。

    為了日後能讓這孩子有個念想,陸清找來塊木板在這墳上做了個標記。

    埋了屍體後,陸清想了想後,把小田寅托付給樊若和鄭宇二人,將天亮之後南下闖關的事情告訴了二人,讓他二人好生照顧這孩子,若是大伙不走運,那就一塊死了,若是能闖過去,便算給田家留點骨血下來了,想必九泉之下的田大壯也當感激他二人。

    樊若不大想照顧這孩子,但想著人是自己帶回來的,他全家又死得那麼慘,便好人做到底吧。鄭宇本就是田大壯的親信手下,自然對照顧小田寅沒有二話。

    半夜,又有十幾個明軍逃了過來,問過之後卻都是從獨石逃出來的,陸清也沒有多問他們什麼,吩咐人給了他們一人半塊餅後便去歇了。

    這兩日他也實在是太累,天亮之後還要上路,他必須要睡上一覺,否則如何有精神去闖那未知的鬼門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