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四十一章 ——第一巴圖魯 文 / 弘毅知難

    皇帝福臨親手扶起跪在地上請安的鰲拜,展露出十分欣賞、信任有加的一臉親暱樣子。

    也難怪福臨如此重視這個二等公、內大臣鰲拜——

    瓜爾佳·鰲拜,出生於武將世家,有「滿洲第一巴圖魯」的美稱。其伯父費英東隨其父索爾果投奔努~爾~哈赤,歷任固山額真、「眾額真」,天命建後金國前,位列「清初開國五大臣」之一。

    在崇德初年太宗(皇太極)第二次征朝鮮的戰爭中,鰲拜開始嶄露頭角,顯示出他勇猛無畏的性格,並從此獲得了「巴圖魯」的稱號——就在攻下朝鮮「王城」漢城之後,太宗派碩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軍攻打皮島。皮島在鴨綠江口外,距朝鮮本土及大陸都很近,是一個戰略要地,明將毛龍曾據守此島,使太宗經常感受到威脅,因而對它十分重視,認為「此島可比大城」。但碩托等進攻不利,太宗又派阿濟格前去增援。渡海之前,鰲拜向阿濟格表示:「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面!」於是他大呼奮力而上,「冒矢石直前搏戰」,然後舉火為號,引來後續部隊,攻下了皮島。太宗對鰲拜的表現十分高興,提升他為三等梅勒章京,賜號「巴圖魯」,加世襲六次,准再襲十二次。以後,鰲拜在松錦之戰以及入關後的歷次戰爭中屢立戰功。

    崇德六年初圍困錦州及攻克錦州外城時,鰲拜先後率護軍擊敗明朝杏山、松山援軍,並徒步攻克明軍的步軍營,因而從三等梅勒章京升為一等梅勒章京,准再襲十次。崇德六年八月,松山明軍突圍,被鰲拜率部擊退。接著,鰲拜又追擊吳三桂、唐通、白廣恩等明軍各部,獲得大勝。於是,崇德七年(1642)六月,鰲拜又升為護軍統領,即巴牙喇纛章京,實際相當於都統,即固山額真之職,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崇德八年(1643)八月,福臨的皇阿瑪皇太極突然薨故,當時勢力最大、地位最高、最有資格繼統者有三人:一是兩黃旗系統的、太宗皇帝的長子豪格;一是兩白旗系統的、太宗皇帝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一是兩紅旗系統的、太宗皇帝的哥哥禮親王代善,其中尤以前兩者的爭奪最為激烈。在這場鬥爭中,鰲拜身為鑲黃旗貴族、護軍頭目,對皇阿瑪皇太極可謂忠心耿耿。福臨聽自己的皇額娘說過,崇德二年,岳托曾派人於夜晚向太宗進獻馬匹,鰲拜以「此暮夜就寢時,非獻馬時」為理由,說:「上已安寢,欲令驚動,秉燭觀馬耶?」加以擋駕。事後太宗聽說此事,頗為高興,將獻馬一事作為「違法妄行」,「命法司分別議罪」。

    鰲拜如此忠於太宗皇帝,自然堅決支持太宗皇帝的兒子繼承皇位。後來福臨的皇兄豪格自動退出皇位爭奪、諸王大臣於崇政殿商議冊立這個關鍵時刻,鰲拜曾與圖賴、索尼等六人「共立盟誓,願生死一處」,並且當眾表示:「吾等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這才逼著多爾袞無奈不敢倉促自立,推舉了福臨這個當時才六歲的娃娃做了皇帝。

    福臨繼位以來,這鰲拜更是功勳卓著!順治二年,鰲拜升一等昂邦章京,隨阿濟格進攻李自成的軍隊,直下湖廣一帶。順治三年正月,鰲拜隨肅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在漢中打敗賀珍以後,得知張獻忠率軍已到西充一帶,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先頭部隊前往狙擊,結果兩軍相遇,「鰲拜等奮擊,大破之,斬獻忠於陣」。打敗大西軍主力之後,鰲拜等又繼續深入四川、貴州等地,斬殺大西政權的大小官員一千多人,基本上消滅了四川一帶的大西軍。

    但是,這次鰲拜卻不但沒有獲得陞官的機會,反而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被借口「停其賞賚」,還險些丟掉了性命。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作為兩黃旗的中堅,採取了反對白旗勢力的立場,這就必然遭到攝政王的多爾袞的打擊。直到順治七年十二月,那個可惡至極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病死,福臨自己親政,才以軍功升三等候鰲拜巴圖魯為一等候,後來又兼一拖沙喇哈番為二等公。

    從此以後,鰲拜作為內大臣之一,常在福臨左右,直接參與管理朝堂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復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將皇太后旨意傳達給皇帝、祭奠故世王公妃嬪,並倡議「大閱以講武」,自教武進士騎射,協助會審案獄等等,儼然成為了一個能能武的干臣!對於鰲拜的盡心盡力、始終不渝的效命於自己,福臨十分清楚和看重,自然也是十分信任。

    「鰲拜,你可認識朕御案之上為何物?」福臨拉著鰲拜走到御案之前,故意問道。

    「回皇上的話,這些都是些長短鳥槍,奴才如何不知?只不過是洋人用的怯戰之物罷了。」雖為重臣,但出身行伍的鰲拜在皇上面前依舊保持者那份直率和剛武,毫不掩飾,這一點也深得福臨的喜愛。

    但自負的鰲拜並不知道,他看到的「鳥槍」可不是明清交替之際中國和朝鮮軍隊普遍使用的那種老式「火繩槍」了。而這一點,福臨卻提前一天就心知肚明。

    「『怯戰之物』?哈哈,不錯!不錯!那你說說,大清八旗的弓箭、?刀厲害還是洋人的鳥槍厲害?」

    「哈哈!皇上取笑奴才了!這還用說?自然是咱們大清八旗的刀箭厲害!那些個鳥槍鳥銃,嚇唬嚇唬南明的尼堪蠢豬倒也罷了,對於我大清猛士,毫無用處!哈哈哈哈……」

    鰲拜洪亮的笑聲震得位育宮瓦片似乎都在嗡嗡作響,吳良輔有些煩躁的退出殿外,圖個清靜。老狐狸其實早就看出來,這鰲拜雖然不是宗室,連個「紅帶子」都不是,卻是繼那位死掉的叔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後,頭一號「首崇滿洲」的鐵桿,那自然是和慈寧宮那邊少不了干係,連自己都提醒過皇上好幾次了,可就是不見皇上他有所警覺!

    「吳公公,皇上叫本王前來,不知何事呀?」正不緊不慢往這兒走來的安郡王岳樂,老遠就和這位皇帝的近臣打招呼。

    bsp;「吆,奴才給安郡王請安了!回您的話兒,主子正在和鰲拜說那些個鳥槍的事情,奴才是一個字也聽不懂,就出來伺候著了。爺兒您快進去吧,主子說了,您來了不必通傳的!」吳良輔對於誰紅誰火,誰是自己可以依靠的大樹,有種與生俱來的敏感,對於當下大火、堪為皇上左膀右臂的岳樂,自然是不敢怠慢!

    「如此說來,謝過吳公公……」岳樂一邊走,一邊很自然的往吳良輔手中悄悄塞了一個小銀包,也不理身後老奴才的感謝虛言,逕直進了正殿。

    「奴才岳樂給皇上請安!」

    「安郡王來了!快起來吧,過來聽聽鰲拜是怎麼說這些個西洋玩意兒的,哈哈!」福臨望了一眼岳樂,眼神裡明顯全是興奮,一直在說笑著什麼。

    「鰲拜給安郡王請安了!」鰲拜此時作為一個內大臣,還是頗知禮數的,主動給岳樂打千兒行禮。「鰲拜大人不必多禮!您這會子是給皇上講什麼笑話呀,小王也來樂呵樂呵……」

    「哈哈,鰲拜說,這些鳥槍是中看不中用的假把式!哈哈……兩軍對弈,明軍還不等我大清八旗騎兵奔到面前,就嚇得點火亂放,八旗猛士只要伏在馬腹,十有**就躲過彈丸,而後全力衝擊,明軍火槍手還沒來得及二次裝彈填藥完成,就早已成了我們的刀下鬼……哈哈。這人馬近戰,還是八旗肖勇呀!」福臨接過話茬,自己說笑著。

    「鰲拜大人,你說那明安達禮,作戰是勇猛呢,還是怯懦?」岳樂只是向皇帝點頭示意知道,接著就沖鰲拜說道。

    「明安達禮大人之勇猛不在微臣之下。」

    「那你可知道他五千八旗肖勇騎兵,為何在呼瑪爾城受困於四百羅剎火槍兵?」

    「哈哈,他雖勇猛,卻還只是一個蒙古騎士,至今不得滿洲八旗騎兵戰法之要,那便是死兵出前、飄忽不定,勇兵跟進、風捲殘雲,騎射如風,刀箭如林!」鰲拜終於忍耐不住,體現了自己的剛愎自付一面。當然,他在福臨眼中得到的回應,卻是「用兵有道、自信果敢」的讚賞。

    「小王也是帶過兵打過仗的,卻不知道面對堅固城塞,我八旗大軍的風捲殘雲可否必定有用?」岳樂自然知道八旗鐵騎作戰精要,卻對於這種寧頑不化、不思改進的做法有些不滿。

    「自是有用如常!安郡王,你忘了八旗勇士於馬上騎射,百發百中不在話下嗎?給我一營精兵,我圍著那個呼瑪爾城跑上一圈,就能用這千餘騎射死城中人丁一半!」鰲拜也有些不服。

    「皇上,奴才此來正為此事。」岳樂不再搭理鰲拜,轉而面向福臨說道。

    「哦,為何事而來?朕不過是讓你過來觀賞西洋鳥槍這些玩意兒罷了……」福臨不是享樂皇帝,剛才岳樂一執著,他就從鰲拜的言語中知道,這「大清第一巴圖魯」不一定全對了。

    「二阿哥、多羅貝勒玄燁,讓奴才代為稟報,說他願意率領通州大營內被俘的三百羅剎兵,與我朝中善戰之將,行一次攻城守寨演習。本來奴才想腆居老將一把,請皇命親帥鑲黃旗一營人馬為之,如今看來,鰲拜大人卻比奴才更知道我大清八旗的運用之道。不知鰲大人可有此意?」岳樂對著鰲拜輕輕一躬,就用帶有些挑釁的眼神盯著這位第一圖巴魯了。

    福臨十分理智的沒有說話,只是看著鰲拜。

    「皇上,多羅貝勒尚且年幼,這沙場之上,恐怕……」鰲拜和岳樂都是滿洲戰將,互相之間為了戰場之事有些不服氣很是自然,他也不放在心上,卻先提出這貴為大清貝勒爺的皇二子實在是太過幼小,自己及時勝了也是勝之不武。

    「玄燁雖年幼,然我愛新覺羅家族少年,自小就應錘煉疆場!既然他有此意,愛卿可放心大膽去校驗一下!」福臨定了調子,如果鰲拜不答應,那就是看不起愛新覺羅家了!

    「奴才不敢,奴才願領鑲黃旗一營千騎,與貝勒爺一試高下!」鰲拜信心滿滿、一口應承!憑自己的勇猛和一千將士的用命,小小一個一歲幼兒外加三百羅剎降兵,簡直如同兒戲一般!

    可憐的鰲拜,不知道今天從一開始就落入了自己的「皇上親親」和安郡王的「圈套」——這哥倆就是想用大清第一圖巴魯的名號來驗證一下小玄燁說的「火器之厲害」是否屬實。而弘毅於日前,故意向岳樂推薦了鰲拜,一方面是為了給自己這個大膽計劃提供一個真正的磨礪機會,看看自己對於這個時代的騎兵戰術、火器用法的臆測是否正確。另一方面,就是要在鰲拜這些滿洲猛將的心目中,盡快樹立自己神話一般不可戰勝的地位!

    清代僅次於領侍衛內大臣的侍衛親軍統領,負責協助領侍衛內大臣。清代制度,設「侍衛處」,《清史稿·職官志》說:「侍衛處設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內大臣,從一品,各六人」。另有散秩大臣若干人。協助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統率侍衛親軍,衛護皇帝,地位頗為尊崇,以八旗中鑲黃、正黃、正白(稱上三旗)旗中選拔侍衛(侍衛分四等,另有藍翎侍衛等),由內大臣協助領侍衛內大臣統率。

    清初開國五大臣指的是瓜爾佳信男公費英東、紐祜祿宏毅公額亦都、董鄂溫順公何和理、佟忠烈公扈爾漢、覺羅公安費揚古五人。

    愛新覺羅·阿濟格(1605年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萬曆三十三年出生,生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中國清代親王,清太祖**哈赤第十二子。清初名將。滿族,剽悍少謀。初授台吉,後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以軍功授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晉封武英郡王,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和碩英親王。地位僅次於四大貝勒。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又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姜瓖在大同的叛亂。在九江,又招降明軍左夢庚部。他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他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

    >

    清爵名。漢稱舊為外所千總。順治四年(1647),定名為「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1736),定漢字為雲騎尉,滿如舊。

    滿語,漢人。

    清代覺羅別稱。天聰九年(1635年),清太祖規定覺羅皆束紅帶,以示身份。故稱。紅帶子是清代皇室旁支子孫的代稱。清制,以太祖**哈赤之父塔克世為大宗,稱其直系子孫為宗室;而以其叔伯弟兄之子孫為覺羅。凡覺羅皆系紅色帶為標誌,故俗稱覺羅為紅帶子。清朝的皇族,是從太祖**哈赤父親塔世克輩份開始算起,然後按嫡旁親疏,分做「宗室」和「覺羅」兩大類。凡屬塔世克本支,即**哈赤及嫡親兄弟以下子孫,統統歸入「宗室」;再就是塔世克叔伯兄弟支系的,都叫「覺羅」。按照清朝政府的規定,宗室腰繫黃帶子,覺羅身繫紅帶子,用以顯示身份的特殊。故此宗室也俗稱黃帶子,覺羅呼紅帶子。不過比較起來,覺羅的血緣要遠一些。

    八旗軍騎兵分為兩類,一種叫做「死兵」,戰時衝在最前面負責吸引敵軍(主要是大量裝備火器的明軍)火器的射擊,為後面的部隊減輕威脅,贏得時間,很有點「敢死隊」的味道。死兵身穿重甲且攜帶盾牌,一般只帶短兵器(劍、朴刀、短柄錘、板斧等),一旦衝入敵陣也可進行肉搏戰。沖在後面的騎兵叫做「勇兵」,跟在死兵後面發起衝鋒。帶敵軍火器第一發完畢後,利用裝填的時間差衝入敵陣與之搏殺。勇兵擅長騎射(後來說的八旗軍善騎射就是指勇兵),一般只穿輕甲,以弓箭發動遠程攻擊,近戰使用大刀、長槍、戈、戟等大型冷兵器。因為當時火器發射間隔長,因此採用這種戰法確實和起作用,在野戰中,明軍即使大量使用火器也難以取勝。明軍必須在戰車、炮兵、步兵(指專克騎兵的長槍步兵)和弓箭兵的配合下,再加上火器的優勢,才能獲勝。

    演習一詞,古已有之。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遂使孫武演習水軍於江口。」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原創!手機用戶.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