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七十二章 ——初登御門下 文 / 弘毅知難

    順治十二年九月初六日,卯時二刻,太和門前廣場。

    隨著午門鼓聲隆隆,一眾武大臣列隊從紫禁城午門左右掖門魚貫而入,並按品級分列於太和門前。

    此時皇上還沒有來,重新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很快就出現一些小小的騷動,連負責監察百官儀規的監察御史也沒有制止。

    昨日本是御門聽政的正日子,可散朝之時,皇上也沒有下旨說今日還要在太和門常朝儀早朝。直到昨天入夜,各衙門執事才分派幹吏挨家挨戶通知這些當朝重臣,說是明日再行御門聽政。雖然對於年輕有為的皇上來說,以前也發生過這種事情,但每一次臨時增加常朝儀,都會給滿蒙漢所有大臣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卯時八刻,終於看見一身朝服的皇上乘輦自位育宮面南而出,此時午門鐘鼓齊鳴,兩廂中和韶樂大作,太和門廣場上的武群臣終於歸於肅穆。

    辰正刻(早8時)一到,福臨正好於太和門下升座,內大臣分立前後,侍衛又於其後護守。起居注官四人立西柱後,大學士、學士、侍講、讀學士,正、少詹事立東簷下,御史、副僉都御史立西簷下。接著,鑾儀衛官贊「鳴鞭」,靜鞭三響中,鴻臚寺鳴贊官高贊「排班」,底下王公百官立刻就拜位,行一跪三叩禮。

    今日雖然不是大朝會,只是一次御門聽政的常朝儀,可在京所謂「六部九卿」,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滿漢尚書,通政使司長官通政使、大理寺長官大理寺卿、都察院長官左督御史,實則是六部、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二監(國子監、欽天監)、二院(都察院、理藩院)、一府(宗人府),共十六個機構的滿蒙漢三族主事官員,各位大學士、學士,各「翰詹科道」(翰林院、詹事府、六科給事中、御史道)等,以及相關的辦事官員,共計百十人,齊齊聚在太和門外廣場之上,將這套程序進行的一絲不苟,整個過程再也沒有人交頭接耳。

    禮畢,眾人遠遠看去太和門下,卻驚奇的發現,門下明黃色御座左手邊、大學士、學士之前,還立著一個小小的金黃色身影!靠得近一些的六部九卿終於認出來,這位小不點,正是不在常朝儀序列的多羅貝勒、皇二子、大清火器營左總統大臣玄燁!今日可是他第一次出現在御門聽政的場合!

    今天的弘毅,堅持不再吊著夾板繃帶,也按照皇帝福臨的要求,沒有穿多羅貝勒的石青色四爪正蟒朝服,而是一身皇子服飾:頭戴卷簷式薰貂冬朝冠,上綴朱緯(紅繩),頂子為金龍二層、東珠十顆,上銜紅寶石;身穿端罩、龍褂,均為金黃色,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間以五色雲;胸前掛金黃絲絛穿就而成一百零八顆珊瑚朝珠,腰纏貓睛石金版四方金黃絲絛朝帶,足登金黃方頭朝靴……

    雖然都是小一號規制,此時的小玄燁卻是一身金黃色,立在一身明黃色服飾的皇帝身旁,凸顯了這大清皇家的威儀和地位!

    班裡的禮部滿尚書恩格德悄悄看了半天,終於忍耐不住,低聲向身旁的禮部漢尚書胡世安說道:「處靜兄,小弟今年五月才任職禮部,兄台你順治五年就任了禮部左侍郎,這見識自然不俗。不知今日這貝勒玄燁的冠服,可是有所暗示?」

    「恩大人,小弟才疏學淺,不敢妄言呀!」胡世安故意推脫。

    「嗨,兄台不說我來說,這一身金黃,是不是『太子』冠服?」恩格德追問不放,還故意強調了「太子」一詞。

    「我朝入關以來,還未立儲。皇子服飾,也未明載於《大清會典》,不過參照前朝之規,至少是『皇子』儀規。」胡世安只好模稜兩可的回答,不過卻突出了「皇子」一詞。

    「哦,明白了,皇上這是……」恩格德有了自己的判斷,也在自言自語一般。

    「那如此一來,咱們回去就要知咱們禮部的會儀制清吏司了,要早作準備,省得今後再行嘉禮的時候慌亂出錯才行!」恩格德自以為是說道。

    「這……恩大人還是靜待聖訓為妙……」胡世安有些無奈的說。

    「有事啟奏,無事退班!」此刻,吳良輔正好在門下台階上扯著嗓子唱誦一聲,打斷了兩位禮部尚書的議論。

    「臣,宗人府宗令,愛新覺羅·岳樂,有事啟奏。」門下殿內東廂侍立的岳樂出班。

    臨允許。

    「宗人府接滿洲正藍旗旗主、信郡王多尼,滿洲鑲白旗旗主、顯親王富綬,滿洲正紅旗旗主、巽親王常阿岱,滿洲鑲紅旗旗主、平郡王羅科鐸,及滿洲鑲藍旗旗主、敏郡王勒度分別呈上題本,懇請皇上親領此滿洲五旗旗務。這是五位旗主所上題本,恭請皇上聖裁。」

    說完,岳樂畢恭畢敬將五本折子放在吳良輔端來的銅盤之內,同時還不易察覺得和前面的玄燁對了一個眼神,這才恭聽天音。

    太和門外,靠著近一些的滿洲官員早就按耐不住,小聲議論起來。一班蒙人、漢臣卻極少說話。

    他們聽得十分明白,人家岳樂說得更明白,每旗前面都在強調一個「滿洲」,也就是說,此次只涉及滿洲旗務,與你們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不相關聯。

    特別是一群漢臣,更是無聲無息。畢竟,這滿洲八旗改旗易主也好,共奉一主也罷,說到底還是人家滿洲人自己的事情。漢軍八旗創立之初,曾以祖澤潤、劉之源、吳守進、金礪、佟圖賴、石廷柱、巴顏、李國翰八人為固山額真。大清入關之後,漢族大臣也都已入了漢軍八旗,旗主經過不斷輪換,其在旗內影響力卻早已形同虛設一般,什麼事情還不是皇上一句話而已,漢人旗主誰敢說個不字?也就沒有必要跟著瞎攪合了。

    此刻的弘毅,作為愛新覺羅·

    ·玄燁,第n次立在太和門下,卻是第一次身著皇子朝服,站在大清順治年間的「朝堂」之上,心情可謂複雜至極。好在這個兩歲幼童的身體裡,卻蘊藏著後世三百六十年中華民族再衝世界頂峰的夢想,讓弘毅不得不慢慢平靜心思,專心致志地開始細細籌劃……

    明清兩朝皇帝的「常朝」制度,為皇帝公開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形式。明朝皇帝親自到皇宮奉天門(今太和門),主持朝廷會議,聆聽內閣及各部院大臣的奏報或奏言,進行議商,做出決斷,發佈諭旨,貫徹實行。御門聽政是歷代較有作為的帝王處理政務的一種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稱早朝。清初順治十三年乾清宮落成使用後,「御門聽政」移至乾清門。這之前,循明制在太和門外舉行。順治朝的御門聽政,一般按照明朝慣例,每月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這六天舉行,但順治皇帝也會雖是按照情況增減。到了康熙親政以後,御門聽政成為每個工作日的慣例,只有在年節、婚喪等時候暫時罷朝。

    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據獻記載,周代就設有號稱「六代大樂」的宮廷音樂,成為樂。樂和以律呂,以五聲,八音迭奏,玉振金聲,融禮、樂、歌、舞為一體,以表達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敬。自先秦至宋元,樂歷代相延不斷,明朝之初,把樂加以改組,並命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清朝亡後失傳近百年。

    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狀如念珠,計一百零八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垂在胸前的叫「佛頭」,在背後還有一個下垂的「背雲」,在朝珠兩側,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為「記捻」。珠用東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蠟等製作,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另一邊兩串,名為「紀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一串在右為男,兩串在右一串在左為女。朝官,凡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才得掛用。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其中東珠和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皇子除東珠、明黃色絛外,可以隨意選取朝珠材質。參閱《清獻通考·王禮十七、十八》、《清會典·禮部四·儀制清吏司》。

    儀制清吏司,官署名。明、清時置,屬禮部。掌朝廷諸禮儀式、清宗室封贈、貢舉、學校等事。儀制清吏司是明清時期禮部下設的機構。掌嘉禮、軍禮及學校、科舉等事務。宣統時因避溥儀諱,改為典制清吏司。其職官有郎中

    3人(滿2人,漢1人),員外郎4人(滿3人,漢1人),主事2人(滿、漢各1人),筆帖式若干人,經承15人。司下分設建言科,王府科、印信科、學校科以及火房等單位,分辦本司事務。

    嘉禮,古代「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禮之一。即國家具有喜慶意義及一部分用於親近人際關係、聯絡感情的禮儀活動。如君主登基、冊皇太子、策拜王侯、節日受朝賀、天子納后妃、太子納妃、公侯大夫士婚禮、冠禮、宴饗、鄉飲酒等。有時也特指婚禮。但本中此處不是特指婚禮。

    清代軍事組織名稱。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構成清代八旗的整體。其建制、旗色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同。清太祖**哈赤時﹐將降服的漢人編成十六個佐領﹐隸滿洲八旗。明崇禎四年﹐皇太極為平衡八旗旗主諸貝勒的軍事勢力﹐以漢人精於火器﹐撥出漢人別置一軍﹐名「烏真超哈」﹐佟養性為昂邦章京。十年分為二旗﹐石廷柱為左翼一旗固山額真、馬光遠為右翼一旗固山額真。十二年分為四旗﹐石廷柱、馬光遠、王世選、巴顏為固山額真。十五年增編為八旗﹐以祖澤潤、劉之源、吳守進、金礪、佟圖賴、石廷柱、巴顏、李國翰為固山額真﹐計一百二十九個佐領﹐兩萬四千五百人。進關後﹐因形勢劇變﹐陸續編進了新投降和改編的漢人官兵﹐發展為二百七十個佐領﹐兵額兩萬人。編製擴大一倍多﹐兵額卻少於初建。官多兵少﹐體現了籠絡漢降官的政策。康熙中期以後﹐為加強對其控制﹐參領以上員缺﹐每以滿洲八旗、蒙古八旗補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