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九十六章 ——額駙欲攀附 文 / 弘毅知難

    一刻鐘之後,瑪拉終於還是被駙馬爺耿昭忠「裹挾」著,走完了原本只需半刻鐘的路程,來到了兵科右給事中季開生的府門前。

    這一路上,耿昭忠問長問短,可瑪拉怎能和盤托出?只好推托說季開生大人近日負責一些繁瑣事務,是奉旨與貝勒爺同理。貝勒爺感念季先生辛苦,特地讓自己過府探望,以示宣慰之意。可那位談遷老先生的事情,瑪拉卻隻字不提。

    瑪拉率先敲開門房,遞上了自己早就書寫好的大紅色名帖。耿昭忠事起突然,自然沒有作此準備。瑪拉正準備好言解釋給門房看門人知道,這位是當朝多羅額駙,可古怪精靈的小駙馬卻來了一句:

    「瑪拉兄,名帖借我一用!」

    門房老漢五十多歲的樣子,穿著樸素,容貌慈善,聞聽這位少年權貴索要別人名帖,雖然十分詫異,但見瑪拉未曾反對,也就恭恭敬敬遞了上去。

    只見瑪拉的名帖長七寸、寬三寸,大紅色底色,上面提寫著「納喇瑪拉槿上,拜謁兵科右給事中大人。順治十二年九月初八日」。其中,「納喇瑪拉」四字寫得十分壯碩,其餘皆是蠅頭小楷。

    「老者可有筆墨?」耿昭忠謙虛問道。

    「有有有,公子請!」門房大爺聞聽被人家稱作老者,十分受用,忙不迭拿起書案上的一桿毛筆,遞了過去。

    「謝過老者。」耿精忠態度和善,倒是在感動門房的同時,也讓瑪拉頗感意外。兩人雖然算作同僚袍澤,可是真正接觸的機會並不多,歸根結底,是因為其祖父的畏罪自殺,給整個家族蒙上了一層陰影,大伙都有些避諱。今日如此近距離觀察,這耿昭忠似乎還真是頗有涵養。

    「瑪拉兄,得罪了!」說著,耿昭忠提筆在納喇瑪拉的大個名字左邊稍下的位置,又添寫幾個大小不一的漢字:「攜,耿昭忠」,其中「攜」字為蠅頭小楷,「耿昭忠」三字卻看著要比瑪拉的名字寫得還大!

    「額駙,這可使不得!」瑪拉急忙阻止。要知道,在名帖上寫字,名字越大越說明自己位卑職低,當朝新進額駙比自己的名字寫得還大,這可是對瑪拉的高抬!況且還是用了一個「攜」字,把他自己、堂堂大清多羅額駙,放得位置也忒低了!

    「使不得?反正你就帶了一張門貼,我給寫廢了,使不得的話我們兄弟二人就回去算了!」耿昭忠作勢要拿著門貼往外走,還不等瑪拉說話,門房大爺卻笑呵呵的阻止了他:

    「公子不急,如何使不得?我家老爺最是節儉務實,如此一來,更顯二位貴人的親切不是?」

    「老人家說得在理,那就有勞您了!」耿昭忠志得意滿,卻不忘前輩抱拳施禮。

    「好說好說,煩請二位稍待片刻。」說完,門房大爺急匆匆留下二人,自己去了前院通稟。

    「額駙,您……」瑪拉想說些什麼嗔怪他無狀的話,卻不知從何開口,如何開口!

    「瑪拉兄,你放寬心吧,保準兒咱爺們兒今兒能把這差事辦利正了,您就瞧好吧」耿昭忠一口京片子的樣子,左右旁顧而言他,明顯就是在「念秧兒」(北京土話,沒話找話,委婉表達自己的意願、請求),生怕瑪拉真的拉下臉來,不帶他玩兒了。

    「唉,也罷,額駙,一會兒若能進去的話,您可多擔待擔待兄弟!」瑪拉只能順勢而為了。

    「叫兄弟!」耿昭忠一見瑪拉服軟了,立即改回混世小魔王的狀態,重新換做一副死披露的樣子。

    我忍!瑪拉大任在肩,加之皇親國戚在前,選擇龜縮入沙,視而不見。

    不一會兒,在匆匆趕來的季開生的迎接之下,兩人順利進入了院落不大的季府。

    聽到官家季福關於瑪拉來訪的通稟之時,季開生正在書房陪著談遷擺弄那幾卷剛剛入手的新卷軸,剛要侍奉老先生入定作畫,聽聞瑪拉來了,就知道一定是小貝勒爺委派而來。正準備勸說談遷和自己一起到大門口迎接,卻聽聞談遷又開始自顧自說話了:

    「大內侍衛拜帖,季大人前廳公幹即可,不必顧及老夫了。談某人就在這裡潛心於書畫,等季大人回來一起品評如何?」

    「這……」季開生本來是想說,人家瑪拉是皇二子的侍衛,不會無故前來,一定是玄燁有事相告。剛要好言相勸一同迎接,卻被季福攔了下來。

    「老爺,瑪拉大人的名帖有些奇特……」季福從桌上拿起那貼紅紙,一邊擺弄,一邊微笑著說。

    「如何奇特?」季開生正在整理衣帽,沒有回頭。

    「他居然『攜』新進當朝駙馬爺而來,呵呵,是不是滿洲武職都是如此不懂……」季福一定是猜測瑪拉不懂禮數。

    「收音!不可胡言亂語!」季開生急忙轉過身來,小聲喝止。要知道,這一旁的談老頭可是自封「江左遺民」,本來就對那些個滿人入定中原十分不屑不滿,此時剛剛被玄燁小爺的真誠與學識所打動,才同意入職國史院做個編修的閒職,你季福胡言亂語,再橫生枝節的話,可如何給小爺交代!

    「是!」季福這才發覺自己失言,急忙低頭認錯。

    「呵呵,季大人去忙吧。」謝天謝地,談老頭沒有借題發揮,仍舊在擺弄房四寶。

    「拿來我看!」季開生伸手索要紙片,拿過來仔細讀著。

    再看名帖之上,「攜-耿昭忠」四字的確是和慣例不符,十分刺眼。

    「呵呵,這多羅額駙的名號字體筆力與瑪拉侍衛迥然不同,定是那耿王二子擅作主張添加上去的。」季開生自言自語

    一般,卻是分析給談遷和季福聽的。

    「不過,論起書法,這大內侍衛的確不如咱們的大清額駙,呵呵。拿去收好吧。」這一句,明顯附和了剛才季福揶揄調侃瑪拉的意思,卻也實在中肯,對剛剛被呵斥的官家季福,起到了極大地安慰鼓勵作用。也同時算作在道義上和看不上蠻夷的談遷做個小小的神交。

    說來也怪,自從和大清多羅貝勒玄燁過從甚密之後,季福明顯感覺到自家老爺現在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幾名下人越來越和顏悅色了,極少訓斥,從無責罵。開始的時候五六個家人都是惴惴不安,唯恐生變,一段時間下來,卻發現這種改變是真實的、自然的,老爺也沒有別的什麼打算,這才拜謝天地眷顧,逐漸心安理得,卻也更加盡心服侍季開生一家。就連這幾日借宿於此的談遷老先生都看出來季開生寬以待人、特別是下人,很是稱讚他「禮賢下士、禮達庶民」一番。

    季開生在大門口接住了兩位訪客,互相行禮見面之後,就到客廳就坐。

    季開生不知道耿昭忠此來目的,所以也就沒有直奔主題,詢問小爺之意,而是先從客套開始。

    「額駙屈尊大駕,光臨寒舍,下官實在是不敢當啊!」

    「季大人無須客套!本朝定例,額駙不可私交朝廷重臣,季大人萬萬不可再自稱下官了。再者,我和瑪拉兄此次前來,乃是公幹。」耿昭忠抱拳施禮,坦蕩的很。

    前半句,季開生十分認同,也是心下一寬。的確如此,有清一代,作為「駙馬」的各級額駙其實真是日子不好過,不僅在外不能結交朝廷官員,以防皇親干政,就連在家裡,也是地位低下,從這個角度來說,表面風光的大清額駙,其實也是甘苦自知的。他不讓自己自稱下官,那意思就是不把自己多羅額駙的招牌拿出來,倒也省去了好些麻煩。

    但是對於耿昭忠的後半句,卻把季開生嚇了一跳:什麼時候耿昭忠這位靖南王的二子,居然和玄燁小爺的侍衛一起「公幹」了?自己怎麼從未聽貝勒爺說起過?

    「不知兩位大人有何公幹?下官領命就是。」季開生做樣子站起來,準備聽聞是和公幹。同時,眼神瞥向了瑪拉,暗藏著一絲嗔怪。

    本來作為玄燁的《國學與西學》「編寫組」的「重要成員」,他季開生和現如今風光無限的皇二子有半拉師生情份在裡面,說白了,神似君臣。而瑪拉作為御前侍衛,其實還是家僕,別看堂堂四品,比從五品的「右給事中」高了三級,可這說起公示,朝臣和內臣的位置是明擺著的。

    瑪拉一下子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十分的懊惱自己剛才在松竹齋怎麼就一時糊塗,答應了這位額駙大人的無理之請。

    「季大人,是貝勒爺讓我過來找您要一本書,說是和您在編纂的一部論著有關的。」瑪拉情急之下,胡亂編排一番,暗自感念這幾日那小功子是不是給自己講解了許多小爺玄燁的奇聞趣事。

    「哦,原來如此。」季開生故作坦然。剛要回身坐下,卻似乎想到什麼,於是故意問道:

    「貝勒爺可曾說起是何書?」

    「這……」瑪拉滿都認不全,更何況浩若煙海的漢典籍,只能張目結舌。

    「呵呵,一定是瑪拉大人忘記了。也好,你隨我到書房,我說幾個書名給你聽,你自然就會記起來了。」季開生說得冠冕堂皇。

    「我……」瑪拉一時沒有明白,還是愣在那裡。

    「我說瑪兄,季大人的意思是讓你去聽一聽那些書的名字,這樣你聽到似曾相識的書名,自然就是貝勒爺和你說起的那本書啦?估計你平日裡沒有讀過什麼典籍吧,那樣就好,聽到似曾相識的,就是它了!」一旁的耿昭忠雖然年少,此刻卻有模有樣端著茶杯,「教訓」起瑪拉。

    「額駙大人所言不差!下官這點小辦法,在您面前真是不堪一提呀。多謝您幫襯了!那您就……」季開生奉承一句,就準備拉著瑪拉到後面密談。

    「季大人客套。兩位請便吧,昭忠就在這裡等上一會兒就是。小子初來乍到的,自然入不了大人的『內閣』,日久天長,方知人心。日後再有貝勒爺差遣,小子還願意鞍前馬後,陪著瑪兄和季大人『公幹』。即便是在這裡坐等二位,我也十分樂意。」耿昭忠毫不介懷,卻是言之有意。

    「多謝額駙體恤!」季開生聽了,心中卻很是介意。剛才耿昭忠那「內閣」二字,雖是借用前明官署設置來做一調侃之用,卻是否暗示他已經察覺,在貝勒爺玄燁周邊,正形成一個小圈子?而自己作為小爺的近旁之人,就和入了前明的「內閣」一般?

    況且,這位額駙的背後,是遠在「巖疆」的靖南王!玄燁小爺的威名,看來是已經出了京師,四海鹹聞了。這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調侃,是否是在傳達他耿王一族的某種信息?再往深處想,靖南王一脈,背後又是其他的藩王,他們自成一系……如果真有此意,那,到底是福是禍……

    季開生思緒至此,急忙收攏,拉著瑪拉往後宅而去。

    六科給事中,明清「諫言、監察」官職名。源於給事中,所謂「給事中」,為給事於殿廷之中。由於給事中分掌六部,故稱六科給事中。六科,中國古代朝廷的中央機構之一,即吏科、戶科、禮科、兵科、刑科與工科。在明朝,在體制上即為監察約制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會的制衡機構。洪武六年(1373年)門下省設給事中十二員,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十三年罷門下省僅留六科、尋隸翰林院承敕監,改隸通政司。六科加置諫院,設左右司諫各一人,左右正言各二人,後改名元士,又曰士源,或增至八十一人。二十四年,始更定六科給事中品秩。每科設都給事中一人。正八品。左右給事中二人從八品。翰林院庶吉士,其

    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即被指定培養為六科給事中,這些人被稱為六科庶吉士,可見明太祖對其十分重視。洪武三十三年定制,六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為正七品;給事中從七品。六科給事中的職責是「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發出的制敕,給事中要對之進行覆核,看其中有無不妥之處。如有發現,可以封還並奏報。

    清初沿明制,亦置給事中,無員額限制。清初沿明制,六科為獨立機構,六科各設掌印給事中滿漢各1人,給事中滿漢各1人,秩正五品。順治十八年(1661年),設都、左、右給事中,滿、漢各一員,滿員為正四品,漢員為正七品;又設漢給事中二員,正七品。康熙年間改都給事中為掌印給事中,滿、漢各一員,均為正七品;給事中,滿、漢各一員,也均為正七品。雍正初為加強皇權,六科併入都察院,設給事中、筆帖式等官職。與監察御史合稱「科道」,同為言官,有進宮諫諍之現,職掌抄發題本,審核奏章,監察六部、諸寺、府、監公事,其封駁之權有名無實,職權較明為輕。雍正七年,升為正五品。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革官制,省六科,只設給事中二十人,仍隸都察院,分掌原六科公務。此機構位階小,權重。尤其封駁權,更是如此。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

    六部是行政執行機關,而六科則是監督機關。從執政行政權上六部比六科大,六科給事中只是個七品官,而六部尚書是從一品,行政權幾乎都掌握在六部手裡。而從法律監督權上六科比六部大,六科就是為了監督六部而設的,以「稽察六部百司之事」為己任,凡是皇帝詔令聖旨下達,要經六科分類抄出,交付六部等機關執行;重大政令的執行情況,六科還要向皇帝復奏報告。六部的章奏和執行政務有誤者,六科有權駁正並報告皇帝。甚至對已頒行下達的聖旨,六科都有權「封還執奏」。

    名帖,古人的名片。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帖面。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名帖」上所書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謙恭,「名帖」上名字小會被視為狂傲。

    有清一代,清代的駙馬滿語稱為「額駙」。額駙又以所尚(註:額駙娶公主不能用「娶」,只能用「尚」)公主的品級分為數等,尚固倫公主(由皇后所生)者稱為固倫額駙,尚和倫公主(由皇妃所生)者稱為和碩額駙,尚格格者稱為格格額駙。這些品級均載於《清會典·宗人府》中。

    作為駙馬爺,名義上是夠尊貴的,但若按家庭成員關係上來說,實在不及民間的姑爺那樣受寵。首先從名義上,作為天子之女的成婚,不能稱為出嫁而稱下嫁,而對額駙來說不能稱娶妻而曰尚主,這一尚一下,已將封建的等級制鮮明地體現出來了。公主的爵位大致相當親王一級,而駙馬只是貝子公,地位又遜於公主。當然,若論起榮華富貴,額駙的生活自非凡人可比,古人所說妻以夫貴,這裡卻是夫以妻榮。

    按清朝禮制,公主薨後如果駙馬能為妻守節而終生不再續絃,則爵秩、待遇終生不變並可蔭及子孫。如駙馬不耐鰥居,另娶夫人,則立即革除爵秩,並收回皇室所賜房屋、田產、珠寶、奴僕、牛馬等所有財產。但納妾不在此例。這裡又將封建社會要求女子的從一而終加在了男人頭上。

    公主下嫁後,不能久居額駙家中,必須由皇室另撥銀建府邸而居,稱為公主花園,不能稱額駙府,因駙馬對府邸只有居住權而無所有權。如駙馬先亡,則此府為公主的養老送終之所,公主死後由公主的子孫交還清廷,子孫另遷居而無權享有此府。如果公主先薨,額駙在孝滿之後,也須將府邸及賜園交還清廷,本人退居原來府內,只有田地財產可以繼續享受,額駙名義等不變,但這也是指不再續絃而言。因此,公主健在時駙馬衣食無憂,公主一旦亡故,則各方面頓感窘迫。

    額駙和公主在生活上的情形,正如民諺所說,上床夫妻,下床君臣。因此,夫妻間的生活也囿於封建等級制的束縛,並不美滿。絕大部分時間駙馬不能與公主同居一室,而是在儀門外另辟一室獨居,每天早晚必須衣冠合制到公主住處階下簾外,向公主問安。公主命進,太監或媽媽(女僕)傳話:「額駙爺請進」。駙馬才敢從命。如果簾內傳出,「額駙爺請起」,則駙馬轉身而退,不敢擅入。

    按清朝禮制,公主和額駙不能同席飲食。公主薨後,不葬駙馬祖塋之內,也不能與駙馬合葬,而是由內務府撥官地重新營建公主墳,所以舊時北京四郊都有紅色的公主孤墳。

    以上所說都是公主下嫁滿族旗人而言。清廷為了懷柔蒙古等少數民族,也實行聯姻制,將公主下嫁蒙古王公。額駙又分為駐京和隨旗二種,隨旗額駙是有些王公兼任盟長或旗札薩克(旗長),不能久駐京師,成婚滿月之後,公主要隨額駙回蒙古居住,稱為隨旗。但清廷也在京師賜建公主府,以備公主回京省親。

    如果王公在領地沒有重大職責,則在京與公主長住,稱為駐京額駙。但府邸不稱公主府而稱王府,這是因蒙古為藩部,地位在公主之上。但實際上清廷對蒙古額駙的待遇遠遜滿族額駙,俸祿不到滿族額駙的1/3。

    內閣,明,清最高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設「四輔官」,不久又罷。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又置華殿大學士以輔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仁宗時,任用楊士奇、楊榮為華蓋殿、謹身殿大學士,權力加重。明世宗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

    清代沿置,天聰年間,設內三院;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正式改為內閣,只是沿襲明代官制,並不是加強內閣職權,相反卻降低大學士的品級(正五品),

    減少了它的職官人數,其權勢反而低於內三院。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再改回內三院,大學士品級又同於六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復內閣,大學士兼尚書。康熙親政後,軍國機要,始終歸內閣。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學士升為正一品,在各部尚書之上(尚書為從一品),當時雖已設軍機處,但任軍機大臣者,除親王外,其首領必是大學士,所以當時的大學士是勳高位極,因稱內閣為「宰輔」。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再設軍機處後(軍機處停設了二年),機要章奏都下到軍機處。凡軍國要務,都要由軍機大臣承旨出政,內閣之權便輕,只是辦理一些例行事務。但名義上仍為清代最高級之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憲制,設責任內閣,以舊內閣與軍機處合併為最高國務機關。北洋軍閥時期改稱國務院,習慣上仍稱內閣,其成員稱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