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循循而善誘 文 / 弘毅知難

    福臨聞聽小玄燁說要對克薩「從速用兵」,忍不住笑了起來。

    「哈哈,玄燁啊,你還小,這用兵之道可不是兒戲,你一句從速用兵,難不成我八旗健兒都長了翅膀,一夜就能飛到呼瑪爾去了?來來來,阿瑪告訴你,但凡舉兵,糧草乃是第一位的,倉促之間,糧草何來?再者,誰來統兵?從滿蒙漢八旗中哪一旗抽調兵馬,都是要緊所在!」福臨一邊說,一邊把跪在地上的小兒子拽了起來,拉倒御案之後的偏座上坐穩。

    「兵……馬!」弘毅突然聞聽這個馬字,立刻動了心思。

    「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福臨還以為玄燁有所領悟,很是自得。

    「皇阿瑪教誨的是!確是兒臣唐突!」弘毅先給面子,然後來實際的。

    「嗯,我聽說你皇瑪瑪恩准你和四貞一起研讀兵法了,這是好事。」

    「兒臣一定謹遵皇命,好好和四貞姑姑研習兵法!」弘毅悄悄將「研讀」改為「研習」,提前給福臨打個小小的「招呼」。

    「好!」福臨十分欣賞弘毅的學習態度,再次表揚一番。

    「皇阿瑪,兒臣仔細一想,您果真是天子聖君、一代英主!竟然提前就將糧草調遣之事做了籌劃!」弘毅開始滿嘴放炮,不怕你不暈乎!

    「哦?阿瑪……你是如何知道的?說來聽聽,阿瑪也好考校你一番!」福臨本來對著沒頭沒腦的一句是要追根問底的,可作為大清皇帝,被自己兒子生生架了上去,自然也不能自己出溜下來。不過這個「明知故問」的姿態還是要做的。

    「兒臣回皇阿瑪的話,您當日不是就發下了上諭,讓同安王鄭芝龍統協東南福建、浙江兩省商船。做皇家海商船隊的管帶不是?」原來,這是當日弘毅和福臨商定所謂大清國「領海」之時。順便提及的一項定策。

    「哦,正是!玄燁說的不錯……不過這上諭嘛,還沒來得及發往東南。」福臨也是實話實說,咱們定領海,其實也就是三天以前的九月初六日罷了。到現在議政王大臣會議還沒拿出個定見來呢。許多人都怕鄭氏家族如此便會坐大。

    「皇阿瑪,兒臣其實是揣測聖意了,您看玄燁說的對錯?如果令今歲運往通州倉糧的『改兌米』五十萬石,轉而交由鄭芝龍所管帶的皇商船隊早日經海路北上,不入通州,而是過遼東,一路抵達薩哈連烏拉之入海口。再逆江而上,直至海船不可前行之所,擇一要害方便之處,興建轉運堡壘。而且就用星形要塞之制,可確保萬無一失了。」關於後世黑龍江的航運能力,弘毅實在是沒有多少底氣。只是默默祈禱眼下的薩哈連烏拉可以直抵呼瑪爾就好!

    「五十萬石……嗯……」福臨算是有些明白了,但還是需要細細琢磨一番。

    「兒臣所以欽佩皇阿瑪此法,是因為這的確是一石二鳥之妙計!」弘毅一臉的欽佩,十分真誠。其實,他是在欽佩自己罷了。

    「哦,怎麼個一石二鳥?」

    「兒臣以為,目前浙江、福建兩處的改兌米實不足四十萬石而已。但如若調運海路五十萬,則虧空部分必須由鄭森填補。他盤踞福建沿海久矣,讓他拿出十萬石,絕非易事,卻也力所能及。皇阿瑪此計可謂釜底抽薪。二來,同安王北上督船,則鄭性父子二王也難以朝夕商議。況且鄭芝龍縱橫海上久矣,無本萬利的生意他必定牽掛。看似放虎歸山,實則揚我大清水師威名於四海,久而久之,外海藩邦必然望風披靡了。」弘毅小小一分析,接著畢恭畢敬。

    「皇阿瑪,不知兒臣此番對奏,有無疏漏之處?」

    「哈哈,玄燁說的不錯!」福臨不得不給玄燁的答案一個滿分。

    「謝皇阿瑪!兒臣還猜想,皇阿瑪也許早就對薩哈連烏拉入海口所在建一座屯兵轉運之城,胸有成竹了呢!」繼續「答題」。

    「不錯,玄燁所想甚合朕意!只不過,這些謀劃還都需要會議。」

    「嗯!兒臣明白了,這些軍務緊要之處,的確需要會議。不過,皇阿瑪,兒臣聽別科托夫說,北地羅剎匪兵之所以來去無蹤,全是仰仗了白山黑水間四通八達的河流水道,他們夏秋之際乘船往來於各個據點之間,遇到民人村落,就下船上陸、燒殺搶掠。冬春之時,河流封凍,他們又棄船登岸,裹挾著搶奪來的物資、民人,龜縮在幾處主要的城堡之中窩冬,真是奇怪……」弘毅故意設問,佯作冥思苦想之狀。

    「那也不甚奇怪的。玄燁你還沒有回過盛京,自然不知道關外龍興之地一入冬季,的確是寒冷非常。眼瞅著現在已入深秋了,過不了多久……」福臨煞有介事準備好好普及一下兒子的老家風情知識,說到一半卻戛然而止!

    「哦!過不了多久關外就是冰凍寒冷了。不過,如果隆冬季節進軍關外,一則天候寒冷,二則羅剎龜縮,豈不是要一個一個據點的拔除,的確耗費錢糧時日!」福臨似有所悟。

    「皇阿瑪聖明!兒臣知道了!」還是全當你在授課、我在受教好了!

    「嗯,從速用兵倒是可行。趁著秋高氣爽,將往來在河道上的小股匪軍逐一擊破,盡量殲滅那些能夠外出作戰的兵卒。而後逼著他們殘餘匪軍不得不龜縮在城塞之中,等著我大清八旗去一個個連根拔除!……不過現在水網密佈,似乎不利於八旗騎射……」福臨在那裡自言自語,旁邊的弘毅也是跟著點頭。

    「嗯,兒臣記得,沙爾虎達曾經上疏,說羅剎人善於在江河之上乘船作戰……」弘毅適時匯報一下學習心得,卻充滿期待打量著福臨。

    「對!就讓呼瑪爾章京沙爾虎達統本部兵馬進剿!他的確是員戰將,也熟悉羅剎匪兵排兵佈陣的套路。只是要

    提醒他,讓他多帶著兵船、火槍火銃。」

    「兒臣今日和趙布泰共同為簡郡王福晉加祭。也聽他說起過沙爾虎達的厲害所在呢!」繼續提供信息哈!

    「趙布泰……嗯,他曾和沙爾虎達多次搭檔。於戰場之上也是一員猛將!對呀,就讓他自禁旅八旗之中提一彪人馬北上,陸上就由他為主,河道上自然是沙爾虎達的囊中之物!」福臨很善於捕捉那些「瑣碎」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決定。

    「皇阿瑪。這下關外北地我們薩哈爾察部、索倫部、瑚爾哈部等各處旗民,終於可以報仇雪恨了!」弘毅眨巴著眼睛,再給出一個可以利用的信息。

    「嗯,他們都是朕的子民,給大清交賦納貢,自然是要為他們一雪深仇!」福臨許下重願。

    「嗯。皇阿瑪的君父大恩,各部旗民一定會鼎力協助我八旗鐵騎的!」看到福臨一時不明白「人民戰爭」的偉大功效,急忙引申一下。

    「鼎力相助?他們只是簞食壺漿就可以了!」

    「可即使是沙爾虎達,『東北』廣袤大地。他也難以辨別東西南北呀?土著卻可以引為嚮導、鞍前馬後……再者,大清正義之師、弔民伐罪,隨行土著耳濡目染。自然知我八旗雄威,而後口口相傳、齊聲稱頌,極北之地可保永世歸順!」

    「哦?玄燁果真動了些腦筋!好吧,此事可交予沙爾虎達、趙布泰便宜從事。」福臨終於鬆口。

    「皇阿瑪,兒臣還一事不明:如果隆冬時節羅剎人龜縮城中,我們又待如何?」

    「呵呵,只要他們不是築了你所說的星形要塞。阿瑪自有辦法!就用炮轟!自從上月木蘭演武之後,朕已經下諭給兵部和兵仗局,令他們會同湯老瑪法,盡速趕製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弘毅聞聽「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真是喜從中來!

    要知道歷史中真正發生的抗擊沙俄的克薩自衛反擊戰中,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戰功卓著。該炮為銅質前膛炮,上有銘:「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炮重1137千克(約合一千九百斤)【清初一斤屬於中型重炮了!炮身長2.48米,口徑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細後粗,上面有五道箍,兩側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與底部正上方有『星『、『斗『供瞄準用。火門為長方形,每次發射裝填1.5∼2千克火藥,炮彈重3∼4千克(約合六斤不足七斤)。該炮用木製炮車裝載,多用於攻守城寨和野戰,在兩次克薩攻城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順治年間的「神威大將軍炮」雖然不似後世康熙朝的威猛,卻也「相當」厲害了。據後世有關專家判斷,鐵心銅體的「神威大將軍」火炮,其品質已達世界最高水平。此炮以銅鑄之,前細後粗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藥2.5公斤、鐵子5公斤,安裝在四輪炮車上,具有身管長、彈藥量大的優點,是攻摧堅城的利器。清順治年間,出於鎮壓農民軍和消滅南明小朝廷權的需要,火器生產的勢頭有增無減。清廷在北京設立了炮廠、火藥廠,由兵仗局統一管理,由此導致了清代第二次火器生產的**。至於順治年間的神威大將軍比康熙年間還要粗重,估計是攻城拔寨為先的緣故,康熙年間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緩慢走上了「小型化、便捷化」的路子吧。

    皇帝主動想到要用炮,說明這循循善誘做的還是很到位的!

    兵仗局,清官署名。內務府所屬三院之一。原名「鞍樓」,順治十一年(1654)改名兵仗局,十八年(1661)改名武備院。掌官廷所用兵器、鞍轡、甲冑、被具等。有兼管事務大臣,無定員,卿二人,正三品。所屬北鞍庫掌皇帝所用鞍轡、傘蓋、幄幕等。南鞍庫掌官用鞍轡、皮張、雨纓、絛等,甲庫掌盔甲、刀仗、旗纛、器械等。氈庫掌弓箭、靴鞋、氈片等。

    清代的大炮已經按重量分成了輕炮、重炮兩種。從27斤到390斤稱為輕炮,從560斤至7000斤稱為重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