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六章 ——義利需並行 文 / 弘毅知難

    位育宮內,戴明說將眾位儒生、大臣的義利觀來了個「底兒調」,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第一次有人在這種場合義正言辭地提倡無論家國士民,都可以在重義理的前提下求利益,偏偏還是有據有論、堂而皇之!無論是誰,一時半會兒都還沒有找到加以反駁的立足之處。

    當然,弘毅也是沉默不語,不過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在冥思苦想——是誰透露了當日松竹齋自己的言論?

    戴明說不可能是穿越而來,所以不會先知先覺。若是他自覺自發,為何剛才所說,幾乎每個詞彙的組織都和自己爛熟於胸的論調如此契合?答案只有一個:當日聞聽自己言論的人裡,有人和戴明說交好!

    福臨也是躊躇之中——戴明說此番言論,其實很是有用。家國大利方面,胡世安都認同了,也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了,自己這個皇帝所要做的,只不過將過去檯面下的東西搬到檯面上來,用實際行動鼓吹海外貿易,從而大大賺上一筆,為即將進行的北征羅剎準備充裕的軍資,進而為平定西南打下基礎。

    若說個人逐利,只要堅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那麼四民之中「農工商」都不在話下,必然順理成章擁護自己,他們自古以來就為了生計而不得不追逐那點賴以生存的「小利」。如果讓他們名正言順的發家致富,賦稅自然充裕,利國利民。

    可如今唯一拿捏不準的,就是「士子」們了,他們的人心向背,關乎社稷存亡,漢臣官吏,又大多出身與此。最最緊要的,就是背負著孔門學說的所謂精義。表面上都是「羞於言利」的,而且為了追求大義天理,不惜粉身碎骨的!儘管假如自己明天給他們「莫須有」減去半年俸祿的話,一班士子官僚不抓狂了才怪!

    「諸位愛卿,你們都說說道默之論可行與否?」福臨先在這次御前會議上小範圍徵求一下意見,探探口風。

    所有人都沒有接話,每個人心裡都清楚。「重義輕利」的背後,是自己的沉重負擔——

    表面上守身如玉、恥於言利,但做官的這些人,誰家不需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之類的俗務操心?單憑那點少的可憐的俸祿?連上下打點都不夠!自己貴為尚書,還有下面「孝敬」,可那些屬下更是「有出必有進」。貪贓枉法之事故而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了。假若連皇上都首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話,是不是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多來點進項,也不必拎著腦袋巧取豪奪了!但,好是好,千百年人的矜持卻是要有的,不能單憑戴明說幾句義利觀的考據。我們就趨之若鶩了吧?那也太有失體面了!

    所以,所有人都選擇了沉默,誰也不會帶頭「出醜」。

    「怎麼,你們都不說話?難道你們都認同了道默多言?」福臨有點懊惱——都不說話,我貿然給了定論可就要負責任滴!

    一旁的弘毅剛才主要心思放在了分析「傳聲筒」是誰的問題上了,而且有了一個初步的界定。忽然聽到皇帝這一問,心中凜然——不管是誰傳出去的,人家戴明說今日所言和自己的重利思想毫無差池。現在都到了這種程度。萬萬不能讓他的努力付之東流!無論他是真心贊同,還是趨炎附勢!

    「皇阿瑪,兒臣可否拋磚引玉?」弘毅果斷打破了有些壓抑的沉寂。

    「好!諸位愛卿,我們來聽聽黃口小兒的高論吧!」福臨如釋重負,欣然應允,順便用「高論」一詞來羞臊這群「見利忘義」的傢伙!

    「兒臣豈有高論?只不過適才想到自己經辦的幾件皇差,有了一點心得。冒昧進言罷了。謬誤之處,請皇阿瑪恕罪,請諸位大人海涵。」弘毅知道,此時自己說點大實話和真心話。給所有化人一點面子,讓人家順桿而下就好。

    「好,朕恕你無罪。」

    「謝皇阿瑪!兒臣前些日子奉旨徹查朝鮮行商私販馬匹也好,收攏調教來歸阿爾巴人也罷,有一個感悟,那就是:大清國力鼎盛,萬民福祉共享,才會有這幾件事情出來。」弘毅眨著眼睛,盡力表現的情真意切。

    「哦?從何說起?」皇帝對這種涉及大清威儀的話題最感興趣。

    「皇阿瑪,我大清軍威浩大,戰馬良駒不計其數,故而朝鮮人才會頻頻覬覦。若我軍力懈怠、不堪一擊,恐怕朝鮮即使有那麼幾匹瘦骨嶙峋的老馬,還要防著我們去和他討要呢!」兒童一般的思維一下子讓眾人放鬆了戒備,紛紛掩面而笑。

    「哈哈,有意思!不過說的也在理,我大清富有四海,他們自然羨慕窺伺。就好比窮困潦倒、家徒四壁的人家,自然不用嚴防死守,賊人強盜是不會費時費力去叨擾的,哈哈……」福臨延展一下,表示認可。

    「皇阿瑪聖明!同樣一件理兒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阿爾巴人的來歸。他們原來受了羅剎國主的蒙蔽,不遠萬里前來我之北地,就是皇阿瑪所說賊人強盜。但被我大清國威震撼,明安達禮大人收降他們之後,更是親眼所見我天朝上國的處處威儀與富庶。皇阿瑪和皇瑪瑪又是給他們入旗賜官、置宅授業,甚至天恩浩蕩,讓他們娶妻生子、安身立命,這些人豈有不徹底歸順之理?」

    「哈哈,玄燁所言不差!豈有不心悅誠服歸順我大清之理?」福臨心中喜悅,又重複了一遍。

    「吾皇聖明!」眾人跟著唱誦一番,尤其是被點名表揚的明安達禮最為賣力!

    弘毅聽在耳中,從中敏銳感覺出此時此刻殿內氣氛所發生的潛移默化的變化——大家的心情都在慢慢地變好、變輕鬆,而不是剛才的謹小慎微。看來,只要有互動交流就好呀,總比沉默自閉要利於溝通。

    「於是兒臣就想:一正一反,都源於大清對他們『有利可圖』。唯一的區別或是要害,就是他們圖謀的『利』

    不盡相同。朝鮮所圖,是為了首鼠兩端、陰奉陽違,對我大清天朝心懷芥蒂。這其實是逆天而行,不可不嚴懲!但阿爾巴人所圖之利,無非是求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富貴榮華的去處,平心而論,實屬正常。」

    「嗯,有些道理!」福臨頻頻點頭,眾人也跟著默默頷首。

    「但大清貴為天下之主。對那些屬國、藩邦,我們自然是要『教之以義』,卻也不能自縛手腳,一味說教,忘卻了『授之以利』的好處。恩威並施才是王道,如若朝鮮一意孤行。今後我行我素,謀求私利而折損天威,天理不容!也必定深受其害,咎由自取。但對於大清子民,卻要保其生計,准許他們為了能夠過上富足一點的日子而謀求自己的『微利』。當然,朝廷上下、大小官吏。也要肩負『教之以義』的職責,不可聽之任之,以防『小民微利、天經地義』蛻變為『個人私利、不擇手段』!」

    弘毅說到這裡,再次觀察諸位,果然都由默默頷首變為了頻頻點頭。他還有意無意看了一眼戴明說,正好發覺此人聽聞這句話之後,臉上出現了敬佩驚訝之色——怎麼樣,小爺沒說的話你聽著新鮮吧?再讓你高傲!你要學習的還多著呢!俺有後世三百年的知識沉澱!

    「胡大人剛才憂國憂民之『高論大義』。玄燁受教頗深。九州民人不可見利忘義是正途,不擇手段追逐私利之風更是不可乍開,否則民風敗壞,社稷危殆。」胡世安聽聞自然躬身施禮,及時感謝。

    「戴大人『義利之辨』令玄燁耳目一新!您的精要思慮,實在是心懷社稷、利在長遠,令我如沐春風!」弘毅用理學大師程顥來比喻戴明說了。可謂「捧死人不償命」。但偏偏底下的戴大人就十分受用這一套,急忙洋洋得意卻又感恩戴德地一揖到地!

    「但,如若我們『教之以義、授之以利』兩措並舉,則兩位大人的初衷可謂兼顧。皇阿瑪尊孔。天下有目共睹。若依了胡大人之論,便可讓孔孟之道、程朱之學大行其道,士子儒生自然衷心擁戴,民人百姓也可以知曉大義、安分守己、謙卑和善,從而以大義遍天下。鼓勵四民見利思義、求利有道,君子昌盛而小人衰微,為萬民謀福祉安康,人人富足而國家富強,可謂天下之福,是為以大利強中國。兩策並行不悖,實在是利國利民之盛舉。」

    「兒臣信口雌黃,請皇阿瑪教誨!」

    弘毅最後還不忘謙虛,說明自己只是膚淺之論。其實,此刻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你們現如今就是缺少我這一個中庸呀。何況你們,就是現如今的中國,也需要一個適度的調和呢!讓所謂的「重利輕義」觀念淡化一些,卻要仔細維護;讓「追求大利」的思維活躍一些,又要適可而止,這才是我的目的!

    「好!玄燁說得言之有物。諸位,現在你們都說說吧?」福臨很滿意兒子的出場表現,繼而再次徵求意見。

    「臣欽佩不已!」老衛道士胡世安果然第一個出來表態了。本來是被反駁到體無完膚的程度了,此時有小皇子的調和,面子算是保全了,自然要急忙忙就坡下驢。

    「奴才亦是欽佩!宗室有貝勒爺之祥瑞,實在是我大清之福!」圖海也搶前表態。

    「臣等(奴才)贊同貝勒爺所言!」此時無論滿漢,都是異口同聲。

    「好,既如此,諸位愛卿看來是贊同兩策並舉、求同存異了!臣僚和睦,才是我大清真正的福氣呀!」福臨喜不自禁,用自己的期盼給出了結論。

    「奴才(臣等)定然和衷共濟、效力君前!」所有人齊齊發誓,再送給皇帝一個大大的梯子,用來順勢而下。

    「哈哈,君臣和睦,才是天下之幸!」福臨舒舒服服接了地氣,笑著抬手示意底下的眾人重新落座。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可以讓同安王統帥船隊行商於海上了呢?」福臨再次發問。

    會議主持人的腦袋必須時刻清醒,人家就記得這一番「義利觀」的爭論,其實是起源於剛才宵夜之前,玄燁先是推薦鄭芝龍帥船出海,接著戴明說搶話佐證同安王的能耐了得,結果引出了胡世安維護道統、要求「重義輕利」的論戰。

    「皇上,臣贊同皇二子所論,可擇一優選之人帥船出海貿易,以求利國利民!」說這話的,誰都沒有想到,卻是會議以來一直充當「憤青」角色、見誰咬誰的刑部漢尚書劉昌。

    「哦?劉昌,你贊同玄燁所論?」福臨似乎也沒有準備,反問了一句。就連弘毅,也是頗感意外。

    「回皇上的話,臣贊同皇二子所『論』,就是大行海上貿易之論。但,微臣不贊同皇二子所『提』,讓鄭芝龍帥船出海!」劉昌展現了自己的卓越的糾結本領——他自己很糾結,也要讓參加會議的諸位跟著一起糾結!

    好吧,是你劉昌大人不讓大傢伙回去睡覺覺的,就別怪我再給你上一課!——弘毅對這位半路殺出的憤青,暗自下了決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