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六章 ——福臨用人觀 文 / 弘毅知難

    ps:

    御前會議討論同安王鄭芝龍的任命以來,小貝勒爺玄燁一直是在扮演著堅定支持者的角色,而且巧妙地利用幾位漢臣的不同心理,成功將他們分別打造成了「大義與重利」、「忠義與奸賊」等不同觀點上自己的對立面。一番不可謂不艱難的「折衝」之後,好不容易反駁倒了幾派不同聲音。誰承想到最後,玄燁自己要跳出來做最大的反對派!

    一時之間,眾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弘毅此時絕不是因為開了如此冗長、議題眾多的會議而思維混亂的樣子,反而格外的精神與堅定。

    其實,這就是他所說的「轉承起伏」!當你們都不看好鄭芝龍的時候,我偏要將他的種種神奇一味放大,而且有理有據,讓你們不得不認同我的觀點,心中至少要有一個潛意識,那就是我所說的「真實」的鄭芝龍,並不是你們以為的那樣不堪——

    知書達禮,有一定的儒家底子;不忘祖宗,始終把自己當做中國人;願為棟樑,曾有經世安邦的宏願;善於縱橫,各方勢力都能兼顧周全;敢於碰硬,該出手時就出手;精於航海,二三十隻海船起家而成為南洋獨霸;長於經商,白手起家、富可敵國……

    而當這種判斷在你們心中慢慢滋生、立足、壯大、鞏固,繼而贊同朝廷委派他去率領大清第一支官辦武裝船隊大行貿易、廣納重利的時候,玄燁卻要讓形勢急轉直下——你們都別忘了一點,那就是自古以來對商人的普遍評價:無商不奸!

    不過這種警示和提醒,如果一開始就擺在眾人面前,估計誰都會一笑而過。悠悠說道:「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既然如此,我就反其道而行之。現在重提此事,效果就大大不同了:說一千道一萬。堪為大用的鄭芝龍,畢竟是一個大大的海商!縱使你有滔天偉才。可本性難移,那就必須加以防範!

    不得不說,弘毅的策略取得了奇效!短暫喧囂的大殿之內,很快恢復了應有的平靜,每個人都在等著小皇子來自圓其說。

    「玄燁,同安王到底用是不用?你需拿定主意。」

    福臨善意提醒還在那裡「得瑟」的兒子,心底裡還是有一些不悅的:一開始你提出來行海商。接著就把同安王不遺餘力往前推,就連我這個當皇上的也跟著你好一個折騰。好不容易反對的意見都被你「掰扯」得差不多消停了,怎麼?你自己卻要往回出溜嗎?要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看來我還要好好敲打敲打你。讓你知道這御前會議可不是小孩子「過家家」的兒戲!

    「皇阿瑪,玄燁主意已定,只等皇阿瑪聖裁。」弘毅十分理解青年皇帝此時那種被兒子「戲耍」的尷尬和幽怨,故而立即堅定回應。

    「哦?朕倒以為,你現在無論是何主意。都是難以自圓其說了!」福臨真的有些生氣了,和個真事兒似地如此篤定,你當朕和大臣們都是任你擺佈的棋子不成?

    「皇阿瑪,兒臣一番苦心,就是要讓朝堂上下、滿朝武都能明白知道:同安王確有奇才。需大用;同安王又固有不足,需提防!」看到福臨惱火起來,弘毅知道最後一點火候也到了,終於說出最真實的論點。

    「『大用』又『提防』?哈哈!玄燁啊,你到底是年幼啊!朕之用人,歷來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大用,何須提防?若要提防,不若不用!」福臨果然不以為然!

    皇帝這種反應,弘毅早就心知肚明,不足為怪。而他生生把這御前會議後半段進程弄得如此糾結擰巴,其實就是為了最後對福臨這個頗有主見、甚至有點剛愎自用的皇帝,進行「用人觀」理念上的洗腦。也就是說,劉昌也好、胡世安也罷,都是給福臨最後「被出場」做鋪墊的!真正對弘毅的「長策大計」會有所羈絆的,恰恰是福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觀!

    說青年皇帝篤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有道理的,因為福臨的人格特點決定了他對那些自以為「情投意合」的人,必定會執著於此。這位少年皇帝比較剛愎,血氣方剛、性情不定,又帶有建州女真骨血中「隨身以俱」的率真與衝動,所以為人處世多不按常規出牌,比如他對前皇后孟古青的隨意廢立,就突破了歷朝舊例。像福臨這種人,如果讓他感覺和誰心意相通、親密無間了,一定會做出「立下重誓、永不背叛」的豪言壯語。對於老閹奴吳良輔的百般維護而始終不棄,並非他不知道這奴才的斑斑劣跡,恰恰就是如此用人觀的明證。

    故而福臨親政之後,便將自己的觀念推而廣之,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政策廣泛運用到了內朝與外藩等各個領域。在京內,表現在福臨對一班漢臣的格外器重,無論新舊南北,只要你有才就統統委以重任、極盡親密。一旦起了對誰起了疑心之後,福臨更是果斷殺伐,絕不手軟。陳名夏得寵之後的登峰造極、恃寵而驕,失寵之後的身敗名裂、命喪黃泉,恰好體現了這兩個極端。

    對邊陲外藩,這種用人策略就體現的更加明顯了,突出的例證就是對吳三桂的信賴有加。

    其實,福臨和吳三桂原本並不親密,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對立的意味在裡面。因為福臨親政前一直受制於叔父多爾袞,與其貌合神離,心存怨恨,而吳三桂又是多爾袞手下的得力干將。二人真正打交道,是在順治七年多爾袞病故後。

    隱忍多時的福臨在多爾袞死後不久,就先對其派系進行了無情打擊:順治八年正月初六(1651年1月26日),福臨以多爾袞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謀亂罪。將其「幽禁」。十二日,少年皇帝御太和殿宣佈親政,此年雖僅十四歲。但「坐殿上指揮諸將,旁若無人」。二月二十一日。順治帝頒諭追論多爾袞罪狀昭

    示中外,「罷追封、撤廟享、停其恩赦」。隨後,他重用多爾袞生前嚴酷壓制的競爭對手鄭親王濟爾哈朗以清洗多爾袞的在朝勢力;他下令處死依附多爾袞且握有實權的大學士剛林、祁充格,殺掉固山額真、吏部尚書譚泰,並令阿濟格自盡。這一系列「疑人不用」的雷霆手段,沉重打擊了多爾袞派的勢力,多爾袞經營多年的關係網一夜之間土崩瓦解。被多爾袞視為左膀右臂且統領大軍的吳三桂自然若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擔心清算屠刀會落到他的頭上。

    順治八年四月間,也就是在福臨處置多爾袞後不久,身在陝西前線的吳三桂突然寫了一份奏報。馳送北京,要求「入覲」,朝見皇帝。他除了要訴說自己眷念皇帝的心情,表達要見皇帝的願望外,也想藉機觀察朝廷的動向和對自己的態度。少年皇帝接到奏請。以陝西戰事已息為由,慨然批准吳三桂進京。

    八月初,吳三桂抵京,禮部安排了覲見的時間。十日,福臨至中和殿。接見吳三桂,良言慰勞,然後賜宴款待。作為一員明朝降將,還是多爾袞最為看重的馬前卒,居然被親政不久的皇帝接見並賜宴,這是一般大臣所不易獲得的殊榮,吳三桂感到莫大滿足。福臨的這一舉動,使吳三桂心中的顧慮頓時冰釋。多爾袞被懲處,並沒有牽連到他,朝廷對他一如既往給予信任,吳三桂對此十分欣慰。

    皇帝對吳三桂的信任和器重,通過賜給他金冊金印、下嫁皇太極第十四女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等,充分體現出來。頒賜冊印,擺正了吳三桂牢不可破的地位;下嫁皇妹與吳三桂結親後,福臨和吳三桂之間由君臣關係轉眼變為親戚關係。吳三桂不僅未因自己的靠山多爾袞的倒台而遭株連,反受新主子的青睞,繼續飛黃騰達。民間甚至有種種傳聞,說福臨和吳三桂曾經結拜為異性兄弟、永不相負。

    只可惜,正史裡康熙繼位之後決定削藩,吳三桂起兵稱帝與清廷走向了你死我活的對立面。康熙後來挖出吳三桂屍骨切成數段分送各地,以洩其憤。發生此種謀反大事,已成清廷大罪人的吳三桂若真與福臨有結拜之事,顯然已非佳話,而堪稱一段令清廷羞於啟齒的大醜聞,誰敢提及,必獲誅滅九族的死罪!於是,順治與吳三桂間這段結拜往事從此便銷聲匿跡,僅流傳於市井阡陌間,只留在後人亦真亦幻、虛實難辨的模糊記憶裡。

    福臨為何如此忠實於自己「用人不疑」的政策呢?歸根結底,是與他篤信收買人心的籠絡政策會對前明舊臣大有作用。

    大清入關後,統治根基不穩,單靠清朝自己的力量難以統治中國,甚至還有被逐出中原的可能。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籠絡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漢族上層,迅速平撫漢人的反清情緒、「順而治之」,就成為順治一朝的基本國策。不但對吳三桂恩寵有加,對其他有聲望的漢族官宦名士,福臨均能予以禮遇。

    大學士黨崇告老還籍時,他兩次破格召見,賜坐,賜衣帽、靴襪、茶飯,「溫語慰勞良久」,並特命滿大學士車克送行。

    對洪承疇的重用,更突出地反映了福臨爭取漢人的勇氣:小皇帝力排眾議,令洪承疇坐鎮東南。不過洪承疇堅持「以守為戰」的方針,從未主動出擊,致使坐鎮數載,虛靡兵餉,引起朝臣不滿,認為這是「坐而自困之道」。然而,即便面對朝臣的指責和洪承疇的一再請求解任,福臨卻一再「優旨慰留」。對洪承疇的信任不動搖,終使洪承疇收到了「以守為戰」的招撫之功。

    對東南割據的鄭森,福臨一再為其開脫,即便鄭森提出的條件無法接受,他也不斷絕與其談判的通途,以便日後留有餘地。而這一策略終於在弘毅穿越之後收到奇效,更使得青年皇帝深信不疑自己的正確!

    當然,福臨能夠百分百堅信自己用人不疑政策的正確性,還在於吳三桂等漢臣也給足了他面子,始終表現得忠貞不二。

    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對皇上的忠誠,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地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福臨對他更加倚重。

    所以,如果為了達到讓鄭芝龍率船出海的目的,就將同安王說得天花亂墜,弘毅十分擔心福臨會想信賴吳三桂那樣去信賴鄭芝龍。吳三桂說到底還畢竟是一名儒將,十分看重君臣忠義。而對於鄭芝龍,弘毅實在是沒有絲毫把握!

    到底該如何給青年皇帝普及一下辯證的用人觀呢?如何恰如其分的說出海商的唯利是圖?還不能用力過猛、適得其反,一棒子把鄭芝龍打下十八層地獄不得翻身。一定要拿捏準這個「度」!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弘毅反覆思索著皇帝堅持的這一「用人導向」,再一次調動起自己後世積累的點滴「聰明才智」……想起來了,這不就是一道考量「辯證法」的常用題目嘛!2010年的國際大學生辯論賽上,曾經就有這樣的一個辯題!

    哈哈,那我就來給年輕的皇帝普及一些樸素的辯證法常識吧!

    感興趣的大大們可以上網搜索一下這次辯論的全:三達杯2010年國際大學生群英辯論會a組大決賽——武漢大學vs馬來亞大學。正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武漢大學);反方:用人要疑,疑人也用(馬來亞大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