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五章 ——遠東一甲子 文 / 弘毅知難

    *

    湯若望在位育宮內給皇帝福臨普及俄國東侵的歷史常識,努力解答皇帝剛才那「忽如一夜,羅剎何以進抵門外」的疑惑,小玄燁卻早就借此機會重溫了一遍他自己所熟知的那段令人扼腕痛惜、不算漫長的不堪回首的短暫歷史片段——

    至遲到十六世紀,莫斯科統一國家形成後,俄羅斯的野心逐漸膨脹,開始四處兼併土地,擴充自己的版圖,正如恩格斯所說:「莫斯科大公們卻只是在長期鬥爭之後,才終於擺脫了蒙古人的羈絆,開始把大俄羅斯的許多公國聯合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然而這一成就看來只是助長他們的野心」。伊凡三世時代(1462年—1505年),俄國的領土只有二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偏居於東歐東北角一隅。但到了二十世紀初葉,俄國的面積已急驟增加到二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日本的渡邊千春也曾說過,從十六世紀開始的四百年間,俄國每天平均佔領一百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種擴張速度是十分驚人的,在世界殖民史上,俄國攫取土地之廣大,也是十分罕見的。在俄國兼併土地的過程中,吞併西伯利亞尤為突出。從十六世紀末葉到十七世紀中葉,哥薩克人甘為役使,長驅兩萬公里,沙皇的殖民勢力最終得以伸張到太平洋沿岸。而俄國僅僅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就幾乎鯨吞了西伯利亞的大部領土。

    具體說來,俄國對西伯利亞的染指,應前推到十五世紀末。伊凡三世時曾用兵征服過鄂畢河下游的薩莫耶德人、奧斯恰克人,他們居住的這一地區當時稱尤格拉。據說遠征進行了三次,俘獲甚眾,攻佔了許多城堡和屯落。這應算俄國入寇西伯利亞的開端。但是此後俄國忙於內部統一,無暇顧及尤格拉。不久此地就獲獨立。

    俄國大規模征服西伯利亞地區則始於十六世紀下半葉伊四世在位的時期。最先是吞併伏爾加河流域,進佔與俄國東南邊疆接壤的韃靼人的幾個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諾該汗國等,逐步控制了伏爾加河中下游和烏拉爾山以西廣大地區。伊凡四世政府在征服伏爾加河流域後。在與立陶宛公國進行立窩尼亞戰爭的同時,繼續東侵。向西伯利亞發動遠征。

    沙俄對西伯利亞的兼併,最初是授權大地主兼鹽商斯特**諾夫家族,令其招募僱傭軍,沿河進侵,逐漸蠶食。當時西伯利亞各族人民處於較低的社會發展階段,而且沙俄的擴張又無強鄰競爭,因此發展迅速。1555年(明嘉靖年間)。失必兒汗國被迫向沙皇納貢。1558年,伊凡四世將卡馬河中游和楚索夫河(卡馬河支流)流域非餓屬土地「賜給」斯特**諾夫家族,授予其在該地區築堡招兵、拓地擴張及鎮壓居民的「全權」。1574年(明萬曆年間),伊凡四世授意出兵失必兒汗國。侵入西伯利亞腹地。1579年,斯特**諾夫兄弟招募以葉爾馬克為首的一批哥薩克,到1581年9月,葉爾馬克糾集840名侵略軍(內有哥薩克隊伍540人),進侵西部西伯利亞。失必兒汗國的庫程汗和人民一起展開抗俄鬥爭。先後八次決戰。首都伊斯堪城失守後仍頑強抵抗。葉爾馬克因擴張「有功」,博得伊凡四世的親自接見,並賞賜他兩副盔甲、一個獎牌以及沙皇的一件皮袍,被捧為「英雄」。1583和1584年,伊凡四世連續派出兩支軍隊增援葉爾馬克。失必兒汗國人民採用游擊戰術繼續抵抗侵略者。1584年在夜襲中獲勝。當時,俄軍缺糧,又染上壞血病,葉爾馬克主力被殲。葉爾馬克在跳船脫逃時,失足落水眼底在額爾齊斯河中。

    1586年初,沙俄以控制河流、步步為營的方式,兩次派兵進侵失必兒汗國,先後構築秋明城(1586年)、托博爾斯克(1587年)和塔拉(1594年)等城堡為軍事基地。1598年(明萬曆年間),庫程汗被迫退入南方草原,為宿敵殺害。失必兒汗國人民堅持17年之久的抗戰,終告失敗。沙俄兼併西部西伯利亞後,強迫當地人民信奉東正教,1621年(明天啟年間)調諾夫哥羅德城的修士大祭司聖普裡安到托博爾斯克,充當首任西伯利亞大主教。俄國教會把葉爾馬克捧為「民族英雄」,加以「神聖」的尊號。沙俄政府在托博爾斯克城為葉爾馬克樹立了16米高的大理石紀念碑。

    俄國殖民者滅亡失必兒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後,又趕忙向東突進,只花費了近四十年時間,就佔領了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西伯利亞三大水系!並以此為基地和腹地,開始侵入我國歷來實際控制的東北亞地區!

    沙皇以徵收貢賦的方式,大肆掠奪西伯利亞盛產的毛皮,成為俄國對外貿易的最大項目。十七世紀,掠自西伯利亞的毛皮價值,占當時沙皇國庫總收入的三分之一。沙皇吞併西伯利亞汗國後,利用東部西伯利亞多數居民處于氏族社會階段,互少聯繫的狀況,乃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繼續東侵。

    與此同時,沙俄政府還組織了所謂「探險隊」、「航海者」等以「考察」、「旅行」等等名義進行「地理發現」,所到之處都劃為沙俄的「領土」。

    十七世紀初,沙俄的一些「探險」隊伍,沿各個河流向東北亞進行擴張。1601年(明萬曆年間),康德拉特、庫羅奇金沿葉尼塞河(西伯利亞三大河流之一,西西伯利亞與中西伯利亞地理分界線)下游駛向大海(北冰洋),佔領皮亞辛河河口一帶。十七世紀二十年代(明天啟年間),他糾集40多名同夥,自土魯罕斯克出發,沿下通古斯卡河巡迴,並穿過布裡亞特草原。進入下通古斯卡河,然後沿葉尼塞河口回到出發地。

    1633年(明崇禎年間),伊凡?勒布羅夫和伊利亞?比爾費列夫沿勒拿河(三大河流之一。中西伯利亞與東西伯利亞地理分界線)順流而下到達北冰洋,然後由海上航行至納河河口。11年中,在西起哈坦加河,東至科雷馬河的西伯利亞各流域航行,直至西伯利亞北部海岸。1644年(明朝滅亡),伊塞?伊格納其耶夫由科雷馬河口航抵恰溫灣,建立科雷馬過冬地。哥薩克人謝苗?迭日耶夫和企業主菲多特?**夫,於1648年(清順治年間)6月至9月間。從海上繞過亞洲東北角——楚克茨克半島(又稱大石角,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在此進入美洲),通過亞洲和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從十六世紀八十年代至十七世紀四十年代,為了擴大對亞洲的

    的殖民擴張。建立了庫茨克城堡(1632年)作為主要據點。這之後,以此為基地,「羅剎」才與龍興東北、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開始了歷時近三百年的正面交鋒。

    也就是說,如果自1581年葉爾馬克遠侵算起,在不到「一個甲子」區區六十年的短暫時間裡。沙俄以極快的速度擴張至鄂霍次克海岸(1639年),將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土地(1276萬平方公里,比加拿大多出286萬平方公里)併入了「自說自話」的自己的版圖。

    從俄國快速征服西伯利亞的過程中,弘毅得出了以下幾個認識,藉以對沙俄貪婪本質、東侵實質有了比較一個清醒的認識:

    第一,俄國向東擴張,是以沙皇為代表的俄國政府指揮、策劃和組織的,其目的是為了兼併少數民族,奪取毛皮等財富,擴大「經濟領地」。但是在征服中,政府也直接或間接支持、慫恿「民間」的殖民活動,即打先鋒的殖民者除了政府組織的軍人外,也時常有實業者、商賈和移民。這種殖民擴張的特點,使人認為似乎俄國的殖民是由個人的發財致富、冒險妄為的心理所驅使,是盲目的自發行為,與政府無甚關係。實際上,這些「民間」的殖民活動雖然具有某種程度的自發性,但卻都是秉承沙皇的旨意,進行擴張的罪惡勾當,這些人實際充當了沙皇東征的別動隊,只要他們幹出「成就」,沙皇政府立即予以表彰、承認和資助。這種殖民特點頗具欺騙性!

    第二,俄國採用一切殖民者所慣用的手法,即武裝暴力與和平收買的兩手。俄國哥薩克用「馬刀和鮮血」、「火的戰鬥」征服西伯利亞各族人民,也採用誘騙、收買等方式,「勸說」各族加入俄國國藉。他們或者以交易為借口,或者拿出實物稅冊,欺騙當地人簽字畫押,然後以此作為臣服俄國的「憑證」。

    第三,俄國為牢固控制西伯利亞,在征服過程中逐漸設置機構,實施殖民統治。十七世紀整個西伯利亞設立了四個督軍轄區,共十九個縣。轄區和縣均置督軍,總攬所屬地區的一切大權,由於督軍權柄過大,更加重了對人民的統治。此外俄國考慮到西伯利亞的歷史、民族等特點和傳統習慣,採用了一些適用於當地特點的變通措施,如啟用當地頭人、酋長,保持各民族的基層組織形式和風俗習慣,採用實物稅制度,進行經濟盤剝。這樣有利於俄國的遠征和殖民統治。

    第四,俄國政府巧妙地利用了西伯利亞的地理形勢,即河川密佈的特點,經過連水陸路,從一條河竄入另一條,行進較為便捷;同時也利用了少數民族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生產落後等弱點,採取挑撥離間、坐山觀虎鬥等手法,能使用區區兵力,從而迅速佔領大片土地。

    「原來如此……」

    福臨耐心聽完湯若望不慎詳盡、卻也面面俱到的歷史宣講,只說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評語,就陷入了沉思之中。

    「皇阿瑪,兒臣聽聞湯老瑪法所言,得出一個淺顯易見的結論,也就是說,羅剎一城一池串聯東來,但其兵力絕少,又使之分散,大可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就從克薩開始,一個一個的拔出,一點一點的將他們打回歐羅巴老家去!」

    弘毅終於按捺不住,當先「振臂高呼」出自己多年以來、可謂歷經三百餘年穿越時光、歷久而彌新的沉重夙願——收回我們的遠東!收回我們的西伯利亞!

    《打油詩一首.看每句首字》

    看遍近史皆失意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圖之外已砥礪

    去來乾坤難自知

    起身已穿六甲子

    點盡天下苦與樂

    中華輝煌萬人癡

    武皇朝唯大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