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三章 ——初戰哥薩克(廿四) 文 / 弘毅知難

    幾天之前,當圍困安加爾斯克城堡的那隊騎兵突然撤離後,伊萬總管真是好一個歡喜。那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托木斯克的援軍到了,圍困自己的野蠻人、無論是布裡亞特人或是其他什麼人,都知難而退了。當他親自登上城頭觀望的時候,才發現撤走的只是一部分,城外還有一百多號士兵嚴陣以待,那兩門矮壯的火炮也還在!

    夜裡,實在忍耐不住的伊萬,親自挑選了十名哥薩克騎兵,趁著月黑風高悄悄出了城堡。之所以親自上陣,並非他驍勇善戰,也不是一馬當先,而是想早一點一鼓作氣、求得解脫罷了。

    結果可想而知:一開始順風順水,根本看不到任何博格達士兵。就在他們以為順利脫險之時,敵人可怕的弓箭、火槍不期而至,伊萬身後留下了四名手下的屍體,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囚籠」之內。此後,伊萬就強迫自己靜觀其變,只等著城外的遠處真正出現督軍大人派來的大部隊給自己解圍了。

    昨天,大部隊終於出現了,然而卻是人家城外軍人的援軍!俄羅斯人連個毛都不見!

    今天一早,一個衣著滑稽的中國人,名叫什麼「佟國璽」的,這是他自己在城堡下通報的,居然領著一個波蘭人主動找上門來!伊萬總管只好接待了他們,而且從波蘭人盧卡什的口中得知了托木斯克的彼得隊長和他的手下已經當了博格達皇帝俘虜的事情。

    在他驚慌失措的時候,中國將軍告訴他。眼下城外有五百人馬,全是清國的「八旗」,也就是正規軍!中心意思其實毫無懸念——就是投降!

    不投降,又能如何呢?

    表面上看,雙方兵力對比是500:50,但這只是人數的簡單對比而已。那次半夜突圍,雖然沒有成功,但對於伊萬總管來說,還是有收穫的——城外圍困自己的敵人,軍事素養極高!

    從一開始的悄無聲息。任由自己打馬狂奔。到一俟進入包圍圈之後突然發動進攻;從精準無誤的羽箭遠射,到密密麻麻的火槍射擊;從酣暢的殺戮到戛然而止的放歸,所有這一切,只能說明安加爾斯克城堡已經到了萬劫不復的地步了。

    伊萬在來到葉尼塞斯克之前。曾經在沙皇的禁衛軍中任過職。之所以選擇遠遁西伯利亞。其實就是為了逃避去年開始的俄波戰爭。他清楚地記得。1654年7月,自己所在的禁衛軍在親王亞科夫.切爾卡斯基等人的指揮下佔領了俄波邊境要塞別雷和多羅戈布日,並開始圍攻斯摩稜斯克的時候。所謂訓練有素的四萬多俄**隊也沒有打出如此整齊劃一的戰鬥!

    哪怕是散漫的戰爭,都讓伊萬.伊萬諾維奇.波爾膽戰心驚,所以才要花費重金買通了親王身邊的重臣,逃也似的來到這個遙遠的地方尋求一時的安寧。可誰承想,可怕的戰爭還是會主動送上門來!

    打是打不過的,就算手下這五十名城防兵能夠拚死一戰也不行,更何況現如今他們早已是一盤散沙了。昨天,還有兩個哥薩克人擅作主張打開城門,風也似的逃向對面的中**隊投降去了。

    守也一定守不住,攻也攻不得!城內原有的鐵匠兼做炮手的,造不出城晚不出城的,偏偏在清兵圍困之前出去採伐冶鐵用的木材,一定是有幸做了人家的俘虜了,自此杳無音信,弄得現如今空有兩門城防炮在城頭上曬太陽,卻很難發出任何有效的射擊!不到兩俄丈高的安加爾斯克城堡的城牆,在那些遠遠樹立起來的高大的攻城梯面前,簡直就像是一個小沙堡,不堪一擊。

    如此分析下來,投降就成為唯一的活路了。但關鍵是投降之後,我還能不能回到托木斯克——那裡可有自己的家產!一旦成了俘虜,博格達皇帝會不會像沙皇一樣喜好蓄奴呢?自己原本還想好好和中國人談判一番,以求體面地讓出此地,保全自己的身家財產和臉面,但這個趾高氣昂的清**官徹底斷絕了自己的最後一點奢望!

    怎麼辦?或許什麼也不做也是一種辦法,或許不遠處的其他兩個城堡還會前來增援,或許聖母瑪利亞只是和自己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或許這原本就是一場難醒的噩夢……

    在萬般無奈之下,伊萬總管最後一次行使了自己安加爾斯克最高軍政長官的權力——打開了城內最後一個還有存貨的庫房,將裡面所有的伏特加酒悉數搬到了自己的辦公室,一夜狂飲,酩酊大醉……

    那一夜,城內所有的士兵都忘乎所以的暢飲著平日難得一見的伏特加烈酒,醉生夢死的氛圍籠罩著整個城堡。伊萬總管自己一個人又怎麼能喝完那十多箱的好酒呢?趁著他意亂情迷之際,親兵們偷出了好多來和自己的兄弟們分享。就在伊萬總管的衛隊長將要失去最後一點意識之前,他聽到門內的總管大人似乎在高呼著什麼。他似乎在哭喊——

    早知道有今日,我為何要來安加爾斯克?我還不如繼續留在瑞典學習槍械修理呢!嗚嗚……

    *

    *

    第二天,安加爾斯克城頭上落下一隻粗桿兒羽箭,一看就是城下清軍所為,箭頭上還明晃晃掛著一個小布袋。守城的射擊兵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將布袋子連同長箭一起送到了伊萬總管的辦公室。

    被吵醒的伊萬,宿醉之後十分惱怒這個不長眼的士兵的魯莽,極不耐煩的將那桿羽箭扔到一邊,親手將小布袋中的東西倒落在自己的辦公桌上——

    「嘩啦啦——」兩枚戒指在桌面上彈動了幾下,也就十分消停的趴在那裡了。

    「紋章戒指?」伊萬心中一驚。脫口而出,酒勁也消散了大半。他忙不迭一把抓起其中一個戒指,仔細觀察起來。

    「巴爾古津堡失陷了!」

    隨即,伊萬驚呼一聲,扔掉手中的那枚戒指,再抓起了另一枚……果然,片刻之後

    ,他無力地歪倒在自己的椅子上,喃喃自語道:

    「巴翁托夫斯克堡也完了……完了,都完了……」

    房間裡形影不離伊萬的兩名親兵。以及那名送信的射擊兵。聞聽此言反而是如釋重負一般,對即將到來的「完蛋」充滿了一種解脫似的輕鬆……

    一點不錯,在烏恩其和兒碧希的分頭帶領下,兩個全員齊裝的牛錄分別在兩個漢軍佐領的配合下。清軍只用一天時間就各自攻下了這兩個規模更小的城堡。分別俘虜了二三十人。通過降人盧卡什的解說。濟度知道了羅剎人是用戒指在封臘上蓋戳來替代印璽作用的,頗似中國的火漆封緘。於是幾位將軍還是在一番調侃之後,起獲了兩城主管的紋章戒指。並用快馬給擔任主攻任務的漢軍參領佟國璽送了過來。

    唯一沒有如願的就是兒碧希了。他原本以為自己還會回來和本家兄弟佟國璽一起攻克安加爾斯克。但深思熟慮之後,濟度決定由石廷柱的鑲藍旗漢軍**承擔這個任務,只不過將佟國璽一個參領下轄的六個佐領都調了上去。拋開散落各處的漢軍不論,將近一千人的漢軍圍困小小的一個城堡,足見濟度的志在必得,也突顯關鍵時刻給石廷柱立功機會的用意。

    濟度的打算是,殲滅羅剎人主力部隊,藍拜應算頭功。對峙羅剎方陣,濟席哈也功不可沒。一場大仗下來,唯獨石廷柱還沒有正兒八經的功名。同時,初戰剿滅羅剎五百主力,再戰拿下兩個主要城堡,如果漢軍再能「不戰而降」剩下的這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一個城堡安托爾斯克,那可就是十全十美了——有硬碰硬的實戰,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獻城!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那支羽箭射上城樓不足一個時辰之後,安加爾斯克堡城門洞開,伊萬.伊萬諾維奇.波爾帶領手下五十餘人的隊伍,出城投降了!

    幾乎與此同時,一封早就準備好的八百里加急捷報正通過剛剛建立起來的烏蘭烏德昂邦章京轄區的驛路,馬不停蹄的向南邊的京師飛奔而去……

    (本章完。因為是弘毅第一次寫戰爭情節,十分不熟練,情節也很拖沓,錯誤之處一定不少,還請各位書友海涵了!)

    《打油詩一首.藏頭》

    讀閱史只長息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定圖開皆夙願

    去來神秘亦難期

    起身百載光陰渡

    點盡人間苦與疾

    中鎮邊夷平海晏

    安武定喜淚滴

    紋章戒指,也叫做印章戒指,演化為族徽戒指。在3000多年前世界上還沒有戒指。古埃及統治者日常要用印章蓋印,以示自己超然的身份和地位,那個印章就是身份的象徵。權貴們無論到哪兒去,都要隨身攜帶印章。不過印章隨身攜帶總怕遺失,而且既然代表權力和身份,便要顯示出來。為此他們便將印章索性套在手上,後來逐漸演變成戒指的形式。那時當權者大多為男性,所以最初戴戒指的應該是男性,而不是女性。但是印章的款式似乎太單調,於是古人就將它加上圖案、雕刻花紋巧加設計,越來越豪華。戒指在宗教中更有代表性。在天主教中,羅馬教皇所戴的戒指是最有名的,戒指的寶石上刻有聖彼得在船上拉網捕魚的雕像,在教皇簽署重要的教會件時將它當做圖章。教皇去世後,這枚戒指也要毀掉。

    據此,歐洲貴族逐漸興起使用自己的族徽戒指,兼做印章戒指了。其主要的用途是:歐洲古代寫信封口用的是火漆,為了防止別人偷看內容,就用自己家族獨有的戒指,在火漆上蓋上獨有的印記,收信的人受到信時可以檢查信件封口的火漆是否完整。後來隨著發展,每個貴族或家族都會有自己**和特殊的徽章,隨著火漆退出歷史,這種戒指成為標誌自己出身或家族歸屬的一種標誌戒指,不再有使用價值。

    火漆封緘,是一種用點熔火漆、滴於信函(物件)封口,結硬前鈐印,防範被拆的封緘形式,是古代竹筒、木牘封緘的延伸與發展,是特定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火漆,亦名「封蠟」,又叫「封口漆」。以松脂、石蠟、焦油加顏料混合加熱製成塊條狀,一般呈紅色或棕紅色,也可按要求製成藍、白等特殊顏色,遇熱則軟,面粘,專供瓶口、信件封粘之用。封粘時,用燭火引燃火漆,於熔成稠狀瞬間滴注於需要封粘之處,在將待凝固之前加蓋印章,冷卻後留下清晰鈐記圖案。既美觀又能有效地防止私拆。此外,火漆還應用於雞毛信的雞毛粘合,以防雞毛脫落。火漆封是相對於「粘土封」的封緘形式,火漆章是適用於火漆封緘條件的一種鈐記,為便於觀察與檢驗,常以機關單位名稱或標誌陰鐫制。棉紙封隨著制紙工藝的發展和紙質的提高,信封由多層改為單層,沿用至今。火漆封明、清時期官民之間均皆盛行;民國時期沿用於政府機關,民間則較少使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