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三百五十一章 ——阿爾巴人隊(卅六) 文 / 弘毅知難

    「別克托,我還真是沒有看出來,你對莫斯科的這位大牧首還挺上心啊!」

    弘毅聽完別科托夫版的尼康簡歷,饒有興致的說了一句。與其說是鼓勵,不如說是因為自己真的不知道這麼許多。

    「主子,奴才也是道聽途說。其實,更上心這個大牧首的,還應該是阿列克謝這個一等公。」

    別科托夫似乎還知道一些情況,已經急不可耐的要向小玄燁邀功了。

    「更上心?也不奇怪,他們不是如影隨形的嗎?尼康簡直成了太上皇一般。」

    弘毅有那麼一剎那忘記了自己現如今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以及自己的身份,恍惚中還以為是在和一位同仁討論十七世紀俄國史呢。

    「主子,您自然清楚,奴才多嘴了。」別克托嘴上這麼說,臉上卻是無限失落。

    「哈,你說說也無妨,我聽聽和耶穌會瞭解的內情是否一致,也可拾遺補缺。」

    想要徹底擺脫妖孽頭銜的弘毅急忙反水,一如既往將自己所有「先知先覺」的原因都扣到了湯若望的頭上。

    「庶!」別科托夫意外得到了難能可貴的機會,是絕對不會錯過的,於是娓娓道來:

    「……這個尼康不僅如願最終升任為大牧首,同時也當上阿列克謝的所謂『帝師』。主人,請允許我如此表述,我的滿語詞彙實在是還不夠豐富。」

    「帝師?你用的很貼切!很精準!」弘毅不想打斷別克托,於是沒打斷糾纏俄國沙皇阿列克謝一世到底是不是「帝」這個問題。

    「謝主人!在尼康在獲得最高神職的寶座後。他的下一步計劃凸顯出來,那就是——要在全羅剎極大提高正教的地位,從而建立起一種以他為主導的模式……」

    「這不是『神權政治』嘛?阿列克謝會答應呀?」弘毅還是忍不住賣弄了一些自己的國際政治功底,不過重點放在了莫斯科中央政府的態度問題上。

    「您說的不錯,阿列克謝一等公還真是言聽計從!」別克托回答的言簡意賅。

    「是嗎?他怎會如此自縛手腳呢?」弘毅清楚沙皇阿列克謝一世和尼康大牧首兩人最終的結局,卻煽風點火想要進一步探聽一下這二人「蜜月期」的種種。

    「是的,主人。因為阿列克謝現如今內外交困,沒有尼康的鼎力支持,估計是一天也過不好的。」

    聽到別科托夫說得也在理,弘毅轉而問道:

    「尼康想怎麼做呢?」

    「據奴才所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尼康提出了教權應該高於王權的一些說辭,不過……由於遠隔萬里,奴才只知道他把教權和王權分別比作了太陽和月亮,顯然教權是更勝一籌的太陽。」

    說到尼康的具體論述。沒有多少化水的別克托就有些力不從心了。還好抓住了一個重點。

    這一點其實也不用別克托來贅述。弘毅自己學過。

    羅曼諾夫王朝的「開國之君」——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在16歲大小被選為沙皇之後,他的父親費拉列特擔任了俄羅斯東正教的大牧首。如果按照家譜算起來,米哈伊爾也可以算是「皇親國戚」。和留裡克王朝有些淵源,因為他是伊凡雷帝的第一個妻子、皇后阿納斯塔西婭的侄孫。

    此外,羅曼諾夫家族在俄羅斯內憂外患交迫的「混亂時代」也因為大義不屈的舉動贏得俄羅斯人的愛戴,獲得一定的聲譽。當年戈東諾夫強行把米哈伊爾的父親,也就是費奧多爾.羅曼諾夫強行送進修道院,當了教士,改名為費拉列特神甫。後來偽季米特裡二世又把菲拉列特神父掠走,任命他做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在波蘭被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的起義軍趕出莫斯科後,費拉列特大牧首拒絕與波蘭國王西格蒙德合作,在民族利益上不作絲毫讓步,遭到波蘭軍隊逮捕並被長期關押。

    鑒於有此種種,1613年2月21日,俄羅斯全地會議,也就是全俄縉紳大會,才選舉大牧首費拉列特未成年的兒子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做了沙皇,在俄羅斯正式結束了長達三年的無主狀態,也標誌著俄羅斯「空位時期」一個階段的結束。

    1617年,「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西格蒙德三世派弗拉迪斯拉夫領兵,前來攻打莫斯科,想要以武力奪取俄羅斯沙皇寶座。1618年9月份,弗拉迪斯拉夫開始進攻莫斯科城,但被守城軍隊擊退。在此後的戰鬥中,波蘭軍隊受到重創,被迫放棄軍事行動,轉而和俄羅斯開始談判。最後兩國簽訂了為期十四年的合約,俄羅斯割讓給波蘭大片領土,但波蘭同時承認米哈伊爾是俄羅斯沙皇。

    1619年,米哈伊爾的父親、費拉列特大牧首被波蘭釋放,回到了俄羅斯。米哈伊爾下詔規定,大牧首兼沙皇老子的費拉列特享有與沙皇同等的待遇,費拉列特的命令等同於沙皇詔書,大牧首享有了所謂「大君主」的稱號,成為實際上的「太上皇」——沙皇凡事都要向他請教,一切高層的法規都要兩人共同簽署,外交使節要由兩人共同接見,歷史學家就把這種情況稱為俄國歷史上第一個「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此後,費拉列特大牧首逐漸掌握了實權,以鐵腕手段開始對俄羅斯實行統治,並最終將大貴族勢力排擠出了決策中心。得益於這個「兩權並存」的時期,俄羅斯才在實際上結束了自伊凡雷帝之後開始的「混亂時代」。尼康「太陽、月亮」那一套理論的現實根基,就是源自這個非同尋常、地位突出的「兩權並存」時期。

    但弘毅更清楚的是。由於「老子」費拉列特和「兒子」沙皇雙方具有父子關係的特殊性,教權的權力遠遠超過王權的實際情況具有不可複製性。就算是那個時候,教會和世俗

    俗權力的博弈也沒有停止過,只是因為『兩個政權』中沙皇兒子的服從性而暫時的「合二為一」罷了。實際上到了阿列克謝一世時期,到底是教會成為沙皇統治的工具,還是神權支配世俗權力,甚至於被暫時驅除出權力中心的那些大貴族們,都是莫斯科宿命之中的未定之數。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1632年4月,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三世去世,波蘭舉國發喪。俄羅斯認為時機已到。大舉興兵。軍隊浩浩蕩盪開往西線。最初俄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克數座城市,打到了斯摩稜斯克城下。波蘭王子弗拉迪斯拉夫繼位,得到戰報。馬上集合軍隊。馳援斯摩稜斯克。俄軍在斯摩稜斯克城下久攻不克。傷亡慘重,最終兵糧殆盡,只好無功而返。

    1633年。權傾一時的費拉列特大牧首病逝。莫斯科朝中的大貴族們捲土重來,再度掌握了實際權力。沙皇米哈伊爾並未對此進行抗爭,而是以息事寧人的超然態度,將手中的權力拱手讓出。

    1626年,米哈伊爾再度結婚,這一次選中的皇后是葉夫多基婭.斯特列什涅娃。婚後米哈伊爾有了幾個孩子,但是能夠活到成年的只有兩個:一個是皇太子阿列克謝,另一個是公主伊琳娜。

    1644年,鬱鬱寡歡的沙皇米哈伊爾病重。1645年6月12日,米哈伊爾自覺死期將近,就把群臣和皇太子招至榻前,下詔立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為沙皇,並指派大貴族莫羅佐夫為輔政大臣。俄羅斯進入了阿列克謝一世的時代……

    不知道弘毅的思緒早就飛出去老遠了,別克托這邊還在繼續添油加醋的描述著尼康的種種——

    「……尼康早已流露出想做『普世教會牧首之首』的意圖了。據說,他喜歡隆重的祈禱場面,在這種場合中,他總是衣著奢華,揮金如土,盡顯『普世牧首』的氣派。」

    「於是,奴才聽聞,他在大牧首的圖書館找到了一份1593年東正教會牧首們簽署的、同意羅剎國建立牧首制的告原件,進行了研究。告中寫道:莫斯科牧首作為信奉東正教的各位牧首的兄弟,在各個方面都應該同他們協同一致,應該在自己的教會內杜絕任何標新立異。」

    「由此,尼康決定開始有所動作了,以最終使羅剎正教會在宗教禮儀上同普世牧首區保持一致。這就意味著今後羅剎全境的正教徒要按希臘模式改變自己的宗教禮儀了,尼康就是為了如此,以表示他來源的正統。」

    「甚至於還有傳言,說尼康曾經如此訓斥過年輕的阿列克謝一等公,說:自從你即位以來,大家都遭受非法的調征,貧窮無力的人們要交納沉重的貢賦,到處是哀泣、在這種日子裡誰也不開心。所以說,莫斯科是誰的莫斯科?奴才們當年都私下裡說,那裡是尼康的莫斯科。」說起傳言種種來,別克托盡顯八卦本領,描述的津津樂道。

    但,別克托說的都對,因為後世弘毅讀到的種種資料也是這麼記載的。

    (本章待續)

    《打油詩一首.藏頭》

    讀閱史只長息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定圖開皆夙願

    去來神秘亦難期

    起身百載光陰渡

    點盡人間苦與疾

    中鎮邊夷平海晏

    安武定喜淚滴——

    普世牧首,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總主教,亦被承認為正教會名義上地位最高的神職人員。他是正教會的精神領袖和主要發言人,但是並無任何凌駕於其他牧首或另外14個自主教會之上的權威。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該牧首職位是正教會4個最早的牧首職位之一。作為君士坦丁堡正教會的領袖,他還擁有另一個頭銜:「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