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唐塚

正文 南陳本紀下第十 文 / 天高辰遠

    南陳本紀下第十

    高宗孝宣皇帝,諱頊,字紹世,小字師利,始興昭烈王第二子也。梁中大通二年七月辛酉生,有赤光滿室。少寬容,多智略。及長,美容儀,身長八尺三寸,垂手過膝。有勇力,善騎射。武帝平侯景,鎮京口,梁元帝征武帝子侄入侍,武帝遣帝赴江陵。累官為中書侍郎。時有軍主李總與帝有舊,每同游處,帝嘗夜被酒,張燈而寐,總適出,尋反,乃見帝是大龍,便驚走他室。魏平江陵,遷於長安。帝貌若不慧,魏將楊忠門客張子煦見而奇之,曰:"此人虎頭,當大貴也。"永定元年,遙襲封始興郡王。帝嗣位,改封安成王。天嘉三年,自周還,授侍中、中書監、中衛將軍,置佐吏。歷位司空、尚書令。廢帝即位,拜司徒、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光大二年正月,進位太傅,領司徒,加殊禮,劍履上殿。十一月甲寅,慈訓太后黜廢帝為臨海王,以帝入纘皇統。是月,齊武成帝殂。

    太建元年春正月甲午,皇帝即位於太極前殿,大赦,改元。武賜位一階,孝悌力田及為父後者,賜爵一級,鰥寡不能自存者,人賜谷五斛。復太皇太后尊號曰皇太后。立妃柳氏為皇后,世子叔寶為皇太子。封皇子江州刺史康樂侯叔陵為始興王,奉昭烈王祀。乙未,謁太廟。丁酉,分命大使,觀省四方風俗。以尚書僕射沈欽為左僕射,度支尚書王勱為右僕射。辛丑,祀南郊。壬寅,封皇子建安侯叔英為豫章王,豐城侯叔堅為長沙王。

    二月乙亥,耕藉田。

    夏五月甲午,齊人來聘。丁巳,以吏部尚書徐陵為尚書右僕射。

    秋七月辛卯,皇太子納妃沈氏,王公以下賜帛各有差。

    冬十月,新除左衛將軍歐陽紇據廣州反。辛未,遣開府儀同三司章昭達討之。

    二年春二月癸未,章昭達禽歐陽紇送都,斬於建康市,廣州平。

    三月丙申,皇太后崩。丙午,曲赦廣、衡二州。丁未,大赦。又詔自討周迪、華皎以來,兵所有死亡者,並令收斂,並給棺槥,送還本鄉。

    夏四月乙卯,臨海王伯宗薨。戊寅,皇太后祔葬於萬安陵。

    五月壬午,齊人來吊。

    六月戊子,新羅國遣使朝貢。辛卯,大雨雹。乙巳,分遣大使巡州郡,省冤屈。

    冬十一月辛酉,高麗國遣使朝貢。

    十二月癸巳,雷。南陳本紀下第十

    三年春正月癸丑,以尚書右僕射徐陵為尚書僕射。辛酉,祀南郊。

    二月辛巳,祀明堂。丁酉,耕藉田。

    三月丁丑,大赦。

    夏四月壬辰,齊人來聘。

    五月辛亥,高麗、新羅、丹丹、天竺、盤盤等國並遣使朝貢。

    六月丁亥,江陰王蕭季卿以罪免。甲辰,封東中郎長沙王府諮議參軍蕭彝為江陰王。

    冬十月乙酉,周人來聘。

    十二月壬辰,司空章昭達薨。

    四年春正月丙午,以尚書僕射徐陵為左僕射,中書監王勱為右僕射。

    二月乙酉,立皇子叔卿為建安王。

    三月乙丑,扶南、林邑國並遣使朝貢。

    夏五月癸卯,尚書右僕射王勱卒。

    是月周人誅塚宰宇護。

    秋八月辛未,周人來聘。

    九月庚子朔,日有蝕之。辛亥,大赦。丙寅,以故太尉徐度,儀同三司杜稜、程靈洗配食武帝廟庭;故司空章昭達配食帝廟庭。

    冬十一月己亥,地震。

    是歲,周建德元年。

    五年春正月癸酉,以吏部尚書沈君理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辛巳,祀南郊。

    二月辛丑,祀明堂。乙卯夜,有白氣如虹,自北方貫北斗紫宮。

    三月壬午,以開府儀同三司吳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略地北邊。丙戌,西衡州獻馬生角。己丑,皇孫胤生,內外武賜帛各有差,為父後者賜爵一級。

    夏六月癸卯,周人來聘。

    秋九月癸未,尚書右僕射沈君理卒。壬辰晦,夜明。

    冬十月己亥,以特進周弘正為尚書右僕射。乙巳,吳明徹克壽陽城,斬王琳,傳首建鄴,梟於朱雀航。

    十二月壬辰,詔熊曇朗、留異、陳寶應、周迪、鄧緒等及王琳首並還親屬,以弘廣宥。乙巳,立皇子叔明為宜都王,叔獻為河東王。是歲,諸軍略地,所在克捷。

    六年春正月壬戌,赦江右淮北諸州。甲申,周人來聘。高麗國遣使朝貢。二月壬辰朔,日有蝕之。辛亥,耕藉田。夏四月庚子南陳本紀下第十

    ,彗星見。六月壬辰,尚書右僕射周弘正卒。冬十一月乙亥,詔北邊行軍之所,並給復十年。十二月戊戌,以吏部尚書王瑒為尚書右僕射。

    七年春正月辛未,祀南郊。三月辛未,詔豫、二兗、譙、徐、合、霍、南司、定九州及南豫、江、郢所部,在江北諸郡,置雲旗義士,往大軍及諸鎮備防。夏四月丙戌,有星孛於大角。庚寅,監豫州陳桃根獻青牛,詔以還百姓。乙未,桃根又上織成羅紋錦被表各二,詔於雲龍門外焚之。壬子,郢州獻瑞鍾六。六月丙戌,詔為北行將士死王事者,剋日舉哀。壬辰,以尚書右僕射王瑒為尚書僕射。己酉,改作雲龍、神虎門。秋八月癸卯,周人來聘。

    &nbs

    p;閏九月壬辰,都督吳明徹大破齊軍於呂梁。是月,甘露頻降樂游苑。丁未,輿駕幸苑采甘露,宴群臣,詔於苑龍舟山立甘露亭。

    冬十月己巳,立皇子叔齊為新蔡王,叔為晉熙王。

    十二月壬戌,以尚書僕射王瑒為左僕射,太子詹事陸繕為右僕射。甲子,南康郡獻瑞鍾一。

    八年春二月壬申,以開府儀同三司吳明徹為司空。

    夏五月庚寅,尚書左僕射王瑒卒。

    六月甲寅,以尚書右僕射陸繕為左僕射,新除晉陽太守王克為右僕射。

    秋九月戊戌,立皇子叔彪為淮南王。

    九年春正月乙亥,齊主傳位於其太子恆,自號太上皇。

    是月,周滅齊。

    二月壬子,耕藉田。

    秋七月己卯,百濟國遣使朝貢。庚辰,大雨,震萬安陵華表。己丑,震慧日寺剎及瓦官寺重門,一女子震死。

    冬十月戊午,司空吳明徹破周將梁士彥於呂梁。

    十二月戊申,東宮成,皇太子移於新宮。

    十年春二月甲子,周軍救梁士彥,大敗司空吳明徹於呂梁,及將卒皆見囚俘不反。

    三月辛未,震武庫。丙子,分命眾軍以備周。乙酉,大赦。

    夏四月庚戌,詔絓在軍者,並賜爵二級。又詔御府堂署所營造,禮樂儀服軍器之外,悉皆停息。掖庭常供,王侯妃主諸有奉恤者,並各量減。庚申,大雨雹。

    六月丁酉,周武帝崩。

    閏六月丁卯南陳本紀下第十

    ,大雨,震大皇寺剎、莊嚴寺露盤、重陽閣東樓、千秋門內槐樹及鴻臚府門。

    秋七月戊戌,新羅國遣使朝貢。

    八月戊寅,隕霜殺稻菽。

    九月乙巳,立方明壇於婁湖。戊申,以揚州刺史始興王叔陵兼王官伯,臨盟。甲寅,幸婁湖,臨誓眾。乙卯,分遣大使以盟誓班下四方,以上下相警。

    冬十月戊子,以尚書左僕射陸繕為尚書僕射。

    十二月乙亥,合州廬江蠻田伯興出寇樅陽,刺史魯廣達討平之。

    是歲,周宣政無年。

    十一年春正月丁酉,南兗州言龍見。

    二月癸亥,耕藉田。

    秋七月辛卯,初用大貨六銖錢。

    八月丁卯,幸大壯觀閱武。

    冬十月甲戌,以尚書僕射陸繕為尚書左僕射,以祠部尚書晉安王伯恭為右僕射。十一月辛卯,大赦。戊戌,周將梁士彥圍壽陽,克之。辛亥,又克霍州。癸丑,以揚州刺史始興王叔陵為大都督,總督水步眾軍。

    十二月乙丑,南、北兗、晉三州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歷陽、沛、北譙、南梁等九郡民並自拔向建業。周又克譙、北徐二州。自是淮南之地,盡歸於周矣。己巳,詔非軍國所須,多所減損,歸於儉約。

    是歲,周宣帝大象元年。

    十二年夏四月癸亥,尚書左僕射陸繕卒。己卯,大雩。壬午,雨。

    五月癸巳,以尚書右僕射晉安王伯恭為尚書僕射。己酉,周宣帝崩。

    六月壬戌,大風,吹壞皋門中闥。

    秋八月己未,周鄖州總管司馬消難以所統九州八鎮之地來降。詔因以消難為大都督,加司空,封隨郡公。庚申,詔鎮西將軍樊毅進督沔、漢諸軍事。遣南豫州刺史任忠率眾趨歷陽,超武將軍陳慧紀為前軍都督,趨南兗州。戊辰,以司空司馬消難為大都督水陸諸軍事。

    庚午,通直散騎常侍淳於陵克臨江郡。癸酉,智武將軍魯廣達克郭默城。甲戌,大雨霖。

    丙子,淳於陵克柘州城。

    九月癸未,周臨江太守劉顯光率眾來降。是夜,天東南有聲,如風水相激,三夜乃止。南陳本紀下第十

    丁亥,周將王延貴率眾援歷陽,任忠擊破之,禽延貴等。己酉,周廣陵義軍主曹藥率眾來降。

    冬十月癸丑,大雨,震電。

    十二月庚辰,南徐州刺史河東王叔獻薨。

    十三年春正月壬午,以中權將軍、護軍將軍鄱陽王伯山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以尚書僕射晉安王伯恭為左僕射,吏部尚書袁憲為右僕射。

    二月乙亥,耕藉田。

    秋九月癸亥夜,大風從西北來。發屋拔樹,大雨雹。

    冬十月壬寅,丹丹國遣使朝貢。

    十二月辛巳,彗星見西南。

    是歲,周靜帝大定元年,遜位於隋帝,改元開皇元年。

    十四年春正月己酉,上弗豫。甲寅,崩於宣福殿,時年五十三。遺詔:"凡厥終制,事從省約,金銀之飾,不以入壙,明器皆用瓦。以日易月,及公除之制,悉依舊准。在位百司,三日一臨。四方州鎮,五等諸侯,各守所職,並停奔赴。"二月辛卯,群臣上謚曰孝宣皇帝,廟號高宗。癸巳,葬顯寧陵。

    帝之在田,本有恢弘之度,及居尊位,實允天人之屬。於時國步初弭,創痍未復,淮南之地,併入於齊。帝志復舊境,意反侵地,強弱之形,理則懸絕,

    犯斯不韙,適足為禽。及周兵滅齊,乘勝而舉,略地還至江際,自此懼矣。既而修飾都城,為捍御之備,獲銘云:"二百年後,當有癡人修破吾城者。"時莫測所從雲。

    後主,諱叔寶,字元秀,小安黃奴,宣帝嫡長子也。梁承聖二年十一月戊寅,生於江陵。

    明年,魏平江陵,宣帝遷於長安,留後主於穰城。天嘉三年,歸建鄴,立為安成王世子。光大二年,累遷侍中。

    太建元年正月甲午,立為皇太子。十四年正月甲寅,宣帝崩。乙卯,始興王叔陵構逆伏誅。丁巳,太子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大赦。在位武及孝悌力田為父後者,並賜爵一級,孤老鰥寡不能自存者,賜谷人五斛、帛二匹。癸亥,以侍中、丹陽尹、長沙王叔堅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乙丑,尊皇后為皇太后。丁卯,立皇弟叔敦為始興王,奉昭烈王祀。己巳,立妃沈氏為皇后。辛未,立皇弟叔儼為尋陽王,叔慎為岳陽王,叔達為義陽王,叔熊為巴山王,叔虞為武昌王。甲戌,設無礙大會於太極前殿。南陳本紀下第十

    三月癸亥,詔內外眾官九品以上,各薦一人。又詔求忠讜,無所隱諱。己巳,以新除翊左將軍永陽王伯智為尚書僕射。

    夏四月丙申,立皇子永康公胤為皇太子,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王公以下賚帛各有差。庚子,詔:"鏤金銀薄、庶物化生、土木人采華之屬,及布帛短狹輕疏者,並傷財廢業,尤成蠹患。又僧尼道士,挾邪左道,不依經律,人間淫祀祆書、諸珍怪事,詳為條制,並皆禁絕。"秋七月辛未,大赦。是月,自建鄴至荊州,江水色赤如血。

    八月癸未,天有聲如風水相激。乙酉夜,又如之。

    九月丙午,設無礙大會於太極前殿,捨身及乘輿御服,大赦。辛亥夜,天東北有聲如蟲飛,漸移西北。丙寅,以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長沙王叔堅為司空,征南將軍、江州刺史豫章王叔英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

    至德元年春正月壬寅,大赦,改元。以江州刺史豫章王叔英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以司空、揚州刺史長沙王叔堅為江州刺史、征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癸卯,立皇子深為始安王。

    秋八月丁卯,以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長沙王叔堅為司空。

    九月丁巳,天東南有聲如蟲飛。

    冬十月丁酉,立皇弟叔平為湘東王,叔敖為臨賀王,叔宣為陽山王,叔穆為西陽王,叔儉為南安王,叔澄為南郡王,叔興為沅陵王,叔韶為岳山王,叔純為新興王。

    十二月丙辰,頭和國遣使朝貢。司空、長沙王叔堅有罪免。戊午夜,天開,自西北至東南,其內有青黃雜色,隆隆若雷聲。

    二年春正月丁卯,分遣大使,巡省風俗。癸巳,大赦。

    夏五月戊子,以吏部尚書江總為尚書僕射。

    秋七月壬午,皇太子加元服,在位武賜帛各有差。孝悌力田為父後者,賜爵一級;鰥寡癃老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

    冬十一月丙寅,大赦。是月,盤盤、百濟國並遣使朝貢。

    三年春正月戊午朔,日有蝕之。庚午,鎮左將軍長沙王叔堅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

    三月辛酉,前豐州刺史章大寶舉兵反。

    夏四月庚戌,豐州義軍主陳景詳斬大寶,傳首建鄴。

    冬十月己丑,丹丹國南陳本紀下第十

    遣使朝貢。

    十一月己未,詔修復仲尼廟。辛巳,幸長干寺,大赦。

    十二月癸卯,高麗國遣使朝貢。是歲,梁明帝殂。

    四年春正月甲寅,詔王公以下各薦所知,無隔輿皂。

    二月丙申,立皇弟叔謨為巴東王,叔顯為臨江王,叔坦為新會王,叔隆為新寧王。

    夏五月丁巳,立皇子莊為會稽王。

    秋九月甲午,幸玄武湖,肄艫艦閱武。丁未,百濟國遣使朝貢。

    冬十月癸亥,以尚書僕射江總為尚書令,吏部尚書謝胄為尚書僕射。

    十一月己卯,大赦。

    禎明元年春正月戊寅,大赦,改元。乙未,地震。

    秋九月庚寅,梁太傅安平王蕭巖、荊州刺史蕭瓛,遣其都官尚書沈君公詣荊州刺史陳慧紀請降。辛卯,巖等帥其武官男女濟江。甲午,大赦。

    冬十一月丙子,以蕭巖為平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丁亥,以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豫章王叔英為兼司徒。

    十二月丙辰,以前鎮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鄱陽王伯山為鎮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二年春正月辛巳,立皇子恮為東陽王,恬為錢唐王。

    夏四月戊申,有群鼠無數,自蔡洲岸入石頭,渡淮至於青塘兩岸,數日自死,隨流出江。是月,郢州南浦水黑如墨。

    五月甲午,東冶鑄鐵,有物赤色,大如數升,自天墜熔所,有聲隆隆如雷;鐵飛出牆外,燒人家。

    六月戊戌,扶南國遣使朝貢。庚子,廢皇太子胤為吳興王,立揚州刺史始安王深為皇太子。辛丑,以太子詹事袁憲為尚書僕射。丁巳,大風自西北激濤水入石頭城,淮渚暴溢,漂沒舟乘。

    冬十月己亥,立皇子藩為吳王。己酉,幸莫府山,大校獵。

    十一月丁卯,詔剋日於大政殿訊獄。丙子,

    立皇弟叔榮為新昌王,叔匡為太原王。

    初,隋帝受周禪,甚敦鄰好,宣帝尚不禁侵掠。太建末,隋兵大舉,聞宣帝崩,乃命班師,遣使赴吊,修敵國之禮,書稱姓名頓首。而後主益驕,書末云:"想彼統內,如宜此宇宙清泰。"隋帝不說,以示朝臣。南陳本紀下第十

    清河公楊素以為主辱,再拜請罪,及襄邑公賀若弼並奮求致討。後副使袁彥聘隋,竊圖隋帝狀以歸,後主見之,大駭曰:"吾不欲見此人。"每遣間諜,隋帝皆給衣馬,禮遣以歸。

    後主愈驕,不虞外難,荒於酒色,不恤政事。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婦人美貌麗服巧態以從者千餘人。常使張貴妃、孔貴人等八人夾坐,江總、孔范等十人預宴,號曰"狎客。"先令八婦人襞采箋,制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君臣酣飲,從夕達旦,以此為常。而盛修宮室,無時休止。稅江稅市,徵取百端。刑罰酷濫,牢獄常滿。

    覆舟山及蔣山柏林,冬月常多采醴,後主以為甘露之瑞。前後災異甚多。有神自稱老子,游於都下,與人對語而不見形,言吉凶多驗,得酒輒酹之,經三四年乃去。船下有聲云:"明年亂"。視之,得嬰兒長三尺而無頭。蔣山眾鳥鼓兩翼以拊膺,曰"奈何帝!奈何帝!"又建鄴城無故自壞。青龍出建陽門,井湧霧,赤地生黑白毛,大風拔朱雀門。臨平湖草舊塞,忽然自通。後主又夢黃衣圍城,乃盡去繞城桔樹。又見大蛇中分,首尾各走。夜中索飲,忽變為血。有血沾階至於坐床頭而火起。有狐入其床下,捕之不見,以為祆,乃自賣於佛寺為奴以禳之。於郭內大皇佛寺起七層塔,未畢,火從中起,飛至石頭,燒死者甚眾。又采木湘州,擬造正寢,筏至牛渚磯,盡沒水中,既而漁人見筏浮於海上。起齊雲觀,國人歌曰:"齊雲觀,寇來無際畔。"始北齊末,諸省官人多稱省主,未幾而滅。至是舉朝亦有此稱,識者以為省主,主將見省之兆。

    隋帝謂僕射高熲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戰船。人請密之,隋帝曰:"吾將顯行天誅,何密之有!使投緌於江,若彼能改,吾又何求。"及納梁蕭瓛、蕭巖,隋愈忿,以晉王廣為元帥,督八十總管致討。乃送璽書,暴後主二十惡。又散寫詔書,書三十萬紙,遍喻江外。

    諸軍既下,江濱鎮戍相繼奏聞。新除湘州刺史施慶、中書舍人沈客卿掌機密,並抑而不言。

    初蕭巖、蕭瓛之至也,德教學士沈君道夢殿前長人,朱衣武冠,頭出欄上,攘臂怒曰:"那忽受叛蕭誤人事!"後主聞之,忌二蕭,故遠散其眾,以巖為東揚州刺史,瓛為吳州刺史。使領軍任忠出守吳興郡,以襟帶二州。使南平王嶷鎮江州,永嘉王彥鎮南徐州。尋召二王赴期明年元會,命緣江諸防船艦,悉從二王還都為威勢,以示梁人南陳本紀下第十

    之來者,由是江中無一斗船。上流諸州兵,皆阻楊素軍不得至。都下甲士尚十餘萬人。及聞隋軍臨江,後主曰:"王氣在此,齊兵三度來,周兵再度至,無不摧沒。虜今來者必自敗。"孔范亦言無渡江理,但奏伎縱酒,作詩不輟。

    三年春正月乙丑朔,朝會。大霧四塞,入人鼻皆辛酸。後主昏睡,至晡時乃罷。是日,隋將賀若弼自北道廣陵濟,韓擒虎趨橫江濟,分兵晨襲採石,取之。進拔姑孰,次於新林。

    時弼攻下京口,緣江諸戍望風盡走,弼分兵斷曲阿之沖而入。丙寅,採石戍主徐子建至,告變。戊辰,乃下詔曰:"犬羊陵縱,侵竊郊畿,蜂蠆有毒,宜時掃定。朕當親御六師,廓清八表,內外並可戒嚴。"於是以蕭摩訶為皇畿大都督,樊猛為上流大都督,樊毅為下流大都督,司馬消難、施慶並為大監軍,重立賞格,分兵鎮守要害,僧尼道士盡皆執役。庚午,賀若弼攻陷南徐州。辛未,韓擒虎又陷南豫州。隋軍南北道並進。辛巳,賀若弼進軍鍾山,頓白土岡之東南,眾軍敗績。弼乘勝進軍宮城,燒北掖門。是時,韓擒虎率眾自新林至石子岡,鎮東大將軍任忠出降擒虎,仍引擒虎經朱雀航趣宮城,自南掖門入。城內武百司皆遁出,唯尚書僕射袁憲、後閣舍人夏侯公韻侍側。憲勸端坐殿上,正色以待之。後主曰:"鋒刃之下,未可及當,吾自有計。"乃逃於井。二人苦諫不從,以身蔽井,後主與爭久之方得入。沈後居處如常。太子深年十五,閉閣而坐,舍人孔伯魚侍焉。戍士叩閣而入,深安坐勞之曰:"戎旅在途,不至勞也。"既而軍人窺井而呼之,後主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貴妃、孔貴人三人同乘而上。隋帝聞之大驚。開府鮑宏曰:"東井上於天為秦,今王都所在投井,其天意邪?"先是江東謠多唱王獻之《桃葉辭》,云:"桃葉復桃葉,度江不用楫,但度無所苦,我自接迎汝。"及晉王廣軍於**鎮,其山名桃葉,果乘陳船而度。丙戌,晉王廣入據台城,送後主於東宮。

    三月己巳,後主與王公百司,同發自建鄴,之長安。隋帝權分京城人宅以俟,內外修整,遣使迎勞之。陳人謳詠,忘其亡焉。使還奏言:"自後主以下,大小在路,五百里纍纍不絕。"隋帝嗟歎曰:"一至於此。"及至京師,列陳之輿服器物於庭,引後主於前,及前後二太子、諸父諸弟眾子之為王者,凡二十八人;司空司馬消難、尚書令江總、僕射袁憲、驃騎蕭摩訶、護軍樊毅、中領軍魯廣達、鎮軍將軍任忠、吏部尚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