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00章 中古騎士 文 / 靜流
中古騎士
名詞釋義
騎士,或稱武士,是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種社會階層。在此階段的紛亂局勢中,國王和貴族都需要一些在戰爭上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兵種,為此他們會悉心培育一些年輕人,使之成為騎士。而騎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繼承而來的,其本質也與貴族不同,除了和貴族一樣能夠獲得封地之外,騎士也必須在領主的軍隊中服役,並在戰爭時自備武器與馬匹。
中古騎士油畫
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徵,每一位騎士都以騎士精神作為守則,是英雄的化身(實際情況不一定是如此),歐洲的騎士制度和日本的武士制度亦有相似。
訓練一個男孩成為騎士需時14年。在這段期間,受訓的男孩最初要跟隨領主夫人擔任侍童,學習禮儀;之後要學習「騎士七藝」(游泳、投槍、擊劍、騎術、狩獵、弈棋、詩歌),又要為領主或負責訓練他的騎士工作。成為騎士後,他要遵行「俠義精神」,例如效忠國王或領主、保護教會和婦孺、鋤強扶弱以及奮勇作戰等。
在中古時代,騎士除了為領主或國王作戰外,在每年的某段日子還需參與一些競技活動。這些競技活動都有特別的名稱:
兩個騎士在馬背上,以比武用騎槍(lance)將對方擊落馬的競技稱為「馬上比武」,馬上比武用騎槍和盔甲都與實戰的款式不同,比武用騎槍多半是用無尖的皇冠狀或杯型槍頭,且槍身採用空心或刻劃出溝槽(容易折斷)的白楊木,盔甲在左胸也有特別強化的金屬板好抵抗衝擊,比武用的馬鞍亦沒有後橋,使騎士受擊後容易摔落,有時候一方落地比賽仍要以其他武器互毆,直到一方死亡、失去意識或是投降,投降或失去意識一方將會變成贏家的俘虜,家屬得要支付贖金才可將其贖回。
兩組以上的騎士進行上述的競技活動稱為「比武大會」。
這些競技活動,最早出現的用意是國王為了將貴族們調動到身邊來就近監視,亦可藉此保持騎士的戰鬥素質。
受封過程
成為騎士是每一個中古男孩的夢想,其受封儀式一開始僅僅是簡單地以劍輕拍受施者的右肩並予以授名,但隨著時間的過去,此一過程漸漸變的卻十分艱苦。以下是一個中古男孩要成
看書[』網:下載、、到了21歲時,他已準備成為一位騎士。在受封為騎士之前,首先要潔淨自己,然後穿上白色的衣服及紅色袍子:白衣表示自身的潔淨,紅袍喻意準備隨時勇戰受傷。
3、穿好衣服後,要禁食一天,拿著劍在盾牌面前向上帝禱告,禱告內容包括求神寬恕己罪,聖潔己身,承諾保護教會及發誓「除強扶弱」,此時,任何不認同將獲得騎士身份的侍從的人,皆可去破壞盾牌,侍從必須以劍捍衛其盾牌。
4、最後,將送到授與者的面前。授與者會放平其劍,按在其右肩上,有時候會有一種無劍尖的慈悲之劍來專門進行此儀式,施以祝福。這樣便完成受封儀式,他亦正式成為騎士。
極少時候,侍從也會因為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而在戰場上被冊封。
編輯本段
教會的影響
文獻上:各大小修院都保有相當數量的書籍,在隱修院中以本篤會為最。各托缽休會也有大量藏書,並且不斷抄寫加以擴大。
教育上:修道院的學校是那個動盪年代最安全的教育組織,並且有雖然水平不很高,但有很負責的教師。他們發展了傳統的七藝教育,開創了早期的大學。
思想上:保存並發展了希臘哲學中以亞里士多德為主的學說,「經院主義」雖然繁瑣,但卻使得形式邏輯更加精緻,為後來思想的發展做了準備。唯名論和唯實論之爭保存並發展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之火。
藝術上:通過宗教音樂,古代曲調被保存,新的音樂理論和方法得到緩慢但堅實的發展。建築技法被保留,新的建築藝術和技術在宗教建築中體現出來。強調激烈情感和深刻體驗的繪畫雕塑藝術發展出來。
編輯本段
其他定義
十四世意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
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中世紀繪畫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
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裡,「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疾病
疾病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稱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兩次,發生在540年~590年。並沒有明確的數字統計多少人因此死亡,不過一般相信這個疫病導致東地中海約2500萬人死亡。這場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企圖恢復羅馬帝國光榮的夢想也因此失敗。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約1347年,往來克里米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間的熱內亞貿易船隻帶來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熱內亞與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當時無法找到治療藥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重程度逐漸下降。
有人認為,這場黑死病嚴重打擊了歐洲傳統的社會結構,削弱封建與教會勢力,間接促成了後來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