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罪惡春秋

正文 第10章 憶苦思甜 文 / 顏公上

    說來也怪,公上不會水,手不揮,腳不蹬,居然不沉,平仰在水面上。

    他在水上趟了幾秒鐘後,心裡一慌,手腳不由自主地亂動,身體直往下沉。

    他想喊叫,已經來不及了。就在頭頂被淹的一瞬間,公上用力一衝,衝出水面,無意間左手抓在水面的石頭上。

    有了著力點,他抓住不放,借力雙手抓住石頭,爬上岸來,他穿的一套粗布單衣全濕了。

    脫險後,他才感到後怕——這裡的水有兩米多深,若不是抓著石頭,沉下去必定淹死。

    他想到自己被淹死了都沒人曉得,更沒有人關心,悲從中來,眼淚成串地流下來,提著鞋子,哭著回家。

    一九六七年,文化運動的風浪吹遍神州大地,也吹到了這塊荒涼的土地上。伍隍中學的學生串聯,要到北京去見「偉人」。

    數百學生走在公路上,打著橫幅,口號整天響,歌聲響徹雲霄。紅旗、橫幅在隊伍中起伏、飄揚。

    顏定成在伍隍中學讀初二,也在隊伍中。到了家鄉,見到鄉親和熟人,他故意出列打招呼,顯得十分得意。

    公上在學校的操場上,見到四哥在串聯隊伍裡,故意高聲喊叫,向同學們炫耀自己的四哥也要到北京去見「偉人」。

    確實有很多同學都羨慕他。

    袁文中老師的書教得好,到了五年級,大隊決定將五年級、六年級並在六年級的同一間教室裡上課,都由袁老師任教。

    袁文中一節課教六年級,下一節課教五年級,上、下午依次輪迴。一個老師同時在一個教室教兩個班,送走六年級後,袁文中才單獨教公上他們這個班。

    一九六八年,學校要選紅小兵、紅衛兵,少先隊員,三好學生,戴「偉人」像章,發「紅寶書」。所有這些,全班除公上外,其餘同學都有。

    這一歧視對公上打擊很大,他再次認識到自己比貧下中農子女低人一等。

    中午放學回家,看見貼在牆上的「偉人」像,他好奇的爬在小方桌上,脫手畫了一張「偉人」像。他自己都感到很神奇,自己從來沒有學過畫畫,居然能把「偉人」像畫下來,而且畫得還很像。

    他開心極了,放在書包裡,準備下午拿給李平學看,好在他面前顯示顯示。

    下午上課前,為了討好李平學,他見李平學從書包裡拿出書來準備上課,他也從書包裡拿出書本,故意把他畫的「偉人」像放在上面。

    誰知坐在左邊的李平學看都沒有朝他這邊看一眼,而是偏著頭,盯著書看。

    公上失望極了,他必須要在上課前表現。袁老師管得很嚴,上課是絕對不准開小差的。他右手拿起畫的偉人像,故意咳了一聲,李平學還是沒反應。

    他等不及了,埋著頭,左手碰了一下李平學的右手。

    李平學轉過頭來,一眼便看到了公上手上的畫,驚訝地問:「這是你畫的?」

    公上點點頭。

    李平學把畫拿在手裡仔細看了一下,然後嚴肅地說:「你一個富農分子的子女,敢亂畫偉人像,你這是侮辱我們偉大的偉人,我要告你。」

    公上抓過畫,他不敢撕爛,他急忙把畫的「偉人」像放回書包裡:「我是熱愛偉人,所以才畫偉人的像。我不是侮辱偉人,算了,算了,就當我沒有畫,你也沒看見。」

    李平學比他大一歲,見他害怕的樣子,內心很高興,但嘴上卻說:「這次放過你,如有下次,我決不饒你。」

    公上討好不成反告饒,連連地點了幾個頭。雖然公上只有十二歲,但他深知,他是富農分子的兒子,若以這張畫為據,後果不堪想像。故而公上是真的害怕,誠心告饒。

    公上放學後,沮喪地回到家裡,趕緊把畫燒了。顏品文見他坐在板凳上發呆,沒有理他。

    文化運動的風浪一浪高過一浪。三忠於,四無限。跳「忠字舞」,唱革命歌曲,標語、口號震天響。每一個岩石,每一塊石板,凡是能寫字的地方,革命標語無處不在。

    早請示,

    看:、書網電子書*、最窮的。但說句良心話,以前幹活,吃穿不愁。幹一年下來,還有幾擔糧食,每個月還要打兩頓牙祭,就是吃飯,我們都是吃的上面的干飯,主人家吃下面的紅苕。

    而現在比以前更若更累,沒吃沒穿,這個憶苦思甜的會沒法開,所以叫大家來坐一會兒,有人問,就說我們開了憶苦思甜大會就行了。」

    年歲大的社員感同身受,都紛紛發牢騷,社員大會一會兒便結束了。

    第二天,顏品文帶公上去趕伍隍場,也順便去公上的大舅舅宋明德家走親戚。

    宋明德解放後在伍隍中學當工人,負責給學校上、下課敲鐘。

    宋明德也是八姊妹,他是老大,下有四個弟弟、三個妹妹。他對兄弟姊妹都很照顧,只要有條件、有機會都要關照,兄弟姊妹都很尊敬他。

    逢場天很鬧熱,伍隍場一條丁字路的街擠得人山人海,水洩不通。

    上午九點多鐘,顏品文父子到了伍隍場,走到滾子街,只見人群湧動,紛紛向街上擠,說是今天開萬人大會,把楊芳毓夫婦弄來遊街,然後在伍隍中學操場上開萬人大會,把全區表現差的地、富、反、壞、右分子弄來陪鬥。

    解放時,楊芳毓率部起義。解放後,他的伍隍中學、上千畝地的農場和房屋全都被沒收。楊芳毓任中國輕工業部副部長、衡陽市副市長。

    文化運動開始後,楊芳毓夫婦被押解回原藉。弄回來沒有地方給他住,便叫一房屋較寬的農戶騰了一間草房給他夫妻二人住。

    二老七十多歲,過慣了「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生活,不會煮飯,因他在當地很有名,又是階級敵人,沒有人願意、也沒有人敢提供幫助。夫妻二人相依為命,煮的飯到生不熟,生就生吃,熟就熟吃,還要經常挨批鬥。

    顏品文牽著公上的手到了丁字路口。只聽見鑼鼓喧天,人山人海。

    楊芳毓夫婦被反剪著雙手,胸前掛了一塊長一尺、寬六寸的黃紙牌,上面寫著「反動分子楊芳毓」的墨字,楊芳毓的名字上打了一個大紅叉。

    楊芳毓低著頭、彎著腰在前,他夫人居二,兩邊分別有兩個民兵押著。後面有十多個地、富、反、壞、右分子排成單行,低頭彎腰跟著走。

    到了丁字路口,口號震天,此起彼伏,群情激憤。夫妻二人矮小乾瘦,人老枯黃,不敢避讓,戰戰兢兢地被押著游完伍隍場兩條街,然後被押到伍隍中學操場上面一個寬大的主席台上。

    顏品文牽著公上隨人群擠到伍隍中學操場,操場上果真上萬人。寬大的主席台上坐了十多個幹部。楊芳毓和十多個地、富、反、壞、右分子在前面站成一排,楊芳毓夫婦面子很大,被安排站在中間。

    批鬥大會主要是以呼口號為主。儘管主持人和領導在台上歇斯底里的喊叫,但因場地大,人多,聽不清他們斗的啥。

    批鬥會進行了約一個小時,又將楊芳毓等人押回遊街。人群又朝街上瘋擁,楊芳毓等被押回區公所。突然有人大叫:「重慶八一五打來了,快跑。」

    八一五是重慶一個很大、很有名的派系,與另一個有名的派系「反到底」是對立的,兩個派第在全川都很有名。

    人們不知真偽,只見商店關門,賣菜、賣糧食的農民背著東西就跑。人群像瘋了一樣的擁擠,像瀉了洪一樣朝場頭奔跑。

    顏品文牽著公上正好在場頭,一個中年人背著背蔞見父子二人還沒有跑,邊跑邊叫道:「你們還不跑,街上都踩死兩個人了,紅衛兵馬上就要來了。」

    顏品文聞訊,牽著公上就往回跑。跑到伍隍中學操場上,見批鬥會仍在進行,仍然人山人海。原來,根據程序,批鬥大會結束,還要開文化運動取得重大成果的歡慶大會。

    顏品文的判斷能力強:領導都沒有跑,這些人跑啥?很多跑出來的人也感到奇怪,一半人跑了,一半人留下來看節目,沒有人關心踩沒踩死人的事。

    節目開始是領導講話,鼓掌。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第一個節目是伍隍中學的學生表演《社會主義好》,十多個男男女女的中學生在台上又唱又跳。

    第二個節目是表演「忠字舞」。台上響起了手風琴伴奏聲,先是四個四十多歲的婦女上場,馬上又是四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兒上場。

    男、女分成兩排,中間空了兩米寬,八個人隨著音樂,對著中間的中間掛著的「偉人」像又是比、又是跳、又是唱:

    「敬愛的偉人,敬愛的偉人,你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我們有多少熱情話兒要對你講,我們有多少熱情的歌詞兒要對你唱。千萬顆紅心,向著**,千萬張笑臉迎著紅太陽,敬祝領袖偉人萬壽無疆。」

    舞著,跳著,唱著,台上一個老頭張著大口,喘著粗氣,累得不行,明顯十分難受,但他還是很堅強,雖然沒有力氣唱歌,但手還是在舞,腳也在跳。

    公上見後,左手搖著顏品文的右手,右手指著台上:「大爺,哪個是大舅舅在跳舞。」

    顏品文避開人頭,伸頭一看,台上第二個果真是宋明德。他笑道:「當真是大舅舅呢。」

    原來,宋明德上台表演是政治任務。學校安排的就是要年齡大,有病的人上台表演,這才能充分表現出對偉人的忠和對社會主義的愛。宋明德有嚴重的氣管炎,叫他上台表演,確實達到了預期效果。

    看完這場歌舞後,顏品文說:「公上,今天大舅舅累了,我們就不去他家了,走回去了。」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公上親眼目睹,還有什麼說的呢?只好跟著回去吃紅苕湯。

    李之黑當上小隊長後經常到大隊、公社去開會,時間一長,他的思想慢慢發生了變化。上行下效,打官腔,過官癮,他把這個小隊長也當成官來當。

    春耕夏種之後,農閒季節,他又到公社去開了會回來,他的思想覺悟和水平一下子就提高了。

    第二天下午四點多鐘,他叫正在幹活的社員到保管室開會,說是要傳達上級會議精神。

    社員們樂得輕鬆,都高高興興的到了保管室的地壩裡,各人自己找位置坐。

    天氣太熱,主要勞動大部分光著上身,穿一條短褲坐在地上。

    顏品文穿了一身土布單衣坐在圍牆邊。

    附帶勞動自然衣服整著,也分別坐在地壩裡。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坐在地上,等著李之黑開口開會。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