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回之二 文 / 王景洲
只聽張貴妃呵呵冷笑:「荒謬!歷代帝王,無不是姬妾成群,國色天香,但皆手無縛雞之勁,指無碾蟻之力,如何關乎國家社稷安危?若非此人貪淫好色,我等婦人豈能嬉笑於朝堂?齊桓公好色,亦為五霸之首!北魏孝靖帝並非無道,亦不免敗家亡國!此乃時也,運也。上有明君,下有能臣,國乃昌盛。僕射天下宰輔,如果才同管仲、諸葛武侯,國家也不會如此殘破!」後主不禁頷首歎息:「事已至此,說那些有什麼用!容我思考對策。」
袁憲忙又勸說道:「北兵入都,料不相犯,事已至此,陛下將何去何往?不若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見侯景故事,亦不失公侯位。」後主微一搖頭,道:「朕富有半壁江山,才比日月,何能屈身事河北一鄙夫耶!」張略之上前一步道:「啟稟皇上,臣在河北,頗有資產,陳縚小王即藏於臣家,前日臣等商議,已將大批寶物利器偷運出宮,一分為二藏匿,如陛下隨臣出城,從此洗心革面,勵精圖治,料復國不難。昔日越王勾踐不外如是。望陛下速作決定。韓擒虎的精兵已衝開禁宮。」張略之、夏侯安武功卓絕,舉世無雙,耳力、目力自是非凡,早已將周圍情況聽在耳內。此時韓擒虎十餘萬悍卒齊聲吶喊,聲震九天,幾里之內,稍有耳力之人皆可悉聽,何況張略之等內家好手。後主與張麗華等均聽的真切,急忙下榻急走,一邊說道:「鋒刃之下,未可兒戲,朕自有妙計。」張略之、夏侯安無可奈何,只得保著袁憲化裝成宮人逃之夭夭。隋兵眼見大局已定,六朝古都,金粉滿屋,珍寶遍地,遂蜂擁劫掠,唯恐所拿不多,甚至互相爭鬥,一般將官也見錢而不聞它。否則十餘萬鐵騎之中,任憑張略之、夏侯安內功如何深湛,兵刃如何鋒利,也難逃亂刃加身。韓擒虎見事態嚴重,唯恐後主出逃,功虧一簣,於是下達軍令,「有亂搶亂動者殺無涉」,連斬十三名將官,二百餘名士卒,才平息燥動。查點情況,竟有人因所搶珍寶負重太多吐血而亡。
卻說後主有什麼妙計。原來後主攜從宮嬪十餘人,奔至後堂景陽殿,與張麗華、孔貴嬪三人並作一束,同投井中。隋兵入宮,一名將官執著內侍的脖子問道:「昏君藏到哪裡去了?」內侍支支吾吾的回答道:「大大——帥,小人不不不知道。」那名將官手起一刀,將內侍的右耳朵砍落,登時鮮血迸流,內侍痛的哇哇大叫,餘眾軍官見此,盡皆大笑不止。韓擒虎立馬金鞍,手握長鞭一指那名內侍,又問道:「昏君躲到哪裡去了?說!」內侍戰戰兢兢的指著井說:「這裡。」一語未了,呼啦圍上一群軍將。只見裡面漆黑一團,眾軍卒大聲呼喊,只聽見深井中傳來的回音,哪裡有什麼陳叔寶的聲音?韓擒虎金鞭一指,吩咐道:「扔石頭!」剛剛扔下一塊不大的石頭,就聽到裡面有求饒的聲音。其實,韓擒虎只不過想引出後主而已,並非真要填死枯井。只因剛剛攻下陳國國都,其仍有雄兵十數萬散於各州,若置後主於死地,大陳必定另立新主,負隅頑抗,猝然間難於一統河山,黎民仍受刀兵之苦。
這時早有兵丁找來了繩子,扔進了井中,準備把後主用繩子拉上來,一開始,士兵們還奇怪怎麼這麼重,本來以為後主體胖,出來後才發現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同束而上。隋兵皆大笑不止。正值賀若弼帥軍趕來,適見此事,也不禁莞爾不禁。據說三人被提上來時,張麗華的胭脂蹭在井口,殷紅鮮澤,香氣彌留,於是後人就把這口井叫「胭脂井」,至今尚存。於是韓擒虎與賀若弼一同商議如何處理後事。這時,有匹快馬飛奔而至,原來是晉王楊廣五百里加急來信,說索要張麗華為妃。原來晉王楊廣素慕張麗華之美,早想佔為己有,效魏文帝納甄氏之事。楊廣曾私下裡囑托高熲:「你若進入建康,必找到張麗華,一定要保住她的性命」。高熲會意,便私下將此事告訴二人。於是二人商議:「昔日姜太公滅紂,曾經蒙面斬妲己,此等妖妃,豈可留得?」於是並不服從楊廣命令,將昏君與其諸子、嬪妃解押入京,將張麗華立斬於青溪,以免後患。史家論此,多有人認為韓擒虎、賀若弼做事嫌過。後唐詩人羅隱曾做
,可有一比。詩云: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至此,自漢末黃巾起義(公元一八四年)到開皇九年(公元五**年)韓擒虎、賀若弼滅陳,南朝歷經吳、東晉、宋、齊、梁、陳,北朝經魏、西晉、北魏、東魏、西魏,東周、西週四百年紛亂,至此而終。消息傳至京城,隋文帝隨即下詔,大赦天下。並下詔提倡節儉,簡化官僚,開墾荒地,修訂律歷,實行均田制等一系列善政,二十年間,天下無事,百姓安康,史稱「開皇之治」。
後主到達京城(今洛陽)後,文帝赦其罪過,賞賜甚厚。每次預宴,
都恐怕後主傷心難過,因此下令為其不奏吳地音樂。後來陳叔寶竟對文帝要求:「我現在還沒有一個稱謂,每次朝集,無法與別人交談,願得到一個官號。」於是文帝封為長城縣公。文帝后來歎息說:「陳叔寶全無心肝。」其實楊堅是把陳叔寶作為一個皇帝來批評的,而在陳叔寶眼裡,他做詩度曲才是正業,興趣也
看書網武俠>他偶一為之的「副業」而已。所以才會在隋軍兵臨城下時,告急文書未曾開拆就被丟在床下;陳叔寶也完全忘卻了一個皇帝起碼的尊嚴,所以當隋軍殺入宮中,他才會與張貴妃孔貴妃三人抱作一團躲在井裡,以致隋文帝對一國之君如此不顧體面而大吃一驚。也許陳叔寶並不是「無心肝」,他只是從來就把自己當作一個風流才子,一個詩文騷客,亡不亡國,無所謂,皇帝的體面,更是無所謂的了。真是前無古君,後無來帝。陳後主的好日子就像玉樹後庭花一樣短暫,仁壽四年(公元六零四年),病死於隋大興城,時年五十二歲。
陳後主諸子一大半不忘富貴,在大隋做了官僚,一小半不願為官,文帝也不阻攔,任其為民。只有北張略之、夏侯安所攜帶的兩位王子不知下落。
再說晉王楊廣聞知張麗華被誅,暗暗對二人懷恨在心。韓擒虎於開皇十二(公元五九二年)年早世而未被害,時年五十五歲。賀若弼終於在大業三年(公元六零七年)被楊廣巧立罪名殺害於榆林,終年六十二歲。
文帝駕崩於公元六零四年,楊廣即位,即隋煬帝。隋煬帝對張麗華念念不忘,終於娶了張麗華的女兒陳婤為貴人。
煬帝三次御駕遼東,討伐高麗,西征突厥,修運河,幸江都。煬帝將攻高麗,集百萬大軍於涿郡,又強征百萬民夫運糧械。致使田園荒蕪,百業蕭條,民不聊生。不久後,鄒平民王薄起義於長白山。劉霸道、孫安祖、竇建德、張金稱、高士達、翟讓、杜伏威等相繼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全面爆發。大業十四年(公元六一八年)三月,江都兵變,眾文武推宇文化及為首,立秦王浩為帝,煬帝被縊死於行宮。五月,李淵在其次子李世民攛掇下,廢隋恭帝侑,自稱皇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李淵。僅三十八年的大隋朝就此滅亡。
考煬帝生平事跡,登基前帥五十一萬大軍完成國家一統;登基後完成了大運河的修建工程,千年之後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河。大運河貫穿南北,尤其在明清時期,一度為運糧河道,自開通後,減少了多少人力物力,後世更有明君欲利用大運河將南方豐富水源運到北方,以利萬民,真乃曠世之舉;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征服西域二十七國,將領土向西開進到了鹹海(今哈薩克境內),向南征服了安南、占婆(今緬甸、柬埔寨、越南地區);尤其開創了科舉制度,為寒族子弟開闢了一條仕途之路,科考之下,雖不能完全做到人人平等,但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後世之時,往往認「財」是舉,唯「親」是賢,誤國誤民,豈不悲哉!煬帝在位一十四年,後一些史學家對其一生功績毀多譽少,甚至一度加以暴君之名,甚至比於殷紂王。唐代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中公平論述了煬帝功過:「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一千四百年後的清虛道人則認為煬帝是功大於過,過於當時黎民嗷嗷,功於後世千古一帝。凡一家之言,盡供閒談。
其實,李淵父子本是隋朝大臣,李淵戰功赫赫,累封至唐公。大業年間,隋煬帝急功近利,窮兵黷武,致使民不聊生,見到此情此景,李世民深知大隋氣數將近,一方面招賢納士,擴充兵馬;另一方面結交江湖豪俊大俠,暗地裡建幫立派,以待時機。大業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遍佈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於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十一月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萬機。次年(公元六一八年)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便統一了全國。於是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封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定年號為武德。秦王李世民自認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只因是次子無法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的地位的重大威脅。於是,為了繼承皇位,雙方開始了新一輪的明爭暗鬥。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佐命元從,裴寂深得高祖的寵信;劉文靜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勳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淵藉故殺了劉文靜。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李建成又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以防止李世民篡奪皇太子之位。
消息傳到了秦王府中。李世民馬上召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心腹大臣商議對策,尉遲敬德一拍胸脯說道:「要是那樣,咱就扯旗反了他!還怕了他不成!」一語未了,只聽杜如晦搖頭道:「大老黑(因尉遲敬德長的的黑,又是人高馬大,不外的都叫他大老黑)啊,我說你用點腦子行不?畢竟現在是皇上的天下,大部分人還是聽他的,再說,人家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手下也是能臣猛將,實力不在我之下,真動起真格的來,不見得咱們佔便宜。」侯君集聞到:「是啊大王,還得有個萬全之策。」程咬金一聽此言,吼道:「萬全萬全,人家刀都架到咱們脖子上了!」張士貴站起來說道:「我想,咱們還是找皇上評理為妙。」高士廉、秦瓊趕緊打住了話頭:「現在皇上偏心於李建成等人,前者殺我劉文靜,廢黜老房和老杜,明顯是看咱們不順眼,再說,派兵出征突厥,卻實是當務之急,說實話,李建成也是一名將才,單從征戰角度看,派他統軍出征,也未為不可。」於是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嚷嚷,沒有定論。李世民端坐在王座上,細心傾聽,只不過面色略帶猶豫。房玄齡見此,起身一揖道:「莫不是大王已有高見?以愚臣微見,明日早朝,李建成與李元吉必定上朝啟奏出兵一事,莫不如派人埋伏於玄武門側,伺機而動,然後上朝理論,既不會使天下刀兵相見,黎民塗炭,又不會多傷及無辜,失大王仁善美名。方為上策。」秦王長歎道:「此事我也思量過,只是建成乃我兄長,元吉是我四弟,若真如此,恐留惡名於世,亦我所不忍。」長孫無忌起身說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於非常之時建非常之業。願大王早作決定,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倘若大王有朝一日垂拱九天,只要善待黎民,以蒼生為念,大王必定名垂千古。否則,我君臣將屍骨不存矣。」秦王世民微微點頭,歎息道:「可惜我大軍精銳皆在邊關,我早年所建幫派群豪又遠在東都(今洛陽),一時難以調回。」眾人聞及,一起站起秉道:「請大王勿慮,我等誓死效忠大王!」於是君臣密議已定。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張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長安玄武門內,伺機以待。時朝霞佈於東方,熏風輕拂,竟無半點暑氣。當建成、元吉率領百餘人的護衛及謀臣,剛剛來到玄武門前,長孫無忌一聲大叫:「元吉休走,拿命來!」幾人突然躥出,建成猝不及防,被李世民一箭射死,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劍?釷爛癖彼ッ詰叵攏?弁床荒芷鵠礎@鈐階??戳你?蝗淮芰斯?矗?嵯魯エ??拖胗霉?依賬狼贗酢n境倬吹略韭砉?矗?笊?持??潰骸襖鈐??閬肽蹦媯俊痺??講腳芟蛭淶碌睿?胍?敫咦奼ㄐ牌覽恚?境倬吹履哪芊嘔9檣劍孔萋磣飛希?瀋繃死鈐??q次萊燈鎝??顎捶肓8?堤?鈾姥叮?駒唬骸捌裼猩?芷潿鰨??撈悠淠押酰蹦擻敫被キ?ν虺埂3鼏a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迅速趕到玄武門。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以拒之,東宮諸將不能進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宿衛後,屯紮在玄武門,挺身出戰,左右親近的人止住曰:「我們不知道事情始末,還應該在一旁觀望,等大軍集結,成列而戰,未為晚也。」君弘不從,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皆戰死。守門兵與萬徹等力戰良久,萬徹鼓噪欲攻秦府,將士大懼,尉遲敬德一看不好,忙把二人首級割下,用竹竿挑在空中,大喊一聲:「建成、元吉頭顱在此!眾人不可妄動!」東宮諸將臣看罷,知道元戎已死,再反抗也是於事無補,於是紛紛放下兵刃。三天後,高祖李淵見事已至此,無可奈何之下,禪位於秦王,後世尊為太宗,李淵自為太上皇。此事史稱「玄武門之變○1」。這次宮廷政變雖然慘烈,但為大唐江山開創了盛世。
太宗即位之後,果然任人唯賢,倡導廉政、節儉,重視農田水利,疆域之大,遠過漢武,國富民強,萬邦來朝。這就是有名的貞觀之治。加之進一步開科取士,不論士庶,民皆思文。貞觀之初,竟有數名神童聞名於世。所謂神童,只不過是天資聰穎,區區幾歲就能作詩成文而已,並非一些小書外傳所說神童法力無邊,呼風喚雨等等,試問世上,哪有什麼法力高強的人存在?其實,神童出於太平時節,並不足為奇,亂世之時,民不聊生,人如草芥,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哪裡有什麼條件延師求學?即便偶爾有神童,也不過是世家子弟,像後漢的王粲,三國曹魏的曹沖等等。大唐定鼎之後,百業景然,人口已由一千萬激增至四、五千萬,國家殷富,人民安康,神童問世也是理所當然。不過歷代皇帝都好大喜功,古今中外,無一例外,更有阿諛之臣加以添葉,說的錦上添花,以取悅聖容。於是太宗下令頒賜神童,以示其文治武功。
卻不知誰謂神童?又有何才能奇遇?且看下回分解。
○1玄武門之變:唐朝歷史上共有四次玄武門之變,第一次政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第二次政變發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第四次則是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變。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