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異界入世修行

正文 第四十七章 道書十二種 文 / 戰靈子

    此時在端木商會,端木商會會長端木鳳和紅粉傭兵團團長紅天嬌正組織煉藥師研究道書十二種,除此之外她們還要組織生產和研發我所需要的裝備,還要組織人員補充我軍人員上的損失。《道書十二種》為清乾嘉時龍門派道士劉一明所撰之道教叢書。原名《指南針》,收書十二種,後收書增加,但仍沿襲此名。現共收書十七種。劉一明所作之書,除《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蘊》《金丹口訣》《棲雲筆記》,及醫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治》等未收入外,全都彙集在此叢書內。所收十七種書,可概分為兩類:一為註釋。計有:《易理闡真》含《周易闡真》五卷,《孔易闡真》二卷),《陰符經注》一卷,《參同直指》(含《參同契經直指》三卷,《參同契直指箋注》三卷,《參同契直指三相類》二卷),《黃庭經解》一卷,《百字碑注》(附《黃鶴賦》)一卷,《敲爻歌直解》一卷,《悟真直指》四卷,《金丹四百字解》一卷,《無根樹解》一卷,共九種。一為撰者。計有:《修真辨難》《修真後辨》各一卷,《修真九要》一卷,《通關》二卷,《神室八法》一卷,《象言破疑》二卷,《會心集》(含《會心內集》二卷,《會心外集》二卷),《西遊原旨》一卷,《悟道錄》二卷,共八種。1、註釋書九種註釋書中,後七種為丹經註釋。前兩種之一的《陰符經》,亦被劉一明視為最古之丹經,以丹道註釋之,這與唐宋以後之內丹家無異。別具特色的是對《易》的註釋《易理闡真》。《易》被儒家定為六經之首,一般人認其為儒家書;但劉一明認為,《易》之「歸根處,總以窮理盡性至命為學」。故斷定:「《易》非卜筮之書,乃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在他看來,「丹道即易道,聖道即仙道」,儒家易學與道教丹學是二而一者的。故他把《易》作為丹經來加以闡釋。另一方面,他又認為:「丹經子書,千帙萬卷,總不外易理。」實際又把《易》作為丹經祖書之一。因此他不僅在注《易》時,以丹道解易學,以易學證丹道,而且在註釋其他丹經和撰寫其他丹書時,亦多以《易》學為本。丹道與《易》學的緊密結合是劉一明內丹理論的特點之一。2、撰著書八種撰著書,是劉一明內丹理論和方法的直接表述。《修真辨難》(捲上)之後,又作《修真後辨》(卷下)。前者以師徒問答形式,回答了「何為道」、「陰陽何以分內外」,以及「玄關一竅」、「內藥外藥」、「真鉛真汞」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天道聖功,性命源流,藥火是非,無不一一分晰」。後恐前者「頭緒散渙,語句冗繁,閱者不能會通一貫」,特再作後者,將內丹要領集中為二十六條,詳加闡釋。計有:先天精、氣、神,後天精、氣、神,先天真一之氣,真假身心,真假性命等。《修真九要》提出修丹的九個要點與步驟,計有:勘破世事、積德修行、盡心窮理、訪求真師、煉己築基、和合陰陽、審明火候、外藥了命、內藥了性等,包括了「功」、「行」兩方面的內容。為了使人勘破世事,又作《通關》,將世人最難勘破的世事,概括為五十關(如**關、恩愛關、榮貴關、財利關等),勸人一一勘破,以為修丹悟道的起步。從中反映出強烈的佛教思想色彩。劉一明認為修丹的根本在修心,把人心稱作神室,特作《神室八法》,勸人把剛、柔、誠、信、和、靜、虛、靈等八種德性作為建築神室的材料,以為修丹的基礎。從中又表現出濃厚的糅合儒家理學的色彩。《象言破疑》會合《易》理,以丹道圖數十幅,配合解說修丹的義理,重要者有:象言說、順逆說、火候說、胎中面目、嬰兒面目、煉己築基、天良真心、陰陽混合、太空虛無等題,藉以「細分是非,掃旁門而指正道,息邪說而辯真宗」。《會心集》分《內集》《外集》,《內集》又分上、下卷,一以詩、詞、歌、曲若干首,「因物書懷,就事寓意」以解說丹道;二以論說字十餘篇(如大道歸一論,真正丹藥倫、採取藥物論、作運火候論、顛倒陰陽論等)以述內丹的具體作法。《會心外集》亦分上、下卷,同樣以詩、詞、歌、曲加雜若干篇以論說丹道、雜中再列《三教辨》,以論三教一家。《西遊原旨》以「三教一家之理,性命雙修之道」解說《西遊記》。《悟道錄》則就宇宙和人世間諸現象,拈取八十一條(如天高地厚、日照月臨、雷鳴風吹、種黍種麻、松心竹節、嬰兒天真、癡漢醉人等),從中點悟出修道修丹應該汲取的道理;並寫《歎道歌》七十二首,以破人迷妄,勸人入道,指斥外道,引歸正道。《道書十二種》幾乎全為劉一明的內丹著作。其中《悟道錄》雖類雜著與勸世,但主旨卻是以己之「悟」勸人入道和修丹;《西遊原旨》也是雜著,但仍以三教合一與修丹思想為核心。其餘各篇,或以己之丹道思想闡釋丹經,或是直接闡述內丹理論和方法,是內丹著作的主體。以上各書,表現出劉一明內丹理論和方法的兩大特點:3、兩大特點(1)劉一明雖為全真龍門派道士,但其丹法理論卻上承鐘呂,主性命雙修、先命後性,與道教南宗十分接近。他說:「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修命不修性,猶有家財無主柄,此皆為性命雙修而言也。」其丹法次第是先了命後了性,首先煉己築基,其次「鍛去後天余陰」,凝結聖胎,再進入性功,「迸出清淨法身」,復歸無極。這種丹法路線,是與全真道的先性後命、以性兼命大不相同的。(2)三教合一思想比其先輩更為濃厚。不僅在不少著作中作專論(如《大道歸一論》《三教辨》等)闡述三教同源,而且在修煉的各個環節,諸如藥物、鼎器、火候等方面,無不大量融合儒、釋,特別融合理學。如他分性、命為兩種:「性有天賦之性,有氣質之性;命有天數之命,有道氣之命。天賦之性,良知良能,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氣質之性,賢愚智不肖,秉氣清濁邪正不等者也。天數之命,夭壽窮通,富貴困亨,長短不一者也;道氣之命,剛健純粹,齊一生死,永劫長存,天地不違,陰陽不拘者也。天賦之性為真,氣質之性為假。道氣之命為真,天數之命為假。……修道者若知修天賦之性,以化氣質之性,修道氣之命,以轉天數之命,性命之道得矣。」其承襲朱熹理學思想之跡甚明。又分身、心為兩種,指人之肉身為幻化之身,心為幻化之心,是七情六慾所自出,也是喪失性命之根由。另有「真正之身」,曰「法身」,是成道之種;「真正之心」,曰「天心」,是性之所寄。只有這真正之身、心,才是修丹之基礎,「知此身心,以修性命,則了性了

    了命,易如反掌」。這又明顯帶有佛學色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