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異界入世修行

正文 第八十八章 修真之法 文 / 戰靈子

    ps:神動而修者,此乃「清地平基」之捷法。人生處世,深受七情六慾之困擾,八邪病痛之侵蝕,臟腑受損,經絡阻滯。男子十六歲一過,半陰半陽之態被打破,上耗其性,下耗其命,元神、元氣、元精被天地萬物所奪,此乃常情。然修真者把握陰陽,形神兼修、性命雙修。修形必增壽,「返老還童有妙方,重壽則需只病通脈」。以動完成此步則速,以靜完成此步則緩。

    一、神動而修

    神動而修者,此乃「清地平基」之捷法。人生處世,深受七情六慾之困擾,八邪病痛之侵蝕,臟腑受損,經絡阻滯。男子十六歲一過,半陰半陽之態被打破,上耗其性,下耗其命,元神、元氣、元精被天地萬物所奪,此乃常情。然修真者把握陰陽,形神兼修、性命雙修。修形必增壽,「返老還童有妙方,重壽則需只病通脈」。以動完成此步則速,以靜完成此步則緩。

    去病氣通經絡,有為套路功法極難面面俱到、主次分明、先後有序,俗云:「有為般般假,無為處處真。」所以,動修仍以神動而修者為上佳之選。神動順應自然之法則,其理深奧,其動真實,其調準確,其序井然,其效迅速。而且其動中有靜,先天元神和後天識神同步協調而煉,起始已握性命雙修之門匙。諸同道可自行體悟,已有自發動經歷者。體會余之教當有所收穫,如再得吾之八脈神修金丹訣,則更能順水行舟。早登明心見性之階梯。

    靜而修者,起始即靜坐收心放心,煉己採藥煉用,如得真訣,其成功一樣有望。但費時較久而已,以靜修入道香,性光易得。命火難求,特別是年齡稍長和身患陳疾者。

    二、動靜兼修

    動靜兼修。此法較前敘之單一修法更完善,更合道之法則。動靜兼修之法,掌握了神形兼修,性命雙修之總旨。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即得整修和兼修之真趣,外動內靜,內動外靜,動和靜只是相對而言,此乃自然法則。例如靈動前的入靜,形靜而神動,繼而形動則神靜,特別是識神知而不守。靈動完畢後上坐存想。則是外靜而內動。動靜兼修,較之純以動而修者或純以靜而修者為佳,其功效明顯。其費時較短。

    三、性命雙修

    性命雙修之法,就是煉己和不漏的修煉方法。具體說來,煉己就是明心見性,何為性?神即是性,氣即是命。心之根為性,性之根為神。神寓於心,其實三者為一。其卦象為離卦,其方位屬南,其五行屬火,火中真液為水。修明心見性乃修真的第一步功夫。修命的功夫,就是不漏。不漏有層次,首先修煉精不漏,繼而達到眼、耳、鼻、舌、身均不漏,而達到漏盡通的境界。命即腎也,精也,煉形化精,煉精化氣,以後天補先天之元氣,其卦象為坎,其方位為北,其五行屬水,水中真元為火,丹材全賴於此。

    性修死,命修活。死者,乃凡心死、欲心死也,心死神活,道樞掌握也。活者,乃元精活、元氣活也,腎固不漏元精活,煉丹藥材自家多也。所謂降龍伏虎者,龍即指性,乃識性、欲性也;虎即指命,乃腎水、濁精也。心定龍歸海,情忘虎隱山。

    道家內功法術之研究,與內煉金丹術息息相關,「內煉成丹,外用成法」。外用者,主要是運用元神也,運用真氣乃是初級層次之法術。高級之內功法術,就是調煉元神和變神之法也。但出神必假於命基,命基不固,所出之神必然陰重於陽,不堪用。故修煉法術,必重性命雙修之法,而偏重於煉性。但煉性之法中,由於調煉五臟以應外五行,故命功亦含於其中。此乃正宗功法中的主次分明,包容相間處也。

    1、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是性命雙修的入門之訣,是修性的直解總訣。

    ﹙1﹚明心

    明心者,明白、知曉、掌握心的含義也。正如南宗祖師張伯端《青華秘?心為君論篇》中所云:「心者,神之捨也。心者,眾妙之理,而宰萬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學道之士,先須了得這一個字,其餘留後段事矣,故為之傳」。

    心藏神,就是指識神和元神。識神也就是後天獲得的思維,也稱欲神、慾念、識心、主觀意識等等。元神是指先天獲得的本來面目,它的初級態稱為元性,元神實質上是元性、元氣、元精三種高級物質的聚合體。未修煉之人只能稱之為元性,修煉之士儘管功力深淺不同,但元精、元氣、已經開始與元性聚合,較常人的元性陽性成份增多,可以稱為元神。

    ﹙2﹚見性

    何謂見性?祖師曰:「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環矣,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所謂性,就是指真性,就是元神,就是本來面目。若見元神,必須先見性光,此光乃真性之光,是見真性元神的基礎物質。元神乃是元精、元氣、元性的聚合,性光乃精、氣、神的昇華顯露,無光則難覓真性元神。

    2、性光

    性光,有采觀法、送聚法、回照法等方法凝煉。采觀法,就是外采入內,見則觀之。光之不足送入太虛,聚取宇宙之靈能。亦為回光內照凝煉五行,洗魂煉魄以培元神。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為無上之寶。精水就是指先天真一之氣,神火就是指性光,意土則為中宮之地,也就是臍輪後面虛無一穴。修煉即以精水為基本物質和基礎,以意土為體,以神火為用。回光照於丹田氣穴,則五行攢簇,肝所藏之魂,心所藏之神,肺所藏之魄,腎所藏之志,脾所藏之意,在真意性光的統一號令下,凝聚一團達到煉魂、制魄、斷識、全神的煉功效應。煉盡陰滓以返純乾,消魄全魂、消陰制魄則元神陽氣充足,易出竅矣。元神之出竅,光弱者難以自見,其陰重質量不純之故,光足而全者則歷歷分明,可內觀到元神在體內的形成、成長、出竅等全過程。必須注意的是元神並非聖嬰,亦不是金身,不可混為一談。

    &nbsp

    四、道的體性特徵

    道的體性特徵是虛無、自然、純粹、樸素、簡單、平易、清靜、無為、柔弱、不爭等十種特點。這些體性特徵,從人身上體現出來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和倫理化,道體現於人謂之德。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無形的,無跡象可睹,無端倪可察。它是內在的、含蓄的,不顯山不露水,是無意的流露。道是什麼特徵,上德就是什麼特徵。

    上德無心為德,下德有意為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正如《清靜經》所云:「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則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道德經》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修真人在未得道之前,就必須信守「重德、修德、守德多助」的格言,積善為德,以德入道。這個多助是表現在多方面的,有空間信息界的幫助,也有物質世界人、事物的幫助。要取得三界所有的幫助,就必須廣結善緣,廣種佛田,對人如此,對動物、植物、事物亦應如此。你才能為自己修真製造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古代亦稱之為修「外功」。

    修德

    修德是修真的重要原則,也是修真的重要功法,特別是修性、明心見性的重要技術方法。古人用修真一詞而不用「煉真」之語,其玄奧也在於斯。修德之*,非此不能入室,非此不能進門。從前將此稱之為外功。經云:「太上曰: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此乃修真至言,非虛說也。修習內功雖然可以延己之命,祛疾增壽,以安享天年,但不能感格空間的上、中、下三界的各層次信息,獲得無形幫助有形的效應。只有內外兼修,性命雙修,內煉金丹,外積善德,才能感格天地而動鬼神,內外齊修,雙功並進,直趨修真之門庭,繼而登堂入室,完成修真大業。

    總而概之,修真者,皆要謹記修真參道四大要訣:修神,修氣,修性,修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