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夫妻本是同林鳥

正文 第127章 半途而廢 文 / 李好

    趙水生去了自己的書房,給自己的老師溫如庭寫信。就愛上網……

    這種情況,應付起來,也很容易,既然鎮海侯可以利用海盜來說事兒,那麼就成全鎮海侯的『豐功偉績』,等在他最得意的時候,再給他一記重重的打擊。

    鎮海侯因為平匪有功,被皇上大大的獎勵了一番,除了金銀珠寶以外,還另外賞賜了他的嫡次子一個伯爺的爵位。因為嫡長子本身就是鎮海侯世子,以後要繼承侯爺的爵位的,所以多出來一個伯爺的爵位,那絕對是皇上對鎮海侯的獎勵了。

    就連這邊的老百姓都為鎮海侯高興,因為鎮海侯是大英雄嘛,提到鎮海侯都會豎起大拇指,要是沒有鎮海侯,他們哪裡有這樣安定的日子?

    有時候越是捧得高,越是摔得狠。

    鎮海侯就是這樣,正在大家對大英雄讚不絕口的時候,卻傳出了鎮海侯讓自己的私兵扮演海盜,然後上岸燒殺搶掠的事情來。

    這一下子,一片嘩然,有的人是壓根不信,畢竟鎮海侯在這些人的心裡,那可是高大上,怎麼可能做出這麼喪盡天良的事兒呢。

    但是有人卻說,是有證據的。好像最後鎮海侯想要殺人滅口,結果有一個人沒有死透,竟然活了下來,還是被衛所的指揮使救了,於是這事兒就被傳開了。

    就有御史彈劾鎮海侯,說他是殘暴成性,把人命當兒戲,其罪當誅!

    御史彈劾的很厲害,甚至有了要押解鎮海侯回京審訊的意思。

    不過皇帝都留中不發。絲毫沒有追究鎮海侯的意思。

    皇上對鎮海侯這麼的信任,鎮海侯只有感恩戴德的份兒。要是再有什麼事兒,那就是鎮海侯的不是了。

    其實這都是一筆糊塗賬,但是呢,只要這心裡有了刺了,以後再有了海盜,大家是不是想,會不會真的是鎮海侯派人裝扮成的呢?不自不覺的就會朝這邊想。

    而如果鎮海侯是清白的,那為什麼不去京城自辯呢?難道是因為心虛,所以不敢去?

    趙水生心道,鎮海侯要是敢去才怪,就怕他去了京城,皇帝那邊找個借口,給他留在了京城,再掛一個閒差,明升暗降,讓他有苦說不出,這邊是鎮海侯的地盤,哪怕他做了再大的事兒,也不會害怕。所謂的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就是如此。

    而至於鎮海侯留在了京城,這邊鎮海侯府怎麼辦,不是還有鎮海侯世子嗎?讓他管著就好了。

    鎮海侯世子到底年輕,比鎮海侯好對付多了。

    估計鎮海侯也知道這個道理,於是在皇上沒有說什麼的情況下,就保持了沉默。

    「這麼說,開海禁的事兒,最後能成?」李梨花說道。

    鎮海侯已經有了瑕疵了,如果再鬧出什麼事兒來,恐怕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鎮海侯了。

    趙水生搖了搖頭,說道:「恐怕不是那麼簡單,至少這幾年的時間,是不成的。」

    那位皇帝如果有足夠的耐性,就不會是這種局面了。

    他沒有下狠心,把鎮海侯給連根拔起,就有些各退一步的意思,當然不會在這個時候,直接開了海禁,給鎮海侯大大的沒臉。

    李梨花好笑的說道:「合著忙活了這麼半天,竟然是這麼個結果?」

    要是楚宣,管你是不是鎮海侯,都得給想辦法除了,這位周朝的皇帝,心裡把鎮海侯恨得牙癢癢的,卻不敢有所作為,生怕鎮海侯造反?

    當個太平天子,也只能守業,一旦出現有人造反,那就會嚇得不知所措了。

    人家皇帝不配合,他們能怎麼辦?方法出的多,可是卻沒有執行的人,幸虧趙水生只是跟溫如庭暗地裡說了,溫如庭也很有技巧的和皇上說了。才弄成現在的局面。

    趙水生有時候也覺得無奈,他現在不是皇帝,哪怕有一肚子的主意,可是當權者只聽一半,另一半就這麼含糊著。

    這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起碼以後溫如庭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更重了。這也算是一個好結果吧。」趙水生說道。

    好吧,這算是一個好結果,如果溫如庭被現在的皇帝更加器重,間接的對他們也是有好處的。

    而且這次林州城因為無私的幫助臨州的老百姓度過了難關,林州知府衙門的人,竟然還收到了臨州送來的匾額,寫著四個大字:大公無私。

    不僅這樣,臨州的知府還上折子,把這件事給說了,要不是因為林州送來的那些糧食,他這個知府恐怕真的要焦頭亂額了,說不定就要出什麼亂子。

    人家解了你的燃眉之急,你還一點兒表示也沒有,以後誰還會幫你?就是他的這些下屬,也表示這個折子該寫。

    畢竟他們也是受益者。

    別的州府知道這個消息,卻已經把自己的城門禁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哪裡有林州的這些官員心善?

    這位知府也表示了,他不能讓林州的糧倉受損失,等明年他們的糧食收起來了,會還給林州這邊一部分,分幾次,也給還完了,絕對不能讓人家吃虧空。

    這折子一上去,別人不說,溫如庭笑了,這個趙水生,還是那麼有魄力,不愧是他看中的學生。

    對於皇上這次只對鎮海侯小懲大誡,溫如庭心裡是不滿意的。

    可是再不滿意,也不能當著皇帝的面表現出來。

    他給皇帝送這個折子的時候,皇帝見了溫如庭,很是高興,看了溫如庭的折子,笑道:「愛卿的這個學生,頗有愛卿的風範,在那種情況下,能急人所急,朕覺得他很不錯。」

    都是他大周的子民,難道就只管自己一個州府的?要都是這樣,他這個皇帝也當到盡頭了。

    其實這些州府的糧倉,真要全用完,那是不可能的,每年都有一批存糧,等到了新糧食上市,再把陳糧給賣掉,換掉新的糧食。

    別的州府無非就是怕給這臨州用了,然後自家的就少了,這麼一算,很不划算,所以就是看著別人遭了難,也不會出手。屬於自保的性子。

    這種性子,說起來沒有什麼錯,畢竟人都是自私的,可是在皇帝的心裡,這些州府都是他的老百姓,這些糧食都是他大周的糧食,幹什麼非要分個你我?

    遇到了困難,連伸把手都不會伸,以後還指望你們幹什麼事兒?

    不得不說,趙水生把皇帝的心思分析的透透的,趙水生此舉,正是合了皇帝的心意。

    「溫愛卿,鎮海侯這個事兒,朕要仔細考慮過了,如果現在把他給拿下來,那麼海防這一片該交給誰?與其沒有人選,不如還是先讓他這樣的在那位置上呆著,相信朕手裡有了他的把柄,他不敢再做出什麼事兒來。」

    皇帝想的是,鎮海侯做出了這種事兒來,朕都原諒了,他要是還不給朕安安分分的,那以後就新帳舊賬一起算。

    總之,皇帝覺得鎮海侯被這麼敲打一次,也該安分起來。

    短時間內,他還不想把鎮海侯給動了,因為一動就是傷筋動骨。

    而至於開海禁,開了海禁,豈不是更需要鎮海侯維持這海上的安全了?那不更是讓鎮海侯囂張了?這樣可不是皇帝所希望的。於是,海禁的事兒,就沒有被通過。

    溫如庭心裡歎了一口氣,這麼好的機會,就這麼白白的浪費了。

    如果皇帝真的想把鎮海侯給弄下去,開海禁是多好的一個方法,開了海禁,就能設各種海司,把鎮海侯的影響力都降到了最低。

    可是,興沖沖的皇帝,最後卻不說什麼了,只能讓溫如庭歎氣。

    回去後,溫如庭把兩個兒子都叫到了書房,說道:「有沒有打聽出來,皇上為什麼又改變了主意了。」

    他是讓他們通過兒媳婦去打聽,會不會是後宮的人說了什麼話,讓皇帝改變了主意,或者是鎮海侯在宮裡的棋子起了作用。

    溫大爺和溫二爺都搖頭,他們沒有打聽出來,溫大奶奶懷疑是太后的意思。畢竟能說得動皇帝的,除了太后難道還有別人?

    溫大爺把自己的猜測說了,「會不會是太后的意思?」

    畢竟歷史上太后對這種變革都是持反對態度的,認為祖宗的規矩,輕易改變,很是不對,能不變就不變,如果皇上是個有魄力的皇上也就罷了,可是皇上沒有那麼大的魄力,反而因為在太子之爭中,太后付出了很多,對太后很是孝順。

    溫如庭歎道:「好了,我知道了,此事就不要再提了。」

    溫如庭把寫好的信,讓人快馬加鞭的送給趙水生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