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時空走私1859

正文 第九十四章 無錫新政(一) 文 / 莊不易

    等李永吉帶兵去無錫的時候,已經是常熟之戰後的第三天了,由於太平軍在這裡沒有留下任何的防守部隊,因此李永吉率軍軍抵達的時候並沒有經歷什麼戰事,只是順利的接收。

    接收無錫之後,李永吉發現這座城市並沒有多少經歷戰火的樣子,招來迎接自己入城的士紳一問才知道緣由。

    原來當初的清軍在聽到常州屠殺之後,還沒等太平軍過來,就嚇的提前逃跑了,而無錫的百姓也害怕一旦抵抗太平軍,會遭到常州那樣的屠殺,所以太平軍一來,他們就無條件的投降,根本沒抵抗,因此也就沒有經歷戰火。

    等太平軍進入無錫後,由於李秀成的強力約束,天平軍除了搶了官府的府庫錢糧外,對普通百姓並沒有刁難,既沒有搞什麼強制剪辮子,也沒有強行收稅搶奪民財。

    這裡的不搶民財,可不是僅僅不搶貧民,就算是小康之家甚至是商賈富戶,也是一點也不搶,只要你不刻意針對太平軍,不找太平軍的麻煩,也不明目張膽的作奸犯科,他們就不去管你。

    再之後,太平軍兵敗蘇州,雖然強拉了不少本地的壯丁當兵,但主要是在城外拉的貧苦農民,對無錫城中的市民卻沒怎麼動。據說是因為李秀成覺得無錫城裡的人市儈氣太濃,不是當兵的好材料,所以才去城外抓兵。

    不管怎麼說,與李永吉記憶中相比,這個時候的無錫並沒有遭受多少戰火,比如那個崇安寺,還有無錫洞虛宮這些地方,就依然完好無損。

    其實在歷史上,太平軍的軍紀在這個時期還是可以的,至少比清軍好很多,特別是李秀成的部隊,軍紀尤其的好,除了有個常州之屠外,太平軍沒多少屠殺的傳聞,而就算是那次常州之屠殺,也不是李秀成的本意。

    另外如果較真一下的話,這個時空的太平軍常州之屠並不嚴重,不是大範圍的無差別屠殺,而是只搶掠屠殺富戶,不傷小康之下的平民,所以屠殺之後,常州城總共的人員損失也不過三萬多人,與清軍反攻時期動輒屠殺幾十萬相比,這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再比如說這個無錫,哪怕是李永吉前世的歷史,也是清軍反攻的時候損毀較多,人員的巨大損失,幾乎都是在清軍反攻的時候造成,但因為清軍是勝利者,所以那些屠殺沒有被記載。而那時李秀成開始蘇南之戰的時候,因為李秀成一開始就想把蘇南地區當自己的地盤好好經營,軍紀控制的很好,無錫保存的也還是挺不錯的。

    在這個時空,因為李永吉在蘇州城下把李秀成的主力部隊給殲滅了,讓李秀成失去了抵抗的有生力量,加上跟蘇州太近,害怕對方趁機攻來,這才迅速拋棄無錫當緩衝與誘餌,並沒有進行堅壁清野式的劫掠。

    這是因為在李秀成看來,自己是敗軍,如果再搶掠,那會徹底失去本地的人心,而且清軍大多貪婪而凶殘,一個破敗的無錫,清軍肯定沒心思搶掠,會繼續追著自己打,但如果留下一個還算富庶的無錫,那清軍就會把時間消耗在搶掠上,不再花心思追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李秀成只搶府庫,不搶老百姓,甚至也不搶大戶人家的原因,他就是希望李永吉帶兵搶掠老百姓,這樣既能丟掉清軍的人心,也能給李秀成爭取時間。

    只可惜,精武軍是一支紀律更加嚴明的部隊,也根本不靠劫掠為生,所以入城之後,除了重新封查府庫,張貼安民佈告,禁止作奸犯科之外,就沒有別的大舉動了。

    當然,這個沒什麼大舉動,是指外人的看法,實際上李永吉率兵進入無錫後,動作還是很多的,只不過大多不是那麼鮮為人知罷了。

    李永吉在無錫暫時沒做別的,就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建設無錫軍營,第二件事則是招商引資。

    建設無錫軍營不奇怪,這本來就是應有之義,畢竟精武軍是控制這個地區最穩固的保障。

    招商引資也很正常,畢竟他之前已經在蘇州搞了一個一攬子商業合作計劃,搞了個商聯與銀聯,實際上就是弄了一個以李永吉為主的壟斷性經濟聯合體,壟斷本地的商貿與金融活動,統一協調,統一規劃,大搞地區性計劃經濟,為自己賺取最大利潤。

    蘇州商人已經在利益與精武軍的刺刀下淪陷了,這次來了無錫,自然也要把無錫的各大商戶一網打盡,把無錫也弄進這個壟斷性經濟體內。

    帶著這個心思,李永吉來到無錫後,立刻就召集本地的富商大戶開會,不斷的在會上推銷自己的新產品以及商業合作計劃,用利誘勸說的方法,把無錫本地的富商也拉進自己在蘇州搞的那個商業合作體系中去。

    這個事情沒什麼難度,這些都是商人,不像儒生官員那麼食古不化,建立統一的商聯與銀聯的好處他們都十分清楚。

    別的不說,光加入這個體系後能得到精武軍的保護這一條,就能讓他們動心,畢竟這樣一來,他們就是背靠精武軍這棵大樹,以後在蘇州無錫等精武軍控制的地區做生意的時候,就可以免掉官府的稅收跟攤派,而且也沒有關卡,光這方面省下來的錢財,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而且,李永吉是跟他們做生意,不是跟他們強行收錢,價格方面還是雙方出人,組建一個什麼價格委員會,根據市場行情定價。賺錢多少先不說,這起碼讓他們在感情上感到更舒服,畢竟表面上是一種平等的關係。

    至於加入了銀聯與商聯後,要統一接受李永吉的領導與調配,這倒沒什麼,反正中國商人一向軟弱慣了,如今又是亂世,頭上多一個軍隊領導在頭上,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反而覺得是好事兒。

    就這樣,短短三天,李永吉就在無錫搞定了本地的商賈,至於那些儒生跟地主士紳,李永吉則一概不見。

    另外,之前太平軍迅速退卻後,清政府也沒來得及重新派遣官員過來,導致無錫城是一種無政府狀態,過去都是城裡的幾家士紳大戶派出自己的家丁護院,組成一支聯合團練兵在城裡巡邏,事實上成了一種士紳聯合執政。

    現在李永吉來了,他就把這個士紳聯合組成的家丁護院團給解散掉,改由精武軍負責本地的城防與治安,這件事當然是沒有異議的。

    不過與此同時,李永吉又借口籌措軍費,讓那些同意加入商聯與銀聯的商賈大戶們出錢出人,組建一個無錫軍政府,為精武軍效力。

    這個所謂無錫軍政府,顧名思義,就是以後凡是精武軍涉及到無錫地方的大小政務,包括收取平賊稅、購買軍事物資,提供後勤運輸等行政問題,都由這個無錫軍政府全權負責。

    為了保證無錫軍政府的權威得到堅決而有效的貫徹執行,同時還不耽誤精武軍的精力,李永吉還會為這個軍政府組建一支警察隊。

    警察隊是一支類似於官府捕快一樣的地方性武裝鎮壓部隊,部隊所在的衙門全名叫無錫警察局。

    無錫警察隊的武器、服裝跟訓練都由精武軍提供,警察的薪水以及買武器跟服裝的資金,則都由執政府的官員們出。

    等這支警察部隊訓練出來了,就會把衙門全部交給無錫軍政府,由無錫軍政府派出的官員出任警察局長,也就是說,這支武裝部隊是由那些商人管理的。

    在成立軍政府的同時,李永吉還組織了一個軍法院,軍法院的法官由精武軍任命,陪審員則由精武軍士官以及加入銀聯與商聯的商人任職,以後凡是無錫地區涉及到精武軍以及軍政府的訴訟問題,都由軍法院處置,行軍法,不再走無錫地方官府的程序。

    很明顯,李永吉這是要借用軍政府與軍法院,以軍管的姿態,行地方行政之實,在這個地方性的政治架構裡面,除了沒有地方議院的立法權,基本上行政權跟司法權都包了,是典型的雙軌制奪權法,也就是不明著取締舊衙門,而是建立新衙門,來取代舊衙門的權力。

    不管是無錫軍政府,還是地方軍法院,裡面的官員都是他人推薦與自我競聘制,且都有財產規定,也就是財產太多的人不能當官,同時呢,官員還有出身限制,必須是經商過五年,且家裡的商號加入了李永吉的銀聯或者商聯繫統的人。

    也就是說,軍政府跟軍法院的官員,以後主要是那些跟李永吉有利益聯繫的小商人,沒有一個正經的士紳儒生,也沒有一個純粹的大地主,更沒有大商人,這是擺明了要扶持小商人,打壓那些儒生士紳跟地主。

    因為在李永吉看來,清朝的商人團體雖然比較軟弱,但相比而言,卻也是這個時代的中國最進步,也最知道變通的一個群體了,扶持他們來幫自己,總比扶持一幫腦袋僵化,總自以為是的給自己找麻煩的士紳要好。

    李永吉一直相信,實際的利益牽扯絕對比什麼嘴巴上說的禮儀道德要可靠,由這些有著豐富經商經驗的小商人把持地方政務,再差也不會比那些清朝的官員差,而且這也是一個嘗試,看看商人執政是否能在此時的中國行得通,同時也是給自己培養地方施政人才。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這個坐天下難,難的就是地方治理。精武軍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如果沒有足夠而又合格的地方施政人員,就算打下地盤來,也只是便宜了舊官僚,不會有什麼變革,不可能真正的把地方經濟發展起來,而經濟無法發展,也就沒有民富國強這一說。

    至於以後清政府再派來官員怎麼辦?呵呵,這個好辦,有精武軍還有警察部隊在這裡坐鎮,只要搞一些事情出來,老百姓都不是笨蛋,以後會知道以後到底要聽哪個衙門的,本來這就是要跟舊有的衙門奪權的部門,還能怕了對方?

    可以說,組建無錫軍政府與無錫軍法院,這才是李永吉親自帶兵來無錫的最大目的,要不然,只是單純的在無錫建設軍營,根本不用李永吉親自出馬。

    正因為組建軍政府跟軍法院這種事兒牽扯太大,目前還沒有別人能代勞,而且也說不清楚這裡面的事情,所以只能是李永吉親自過來。

    什麼?為什麼不在蘇州搞這一套新政?很簡單,蘇州目前畢竟是江蘇的首府,地位太敏感,一下子就在那邊搞這一套,會太早的跟清政府產生強烈對抗,而目前的李永吉還沒準備好跟清政府全面翻臉,畢竟時機不對,實力也不夠強,因此他不打算太早跟清政府攤牌,這樣的話,他也就不能跟清政府鬧的太僵,雙方都需要點緩衝與妥協。

    無錫就不同了,無錫的經濟條件跟地理環境跟蘇州差不了多少,但政治方面就好很多,因為無錫剛被太平軍攻陷過,原本的官員或死或逃,目前已經是一個無政府狀態,自己如果以抵禦太平軍的前線城市當幌子,完全可以用軍管的名義在這裡大搞特搞。

    再說了,軍政府也好,軍法院也罷,對清朝民眾來說都是一個新事物,讓大家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而且用小商人做官員,也不敢說完全沒問題,只能是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借用後世的施政方法,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在摸索中不斷前進。正因如此,這種新政試點不能一下就在蘇州這樣重要的城市搞,而是要先在別的次要城市做,等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再慢慢向四方推廣。

    李永吉有自信,就算這套新政一開始會出現很多問題,但這畢竟是一套更先進的施政體系,至少效率方面肯定比原本的清朝衙門要高,只要給這些人一段時間適應下,依托這個體系,這些獲得了權力的小商人們早晚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