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時空走私1859

正文 第一六五章 北京,我來了! 文 / 莊不易

    打下天津的第三天,李永吉就聽到恭親王奕?帶兵出逃的信息,然後到了第四天,北京城派出的投降使者就來到了天津,正式代表北京向精武軍投降,並請精武軍早日帶兵前去北京城,以免發生混亂。

    換言之,作為大清國首都的北京城,如今已經無人防守,竟然就像當初的滄州等城市一樣,不戰而降了。

    這讓李永吉大呼一口氣,同時也略微感到唏噓,因為他忽然發覺,原來大清朝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擊,真不知道之前那些造反勢力是多麼的無能,才會屢次造反而不成。

    李永吉這當然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前那些造反勢力可沒有李永吉這樣的金手指,而像爭奪天下這種事兒,很多時候是看大勢的。

    如果大勢還在朝廷那裡,那麼朝廷就可以不斷的調動各地兵馬前來圍剿,屬於後勁十足的典型,相反,造反勢力卻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沒有那麼多補充,往往一開始銳氣十足,可如果不能趁著這股銳氣打落朝廷的威望,讓各地都不再支持朝廷,那他早晚會被朝廷源源不斷的補充兵馬給磨死。

    最現實的例子,就是太平天國運動,一開始,太平軍也是勢不可擋,清軍是連戰連敗,可清軍那時候還掌握朝廷大義,後勁十足,時間拖的越久,對朝廷就越有利。

    所以,當年的太平軍如果不貪圖享受的打江南,而是趁勢北上,先打更窮困,也更有造反精神的河南河北跟山東,然後銳意進取,全力北伐的話,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說不定就能打敗清廷,拿下北京城,進而奪得天下。

    要知道,這還不是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興盛的時代,至少中國還沒有強烈的國家主義跟民族主義,而且這種爭奪天下的內部鬥爭也不像外敵入侵,會激勵起整個民族同仇敵愾的心思。

    也就是說,只要你能把擁護統治階層的少數軍隊打敗,或者擁有跟對方掰腕子的力量,那天下大多數勢力就會坐山觀虎鬥。所謂的民族性在這種奪天下的名義下,往往就顯得不是那麼突出。

    就好比但年元朝滅宋,再好比當年的滿清滅明,其實都說明了這個道理,那就是在民族主義徹底被激發之前,一旦你打著奪取天下的旗號,那性質往往就不同,就算是不一個民族的,只要能打敗統治階級的軍隊。也可以坐擁整個天下。

    現在的李永吉也是一樣,他之所以北伐這麼順利,就是因為他提前在淮安一帶把清軍主力給打敗了,然後清廷的威望一落千丈。中國各地都開始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除了像太平軍這樣的少數勢力,大都想著坐山觀虎鬥,等精武軍跟清軍徹底打出一個勝負。再去投奔勝利方。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永吉從徐州進軍的時候,大多都是望風而降。很少有拚死抵抗的。

    當精武軍在北伐的路上再次輕鬆打破擁有十萬大軍的濟南城,又滅掉被認為強大無敵的俄國干涉軍,進而順利打破天津城以後,李永吉的個人威望已經不僅僅是在精武軍內部高的離譜,就算在天下人的心中,也已經是高到無人可及的地步。

    換言之,此時此刻的李永吉,已經具備了奪取天下的實力與威望,而清廷的威望則被打到了谷底,誰都知道清廷已經完蛋了,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他就算不去打北京城,全國各地的大多數地方,也不會再聽滿清朝廷的命令了,這就是所謂的眾望所歸,這就是所謂大勢所趨。

    這麼一想,太平軍那麼急著發動進攻,也的確是很有道理,因為如果太平軍這時候不動手,隨著時間的推移,等李永吉真的建立新朝之後,跟太平軍早晚還得動手。

    而到了那個時候,所謂新朝新氣象,太平軍也失去了驅逐韃虜這個偉光正的新口號,早晚還是得滅,反倒不如趁著現在精武軍還沒有建國的時候奮力一擊,說不定還能有一絲希望。

    當然,李永吉現在還想不到這些,他除了唏噓清廷的不堪一擊之外,同時也在唏噓恭親王奕?,覺得對方好大的名氣,其實也是個膽小鬼。

    李永吉並不知道,恭親王奕?其實原本有跟北京城共存亡的心思的,他之所以改變主意迅速跑路,完全是被他那些貪生怕死的小夥伴們用計給嚇跑的。

    或者說,恭親王奕?這次跑路,是帶著主人翁意識走的,是想繼續維持大清國,繼續保護滿人不被滅族,而為了這個,他已經不惜一切,哪怕是跟咸豐皇帝搶奪皇位,也在所不惜!

    不管怎麼樣,天津城沒有經歷太多戰火就陷落了,而北京城更是提前投降,也不需要遭受多少戰火,這就是說這兩座古城都能夠比較完善的保存下來,這才是讓李永吉最高興的。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如果李永吉不是身居高位,還是以前那種出於社會底層的人的話,如果有人告訴他,為了保存文物古跡,我們要怎麼怎麼不開炮,要怎麼怎麼付出重大傷亡,他肯定會不屑一顧,認為這是傻x,這是對人命的不負責。

    可是換了他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士兵死了可以再招募,可這些幾百年的建築跟文物要是沒了,可就再也沒有了,如果讓他選,只要傷亡不是讓自己不能承受,他也願意用一定的傷亡,去換取古城的妥善保護。

    李永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變成這種更加功利化,更加不把人命看重的心思,反正這些想法他就是自自然然的產生,然後擴大,哪怕李永吉不斷的自我反思,也無法完全遏止這些想法的蔓延。

    有時候想一想,這可能就是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受制約的後遺症吧。當你發現你的權力大的要命,一切都只能靠自我約束的時候,總會有那麼點奇怪的心思冒出來,並不斷的蠱惑你,想要讓你任性一把。

    相比而言,這種哪怕多消耗人命,也要來妥善的保存好古文物的想法,還是其中比較正常的了,也難怪另外一個時空的歷史書,某偉人也有了同樣的想法。

    既然北京人民熱烈期望李永吉去接收北京城,獲得至高無上的榮譽,李永吉也不能辜負了人家的一片心意,所以在打下天津的第五天,就留下馮子才的一萬人看住天津,自己則帶領精武軍主力,浩浩蕩蕩的向北京城開進。

    等到了離北京城還有五里左右的地方之後,精武軍的偵查員已經作了偵查報告,那就是北京城的城門全部大開,除了一小部分留守的官員在城門處等候外,其他的百姓都留在家中閉門不出,似乎是怕遭到洗劫。

    聽到這裡,李永吉命令全軍稍作停歇,然後派一個團的人留下看守自行車跟輜重,其他人換上新衣服,然後排列整齊,用最威武的姿態,邁步向北京城開進。

    就這樣,精武軍大部隊順順利利的來到北京城下,在提前派出少量部隊控制各個城門之後,才繼續帶領精武軍的大部隊,邁著整齊的步伐,昂首挺胸的從正陽門進入了北京城!

    正陽門又被稱之為國門,是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地方,李永吉帶著精武軍從這個門進入,也就正式的代表接收了北京城,從而順利的接受了清廷的京城。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李永吉帶兵進入北京的那一刻起,清廷統治中國的法統也就不存在了,而李永吉則可以名正言順的登基稱帝,建立新朝!

    意義雖然重大,可當李永吉真的帶兵路過正陽門後,看著空蕩蕩的街道,卻微微有一點遺憾。

    又是這樣,以前入城的時候,老百姓大都是跪倒在地,然後要麼就怕的要命,要麼就討好的跟著高呼萬歲,而到了現在,當李永吉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北京城以後,卻連百姓也看不到了,只有那空蕩蕩的陌生街道,提醒他自己已經打下了北京城!

    當然,仔細一想,李永吉對這種情況也比較理解,畢竟這個時代可不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老百姓對外界的事情所知有限,而北京城以前既然是清廷的首都,自然對外界信息的控制力度也就更加嚴格,也肯定像自己摸黑清廷一樣,不停的摸黑自己,比如說精武軍殘暴不仁什麼的。

    這麼三說兩說的不停嚇唬,加上之前清軍已經在全北京城搜刮過一次,老百姓對於新來的軍兵心懷畏懼,擔心遭到搶劫,進而閉門不出,也就理所當然。

    這種情況下,你強求是不行的,因為哪怕你派人強行把老百姓趕出來,然後搞個列隊歡迎儀式,也必然是強顏歡笑,只會讓人更加反感與害怕。

    要讓百姓真正的愛戴你,就不能來虛的,或者說,來虛的也必須有實際的東西做底子,要不然就是一個大笑話。

    因此,雖然看到空蕩蕩的街道後心情有些不爽,覺得不算是風風光光的進北京,但是跟無損的接收北京城相比,這點小事也就不用在意了。

    想到這裡,李永吉前後左右的看了看,發現真的只有自己那些默不作聲的部隊官兵後,忽然一笑,然後一下子就從自己的馬上站起來,順勢張開手臂,高聲大呼道:「北京,我來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