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時空走私1859

正文 第二零九章 和平統一政治協商會議 文 / 莊不易

    帶有作秀成分的大閱兵之後,效果不是一般的好,不但觀看過的普通老百姓氣血沸騰,就連天朝門上的一干忠臣元老也是心潮澎湃,還附帶威壓技能,不但把三名外國公使看的目瞪口呆,連其他軍閥派來的代表也看的鴉雀無聲。

    接下來,就是所謂宴請各地軍閥代表的國宴,李永吉照例只是在開頭露了下臉,說了點場面話,然後就迅速走人,把招待的工作全都交給國務院的首相沈世明。

    儘管李永吉只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不過在場眾人都很理解,因為按照中國的傳統,皇帝就是要高高在上,就是要保持神秘,跟西方的君主不是一回事兒,皇帝離開之後,大家反而更自在。

    雖然中國也有在飯桌上談生意談事情的習俗,不過這種國家大事方面,就沒這麼隨意,所以國宴就是正常的國宴,首相沈世明也沒提什麼別的要求,就只不停的誇耀自己跟誇獎別人,反正就是互相吹捧,再大家互相認識認識。

    大家吃好喝好,到了第二天,才是所謂的重頭戲,即所謂和平統一政治協商會議。

    這個和平統一政治協商會議,是在舊天王府的皇宮裡舉行,大家都圍著一個大長條桌,然後主持會議的沈世明先把中華帝國的條件一一列出來,再讓大家分組討論。

    條件一,各級督撫巡撫等各省首腦必須要改旗易幟,併入中華帝國版圖,承認皇帝陛下李永吉的權威,成為皇帝陛下的臣民,接受中華帝國的統一領導,中央對各級地方擁有最高管轄權。

    條件二,各級地方首腦可以繼續當本省的高級官員,也可以選擇進入中央當高官。但要麼從政,要麼從軍,只能選擇其一,不能兩者兼任。

    就是說,如果從政,就必須放棄軍權,比如當一個省長,就不能管軍;要從軍,就必須放棄政權,像當一個地方軍分區司令。就不能管地方政務,不能當省長,而不管是當什麼,都要接受中央的領導,進入中華帝國的官僚體系。

    條件三,考慮到各地民情不同,不強制要求地方上跟中央的各級政策保持一致,可以實行一定程度的行政自治跟司法自治,但外交權、駐軍權必須收歸中央。

    也就是說。除了不能管理當地駐軍之外,各地行政長官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自己制定稅收政策,自己任免官員。自己制定跟憲法不衝突的本地法,但對外交往方面必須是聽中央的,而且當地駐軍也必須接受中央的垂直領導。還有就是,不得阻撓內務府以及國務院派出的特派專員。必須全力支持中央派出的各級空降官員。

    條件四,各級地方駐軍問題,隸屬於國防軍序列的部隊。募兵與調兵權都在中央國務院,但軍費卻得地方與中央各掏一半。

    隸屬於禁衛軍序列的部隊,軍費全部由皇室支付,但可以在任意地點選擇駐軍地點,當地政府不得有任何阻撓行為。

    唯有民兵組織跟警察部隊,可以不受中央與皇室管轄,可以由地方說了算,軍費自然也是地方自己負責,但數目必須嚴格受到限制,而且不得私自製造武器,武器裝備只能跟中央買。

    儘管到時候中央會在各羈縻地方上派駐一定的國防軍甚至禁衛軍,不過除非地方政府特別要求,經過中央批准,否則平時不會干涉到地方政務軍務,只是一種中央主權的象徵罷了。換言之,就算地方出現叛亂,那除非你們要求中央的駐軍出動,否則這些軍隊也不會管的,由你地方上自行處理。

    條件五,不得限制當地民眾的人身自由,必須嚴格執行二號令,也就是解放奴婢宣言政策,解放一切奴婢為自由民。同時,各地不得私設關卡收稅,如果要設置關卡收稅,必須跟中央請示,中央批准才行,且皇室企業在本地的任何經營活動,都必須無條件免稅。

    條件六,允許各地區根據自己的民情風俗,進行有特色的地方教育建設,但對於中央下派的教育工作小組,也必須無條件支持。即是說你地方要搞學校搞教育,那沒問題,但下派的中央教育工作小組在當地自費建設的學校,聘請的老師,使用的教科書,招聘的學生等,都不得有任何阻撓,一旦發現有當地政府認為阻撓,必將嚴懲不貸。

    條件七,允許各地區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制定**的稅收政策,但收稅額度不得高於最高限定,不能亂收稅。而且不得阻撓中央下派地方的國稅局進行稅收執法,且國稅繳納優先與地方稅收繳納。

    也就是說,你想自己制定跟中央不同的稅收政策,這沒問題,允許你這麼做,但收取的任何苛捐雜稅,都不能超出最高限額,而且不能自己貪污吃回扣,必須用在當地建設上,一旦發現你是貪污地方稅收,可以直接抓起來。當然,適當拿出部分地方稅收,改善全體地方官的福利是可以的,但必須跟中央通報一聲,得到批准才可以,不通報視為貪污**,照樣要抓。

    另外就是,進貢中央的國稅,不再是當地政府收繳後再交給中央,而是由中央下派垂直領導的地方國稅局直接收取。

    像奢侈稅之類的,都是全部走國稅交給中央,地方落不到一點好處,這樣做當然是為了移風易俗,免得地方為了撈錢鼓勵抽大煙之類的事情;而像印花稅跟土地稅這些有意的稅收,則是給中央三分之一,地方留三分之二,其他的工商稅、農稅之類的可以全留給地方,好方便地方鼓勵地方建設。

    條件八,允許地方設立眾議院,眾議院的選舉與任免,都不由地方政府管轄,跟地方政府是評級機構,但眾議院只有監督地方施政的權力,沒有干涉地方政府施政的權力,跟地方政府出現糾紛。最多可以向上報告,讓上面來處理。

    應該說,中華帝國對各級地方軍閥勢力給出的這八個條件,還是相當不錯的,除了駐軍權、外交權以及憲法權收歸中央外,其他方面都給了很大的便利。不但稅收方面可以很大程度自己說了算,甚至可以讓繼續當地方大官,自由任免當地官員,還不斷絕你進入中央,再更上一層樓的機會。條件簡直不要太好。

    如果是一個弱勢的中華帝國提出這些條件,那自然是因為心虛,因為沒實力武力統一才不得不對地方做出讓步,但看過了大閱兵之後,誰也不懷疑中華帝**有實力強行武力統一全國,在這個時候還這樣慷慨,那就是大氣的表現了。

    對此,與會人員基本都比較滿意,但還是要回去再商量商量。考慮考慮,但卻很少有人清楚的看到,這些條文之後,還有一行小字。那就是最終解釋權歸中華帝國中央國務院。

    或者說有人看到了這個,但卻以為這不過是一個類似於督促或慣例之類的東西,少有人把這個當回事兒的,卻不知道這句話才是真正的大殺器。那意思就是中華帝國隨時可以更改前面的內容,怎麼解釋都是中華帝國國務院說了算。

    當然,一開始中華帝國肯定說話算話。不過以後可就難說了。

    李永吉之所以能這麼寬大,是想盡快統一全國,好讓李永吉可以安心的去美國干涉人家的南北戰爭,如果要武力統一,那可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李永吉這樣做,擺明了就是想搞一國兩制甚至一國多制的政策,讓各種政治體制並存,以此來驗證哪一種制度更適合中國。

    雖然李永吉覺得自己制定的體制更適合中國的發展,不過沒有對比就沒有發言權,保留一些不實行中央省份的地方制度,也可以起到一個緩衝作用,讓自己的改革有一個對比與參照物,就好像多了幾個小弟一樣,反而可以讓自己的改革進行的更好。

    而且,這裡面真正隱藏的殺手也不是政治上的,也不是軍事上的,而是經濟上的。這裡面有一個開放市場,不得阻礙地方老百姓自由流動的條件,這個條件對於實行李永吉新政的省份來說,才是殺傷力最強的策略。

    原因很簡單,實行新政的中央省份,本身就是經濟最好的地方,又因為李永吉的緣故,實行低稅政策,再加上皇室企業以及其他相關商人的崛起,他們必然對其他落後省份具有更強的經濟優勢。

    一旦其他省份地方的民間市場也全部對實行新政的中央省份開放,且無法用自由設卡收稅的辦法來調節貿易差,那就等於把資源跟市場全部開放了,假以時日,中央省份就可以用經濟滲透跟貿易侵略的方法,把這些省份的商品流通與金融領域全部控制。

    舉個簡單例子,實行新政的省份都種了高產水稻,其他作物跟畜牧業等方面也有各種補貼,那麼他們的農產品必然產量大增,價格也會大大降低,而其他省份沒有這些優勢,農產品價格肯定還會居高不下。

    如果他們還是**的地方,能夠以收稅的方式保護自己的農業,完全可以用提高進口農產品的稅收來調節,從而達到保護自家農民的目的,可現在都是一國了,市場全部放開,那麼低價農產品必然衝擊本地農產品市場,導致本地農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最後自然是破產成為流民。

    這個時候呢,政策又說明了,不得阻礙百姓的自由流動,那麼成為流民的人為了吃飯,肯定要向更有前途的地方流動,那不是別的地方,正是實行了新政的省份。

    或許那些落後省份還會覺得流民走掉這很好,解決了自己的難題,卻不知道這等於把自己的勞動力送給了別人,畢竟在這個時代,最先實行跨省的,必然是那些青壯年,這些人來了新政的中央省份,等於增加了勞動力,反而會促進本地的各方面建設。

    長此以往,隨著中央省份的經濟侵略越來越強,經濟地位越來越高,必然會形成中央省份生活越來越好,而其他落後省份越來越窮的居民,等於是中央省份的各級扮演了列強的角色。

    也就是說,隨著中央省份的工業化進程越來越強。其他沒跟上腳步的落後省份就成了廉價原料產地以及市場傾銷地,在經濟貿易往來中會處於弱勢地位,慢慢的,地方的商品流通以及金融貨幣,就會全被中央省份多完全控制。

    如果是不同國家,還可以用民族仇恨之類的化解,搞個啥義和團運動啥的,可在這種同是一國的情況下,當地老百姓不可能看清楚這些經濟侵略的本質,他們只會看到實行新政的中央省份老百姓日子越來越好。自己卻越來越差,時間一長,他們自己就會起來反抗自己頭上的統治者。

    這個時候,如果那些地方首腦要進行武裝鎮壓,這時候中央駐軍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他們可以制約那些鎮壓部隊,以民意之類的大義,壓迫那些當地民兵跟警察部隊不得對起義民眾動武,這樣一來。那些民兵部隊跟警察部隊無法鎮壓起義民眾,那這種地方性的暴動就會成功,就算不成功,也肯定會逼著地方政府向中央靠攏。完全實行中央的新政。

    這就叫民心所向,甚至很多地方官估計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推波助瀾。

    可是,一旦他們推翻了原來的政策。跟著實行中央的新政,雖然會給民眾得到不少好處,但中央的控制力度也會大大增強。到時候中央對地方就不會向以前那樣鬆散,各級地方也不會跟以前一樣成為羈縻省。

    實際上,就算地方政府在最後跟著實行中央的新政,由於經濟地位已經形成,短期內也無法改變經濟代差,必然還是會繼續被中央省份的商人壓搾。

    不過好處是,由於中央對這些地方的控制力度更強,可以更好的重新配置資源,達到資源以及市場利用的最優化,更好的安排人力,更好的安排教育,更好的建設本地的工業,那麼假以時日,可以慢慢的讓當地也跟著富裕起來。

    而且,那時候的中央省份對地方掠奪的財富也足夠多了,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自我升級改造,也有足夠的力量對落後地區實行幫扶措施,可以大大加速落後地區的致富速度,最終形成共同致富。

    實際上,另外一個時空的紅色共和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本質就是這麼一回事兒,所謂先富帶動後富,本質就是先讓富裕的部分掠奪落後地區的資源,等自己有錢有力氣了,再回過頭幫助落後地區。

    李永吉現在要走的也是這條路,不過他有金手指,還可以掠奪國外資源與市場,所以可以加快這個先富裕帶動後富裕的過程。

    總而言之,李永吉給各級地方軍閥的政策看似優惠大方,但實際上包藏禍心,擺明了就是要利用技術跟經濟優勢,去掠奪這些軍閥的資源跟市場。

    事實上,如果這些軍閥全都沒有私心雜念,全都要成為直屬省,全面實行新政,那李永吉必然要對這些地方一視同仁,到時候稅收會更少不說,補貼也不一般的大,而且還得負責這些地方的饑荒啊,洪澇災害啊啥的,實際上短期內是得不到太大好處的。

    這些軍閥統治的地方,除了廣東還好一點外,都是妥妥的窮地方,要是一視同仁,那萬一有個天災**啥的,全都得中央救濟補貼,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

    現在不同了,擺明了是羈縻省,各地方大員可以繼續作威作福,繼續實行**的稅收政策,但市場要全面開放,這樣一來,本地的那些麻煩事兒都成了地方大員的問題了,出了問題也是他們的事兒,中央只負責使勁賺這些地方的錢,使勁用這些地方的資源,使勁老這些地方的勞動力就行。

    所以說,這種羈縻政策不但對各級軍閥是個好政策,對李永吉來說更是一個好政策,反正各級地方駐軍的權力是收歸中央的,也就是說調兵權是中央說了算,軍權在手,也不怕地方翻出天來。

    由於中華帝國政府給的條件太好,給了地方足夠大的權力,所以整個和平統一政治協商會議的氣氛也是相當融洽,就算是討價還價的力度,也並不怎麼大。

    因此,只用了三個多小時,大家就基本同意了沈世明給出的這個所謂和平統一八項條件。不過他們畢竟只是代表,還得回去跟他們的主子商量商量,但相比除了一些小細節需要談之外,其他都不是問題。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旦接受了這些條件,這些地方軍閥可以把自己的部隊當成民兵養著,最多是要再多接受一些外來的國防軍跟禁衛軍罷了,其他政治權利卻沒多少削弱。

    反正看著苗頭,自己那些大刀長矛為主的部隊也打不過人家中華帝**,別說禁衛軍跟國防軍了。連人家的國民警衛隊恐怕也打不過。

    既然打不過,人家又給了這麼多好處跟面子,可以說台階給的足足的,再不識抬舉,那就是找抽了。

    所以說,只要不是鐵了心跟清廷一條道走到黑的,他們就不會不同意這八個條件,而且,這麼多人都同意了。你要是不同意,那就是給臉不要臉,到時候人家來打你,你可就一個幫手也拉不到了。何苦來呢。

    本來說到這裡,沈世明就打算散會的,然後大家繼續出去一邊遊玩,一邊拉關係攀交情。反正這種高層會面本來談正事兒的時間就很少,大多數時間就是玩的。

    然而,沈世明為大家著想。誰知道卻有人不希望早早散會,又提出了新問題。

    這個人,就是楚軍的代表左宗棠,而他提出的新問題,就是太平軍要怎麼辦,滿清殘餘又要怎麼辦。

    按照左宗棠的說法,大家如果同意加入中華帝國,這沒問題,但既然加入了,就是一個整體了,那麼對於太平軍要如何處理呢?難道也要這樣搞羈縻政策?還有北邊的滿清,難道還要放著不管麼?是當一國來平等對待,還是繼續發兵剿滅?

    對左宗棠的問題,沈世明也一時間不好回答,不過他也多少知道李永吉的想法,所以只給出了一個不太明確的答覆:

    「我中華帝國既然是代斃華民族,那自然就是中國正統,這一點想必大家都確信無疑了。

    既然我們是中國正統,領土方面自然也要按照正統來算。而不管是太平軍佔領的地方,還是滿清佔領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我中國的傳統領土,所以說,這些地方早晚會併入我中華帝國,只不過究竟以何種方式併入,這個還需要研究研究。」

    「恕我直言。」左宗棠立刻回話道,「像太平軍這樣的勢力,根本就是一群邪教分子,絕對不能跟我等一樣,必須要全力鎮壓下去才行,斷然不能跟他們講和平,要不然那就是養虎為患!」

    左宗棠說到這裡,其他地方的代表立刻點頭示意,似乎對左宗棠的話十分肯定,那就是斷然不能跟太平軍講和平。

    說來也是,這些人大部分都跟太平軍打過仗,可以說大部分人都跟太平軍有仇,而且他們原先都是清廷的重臣,跟太平軍也不是一路,自然不樂意看到昔日的冤家對頭重新坐在一起。

    「如果沈大人能保證,不跟太平軍講和,全力鎮壓,那我們楚軍就同意您的全部條件,甚至還會出兵協助。」左宗棠繼續道,「但如果您要跟太平軍講和,那我們楚軍上上下下絕不答應!」

    「嗯,這樣啊。」沈世明瞇了瞇眼,微微一笑,「這個事情我也做不了主,還得跟陛下商量一下,不過就我個人來看,應該不是什麼問題才是。當然,無論我們的最終決定是什麼,都希望左大人做事要三思才好,千萬不要意氣用事,要不然,萬一出現點不愉快,那多不好,您說是不是?」

    「哼!」對於這種隱含的威脅,左宗棠並不買賬,接著道,「還有滿清,絕對不能跟他們和平共處!東北、蒙古還有新疆,那也是我們的地方,絕對不能就這麼扔掉,必須收回來,成為中國的領土才行。」

    「嗯,這一點我可以保證。」沈世明點點頭,「領土問題,我中華帝國絕對寸土不讓,任何分裂帝國領土的行為都是癡心妄想,而對於滿清,他們勾結俄國人出賣我中華利益,也是絕對不能放過的。」

    「要是這樣的話,我也就放心了。」左宗棠歎了口氣,「不過沈大人,據我所知俄國人好像就要來了吧,您有把握擋住俄國人的進攻麼?需不需要我們出兵幫助?如果需要,請您務必開口,對於這種保衛國家的事情,在下義不容辭。」

    「左大人多慮了。」沈世明笑了笑,「對於俄國人,陛下已經有了應對之策,保證讓他們來的去不得,所以對於您的好意,我們心領了,你們只需要安心等結果就行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