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太子妃

正文 第四十五章 隱患 文 / 風吹翦羽

    太子在迎親的路上竟然出了遇刺這等大事,聖人知道後自是震怒不已。

    聖人立即召見了大理寺卿,將太子遇刺一事交由大理寺詳查,除此之外,還召來了左右金吾衛的上將軍狠狠地斥責了一頓,畢竟金吾衛本就負責京都的巡警,如今太子在街道上公然遇刺,顯然是金吾衛失職了。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當日金吾衛之下的左右翊中郎將和左右街使都直接下了大獄,而京都內各個城門坊角的武侯鋪內駐守的衛士和擴騎也通通被帶走了。聖人這回是真發了狠,且下了死令徹查,大理寺自是不敢怠慢,幾乎將金吾衛大半的軍士都捉了起來。一時之間朝堂上下可說是人人自危,眾人表面上維持著詭異的平靜,可私底下的傳言卻是甚囂塵上,各種猜測都有,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除了太子遇刺之外,自然就是蕭府的那一場大火。

    雖說蕭府那一場大火只燒掉了蕭娘子的院落,可當時火光沖天,漫天的大煙飄散在蕭府上空,就是蕭府想將這件事壓下來都不成;再加上本該親自到蕭府迎親的太子殿下在途中遇刺,使得昏禮不得不暫停,這下子明眼人都看出來了,怕是有人存了心不讓蕭娘子入宮,才會將親迎給攪黃了。

    蕭府早在事發當日,就由蕭老夫人親自下了封口令,家中僕役但凡敢亂嚼舌頭根子的,一律打一百棍後再交給人牙子帶到外地發賣。僕役們聽了無不膽戰心驚,也更加戰戰兢兢地辦差,畢竟老夫人說得好聽,一百棍後趕出府去,可眾人誰人不知,這一百個棍子挨下來,哪裡還有命在?且就算硬撐著一口氣,挨了棍子後被帶出府去,就是本來有活路也成死路了。

    因此待得流言傳出來後,蕭家從上到下都做出一副坦然的模樣面對旁人的猜測和試探,且一口咬死了蕭府那場火只是意外,其餘一點兒消息都不透露,使得這整件事顯得越發神秘起來。……

    而蕭家老太爺在蕭娘子的繡房起火後,立時就帶著人出了府,去了哪裡?自然是同在京都東邊的中書令府。

    卓容雍身為蕭家的女婿,蕭家出了事兒,他自是撇不開的,且蕭家這事兒和卓府息息相關,如今卓驚凡已然被廢,若是蕭家女能夠入宮成為太子繼妃,這樣一來自是對蕭府和卓府都有好處。況且比起蕭府來,卓容雍更是心急。他的兒子已經被廢了,當初他能坐上中書令的位置,都是因著卓驚凡被封為太子妃,如今聖人廢了太子妃,接下來是不是就要將矛頭指向他?

    因此他根本絲毫未擔心兒子在宮中是否受了委屈,滿心滿眼只在考慮著蕭娘子是否能得到殿下的喜愛,又是否能夠固寵?他甚至想過,只要蕭娘子先誕下殿下的兒子,那就是殿下的嫡長子,身份尊貴且有繼位的可能,對於蕭家和卓家來說,是再好不過了。

    可他還來不及高興幾天,殿下的迎親隊伍就出了事兒,連帶的昏禮竟是取消了,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整個人都懵住了。蕭宛娘也是錯愕不已,她和二姐兒前幾日還在說著待到侄女兒入宮之後,定要讓侄女兒點頭同意讓二姐兒也入宮侍候殿下,可現在出了這等大事,侄女兒還能入宮麼?

    還不等蕭宛娘尋卓容雍說話,就聽見門房來報,蕭家老太爺來了,卓容雍自是趕忙趕到大門口親迎老太爺。蕭家老太爺今年已是耳順之年,不過還是一副精神矍鑠的模樣,身體看起來也很硬朗,此時他只帶了兩位長隨,態度客氣中夾雜著疏離,且隱隱還帶著點倨傲。

    卓容雍不敢怠慢對方,也不計較對方未遞名帖便直接上門的無禮舉動,畢竟蕭府都出了這等大事兒,蕭老太爺如何還會有心思在蕭府慢慢等著卓容雍回帖子。

    卓容雍親自領著老太爺進門,寒暄幾句之後便前往清輝園,誰知才剛到院門口,就遇見了前來攔路的蕭宛娘。卓容雍見了蕭宛娘,眼中閃過一絲不悅,就是身後的蕭老太爺,見到了蕭宛娘此時的作派也是瞇了瞇眼,蕭宛娘卻彷彿不知他二人的不喜,逕自對著老太爺行禮問安,接著便開始抹淚哭訴著思念。

    「賢婿,這些年來你辛苦了。」蕭老太爺並沒有理會蕭宛娘的哭訴,只是轉頭對著卓容雍淡淡地說道。蕭宛娘沒想到自己的阿耶會如此下自己的臉面,頓時被噎的臉色一陣紅一陣白,哭也不是,不哭也不是。

    「不敢當,小婿並不辛苦。」卓容雍客氣的說道,兩人客套了幾句,便繞過了蕭宛娘,直接進了清輝園。清輝園是卓容雍的書房院落,平日裡若沒有他的允許,就是蕭宛娘也不敢直闖,因此此時她只能咬著牙站在院門口,望著阿耶和夫君的背影。……

    淮王府正院

    「你說什麼?!」淮王妃失手砸了藥碗,厲聲問著跪在跟前的常管事。

    「回王妃,殿下昨日遇刺,迎親隊伍只走了一半的路不到,就退回了宮內了。」常管事低垂著頭,戰戰兢兢地說道。

    「遇刺?!我不是讓你們好好的盯著前頭麼?如何大王調了人卻無人來通知我?!」淮王妃氣得直喘氣,百草和百靈在一旁忙著替王妃順氣,地上碎裂的瓷碗一時之間也沒人顧得上。

    「回王妃,大王這次並沒有調動府中的人手,就是長史和兵曹參軍事都沒有收到消息。」常管事跪在地上,低聲說道。

    「……沒想到他倒是長進了!看來這十多年來大王也不是真的只知道玩樂。」王妃聽罷,勾起唇角冷笑了一聲,百草和百靈見王妃氣得狠了,自是不敢出聲,常管事也屏著大氣,等著王妃接下來的吩咐。

    王妃沉吟一會後,開口吩咐道:「你讓長史去問問大王身邊的長順,看大王這些日子以來都見了哪些人,問的時候有技巧點,免得引起長順的警惕,若是打草驚蛇壞了我的大事,你是知道我的手段的。」王妃的語氣冷凝中帶著警告,常管事自是趕忙連聲應下,隨後才恭敬地退了出去。

    常管事退出去後,王妃這才狠狠地吐了一口氣,百草和百靈自是緊張不已,不斷勸解著王妃,淮王妃發了一通脾氣,便感覺到一股疲累從身子骨裡湧了上來,她歎息了一聲,卻是揮揮手讓百草和百靈都先退下。

    百草和百靈不敢違逆她,低頭退到了外間,守在外間的丫鬟們見了她二人,眼中閃爍著好奇,卻也無人敢上前詢問一二。先前她們自是都聽見了內間摔碎瓷碗的動靜,也見著了常管事一副大禍臨頭的模樣,儘管心裡都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卻也知道什麼該問,什麼不該問。

    百草和百靈見了眾丫鬟的臉色,均在心裡微微點了點頭,下人們有好奇心實是無可厚非,就怕管不住自己的眼睛和嘴巴,什麼事都要摻合,屆時怕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畢竟主子們的事兒可不是能隨意讓人打探的。在這高門大宅裡,最忌諱的就是那看的多、知道的多,有時候反倒無知才是福氣。

    知道的秘密越多,小命越是不保,這樣淺顯的道理,在王妃正院中當差的幾個丫鬟們,早就心知肚明,她們能被提拔到正院來,代表了她們有一定的眼界和精明,因此就是心裡憋了一堆疑惑,百草和百靈不說,她們自不會沒有眼色的開口詢問。……

    正院裡王妃發了一通脾氣的消息,自是一點兒也沒有外傳,待到王妃歇了歇,緩過勁兒來後,便將百草和百靈召了進去。此時其餘丫鬟留在外間,均是一眼欣羨的望著兩個貼身大丫鬟走入內間。

    「荳蔻,你說我們啥時才能像百草姐姐她們那般有體面啊?」一個年紀看起來小一些的丫鬟,湊到另一個交好的丫鬟旁輕聲低語著。

    「總有那一天的,百靈總是要配人的,且王妃留了兩個大丫鬟的空缺一直未補上,可不就是在挑人麼?所以我們得機靈點,凡事搶在王妃開口前便先做好,只要入了王妃的眼,日後還怕沒有體面麼?」荳蔻貼在那丫鬟耳旁,細細地說道。

    「你說得是,可其他姐姐自也是瞄著那兩個空缺,我們年紀輕又不是家生子,怕是掙不過其他姐姐的。」那小丫鬟有些氣餒,抬眼瞥了一眼其餘幾個較為年長的丫鬟。

    「芙蓉、荳蔻,在那裡嘀嘀咕咕像什麼樣子?」這時一個穿著淺綠色翻領短襦長裙的丫鬟低聲喝道,芙蓉和荳蔻唬了一跳,連忙抬頭望去,就見一個二等丫鬟斜睨著眼,瞪著她二人。芙蓉和荳蔻的心裡同時一抖,連忙做出一副乖巧樣,不敢再竊竊私語。

    那丫鬟呵斥了二人,也就不再開口,不一會,百草退了出來,指著她說道:「芳菲,你到小娘子的院落走一趟,王妃等著小娘子一道兒用膳呢。」芳菲聽罷福了福身子,便拿起一旁的棉襖穿上,打了傘匆匆地就往小娘子的院落而去。

    接著百草又指揮著眾丫鬟備膳,眾丫鬟手上動作未停,心裡卻是不斷嘀咕著,今兒個從早上開始,雨就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這樣冷的天,往常裡王妃定不會讓小娘子冒著寒風出門的,可今日王妃竟說要和小娘子一道用膳,真是奇怪。

    待到午膳備好了,芳菲正好領著小娘子來了,幾個小丫鬟趕緊上前接過芳菲手中的傘,芳菲則是動作輕巧的替小娘子解開斗篷,芙蓉和荳蔻等在一旁,接過小娘子的斗篷抖了抖,掛在了一旁。又有其他丫鬟侍候小娘子換鞋,忙了好一會兒,就聽小娘子淡淡地說道:「行了,都退下罷,天氣冷了,你們也到耳房裡去躲躲寒罷。」

    「諾。」眾丫鬟輕聲應下,卻也無人就此走開,芳菲替小娘子掀起簾子,待到小娘子走入內間,百草才退出來說道:「小娘子開恩,讓你們都去歇著,留兩個人下來候著就行了。」眾丫鬟聽了這才敢真的到耳房裡歇著。

    內間裡,竇芷容坐在王妃身側,正聽著王妃和她細細說著昨日的大事。

    「阿娘,這事兒無論阿耶有沒有沾手,淮王府怕是都躲不過的。」竇芷容聽罷,輕聲說道。

    「嗯,你父親自認為他身為聖人親弟,身份不同,因此行事無所顧忌,卻不知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就是親兄弟為了家產都會爭個你死我活,莫要說如今他想爭的是那個位子,難道還指望聖人和他兄友弟恭麼?」王妃撇了撇嘴,嘲諷地說道。

    「阿娘,若是阿耶當真沒有調動府中的人手,這事兒背後還不知道要牽扯多少人,我們淮王府得盡早做打算才是。」竇芷容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對於自己那個不靠譜的阿耶,她的心裡已經沒有指望了,可也不能任由阿耶的狼子野心,毀了淮王府,毀了她阿兄。

    王妃自是聽得出她的話音,沉吟一會後,淡淡地說道:「今日找你來,便是為了你兄妹二人的事,我想把你們送到西北。」

    「西北?」竇芷容一愣,沒想到阿娘要把她和阿兄送往外祖家,可仔細一想,這條路對淮王府和阿兄來說,才是一條出路,可能還是唯一的一條。

    「嗯,如今殿下遇刺,聖人肯定震怒不已,淮王府經不起聖人的怒火的,你阿耶短視近利,只看得見眼前的一丈地,哪裡想得到惹怒聖人的後果。」王妃又是自嘲的一笑,不過幸好淮王這次聰明了點兒,還曉得避嫌沒有動用府內的衛兵,否則大理寺一查,聖人抄了淮王府都不奇怪。

    「阿娘,我不走。」竇芷容卻開口說道,語氣雖輕卻充滿了堅定,她不等王妃開口,接著又說:「王府不能無人,你若將我和阿兄都送走,讓聖人怎麼想?我留下來,好歹能讓聖人多些憐憫。」

    「容姐兒……」王妃有些怔忡,沒想到自己的女兒會說出這番話,她眼眶漸漸泛紅,伸出手攬著女兒有些哽咽,心裡卻是為著女兒的懂事心酸不已,同時也有些愧疚。其實她真的想過,只將兒子送走,可又覺著對不起女兒,因此才改口說要將兒女都送走,只女兒竟是七竅玲瓏心,自個兒說要留下,這讓她這個當阿娘的,如何不難過?

    「阿娘,我要陪著你,你別把我送走。」竇芷容不會因著阿娘原想將她留下便心生怨懟,她本就打算陪在阿娘身邊,且如今王府有難,她更是不可能離開。

    王妃攬著她,眼淚一滴一滴的掉,心裡既是欣慰女兒懂事了,卻又心疼女兒要和她一起受苦,同時心裡也忍不住生出對竇澤的怨恨。竇澤要爭、要造反之前,是否考慮過他身後的淮王府?是否考慮過他的妻兒?他是否想過,若是他失敗了,淮王府要面對怎樣的命運?

    這些怕是竇澤都不曾想過罷。

    竇澤只會做著他的春秋大夢,認為自己不比聖人差,只是運氣不好,未能投生在中宮皇后的肚子裡,所以成不了太子。竇澤的母妃昔日在宮裡,也是寵冠六宮的寵妃,和現在的婉貴妃很像,都是差一點就將皇后給擠下來的狠角色。只竇澤的母妃紅顏薄命,在竇澤還未長大成人時,就因著一場風寒傷了身子,纏綿病榻數月後,就撒手人寰了。

    可淮王妃事後回想,竇澤的母妃去得著實蹊蹺,聽聞竇澤母妃生前身子骨不算健壯,卻也不是一場風寒便能要了命的病秧子。且當時她和皇后鬥得凶,若不是她因為風寒倒下了,最後的太子人選會落在誰頭上,這還真不好說。

    或許是因著母妃從小灌輸的觀念,竇澤一直認為是竇淵搶了他的太子之位,在竇淵登基前,竇澤就使出不少手段,可是每一次都棋差一著,被竇淵躲了過去;而竇淵登基之後,竇澤更是不死心,總想著要將對方拉下來,自己好坐上皇位。所以這十多年來,竇淵和竇澤之間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緊張。

    淮王妃不解的是,為何竇淵不乾脆下手除了竇澤?

    只要聖人狠心一點,找個由頭將竇澤派出京都,然後路上安排伏擊,就能神不知鬼不覺的除掉一個心頭大患,也不會落人口實。再不濟,聖人也可以丟一塊偏遠又貧瘠的封地給竇澤,任由他自生自滅也行,總好過現在把人擱在眼皮子底下,一天到晚膈應自己強罷。……

    而在宮內的聖人,心裡又何嘗不想將竇澤給宰了?竇澤三番兩次對自己的兒子下手,已經觸及了自己的底線,若不是顧忌著先皇的遺詔,他早就將竇澤千刀萬剮了。

    說起這一份遺詔,聖人心裡頓時像吞了好幾隻蒼蠅般噁心,他沒想到那個女人竟能哄騙先皇立下那樣的聖旨,竟是能保得竇澤一生安康。若是他想對竇澤下手,也得掂量掂量是否會引起朝堂動盪。

    那個女人只是個小小的才人,原是竇澤母妃的庶妹,在竇澤母妃因病去世後,在因緣際會之下入了先皇的眼,從此便得了聖寵,儘管位份並沒有升得很快,可是在當時的後宮中,這個才人的受寵程度可是獨一份兒的。且因著竇澤是她的外甥,所以她常在聖人面前提及竇澤,連帶的竇澤也入了聖人的眼。

    而那個女人的手段不只拉攏了聖人的心,更是使得竇澤的外家在朝中立於不敗之地,因著她摸透了聖人的心思,因此每回遞出去的消息,都能讓自己的家族避開了禍端,甚至贏得聖人的歡心。且她還私下裡穿線,讓自己家族中的小娘子們,分別嫁入了京都裡幾個大世家,將各家的勢力牢牢綁在一起,最後甚至是瞄上了西北程家。

    當時若不是皇后出手攔得快,程柔怕是早就嫁給了竇澤,竇澤若是得了程家的助力,在奪位上肯定如虎添翼,當時的竇淵根本不是對手。後來竇淵艱難的坐上了皇位,隨即將程氏女納入後宮,以絕後患。

    聖人登基後,立刻就下旨選了好些妃嬪為先皇殉葬,只他的聖旨還沒傳到才人宮裡,那個才人便自縊了,自縊前卻是給竇淵留了血書,表示竇澤一系的人馬手裡握有先皇遺詔,若是聖人想要對竇澤下手,遺詔公開後,自有眾人判斷是非。聖人初時自是不信邪,可每當他要處置竇澤時,總有朝中重臣站出來維護竇澤,一次兩次的,聖人哪裡看不出來,這是先皇留的後手,或許可以說是,那個才人的佈置。

    此後聖人為了肅清朝堂,將先皇和才人留下的人脈剷除,著實費了好一番功夫,因此連著好幾年,聖人根本無心對付竇澤。待到他好不容易將朝堂上的威脅去除後,竇澤已經成長了不少。可那一紙讓他寢食難安的遺詔,卻是沒有下落,就算他想當作沒有此事,心裡卻總像紮了一根針,時不時的就痛一下,提醒他還有這樣一個隱患落在外頭。

    幸而西北賀家送了一個嫡女入了淮王府,使得他不至於完全掌控不了竇澤的動向。且淮王妃做得很好,不只將王府捏在了手裡,就連竇澤暗地裡的舉動,都一五一十的報給他。也是為著賀家的忠心,所以竇淵在斬斷程家的前程時,並沒有對賀家下手。

    可他這些年一再的退讓,換來的是竇澤的得寸進尺,前些年對太子下毒不夠,如今還想著刺殺太子,竇澤仗著有遺詔,行事無所顧忌,竇淵忍了他這麼久,實是忍不下去了。現在朝堂上竇澤一系人馬的勢力已經被他削弱不少,他不曉得先皇私底下給了竇澤多少勢力,至少現在明面上,他若是開口要處置竇澤,阻力已是小了許多。

    因此他打算將此次太子遇刺一事,全推到竇澤頭上,就算還有其他人插手,可竇淵也顧不上揪出全部的人,先將竇澤給除了才是重中之重,總歸刺殺一事也不算冤枉了對方,竇澤膽敢刺殺太子,就是遺詔也救不了他!

    作者有話要說:竇澤:啦啦啦∼這就是為何我能如此無所顧忌,拚命蹦躂的緣故,我有王牌在手啊!

    竇淵:你別得意,這一次朕肯定要處置你!

    竇淳:喂,我才是豬腳啊,我受傷了都沒人關心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